其他
昨天在社群团体活动中,跟伙伴们一起复盘了近期社群中出现的面对权威所产生的攻击性的问题。首先,我们一起梳理了面对权威所产生的攻击性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伙伴们一直被教育要“乖”“听话”“性格好”,把ta人的情绪感受放在第一位。每当自己有情感需要的时候,特别是愤怒的情绪,如果遭到养育者的打压、嫌弃或者无视,这种向外的愤怒感(“为什么我不开心了你就要骂我”)就会转化为内在的攻击性(“我不开心了是我很糟糕”),无法释放出来。遗憾的是,这种内在的攻击性不仅会影响自身的价值感(“都是我的错”“是我不够好”“我做什么都不行”),还会在人际关系中,在面对冲突时,用一种无效的模式去处理。在初期可能会有理想化的投射,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父母/老师/权威/强者,觉得对方无所不能。当期待落空后,因为无法正向地表达愤怒,愤怒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关系会持续大起大落的“捧杀”模式。被动攻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使用被动攻击的个体通过扮演受害者,引发对方的愧疚感,从而按着自己的想法来。这是一种隐性操控的模式。核心是内在太脆弱,无法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举个例子。小张的朋友疑似遭遇了诈骗。小张多次劝说无果,朋友还是被骗了很多钱。被骗之后,朋友还找小张理论,说对小张太失望了,为什么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没有站出来阻止自己投更多的钱,还说小张人品有问题,不配有朋友。从这个例子中就不难看出,朋友从来没有提到自己在被诈骗过程中自己的责任(自己贪心,缺少防范意识,没有听小张的劝说),把所有责任都推卸给了小张。不仅如此,朋友还在用攻击性的方式,通过贬低打压小张,从而合理化自己的选择(因为我没有遇到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所以才遭骗),不需要面对自身的议题。分享到这里,可能会有伙伴会同情使用被动攻击伙伴们的遭遇。毕竟ta们也是受害者,可能在那一刻ta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有类似想法的伙伴很有可能就会允许这种攻击性不断在身边出现,变相地在纵容身边的被动攻击者继续以逃避的方式处理自身的议题。其实,人是有意识和选择的。即便是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都指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是对自己虐待性的行为有意识的。否则ta们就不会在关系的前期使用“恋爱轰炸”的方式去博得受害者的信任,之后再去贬低打压受害者。Ta们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忽冷忽热的方式从而控制受害者,满足自身的需要),只不过不愿意面对。不愿意和无意识是两码事儿。当然,这里所指的选择并不是“知道就能做到”,而是意识到自身疗愈的责任,提升自己的觉察力。之前经常跟伙伴们提到的一句话就是“创伤不是你的错,但疗愈是你的责任”。很多伙伴起初听到这句话都觉得心里面扎扎的,感觉断了自己想要找到一个“拯救者”或者“一步到位”的念想。昨晚很多伙伴都自嘲到,由于自己过于同情很多受害者的遭遇,以至于无法在当下维护自己的边界,从而陷入被攻击却难以拒绝的境地中。“南墙”撞多了,满头是包之后才意识到没有边界的共情是自恋(“我要拯救对方”“沟通时万能的”“说明白了对方就能做到”),是滥情,是给对方再次伤害自己的二次机会。如果不承担起疗愈的责任,受害者就会成为施暴者。创伤的循环会不断地延续。——真正经历过创伤疗愈的过程的伙伴都知道这个过程有多艰辛。虽然每个人的能力和资源不同,但是除非我们自身立定心智去面对脆弱,否则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完成这个修行的过程,家人、爱人、朋友、咨询师、社群都只是辅助作用。社群有很多伙伴也很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类似的疗愈经历,大意就是疗愈初期都有一段非常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觉得自己非常弱小可怜,周围所有人都不了解自己,形成了一个“受害者”的思维定式。无论发生什么,到最后都是“别人会抛弃我,我被辜负”的叙事中。带着这个思维定式,跟人交往也会把自己的情感需要放在第一位,向外寻求认可,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对ta人所产生的影响。久而久之,朋友们离开了自己。直到没有人再可以依靠,才不得不面对自身的议题,学习一点点承担起自己疗愈的责任,打破自毁的游戏。这种“受害者”思维看起来是在伤害自己,令人惋惜,但其实也在回避自身疗愈的责任。因为自己很弱很惨,所以都是别人的错,不需要面对自身的脆弱,更不用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如果你觉察自身或者周围的人也有同样的模式,那该如何处理呢?如果是自身有被动攻击的模式,可以先有意识地觉察自身的情绪(“在此刻我的感受如何”),以及情绪背后的需要是什么,然后再去联系如何能更正向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把责任完全推卸给对方(与其说“你怎么能够这么对我”,不如说“我希望被如何对待”)。看似短短的这几句话,其实背后暗藏很多自我探索的议题。这就好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样,需要时间和练习,也可以寻求专业性的帮助。如果周围的人经常使用被动攻击的模式,我在最新一期《冲嘴儿》节目中有提到在权力对等的关系中和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中如何应对。核心思想就是在当下拒绝满足对方自恋的投射(可以把对方想象成一个得不到玩具就哭闹的孩子),树立起自己的边界。对方可能会用显性(辱骂、骚扰、打压、报复)或者隐性(卖惨、欺骗、情感勒索)的方式继续寻求关注,能做的就是不回应或者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平台、法律、仲裁机构)。应对自恋投射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明确树立边界,不自证并且不给予关注。复盘之后,很多伙伴提出了几个相关的问题,我觉得很有启发,最后分享给大家:问题一:为什么看起来很会共情的人会一下子变得非常以自我为中心?这类人的共情力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是选择性的。由于内在比较脆弱,所以只能共情跟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与事,或者寄希望于提供浅层次的共情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并不能超越自身的立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感受和体验。面对利益冲突,总是会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放在第一位。看似“爱自己”,其实是内在匮乏的一种体现。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有共情力,并不是对方是否会给到ta人以支持,而是面对冲突,是否有意愿和能力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ta人产生的影响。问题二:面对类似的冲突,其它社群伙伴如何更好地照顾好自己?首先,面对社群的冲突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如果非要给大家一个标准答案的话,就是照顾好自己。先去觉察和安抚好自身的情绪。其次,如果伙伴们有意愿去练习正向地表达愤怒。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指的是正向地表达愤怒而不是攻击性。昨天晚上有伙伴提到,当我们说到要表达愤怒的时候,还会陷入“要强、要赢、要打败你”的模式中。其实表达愤怒也是一种邀请对方跟自己协商合作的过程。所以,如果感受到了愤怒、不适或者压力,可以先去觉察这些情绪背后有怎样的需要,然后再正向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回到上面小张的例子里,面对朋友的被动攻击,小张可以说:“你把被骗的责任推卸给我,说我人品有问题,不配有朋友让我感到愤怒,我觉得你在对我进行人身攻击。我希望你向我道歉。然后,我们可以再聊一聊到底责任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并不是每个伙伴在冲突的当下都有能力去觉察和表达自己情绪需要。如果暂时被对方的回应触发到了,也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处理这些复杂的情绪,然后再邀请对方去复盘这次冲突。请记住,关系是双方/多方共同承担责任的结果,我们只能尽量承担自身的责任,把对方的责任交还给对方。攻击或者讨好可能暂时能暂时维持一段关系,久而久之都是无效的模式。问题三:遭遇被动攻击,如何在那一刻不去自证?聊完之后我们觉得就是南墙撞多了,真得知道疼了,就不会再撞了,哈哈。还有就是撞完记得复盘梳理,每一次的“撞头”经验虽然惨,但都是学习的机会。当然,如果这涉及一些自身的议题,比如:创伤性依恋(在关系中习惯性扮演照顾者的角色,过度承担责任,维持共生的关系),可能就需要更深度的自我探索功课。问题四:有什么议题的伙伴会容易被隐性攻击/扮演受害者模式的人所吸引?有伙伴提到如果自身对权威有愤怒的议题没有处理好,容易把自己的无力感投射在那个被“孤立”的个人身上,从而忽略了关系的复杂性;有伙伴提到由于自尊不稳定,所以很容易被“捧杀”的模式吸引,对方的认可和支持会容易让自己放松警惕,看清和离开这段关系花了很长的时间;有伙伴提到当自身自恋议题没有处理好,想要在关系中通过“战胜”强者,从而获得优越感,会更认有类似模式的伙伴。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社群信息加入Couragers大家庭👇群里不定期有各种互动和活动也可与创始人对话和获得支持一起在自我成长的路上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