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萱草堂

其他

关于网络的一些看法

关于网络的一些看法由于我懒得构思,本文就不写成文章的形式了。仅按照《墨萱影草》的形式,概述下自己的基本看法。想到哪裡寫到哪裡。1.网络本身不是“双刃剑”。手机、电脑及互联网及AI之类都只是工具,使用工具的是人。任何社会问题,根本在于人本身。2.人性本身就是有阴暗面的。这种阴暗面,在现实社会中,只要还尚存一定的社会秩序,便不敢无限放大。可网络不一样,网上的人会坏到让我完全无法想象的地步。这只是因为大家在屏幕前,更容易忘却尊重彼此,宣泄自己的情绪。隔着屏幕,人们很容易忘记对方也是现实中的人。3.网络中,也许我们会认识一些现实中并不熟识的朋友。但更多时候,我们是在和陌生人打交道。比如你看到一则新闻,新闻里的人,你并不认识,评论区的人,你也并不认识。或者是一些公众人物,你以为自己认识对方,可实际上对方根本不认识你。因此,你们实际上是不认识的。面对不认识的人,大家应该学会保持社交距离。我知道有一种现象,有些网上的名人就是在炒作自己的,我也希望大家不要去转发和评论。因为我们不认识他,要和他保持社交距离。如果他希望别人可以配合炒作,你也不要去配合。那样很傻。4.人应该学会生活在真实里。真实的意思是,人应该学会生活在生活里,而不是生活在生活之外。比如意识形态,是在生活外的,这个东西不是真实的。观念化的认知,是生活外的,这个东西也不是真实的。人会有一些世俗化的认知,大家迎合这种认知,很容易忘却生活本身。诸如某个名人结婚这种新闻,非常低俗无趣。你觉得那不符合自己的世俗认知,评价一番,你也显得非常低俗。面对陌生人的婚姻,我们不知道那件事,便不知道了。因为每天结婚的人太多了。知道了这件事,默默祝他们幸福就好。我们不应该有阴谋论,也不需要有世俗偏见,而且我们根本不认识他们。人往往会产生自以为自己知道一些事的幻觉,实际上你根本就不知道。感受是无法传递的,只有自己了解自己。而他人,只能尊重各种多样化的存在。网络有时会让我们知道很多我们在过去不会知道的东西,知不知道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做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爱自己,爱身边的人。5.假如是社会新闻,或许是值得关注的,因为这类消息常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假如是学术事实,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证来讨论。假如是私事或者是一些观念化的自以为是,真的没啥可讨论的,也不需要关注。社会新闻和私事的区别是,社会新闻会影响到社会本身,进而也可能影响到你自己。比如经济状况,会影响到你的就业及收入,司法公正,会影响到你打官司。可两个陌生人结婚,或两个陌生人有矛盾,或者谁出轨了,谁和谁恋爱了。和你没有任何关系,只和他们家庭有关系。他们之间的问题,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通过法律解决。但和我们没关。这种事居然可以被我们这些陌生人知道,本身就已经够离谱了。如果人家不想让他人知道,我们应该尊重对方隐私,如果人家就是要炒作,想让别人知道,我们不应该配合这种无聊的行为。无论如何,对这类私事,我们都应该躲远点。6.我不知道谁发明了一种“网络算法”,永远推荐着你根本不可能点开的消息。我几乎不上网的,可也难免在和朋友联系时,或查询一些资料时,看见一些推荐的链接,里面有各种低俗无聊的消息。每天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垃圾,并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不喜欢看到那些消息,看到了会头疼。也希望未来可以禁止这些链接和算法推荐。要查询什么知识,看哪些人发布的文章,或者和哪些朋友联系,我们自己去做就好。不需要任何机器推荐,也不需要那些信息垃圾填充人的时间。这些信息垃圾,往往是束缚人精神的毒药。人应该把时间用来做更值得做的事,比如看书、旅行、锻炼。7.当然,浪费自己的生命是每个人的自由。有些人喜欢把时间用到看垃圾信息上,那也是他的自由。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而尊重他人,给陌生人空间,是一种社会公德。同样,在网络上,人也没有侵犯他人空间的权利。这不是自由,这是一种犯罪。人没有资格彼此审判。人只有资格通过一定的程序,完善某种审判机制,如司法系统。然后按照那个系统程序走,并不断完善那个系统,变成一种社会共识。别人做的对还是不对,不是你的自以为是说了算的,是某种程式下系统说了算的。而那个系统,越脱离具体的人的意志本身,越容易有公信力。这也是我们应该不断推进社会公权力及相应的机制和流程越来越具有公信力的原因。而个人,应该关心自己的修养,修养自己的道德,学会向内寻求良知。我在河边散步时的随拍:​​​
4月12日 下午 12:15
其他

七律·過井陘古驛道

七律·過井陘古驛道太行輾轉復西東,尋得青苔一徑通。點點杏花迷宿雪,纖纖弱柳舞悲風。可憐韓信藏弓盡,堪笑秦皇臭鮑中。戰火依稀連瘴霧,浮雲猶自洗塵蒙。林婉清共和二八六五年,歲在閼逢執徐,丁卯月,癸巳日。公元二零二四年三月三十日注釋:1.宿雪:《後漢書·和帝紀》:「京師去冬無宿雪,今春無澍雨,黎民流離,困於道路。」李賢《注》:「以其經冬,故言宿也。」2.纖纖:細柔也。3.可憐韓信藏弓盡:《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亡將鐘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漢王怨眛,聞其在楚,詔楚捕眛。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雲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游雲夢。』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眛計事。眛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又,韓信背水一戰即在井陘。《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使人閒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閒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飱,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爲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張耳詳弃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爲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4.堪笑秦皇臭鮑中:《史記·秦始皇本紀》:「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祕之,不發喪。棺載辒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辒涼車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行,遂從井陘抵九原。會暑,上辒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5.瘴霧:戰火中,難及時埋葬尸體,易有傳染病。又喻如今多霧霾。韓愈:「浮花浪蕊鎮長有,
3月30日 下午 6:13
其它

七律·太原北角子崖觀汾水後作

七律·太原北角子崖觀汾水後作胡服雄風射此方,將軍鐵馬屢興王。樓船覆載山河氣,襟帶留存日月光。秦力苛征深有恨,周行溫德愧無良。虎狼萬歲千秋業,不變孤松伴夜長。林婉清共和二八六五年歲在昭陽單閼,乙丑月,乙亥日。公元二零二四年一月十二日注釋:1.胡服:指趙武靈王。2.將軍鐵馬屢興王:太原(晉陽)一帶,北距雁門關僅400里,屬邊城。趙國初都於此,後遷中牟,再遷邯鄲。漢文帝曾為代王。苻丕稱帝晉陽。北魏末年,朱氏、高氏以晉陽為霸府。隋晉陽為楊廣封地。唐國公李淵起兵於此。故曰將軍鐵馬屢興王。3.樓船:古之戰船也。陸遊《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4.襟帶:謂山川屏障環繞,如襟似帶。徐悱《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琅邪城》詩:「表裡窮形勝,襟帶盡巖巒。」5.秦力:暴秦之力。6.苛征:橫征暴斂。7.周行:文武周公之行,至善之道也。8.溫德:文治之德。9.愧無良:愧於世皆無良之人,不可行也。10.虎狼:萬歲千秋業,皆以將軍爲虎狼,百姓爲羔羊,故曹松曰:「一將功成萬骨枯。」11.不變孤松伴夜長:孤高之松,無論古今治亂,皆若處長夜。欲求道者鮮,明道者益鮮。故《道德經》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蓋春秋戰國亦少通道之人也。彼大洋國人,於此不可不察。角子崖照片,均為我拍攝:​​​​​竪排版兩張:​​
1月12日 下午 6:39
其他

七律·抒懷並贈娟娟(其二)

七律·抒懷並贈娟娟(其二)相交難得可同心,豈奈人生阮籍吟。尤恨班家悲素扇,誰憐卓氏誤弦琴。經年益悔懷遐抱,此去無傷入鳳林。獨歎斯文天喪久,不妨故國頌堯音。林婉清共和二八六四年癸亥庚寅公元二零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注釋:1.阮籍吟:阮籍有《詠懷詩八十二首》。2.無奈班家悲素扇:典出《漢書·外戚列傳下》,「鴻嘉三年,趙飛燕譖告許皇后、班倢伃挾媚道,祝詛後宮,詈及主上。許皇后坐廢。考問班倢伃,倢伃對曰:『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蒙福,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愬;如其無知,愬之何益?故不為也。』上善其對,憐憫之,賜黃金百斤。趙氏姊弟驕妒,倢伃恐久見危,求共養太后長信宮,上許焉。倢伃退處東宮,作賦自傷悼。」3.誰憐卓氏誤弦琴:典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孫家僮八百人,程鄭亦數百人,二人乃相謂曰:『令有貴客,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數。至日中,謁司馬長卿,長卿謝病不能往,臨邛令不敢嘗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彊往,一坐盡傾。酒酣,臨邛令前奏琴曰:『竊聞長卿好之,願以自娛。』相如辭謝,為鼓一再行。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閒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孫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殺,不分一錢也。』人或謂王孫,王孫終不聽。文君久之不樂,曰:『長卿第俱如臨邛,從昆弟假貸猶足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鑪。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卓王孫聞而恥之,為杜門不出。昆弟諸公更謂王孫曰:『有一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馬長卿,長卿故倦游,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獨柰何相辱如此!』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班婕妤命薄,卓文君何嘗不命薄。今人雖言平權,亦多誆騙女子情懷之人。4.經年:經若干年。5.遐抱:遠大抱負。余嘗研讀《十三經》,懷儒者之志,今頗為不屑。故曰「經年益悔懷遐抱」。近世言儒者,多「一元教儒」「傳教儒」也。若以己意爲是非,則恐礙他人自由,此非普世之道。6.鳳林:鳳凰所居之林也。7.獨歎斯文天喪久:典出《論語·子罕》,「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我的拍攝的鐘樓街:​​​​
2023年11月28日
娱乐

【舊文】登管涔山寧化軍故地詩並序

​作者在汾河邊的自拍登管涔山寧化軍故地詩並序時維六月,歲在壬寅。余遊駱駝山、了城峁、堡子山,逾秀嶺,西至靜樂靜居寺,觀石窟。南下婁煩,又北上,至管涔山寧化軍故地,觀汾河。時赪霞淡日,青冥如濯。松風吹而空谷碧,雲翻墨而暮山紫。嵐翠掩迷,寒石弄瑟。醉閣倒影,彰瑤岑之清朗。雀聲連天,鎖斷垣入凌煙。玉出靈泉,搖畫鷁而通蓬萊。波懸星橋,動晴河以靜長天。遂遙望空濛,效臨川之筆。水和爽籟,多太白之思。嗚呼!昔晉代衣冠,傷漢時之月。今清人墻藩,伴斜陽之客。寧化故地,新屋如櫛,山河依舊,蘭宮安在?吾少時讀儒道之書,會意於心,欲上雲漢而懷天下,安萬邦而渺扁舟。多逢腹劍,方知龍蠖之難。俯仰處世,則恥嗟食盜泉。非獨女子今世,昔屈賈亦何如?而觀念空疏(指ideology)之下,性情殆盡,蘭亭難再。縱有灞橋之吟,亦入庚桑畏壘。而黔婁之言,或可樂其志也。今偶遇梁園之君,鐘期之水,自當竭誠群公。以成四韻:天墨雲翻似籠紗,氣吞疊岭貫靈霞。崇阿聳上牽牛處,曲水通流織女家。燕語微歌傷故國,斧柯離黍已沉沙。嘗聞海鳥悲鐘鼓,何若鄉山五色瓜仲師維光先生:步韻婉清管涔山訪寧化軍故地並觀汾河一望鄉山浸黯紗,蒼顏具眼臥煙霞。初因弱冠一時醒,卻陷終生四海家。逐出門墻多往事,斧資旅處盡蟲沙。青松不奈落庭院,剩馥書耕別樣瓜。黃元璋先生:和林婉清女弟管涔山訪寧化軍故地並觀汾河寧化雄關遠罩紗,汾河淡蕩漸菁霞。人歌清雅織新夢,廟繫安危是哪家。河嶽依稀餘玉壘,魚龍寂寞伴黃沙。雲旗仙仗今何在,休笑黃臺摘瘦瓜。林婉清共和二八六三年丁未戊辰公元二零二二年七月十四日以下為當時所拍攝的照片。那時我完全不會攝影,照片也均為手機拍攝的原圖。今天重發前,簡單調了下色。​​​​​
2023年11月26日
其他

七律·抒懷並贈娟娟

七律·抒懷並贈娟娟生年不必患愁侵,本自多聞梁甫吟。大盜何能知謝雪,商聲亦可表曾心。如期孟博澄清志,難避嵇康索素琴。唯幸人間霜夜後,松篁獨見有幽音。林婉清共和二八六四年癸亥甲申公元二零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注釋:1.愁侵:因侵害而愁苦。2.梁甫吟:《梁甫吟》乃樂府詩,傳爲諸葛亮所寫。「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裏。裏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3.大盜:典出《莊子·胠箧》,「世俗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馀里。阖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又「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義士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4.謝雪:典出《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弈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大盜非知我者也,亦非知娟娟者也。5.商聲亦可表曾心:典出《莊子·讓王》,「曾子居衛,縕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曳縰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6.如期孟博澄清志:典出《後漢書·范滂傳》,「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厲清節,為州里所服,舉孝廉、光祿四行。時冀州飢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案察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7.難避嵇康索素琴:典出《世說新語·雅量》,「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七律·游雁丘園遙寄元遺山君

七律·游雁丘園遙寄元遺山君秋風囂鼓起汾河,山鬼幽篁帶女蘿。楓葉園中凝桂冷,霜鴻水上踏鷗波。昔聞麟筆周窮道,今值陽阿郢唱歌。陸凱江南懷贈遠,時哉無奈折花何。注釋:1.樓船囂鼓起汾河:典出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又元好問《摸魚兒》:「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漢武帝曰:「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元好問曰:「鶯兒燕子俱黃土。」漢武帝言雁,元好問亦言雁。漢武帝至元好問一千餘年,余距元好問亦近乎千年矣。文脈二千年,得聚於茲,他年余亦為黃土也。「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2.山鬼幽篁帶女蘿:典出《楚辭·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又元好問《摸魚兒》:「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山鬼之情,纏綿篤悱,大雁之情,窮極幽怨。人之情,唯勝於此,方不愧為人。又此聯亦代指元遺山《摸魚兒》,及該詞之情、遺山之思。3.凝桂冷:中國古人嘗言,月中有桂樹,吳剛常斫之。桂冷之月,即秋月也。此乃楓葉知秋之謂。4.霜鴻:霜雁,秋雁也,鴻鵠也。5.鷗波:指隱居閒適。元遺山與余皆「霜鴻水上踏鷗波」之人。6.昔聞麟筆周窮道:典出《春秋·哀公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此以孔子泣麟典,代指遺山與余亦當哭道窮。7.今值陽阿郢唱歌:典出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詞解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攝影:上億像素汾河高清長卷壓縮圖

該照片拍攝於婁煩蒲峪村附近​該照片拍攝於婁煩范家村附近請在下列鏈接中打賞:五律·太原秋居五律·太原秋居(其二)五律·太原秋居(其三)五律·太原秋居(其四)​五律·太原秋居(其五)
2023年11月4日
其他

五律·太原秋居(其五)

五律·太原秋居(其五)故友贈時蔬,行車赴舊廬。樵夫來借問,世事竟何如?黃犬東門逐,炊蛙坎井虛。唯聞山外者,可避藕絲居。林婉清共和二百六四年壬戌辛酉公元二零二三年十月三十日注釋:1.時蔬:應時的蔬菜。2.黃犬東門逐:典出《史記·李斯列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3.炊蛙坎井虛:即井底之蛙。典出《莊子·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又「公子牟隱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鼈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榦之上,
2023年10月31日
其他

五律·太原秋居(其四)

五律·太原秋居(其四)雲鄉疏世味,居所僅幽音。宴笑田家舍,觴歌翰墨林。鹿門猶採藥,蝸角已無心。莫道凡塵事,知多蒲柳侵。林婉清共和二百六四年壬戌庚申公元二零二三年十月二十八日1.雲鄉:白雲聚集處。代指隱居之所。2.世味:功名利祿、社會人情皆乃世味。3.幽音:清遠之樂音。4.宴笑:宴飲歡笑。5.觴歌:杯酒放歌。6.翰墨林:即筆墨之林。文章匯集處。余宴笑之餘,則讀書弦歌,故言觴歌翰墨林。7.鹿門猶採藥:典出晉皇甫謐《高士傳》。「龐公者,南郡襄陽人也,居峴山之南,未嘗入城府,夫妻相敬如賓。荊州刺史劉表延請不能屈,乃就候之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龐公笑曰:『鴻鵠巢於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黿鼉穴於深淵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釋耕於壟上,而妻子耘於前。表指而問曰:『先生苦居畎畝,而不肯官祿,後世何以遺子孫乎?』龐公曰:『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雖所遺不同,未為無所遺也。』表嘆息而去。後遂攜其妻子登鹿門山,因採藥不反。」此以龐德公自擬。余歸隱讀書已二載。詳見去歲正月初一《五古·元春陽曲道中作》。8.蝸角已無心:典出《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今之世道,亦若蝸牛角上諸國相爭。又此典亦代指追逐虛名薄利。9.蒲柳侵:典出《世說新語·言語》。「顧悅與簡文同年,而髮蚤白。
2023年10月29日
其他

五律·太原秋居(其三)

五律·太原秋居(其三)山色浄帘櫳,桃源醉隱虹。芳心迎夕影,金黛舞秋風。鵲語流懸閣,田畦亂草蟲。人言陶令趣,自守子雲中。林婉清共和二八六四年壬戌丁巳公元二零二三年十月二十六日1.帘櫳:窗簾、窗牖為帘櫳。2.桃源:陶淵明有《桃花源詩並序》,作於東晉永平十一年。該詩序又稱《桃花源記》。此處借桃花源典代指太原山中。3.隱虹:即長虹。這裡亦代指山中樹葉在陽光下色彩絢麗。4.芳心:代指紅葉,太原山中多黃櫨之屬,逢秋日,黃櫨皆呈紅色。又農家所植西紅柿,亦乃紅色。5.夕影:猶夕陽。6.金黛:本指秀美的眉毛,這裡代指山中黃葉。7.鵲語:山中多喜鵲,故言鵲語。8.田畦:田裡用土埂分隔的小塊田地。恰逢秋收,農人忙於田間,故多擾草蟲。9.陶令:即陶淵明。10.自守子雲中:典出《漢書·揚雄傳》,「哀帝時丁、傅、董賢用事,諸附離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時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又「公孫創業於金馬,票騎發跡於祁連,司馬長卿竊訾於卓氏,東方朔割炙於細君。僕誠不能與此數公者並,故默然獨守吾《太玄》。」埋頭從事學問之謂。揚雄字子雲。山中收土豆的農人​道路上的摩托車騎行者​小西紅柿​山中的紅葉​黃葉​​請觀看鏈接:五律·太原秋居五律·太原秋居(其二)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五律·太原秋居(其二)

五律·太原秋居(其二)秋水峽中流,長天籠帝丘。旋行龜馬骨,止泊鱷魚頭。壺入觀天地,山藏負壑舟。唯求悲默雁,不歿稻糧謀。林婉清共和二八六四年壬戌癸丑公元二零零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注釋:1.秋水:秋天之水。《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2.長天:天空遼闊之義。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聯亦化用此典。3.帝丘:太原古稱龍城,乃龍興之地,亦爲趙國、前秦、北漢都城,北齊、唐、武周、後唐、後晉、後漢陪都,故曰帝丘。4.旋行:回環而行。5.龜馬骨:龜馬乃神龜、龍馬也。《尚書·孔安國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又「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序」。此代指於馬吉掌、廟兒坪觀汾河,山若神龜、龍馬。又河圖、洛書乃華夏之源,余含英於華夏典籍久矣。6.止泊:停息。7.鱷魚頭:今之鱷魚,即《說文》从虫屰聲者也,「似蜥易,長一丈,水潛,吞人即浮,出日南。」又劉注《吳都賦》曰:「《異物志》云:『鰐魚長二丈餘,有四足,似鼉,喙長三尺,甚利齒,虎及大鹿渡水,鰐擊之皆中斷。』」此代指山若鱷魚頭狀。又《呂氏春秋·古樂》:「乃令鱓先為樂倡,鱓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鱓即今鱷魚,音樂之神也。余亦修習樂律。8.壺入觀天地:典出葛洪《神仙傳·壺公》,原文略。此處謂太原山中汾河峽谷乃山水勝景。吾或隱山中,或隱城中,每流連於此,欣然忘食,觀世壺中,若謫仙人焉。9.山藏負壑舟:典出《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大小有宜,猶有所遯。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此謂造化運行,而人生須臾。自當惜時於天地之間,涵養於萬物之中,讀書修身,方不虧爲人。10.悲默雁:典出《莊子·山水》。「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又李商隱《寄太原盧司空》:「莊叟悲虛雁,終童漫識鼮。」明全身遠害之道者鮮矣,唯莊周可得其髓。11.稻糧謀:典出劉峻《廣絕交書》,「魚貫鳧躍,颯遝鱗萃,分雁鶩之稻粱,沾玉斝之餘瀝。」指人謀求衣食。以下為山中照片,手機用戶請豎屏觀看。​​橫屏版本:​​山中的棗樹:​請觀看鏈接中文章,《太原秋居·其一》:五律·太原秋居​
2023年10月22日
其他

五律·太原秋居

五律·太原秋居紅黃滿謝樓,歲落未知愁。水激孤雲起,風鳴兩岸秋。山中無世語,村徑幾耕牛。不必窮千目,彷徨問子猷。林婉清共和二八六四年壬戌庚戌公元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九日注釋:1.紅黃:指樹葉紅黃色相雜。2.謝樓: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於郡城之北陵陽山建謝公樓。此代指太原山中樓閣。3.世語:世俗之語。4.不必窮千目:典出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此反用之。5.仿徨問子猷:典出《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比喻人放達逸情。以下為山中風景,皆乃今日拍攝:​​​​山裡面的牛:​​正在吃奶​的小牛​由於申請「原創」有字數限制(不得少於300字,很奇怪的規定,一首詩也就幾十字)。此文字數不足,因此附《墨萱影草》一條:今人所言「現代漢語」的「白話文」是清末以來文體改革的產物。唐宋以降,變文、話本、章回小說則是説書傳統的文本形式,及演化出的相應文字表達。把「說話」文本定為白話文先祖,是為使白話文運動合理化的學者找出的所謂淵源。事實上,若不進行人為干預,章回小說體文本永遠不可能取代作為文學的中文,即文言文。母語是內在思維外化的表達,學外語是外在思維內化的修習。今人讀文言,顯然是外在思維內化的過程。白話文運動前,讀書人讀書不需要翻譯文言文,如今學生需要翻譯文言文,看不了古注。這是因為古人是以中學視角學「中文」,今人則是「現代白話語」下的新人。對他們而言,學文言基本等同於學外語。因此,今人之「白話」,只能歸於「翻譯體白話語」,是一種漢字書寫的片面化西語,而不屬於古白話的説書傳統。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五律·登竹帛口、茨溝營長城

五律·登竹帛口、茨溝營長城雲海暗危巒,邊關禦可汗。風鳴聞馬響,骨住咽衣單。遙憶長城窟,舒憂當戶蘭。行歌衰鳳鳥,已解後人難。注釋:1.風鳴聞馬響,骨住咽衣單:化用祖孫登《紫騮馬》:“候騎指樓蘭,長城迥路難。嘶從風處斷,骨住水中寒。飛塵暗金勒,落淚灑銀鞍。抽鞭上關路,誰念客衣單。”2.長城窟:漢樂府舊題有《飲馬長城窟行》。後人多以此題作詩。如建安七子中的陳琳即寫有《飲馬長城窟行》。3.舒憂:抒發憂思。如屈原《楚辭·九章·懷沙》:“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4.當戶蘭:典出《三國志·蜀書·周群傳》。《三國志.周群傳》:“裕又私語人曰:‘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後,寅卯之間當失之。’人密白其言……先主常銜其不遜,加忿其漏言,乃顯裕諫爭漢中不驗,下獄,將誅之。諸葛亮表請其罪,先主答曰:‘芳蘭生門,不得不鋤。’裕遂棄市。”5.行歌衰鳳鳥:典出《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竹帛口長城一​竹帛口長城二​​竹帛口長城三​竹帛口長城四​竹帛口長城五茨溝營村​​茨溝營村長城茨溝營村碧霞祠一​茨溝營村碧霞祠二​
2023年10月7日
其他

《墨萱影草》(3)

《墨萱影草》(3)1.記憶力不等於智慧。當一個人讀了十本書,他就有了記憶力。當一個人讀的十本書很少有人讀過,他就成了這方面的學者。但這和智慧毫無關係。那只不過就是你學習了幾本書的內容而已。不把記憶力當智慧,不把情緒與慾望當自我。才能有智慧有自我。2.陰陽要建立在中道的基礎上。中不在外面,就在人心裡。正如沒有陽光,沒有雨水,就不會有葉子,沒有葉子,沒有植物,就不會有你我。人與天地間的事物本身就是處於一種共存關係中的。生死不是陰陽,當我們每吃一口飯菜中,就有著生死。這些生死就是構成生命的一部分。在陰陽八卦的座標軸上,每個人都會因其自身的特質去找座標軸的點,於是就有了各種陰陽的表象,如動靜剛柔男女等。然而,這只是心遠離道的呈現而已。本質上是你染了太多世俗塵埃,沒能與天地萬物合一,進入中道之中,便仍在尋求世俗標籤裡自己的位置,那些位置只是外物而已,是人類把宇宙萬物呈現的現象用標籤定義了。當你能跳出外物時,就會無所不樂。不知莊周是蝶,也不知蝶是莊周。道法自然,獲得無上滿足,也獲得無上智慧。3.有些人說應該恢復經學,也有些人說不該恢復經學。問我怎麼看?我覺得這樣的討論太淺薄了。中國傳統的經典存在了兩千多年,現在還有人去讀,這本身就說明了這些經典有存在的必要。問題不在於是否應該讀這樣的經典或那樣的經典。問題在於我們不能認為這樣的經典對,還是那樣的經典對。當一個人心裡有了這樣對、那樣對的成見時,就容易造成災難,就可能傷害他人。這個世上唯一不存在時代、地域限制的永恆的對就是不能傷害別人,除此之外的“對”都只是你認為的而已,是你的一種情緒。在一個開放、包容、多元的社會中,各種各樣的經典都有存在的價值,大學也應該有各式各樣自由的論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吸納各種經典中的思想,又不以自己思想爲真理時,這個社會才是健康的。當你心中有了對錯是非等各種成見,當你因這些成見而煩惱憤怒時,是因爲你未能體認生命本身,推己及人,也就遠離了道。4.學術一定是片面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片面的學術。你讀的材料決定了你的觀點,而研究本身的特性又決定了你只能讀著極小範圍的材料。廣博必然淺陋,專精必然片面。而廣博的淺陋可能還有點“世界觀”,專精的片面一定不存在“世界觀”,最多有點某國中某個文化下的某些視角觀。中國的讀書人有個毛病,太把自己的研究當回事。研究什麼會覺得什麼好,這也沒啥不對,因爲學者本來就是非常片面的一群人。可拿那點片面當真理,就不對了。世界上的災難,基本都來自有些人認為自己“對”。就文獻而言,掌握材料的全面程度通常會決定其解讀文獻時接近“真”的程度,而“真”永遠只能接近。就理論而言,任何理論都有邊界,必須明確邊界。不存在真理,也不存在萬能的理論和思想。當某種理論對解釋部分現象非常高效和好用時,就是合格的理論,然而卻不能運用到此範疇外。林婉清2023年5月6日
2023年5月6日
其他

《說文津逮》(50)

《說文津逮》(50)瑞
2023年5月5日
其他

《說文津逮》(49)

《說文津逮》(49)珩
2023年4月29日
其他

遊陝甘寧部分古蹟紀實(2023.4.5-4.13)

遊陝甘寧部分古蹟紀實(2023.4.5-4.13)​​​​柳氏民居。位於山西沁水西文興村,據說爲柳宗元遺族所居故宅。現存建築除兩座石牌坊乃明嘉靖年間遺物外,其餘均爲清代所建。石牌坊爲青石所築,五踩斗拱,重翹,有兩塊迎風板。現存院落共四座,均爲四合院,分兩組,以東西走向街道爲中線,南北兩側並爲兩院。屬於典型的晉東南民居院落。這裡早已景區化。​​​​四聖宮。位於山西翼城曹公村。坐北朝南,爲二進四合式院落,包括四聖宮院,關帝廟院和僧舍院。其中四聖宮院尚存兩處元代建築,分別是大殿和舞樓。大殿爲懸山頂,前檐柱上施圓形通木大欄額,內架四椽栿通梁。大殿、舞樓均爲五鋪作,出雙昂,有琉璃瓦脊飾。舞樓近方形,歇山頂。其餘建築則爲明清所建。​​​​石四牌坊。位於山西翼城縣舊城南十字街心。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清乾隆、民國及近期有修葺。平面方形,樓身用青石,樓頂爲單檐十字歇山頂,頂下飛子、椽子、斗拱、垂蓮柱等爲木構。八根石柱用抱鼓石式夾桿石,抱鼓石首雕石獅。主樓和次樓間用石質額枋相連。額枋及抱鼓石等處均有浮雕花卉等。​​​​絳州文廟。位於山西新絳龍興鎮。廟內存宋人集刻王羲之《重修夫子廟碑記》。現存該廟爲明清建築群。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爲照壁、泮池、櫺星門、大成殿,東西爲配殿。大成殿重檐歇山頂,四周出廊,前有月台,脊枋上有明正德十三年重修題記。櫺星門共四柱三門,青石質。大成殿、櫺星門爲明代遺構。​​​​新絳龍興寺。該寺坐北朝南,主要由大雄寶殿、龍興寶塔等構成。其中大雄寶殿爲元構,懸山頂,單抄單昂五鋪作,普拍枋出頭,欄額不出頭,其彩繪爲近期重繪。殿內後槽佛壇有元代彩塑,塑三世佛及脇侍菩薩。龍興寶塔乃八角十三級磚塔,此塔在宋代本爲八級,清乾隆年間維修時重新包了磚,改爲十三級。​​​​郭家莊仇氏石牌坊及碑亭。該牌坊及碑亭位於聞喜郭家莊,乃清同治至光緒年間所建。牌坊、碑亭均爲石質。石牌坊爲三重檐歇山頂,六柱五門,上有「誥授奉直大夫提舉司優嘉謨之母孫宜人建坊」字樣。碑亭除最北側仇毓鏡神道碑爲十字歇山頂外,其餘均爲單檐歇山頂。上多刻對聯、石匾,浮雕人物故事、花草圖案等。​​​​泛舟禪師塔。此塔位於山西運城寺北村,本爲唐報國寺內禪師塔。現原寺唯存此塔,是全國唯一唐代圓體單層亭閣式磚塔。此塔塔基爲圓形,塔身用方柱分八間,南辟小門,北嵌唐長慶二年塔銘,餘置板門、破子欞窗。塔身上疊澀出檐,又反疊澀收縮至塔剎座下露盤,上承山花蕉葉、覆鉢、垂蓮、仰蓮、寶蓋、寶珠等。​​​​潼關故城。潼關故城位於黃河邊,對面爲山西永濟風陵渡,這邊是陝西潼關。東漢潼關城位於今遠望溝與潼河間山塬上楊家莊一帶,唐代時遷到今港口鎮潼關故城址。現存遺址爲明代遺存,明清均在潼關設防,城址也一直有修葺。但如今基本僅剩夯土了。​​​​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爲薦福寺內浮圖塔。該塔現存爲唐代,有明顯明清修繕痕跡,北部磚券門乃清代增建。是塔本十五級,明代地震後殘存十三級。爲方形密檐式塔,每層疊澀出檐,檐下砌斜角牙磚。各層逐漸收分,外輪廓呈自然圓形卷殺曲線。二層以上南北設券窗。塔內單壁中空,內壁設磚梯,逐層置木構樓板。​​​小雁塔院內唐代經幢。該經幢刻於唐會昌二年(圖二),八棱柱形,下爲須彌基座,基座四面,每面兩龕,浮雕伎樂演奏圖。覆蓮瓣上乃幢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圖三)及《佛說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圖四)。經幢上有兩層華蓋,華蓋間共八佛龕,雕釋迦摩尼說法像,華蓋上爲蓮花寶珠。經文字跡清晰古拙。​​​​圖一圖二爲明正統年間立聖旨碑。碑陽記載宣德七年至正統十四年番僧勺思吉修薦福寺事。碑陰線刻薦福殿堂圖。圖三爲清康熙年間立《重修薦福寺碑記》碑陰,碑陽記載康熙九年至三十一年,僧人心奧、紫谷禪師等重修薦福寺事。碑陰上刻薦福殿堂圖,下爲薦福地糧記。圖四爲明天順立《敕賜薦福禪寺重建記》。​小雁塔內《大薦福寺重修塔記》。爲北宋政和六年立,是薦福寺內最早的一通碑。該碑一部分記載唐代建寺立塔歷史,如唐高宗時立獻福寺,天授元年改薦福寺云云。一部分記載北宋政和間山谷迂叟募資修塔事。又曰該塔以白堊飾之,素光耀日,銀色貫空。據此知此塔本乃白塔,今白堊已完全脫盡。​​​​阿房宮前殿基址。現存此前殿基址考古測量南北長426米,東西爲1270米,最大高度15米。周圍還有戰國秦上林苑一至六號基址及好漢廟基址。之所以叫「阿房宮前殿基址」,是因爲該遺址前再無大殿基址,且後面也沒有,即阿房宮僅這一個大夯土。如今的阿房宮前殿基址成了一個種滿日本萬櫻的公園。​​​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漢長安城長樂宮在秦興樂宮基礎上修建,未央宮在秦章台基礎上修建。除長樂宮、未央宮兩大宮殿,漢長安城另有供神仙享用的明光宮及北宮、桂宮、西市、東市等。建章宮則在漢長安城城垣外西南部。之前漢長安城均在現代村舍及農田等下,如今其未央宮部分建了個國家遺址公園。​​​​藍田水陸庵。原爲悟真寺北普陀藍渚庵水陸殿,現此寺僅水陸殿爲古蹟,乃明代遺構。殿內有精美懸塑,多由明人喬仲超塑。正壁塑橫三世佛,其背面乃三大士相,三大士正對面爲千人聽經圖,山牆兩壁最下層塑二十四諸天,其上爲五百羅漢渡海,再上乃佛傳故事。北壁间背面塑十六臂观音像,南壁向背面爲孔雀灵王。​​​​泰陵。爲唐玄宗和元獻皇后合葬墓,另有高力士墓。位於陝西蒲城五龍山餘脈金粟山南。唐代帝陵除唐高祖獻陵,唐敬宗莊陵,唐武宗端陵和唐僖宗靖陵乃封土起陵外,餘皆構築於山上。泰陵亦以山爲陵,原本規模宏大,本乃唐帝陵中封地最大者。從其現存石刻看,氣象略輸盛唐帝陵。據此已能看出大唐衰落的趨勢。​​​惠陵。乃唐讓帝李憲和恭皇后合葬墓,位於橋陵東,屬橋陵唐睿宗李旦陪葬墓。李憲讓太子之位於李隆基,故名讓帝。該墓地宮由墓道、三過洞、七天井、六壁龕及甬道、墓室組成,出土文物已移至博物館。甬室、墓道繪有青龍、白虎、飛天、仕女、侍衛、胡人、出行圖等。穹頂繪日月星辰天象圖,象徵天圓地方。​​​​西魏永陵。乃西魏文帝元宝炬及皇后乙弗氏、郁久闾氏合葬墓。現仅存石兽獬豸二尊,一尊在神道西側桃樹林裡(如圖),一尊已移至西安碑林。其餘石羊、石獸、石人等於上世紀50年代修築賀蘭水庫、農田基建時,被砸掉修壩砌渠用了。此尊獬豸雕法古拙,代表了唐之前的北朝石雕風格。非常珍貴。​​​​興寧陵。興寧陵即北周唐國公李昞墓。李昞爲李虎子,唐高祖李淵父。李淵建立唐朝後,追尊其父爲世祖元皇帝,墓稱興寧陵。此墓園呈正方形,本由陵園、角闕、乳闕、門闕、門址、神道、陵墓、垣牆、圍溝等構成。地表現存石刻八件,由南向北分別爲天祿一對、石馬兩對、石獅一對。經勘探,地下另有石刻九件。​​​​漢高祖長陵及呂后墓。這裡除漢高祖墓及呂后墓外,從西端的陵園開始,到東端的涇河南岸,尚有七公里的陪葬墓,如蕭何、曹參、周勃、周亞夫等人墓葬均在此。長陵內二陵冢宏偉壯觀,像兩座山丘。附近還有牧羊人在放小山羊。​​​​順陵。爲武則天母親孝明高皇后楊氏墓。該陵地表現存陵冢一處,外城南闕門兩座,內城闕門兩座,內城角樓四座,另有石人、石羊、石虎、石馬等唐代石雕40尊,屬於保存較好的一處唐代皇家陵園。南闕門處有一對石天祿和石獅體型碩大、氣勢滂薄、雕工精湛。在我所看過的唐人石雕中,堪稱上品。​​​​咸陽文廟。始建於明洪武四年,今爲咸陽博物館。其大殿由於布展緣故,全部有吊頂,所以我看不到內部梁架,但通過部分石雕等尚能看出明代建築痕跡。主體建築中,牌樓、大成殿爲明代原物,原戟門、明倫堂已拆除,並在其原位置遷建了咸陽城隍廟、周四王廟內建築,該廟全部當代重繪,看著較新。​​​​圖一爲戰國秦安邑下官鍾。圖二爲秦咸陽宮遺址出土壁畫殘片。壁畫是對牆面進行處理後,用白色蛤粉鋪底,再以朱砂、石黃、石綠等礦物顏料繪製而成的。戰國及秦壁畫很少見。圖三爲龍紋空心磚。空心磚在秦宮殿遺址中一般設於台階表面作踏步用,這類磚體輕、防潮。圖四爲龜鹿雁紋瓦當。​​​​圖一爲戰國秦龍鈕銅錞于。錞于是青銅樂器,通體飾勾連雲紋。圖二爲戰國秦龍首曲柄銅盉。此盉兩面有銘文「大官四斗」「四斤」。大官是管理皇帝衣食起居等日常事務的官員,隸屬少府。圖三爲漢染爐,上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染爐是用來加熱耳杯中加佐料的湯料的,湯料用來沾肉,類似今火鍋沾料。圖四爲漢騎兵俑。​​​​圖一爲拴馬柱。圖二至圖四爲漢兵馬俑。出土於漢高祖長陵附近的陪葬墓區。從其服飾可以看出,漢初兵服楚服特點突出,融合了胡服、秦服及中原服飾風格。上衣下裳,窄袖衣袍,頭或戴冠或免冑,甲衣分長甲、短甲,鞋分芒鞋、勾履、淺幫圓口鞋、高腰華靴等,裹腿。有材官、騎士、樓船、輕車等。​​​​公輸堂。原名源遠堂,本爲圓頓正教(白陽三會)法堂。圓頓正教乃太原府祁縣人李金榮所創,其弟子單四爺爲紀念李金榮祖師而組織當地人建此堂。殿內本有佛像一百餘尊,故又稱萬佛堂。原有牌樓、照壁、山門、側殿均毀,現僅存正殿。殿內藻井、天宮樓閣、穿堂、佛道帳乃小木作精品。目前在維修,不讓人進。​​​​仙遊寺法王塔。仙遊寺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仁壽元年隋文帝命大光善寺僧童真護送佛舍利到此,遂建該塔。塔方形七層,每層疊澀出檐,檐下砌斜角牙磚,南向開券門。白居易任周至縣尉時,曾於此寺寫《長恨歌》。是塔乃國內現存唯一隋代磚塔,然已挪位,其本在周至縣南,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道說

​道說是歲二月。婉清步出禪堂,述《禪說》。又登絕頂,山勢嶙峋飛舞,雄麗稱尊。繞峰而下,列壁削玉,洞壑岈然。步十里,濃雲潑墨,嵐霧愈沉,路蠖屈而九曲,宛若羊腸。當是時,一老樵飛身於崖間,獧若獼猴,羽衣蹁躚。見余揖之而立,曰:“姑娘乃婉清乎?蓋自禪堂而來。”余聞之驚愕。問其何以知此,彼仰天而不語。少焉,老樵曰:“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姑娘明造化否?知陰陽否?”余曰:“不知。”老樵曰:“雖然,亦願聞詳說。”余遂曰:“《易·傳》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又云曰:‘陰陽不測之謂神。’道不可道,可道者,非常道也。世人不知道,則聖人以陰陽、四象、八卦言道,此皆象也,非道之本。道之難言,若佛法之不可說。釋迦說法四十九年,自云未嘗說一字。乃世人不悟自性,遂言菩提涅槃,非著菩提涅槃,非著空,亦非著不有不空。故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性與天道,皆非陰陽造化之說可得其髓也。”老樵曰:“縱難言。亦願聞入道之門。”婉清曰:“寂然澄然,虛靈不昧,以見清靜無爲之心,自在逍遙之性。以無心爲心,無性無性,無體爲體,無用爲用。無爲而無不爲,無立而無不立,無有而無不有,無見而無不見,方可見道。故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一有機心,則失本體。《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曰:‘夫人神好清,而情撓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故修道當先心靜神閒。儒家亦然。《大學》曰:‘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此內聖外王之心法也。佛家天台宗修止觀,禪宗修禪定,亦近於此。故一心清淨,無掛無礙,無思無慮,無智無得,究竟涅槃,亦究竟得大自在,大逍遙也。”老樵曰:“姑娘常言儒釋道,或言其別,或言其同,何以故?道亦與儒釋通乎?”婉清曰:“非別非同也。自鄭康成、王輔嗣以下,後儒雖言易,雖言道,然多泥文句。文字訓詁,此學術之言,非求道之言。學術,乃術也,非道也。求道者,不辨異同,不執文義。唯與天地合其德,造化合其功。故無所謂別,無所謂同。昔伏羲作八卦,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取法者,天地之物也。《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所言之道,法於天地,亦若老子之言。然一落實語,則入死語。唯能入道無道,名無名,神無神,化無化之境,方爲天下之至神也。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非聖人不可成神。後之末流,以修仙長生謂道,此非道,乃物化之教。一求物化功利,則近乎禽獸求食求偶,故孟子云:‘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唯以聖而入神,方謂道矣。儒家成聖,道家成神,佛家成佛,具以仁德至善爲本。又皆求諸心性,故儒存心養性,道煉心煉性,佛明心見性。心性純明則天人一體,以入無上之境,與天地獨往來。故不可泥於諸家字義。墮文字禪中,則離道愈遠矣。”老樵聞而笑之曰:“行住坐臥,均作靜觀。食息起居,具爲靜會。靜虛而無,不泥外物。秉天地之氣,煉心煉性。虛靈不染,圓通無礙。妙哉妙哉。”此山險絕,余與友人相與接手,乃下山坳。山色空濛,暝色已合。林婉清2023年3月31日共和二八六四年乙卯戊子
2023年4月1日
其他

禪說

​林喵喵於中條山萬固寺禪說癸卯之春二月,婉清與友遊於山中古剎。松風徐來,片雲無塵。清山幽岟,落花自嫻。上有靈泉飄翥,下虹宛若弦月。彼時,一僧坐於寺外之岫。見余曰:“姑娘何以又至此?欲納千里之景於芥子乎?欲寄裊裊之思於天宇乎?世如泡影,何馳於物?”婉清視之,方知乃青峰和尚,遂曰:“本無天宇,何以寄思。本無芥子,何以納景。心有泥絮,昨夜春風舞鷓鴣。心無塵埃,惟聞流水落寒潭。人之於世,若夢中說夢。見空則未見空,見泡影則未見泡影。凡人求凡,是爲凡障。僧人求佛,乃名佛障。故神會云:‘聲聞修空被空縛,修定住定被定縛,修靜住靜被靜縛,修寂住寂被寂縛。’若見諸相非相,方見如來。余遊於斯,無裊裊之思,無千里之景,唯與大化同流。凡聖俱泯,景我兩忘。”和尚曰:“《涅槃經》云:‘無相之相,即是實相。’姑娘見無相之實相乎?抑或無無相之實相邪?”婉清曰:“難言也。昔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相實相亦然。眾生皆有靈覺之心,本自清淨,本自具足,元無煩惱,與三世諸佛同。然一學佛則著相,一參禪則著力。故不學佛時方學佛,未參禪處即參禪。唯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自然生之,明澈不染。此無心之心,無相之相。自心不動,便是實相。故實相無相,實心無心,實性無性。唯自清淨,唯自平等。湛然自明,動寂常妙。事來則隨境而動,事去則境滅心空。故心之境若水之鏡,照萬物而不傷,納天地而無痕,不爲動靜所攝。老子曰道法自然,余曰佛法自然。自然之心,不見般若,不見真如,不厭生死,不樂涅槃,則六根不染,知心見性。此唯向內求,故難言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和尚曰:“此所謂道乎?此所言佛乎?佛道亦可通歟?”婉清曰:“若以內求之,則非唯佛道可通,儒釋道皆然。昔韓退之排佛、老,欲立儒之道統。作《原道》《原性》。《原道》本之《大學》,《原性》源乎《孟子》。然其聲大而論淺,故未能明道明性。人之所謂善惡,非性也,乃行也。世人以情別諸行之善惡,則有世人之善惡。孟子假性善,欲求人行善。然千載而惡不絕。其染污者,情也。以污染之情辨世之善惡,則善惡莫能辨,以污染之情行諸世事,則惡莫能禁。去污染之情,則見清淨之心,清淨之性。佛家言性空,不爲情事所擾,則人心自靈,人性自明。孟子言性善,若孟子所言果然,人性自明,則人亦無所不善矣。王陽明《傳習錄》云:‘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亦若此也。故余於世觀物,於物觀身,以身觀心,以心觀性,心與道合,性同道明。心性不起經綸,然造化於天地,無不是經綸。放浪形骸之外,涵養身心,無不是正道。無染無縛,無掛無礙,無生亦無滅。若口說解脫,則心有束縛,口說涅槃,則心有生滅。故亦無所謂說,無所謂不說。唯隨境而動,宛若落花,宛如流水。遂處鬧市,亦無處不禪定也。穿衣吃飯莫非道,清風明月盡皆禪。”和尚聞之而起,曰:“善哉善哉。自心空寂,神明自生,朗照天地,無不徹知。無漏智性,本自具足。無念般若,本自清淨。”吾與友度僧堂,同眾人煮蔬而食。雲氣蒙翳,鐘鼓若鐺。林婉清2023年3月30日共和二八六四年乙卯丁亥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遊呼和浩特、包頭部分古蹟紀實

遊呼和浩特、包頭部分古蹟紀實​​​​萬部華嚴經塔。此塔位於遼丰州故城西北角,建於遼代,於金大定二年重修,爲八角七級磚木混合樓閣式塔,仿木結構形制。塔內外壁有金碑九通,現存六通,內有契丹文、突厥文、女真文、古敘利亞文、八思巴文等墨記。塔身一層雕有半浮雕佛、菩薩、力士造像,二層爲菩薩、力士、天王造像,塔體表面塗白堊。塔刹則爲當代新增。​​​綏遠將軍衙署。雍正十七年清廷在歸化城東北五里處勘定城址屯兵。乾隆二年,山西右衛建威將軍王昌奉旨改駐此,並大規模修築城址,是爲綏遠。歸化、綏遠並爲今呼和浩特前身。綏遠將軍府乃清一品封疆大吏衙署。中軸線爲府門、儀門、月台、正堂至四堂,兩邊設回事處、折房、官廳、印房、箭亭等。這裡修新較重。​​​​呼和浩特慈燈寺。該寺爲小召屬廟,建於清雍正五年,雍正十年由清廷賜名。寺院佈局爲金剛界曼陀羅。中軸線爲山門、三世佛殿、金剛薩埵殿、大日如來殿、金剛座舍利寶塔。兩側有二十一度母殿、聖觀音殿、北方不空成就佛殿、西方阿彌陀佛殿、東方阿閦佛殿、南方寶生佛殿等。金剛座舍利寶塔乃全寺精華。​​呼和浩特慈燈寺金剛座舍利寶塔。建於清雍正五年,磚石混合結構。此塔源於印度菩提迦耶式塔。塔束腰刻有金剛杵、金翅鳥、大象、獅子等。束腰上爲塔座,塔座下部刻梵、藏、蒙三文金剛經,塔座上有五座小塔,代表金剛界五方佛,上刻佛、菩薩、菩提樹等。塔後乃蒙文石刻天文圖、須彌山分佈圖、六道輪迴圖。​​席力圖召。乃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蒙古語「席力圖」爲「法座」義,昔四世達賴於此舉行坐床典禮,故名「席力圖召」。康熙年賜名「延壽寺」。內尚存漢、滿、蒙、藏、回四體御碑,記康熙西征噶爾丹經過。是廟屢經毀建,然西側古佛殿尚爲明萬曆遺構。殿內存有明清壁畫,以鐵線描及暈染方式繪天王及十八羅漢,平棋藻井繪曼荼羅。​​席力圖召之長壽佛塔。建於乾隆末年。因席力圖召七世和八世呼圖克圖均早夭,遂建此塔祈求其長壽。是塔爲漢白玉壘砌而成。須彌座上雕二獅捧摩尼珠,四角各有石雕龍柱支撐,須彌座上四層石台內收,刻梵文經文。石台上乃覆鉢式塔身,正面佛龕內有長壽佛像。塔刹十三相輪上覆鎏金傘蓋和雲紋耳飾及日月二輪。​​呼和浩特大召無量寺。乃蒙古土默特首領阿拉坦汗(俺答汗)皈依藏傳佛教後回漠南蒙古所建。時明萬曆七年,萬曆賜名「弘慈寺」。清太宗時重修,改名「無量寺」。現存建築東西路均爲新建,中路兩側廂房尚可見清磚。中軸線大雄寶殿後半乃明代遺構,爲全寺精華,內尚存明清壁畫、造像及盤龍木雕,宮燈爲清康熙年所造。​​烏素圖召。烏素圖召爲呼和浩特大青山南烏素圖村七座明清藏傳佛教寺廟的統稱,以明萬曆始建的慶緣寺爲中心。多座殿內尚存有明清壁畫。烏素圖召山後有一截戰國趙長城遺址。明之前長城大多殘損嚴重。趙長城爲趙武靈王所修,東起代,並陰山下,至高闕。在今呼和浩特、包頭、山西恆山、蘆芽山尚有部分遺存。​​美岱召,爲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明隆慶年間,阿勒坦汗(俺答汗)和明修好,又在青海和三世達賴索南嘉措會晤,皈依藏傳佛教。並於大板升城建「靈覺寺」,即今美岱召。阿勒坦汗曾孫雲丹嘉措作爲轉世靈童成爲四世達賴。美岱召是內蒙唯一兼具城堡、寺廟、宅邸的城寺,大雄寶殿內壁畫是全寺精華。​​美岱召之大雄寶殿壁畫。美岱召保存明末清初壁畫1500多平米,繪有釋迦牟尼佛、宗喀巴、達賴三世、阿勒坦汗(俺答汗)家族、八十四大成就者等。畫法受漢地風格影響,以工筆重彩爲主,偶有瀝粉堆金,與傳統蒙古繪畫有別。圖一據說爲阿拉坦汗三娘子,她促成了土默特部與明政府和睦相處四十餘年的安定局面。​​固陽秦長城遺址。位於色爾滕山北坡,屬秦北部長城西端。秦九原郡乃秦北門戶,在今包頭麻池鎮,據此長城尚有約100公里,可見秦防禦工事縱深之遠。秦長城以夯土、土石混築、石塊壘砌等方式建造。此段多爲石塊壘砌而成。原基址寬四到五米,高六米。現在看到這段高兩米石牆是包頭文物局找人在原來基礎上壘起來的。​​內蒙這段秦長城東起呼和浩特坡根底村北大青山南麓,沿陰山山脈西行,經武川縣出大青山,穿越固陽縣色爾滕山、烏拉特前旗查石太山、烏拉特中旗罕烏拉山,西部端點在小狼山西麓石蘭計山口。圖爲長城沿線的羊群以及風貌。​​五當召。「武當」爲蒙古語音譯,意爲「柳樹」。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也是內蒙唯一純藏式寺廟建築群。現存建築爲清代,保存完好,基本沒有遭受破壞。其主體建築由蘇古沁獨宮(「獨宮」乃藏語音譯,即漢語「殿」)、卻依林獨宮、洞闊爾獨宮、當圪希德獨宮、喇彌仁獨宮、阿會獨貢及甘珠爾活佛府、蘇卜蓋陵等組成。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五當召蘇古沁獨宮內壁畫。爲清代壁畫,該殿東西壁畫31鋪,有藏文題記108處,繪《如意藤》釋迦牟尼百行傳。南壁繪護法神,北面後廳乃藏經閣,內存大量藏文佛經等。該壁畫若同昆都侖召恰克沁獨宮西壁壁畫及相關釋迦百行傳唐卡進行對比研究,對了解清西藏納塘印刻版畫在漠南蒙古的傳承與演變具有重要價值。​​昆都侖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現存主體建築爲清代。其大經堂恰克沁獨宮乃藏式建築,全部建築群以之爲中心向四周擴散。內有精美清代壁畫。西壁繪釋迦佛百行傳,東壁繪宗喀巴大師生平故事。南壁繪護法神。吉日嘎朗圖獨宮(小黃廟)爲漢藏結合建築,其門樓帶有歇山頂抱廈,佛殿重檐歇山頂,彩繪爲新繪。​​準格爾召。該廟內建了一堆假古董,但沒有任何遊客,也許是曾經想建個景區沒搞成?正門鎖著,但開車從側面可以進入。據說這裡有幾個古殿,是第七批國保單位。我簡單繞了一圈,只有正中的大獨宮像是明代的,感覺是真古董,但由於鎖門,我就沒入內,所以無法確定其具體情況。其餘或也有老殿,但僅從外表判斷,均已看不出多少古蹟痕跡了。
2023年3月26日
其他

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

內蒙古這邊還是有沙塵暴,所以今天上午我到鄂爾多斯青銅博物館簡單看了下其館藏。看天氣預報,說是下午天氣會轉晴。我一會兒出去看看,若天氣不至於太糟,就去找個召廟走走。​青銅鶴嘴斧。整體呈圓錐形,前端細長,似鶴嘴,後端短粗,中部鼓凸,有用於安裝木柄的橢圓形銎。是一種啄擊工具或兵器。青銅是銅與錫等的合金,這種合金氧化後,表面會出現青灰色的鏽,所以後人稱其爲「青銅」。「鄂爾多斯青銅器」指長城沿線,在鄂爾多斯及周邊地區發現的以動物紋爲特徵的青銅器,也有金、銀製品等。這裡屬中原傳世文獻所說的方國。進入西周後,中原諸侯國將之稱爲「獫狁」,春秋戰國時又將其稱爲「戎狄」,有西戎、山戎、赤狄、白狄、林胡、婁煩等。到戰國晚期後,北方各部落形成了匈奴聯盟,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產生了巨大影響。該博物館所展示的大致就是這段歷史中的青銅器。但北方草原民族的青銅器並非山陝豫等地常見的大型青銅禮器,大多數是遊牧民族日常用品和兵器。與上文《鄂爾多斯市博物館》的青銅器內容基本相同。羊首青銅刀。鄂爾多斯青銅器中的青銅刀非常多。中國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北方系青銅器和卡拉蘇克文化、安德羅諾沃文化應該都有著一定的淵源關係。分布在黑海北岸和庫班河流域的斯基泰文化也以武器、馬具和動物紋裝飾爲其青銅器的三大要素,南西伯利亞的阿爾泰諸文化也有類似的特徵,以上應該都和「鄂爾多斯青銅器」在發展譜系上相關。上爲虎鹿紋柄鷹頭格青銅短劍。下爲臥虎柄立羊青蛙紋鞘青銅短劍。舞蹈紋柄青銅刀。​青銅棍棒頭。該器物是草原民族特有的器物,整體呈六棱形、八棱形或瓜棱形,棱平面上有尖狀突起。棍棒頭中心有圓形銎孔,用來裝柄,是一種砸擊工具。青銅流星錘。該器物以兩個或多個爲一組,用繩索相連,可拋擲出去擊打獵物之類。青銅鳴鏑。​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青銅鏃。鏃前呈三翼狀,三翼後爲中空的圓球形,與銎通,圓球前半的鏃翼間各有一小孔,發射後氣流會進入孔內發出聲響,所以也叫「響箭」。鏤空虎紋青銅管狀飾件。這類青銅管狀飾件應是人們隨身佩帶的飾物,佩戴者多數應該是神職人員。在祭祀等活動中,他們手舞足蹈,飾件便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鶴頭形青銅仗首。仗首就是拐杖的扶手。參見《鄂爾多斯市博物館紀實》。中原地區的仗首多用鳩鳥,當時人認爲鳩鳥食道通達,是不噎之鳥,刻鳩於仗首有希望老者食時放噎之意。人頭形青銅仗首。​​青銅鍑。鍑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常用的炊具,多爲銅、鐵質,雙立耳,方便攜帶。多有鏤空高圈足。但也有平底鍑。三耳繩索紋青銅扁壺。這種繩索紋也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青銅器常見的紋飾。​小鳥蟠虺紋青銅壺。​柄懸鈴青銅勺。​雞嘴直柄鐎斗。鐎斗是溫​具,可以加熱酒、茶之類。馬形青銅飾件。鄂爾多斯青銅器中有大量動物造型的浮雕、透雕飾品。這些​飾品有些背部有拱形小紐,是縫綴在衣服上的配飾。有些在動物的上下端有柱狀柄,柄上有小孔可以穿線,是項間配戴的飾墜。也有些是車輿上的飾物。鳥形青銅飾件。​虎噬馬紋青銅飾牌刺蝟形銀飾件。​​龍紋圓形青銅馬鑣。馬鑣是馬​銜兩端露出在外的部分。青銅馬銜。馬銜是套在馬嘴上用以控制方向的器具。​龍紋青銅馬刷。虎頭形銀節約。​節約是馬上用來連接絡頭和轡帶的配件。鄂托克旗米拉壕漢墓出土晾衣圖。這些都是東漢壁畫,鄂爾多斯處於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交界處,所以這些壁畫也反應了亦農亦牧的生活場景。​鄂托克旗米拉壕漢墓出土農耕圖。​​鄂托克旗米拉壕漢墓出土騎馬圖。​鄂托克旗米拉壕漢墓出土歌舞樓閣圖。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鄂爾多斯市博物館紀實

昨天我在包頭遇到了沙塵暴,被迫躲避到博物館。今天內蒙地區還有沙塵暴,外面依舊哪裡都不適合去,只好開車來鄂爾多斯的博物館了。​早白堊世三葉蟲化石。發現於遼寧錦州。化石是埋藏在地層裡的古代生物的遺骸及遺留下的痕跡。這些遺骸之類被當時泥沙掩埋,其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被分解,而堅硬部分,由於地下水溶解岩石中的礦物質沉積在其中,替代了骨骼原有的有機質,就發生了石化,形成了化石。此時動物骨骼完全被無機物取代,但保持了原來的骨骼形態。​寒武紀中間型古萊德利基蟲化石,發現於雲南澄江。寒武紀是顯生宙的開始,「寒武紀」之名來自英國威爾士的一個古代地名「Cambria」,這裡的寒武紀地層最早被研究。日文將其音譯爲「寒武紀」,被漢文借用。雖然目前已經在南非等地發現了35億年前的細菌化石,但這些生命演化緩慢,到了寒武紀早期地層中卻出現了具有堅硬物質的動物,有了大量肉眼可見的化石群。這個時期也被稱爲「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奧陶紀舌筆石化石。發現於鄂爾多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到了奧陶紀,各類海生無脊椎動物逐漸繁盛,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腹足類、介形類、海百合等。奧陶紀之名來自英國威爾士一古代凱爾特人部落ordovices。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鱗木化石。到了晚石炭世,鄂爾多斯地區海水時進時退,爲海陸交互環境,因而此時的鄂爾多斯地層中,既保留有海洋生物化石,亦有蕨類植物化石。​中三疊世無齒芙蓉龍化石​。發現於湖南桑植。二疊紀末期發生了一次生命大滅絕事件,標誌著古生代的結束。其後爬行動物佔領了陸地,恐龍遍佈地球。圖中的無齒芙蓉龍出現在中三疊世,有著像鸚鵡一樣的角質喙,上下頜無牙齒,以角質喙取食,爲草食性恐龍。北上有長長的背棘。侏羅紀單嵴龍化石。發現於新疆準格爾盆地將軍廟附近。​是一種中等大小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此龍頭顱骨上有一高聳的脊突,由兩片連在一起的頭骨向上生長而成,頭骨間氣縫同鼻孔相同,可能同類會以此交流。​早白堊世鸚鵡嘴龍化石。鸚鵡嘴龍屬下有十二個有效種,以蒙古鸚鵡嘴龍最著名。這類鸚鵡嘴龍化石在國內各類地質博物館中非常多。此鸚鵡嘴龍發現於遼西熱河生物群,這裡發現了不少帶羽毛的恐龍化石,爲鳥類是恐龍後代的說法提供了依據。早白堊世中華神州鳥化石,​發現於遼寧朝陽。​中新世古山西獸化石。發現於山西省。山西獸是一類史前的古長頸鹿,屬於薩摩獸的近親。它們的頸部並沒有現在的長頸鹿長,眼睛後方長有四隻大角。中新世薩摩獸化石。​屬於古長頸鹿。薩摩獸眼睛後方有對角,口鼻部很長,嘴呈圓形,臼齒齒冠很高,適合側面咀嚼食物。薩摩獸和山西獸都是現代長頸鹿的祖先類型。中新世到上新世鏟齒象化石。鏟齒象是長鼻目中一類大型的食草哺乳動物。它們的下頜非常長,前端並排長著一對扁平的下門齒​,形狀像一個大鏟子,故名鏟齒象。​上新世大唇犀化石。大唇犀是犀牛的祖先類型。體型矮狀,四肢短粗,前後腳均爲三趾。頭骨短,鼻骨長而弱,沒有角。下頜結合部粗壯,比上頜大。爲食草類的哺乳動物,生活在沼澤一代。晚更新世披毛犀化石。披毛犀是一種已滅絕的哺乳動物。其頭骨長而大,頭部和頸部低垂,額上和鼻上各有一犀角,鼻角尤其大,向前斜出。披毛犀臼齒齒冠很高,釉質層厚,適合咀嚼質地乾燥的草本植物。​早更新世猛瑪象化石。猛瑪象身上披著棕褐色長毛,皮很厚,皮下還有非常厚的脂肪層,適應​在寒冷地區生存。頭骨比現代的大象短而高,體型比現在的大象還要大兩倍多。晚更新世王氏水牛​化石。王氏水牛是一種在鄂爾多斯薩拉烏蘇發現的水牛新物種。其身軀龐大,頭角短粗並指向後方,從角基到角尖逐漸變細。多和猛瑪象、披毛犀一起出土,可能也是身披長毛的大型哺乳動物。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早期巨鬣狗化石。巨鬣狗​是一種大型食肉動物,體型之大超過現在的非洲雄獅。它們擁有強大的雙顎和鋒利的牙齒,咬合力驚人。晚中新世和政羊化石​。和政羊眼眶後有一對粗壯短平的羊角,腦顱部分很短,頭骨與牙齒型態與近旋角羊接近,可能是近旋角羊的祖先類型。​中新世至更新世三趾馬化石。三趾馬是原始的古代馬類,其前後腳均爲三趾,三趾馬屬下的馬種非常多,分布也很廣泛,是一種已滅絕的馬類,但不是現生馬的直系祖先。​舊石器時代廣河套人頭骨化石。河套人生活在距今大約5萬至3.7萬年間,爲晚期智人。發現於鄂爾多斯南端的薩拉烏蘇河流域,屬於薩拉烏蘇遺址。該遺址由法國學者桑志華於1922年發掘,是當時中國境內發現的較早有可靠地層學依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新石器時代喇叭口尖底瓶。喇叭口尖底瓶是一種汲水工具。由於其造型像甲骨文中的「酉」字,故也稱「酉瓶」。這種喇叭口尖底瓶放置於較淺的河床內時,可以較輕鬆的使容器內注滿水,罐身肩部和腹部的弧形也使其方便把持,且水不容易外溢。新石器時代斂口甗。甗是古代用來蒸煮食物的炊具,類似現在的蒸鍋。甗的下半部分是個有三個碩大袋足的器物叫鬲,鬲是一種煮水和煮食物的炊具。甗的上半部分爲甑,用來放置食物。鬲、甑​中間是類似篦子的孔。以上合之爲甗,可蒸煮食物。此甗出土於永興店遺址。永興店遺址是一處龍山文化時期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在鄂爾多斯的遺址中,上呈上文喇叭口尖底瓶出土的海生不浪文化及阿善文化,下啟朱開溝文化。甗中白色部分爲現代考古工作者所補。​朱開溝文化三足甕。三足甕是朱開溝文化中的常見器物,有三個袋形的小足。若把小足去掉,則叫蛋形甕,也是一種盛儲類的器物。朱開溝晚期已出現了少量的青銅器物,還有用牛、鹿肩胛骨等製成的卜骨。羊首青銅短劍。​該短劍鑄造時間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代。那時的鄂爾多斯屬於北方草原的「方國」文化。從商至戰國,這裡出土有非常多具有草原民族特性的青銅器,被稱作「鄂爾多斯青銅器」「北方系青銅器」或「綏遠青銅器」。「鄂爾多斯青銅器」以兵器、生產工具類爲多。這類短劍是近距離搏鬥和護身的利器。棍棒頭。這類棍棒頭內部有圓形銎空,用來安裝木柄,棱表面有突起,是一種裝柄使用的砸擊工具。鶴嘴斧。因其造型與鶴長長的喙部接近,故名​鶴嘴斧。其前端細長,後端短粗,中部鼓凸。其橢圓形銎用於安裝木柄。是一種裝柄使用的啄擊工具。驢形青銅仗首。驢下的圓管狀銎是用來安裝木柄的。​這類仗首可能標識族群、身份地位、神權的器具。串瑪瑙耳環。該耳環以黃金製作而成,中間穿紅瑪瑙,​時代相當於戰國。​橋耳銅鍑。該鍑爲遊牧民族炊煮食物的炊具。鄂爾多斯並非富含銅礦的地區,所以其鑄造青銅器的銅多爲商品交易而來。位於巴彥淖爾的霍格乞古古銅礦可能是鑄造「鄂爾多斯青銅器」的原料來源。方體銅鍑。鍑是北方遊牧民族常用的生活器具,用來炊煮食物。這類形制的方鍑是從西亞乃至更遠處傳播而來的,可見當時中西各地已經有了廣泛的文化交流。​銅鎛。鎛是一種打擊樂器,形制略如鈕鐘,平口環鈕,有的是復鈕,器身爲橢圓形或合瓦形,是一種節奏性樂器,用來加強樂拍和主音。​秦繭形瓶。該器物爲橢圓形,似蠶繭,故名繭形瓶。​漢曲頸蒜頭瓶。是一種盛放酒的器物,曲頸,頸端爲蒜瓣狀。​漢彩繪銅壺。該壺爲盛酒器。侈口,高領,鼓腹,圈足。腹部兩側有獸首銜環。通體有紅白綠彩繪雲紋圖案。​北魏人面紋瓦當。該瓦當爲半圓形,正面以高鼻深目,橫眉高翹,鬍鬚飛揚,張口露齒的人面爲飾。​唐仕女俑。​該仕女俑直立於隨形地板上,頭梳拋家髻,面部豐餘,五官小巧,身著寬袖直領襦裙,下裙曳地,履尖上翹。衣袖和長裙上刻有衣褶。雙手隱於袖中,拱於胸前。具有典型的唐代女性陶俑特徵,體現了當時以富態、雍容、開放爲美的風尚。​西夏牡丹紋梅瓶。該瓶通體施褐釉,台形小口,斜折肩,弧腹略鼓,平底,施釉不到底,采用了剔釉露胎的技法,刻出兩組牡丹紋圖案,牡丹紋之間刻划組合平行弧線。下部刻有小鹿,口吐祥雲。工藝精湛,技法嫻熟。元荷葉杯。該杯爲白玉雕刻而成,整體呈桃形,杯身兩側有浮雕的荷花。杯身保留有黑色的斑塊。清祭紅釉碗。祭紅釉也稱霽紅釉,寶石釉,屬於銅紅釉的一種。古代在燒祭紅釉時,往往會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之物摻入釉料中,用料珍貴。該碗釉色凝厚,釉面光潔,色彩均淨,非常難得。​太陽鳥啄星樹葉型掛鏡。此鏡距今3000-4000年,屬於早期銅鏡。太陽鳥即金烏,居住於扶桑樹上。該鏡整體形制類似於布拉克文明的凸目神人日月星紋鏡,但神人變成了鳥,兩隻鳥​曲頸回頭,啄食筆直通道內的星星。那個筆直的通道即代表扶桑樹的樹幹。太陽鳥將星星啄盡,天就亮了。戰國紅底人物彩繪鏡。一般國外銅鏡不用彩繪。此銅鏡的紅色彩繪大概是中國獨特的工藝。該鏡爲三弦鈕,鈕區及鏡像處以綠色敷底,主圖爲紅色,又以主星花圖案分爲四區,紅底上站立著幾組白袍人物,還有一隻鹿,造型精美。隋四神十二生肖鏡。此鏡爲圓紐,圍繞圓紐的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四神外爲十二生肖,其外又有一圈放射的太陽光。​​西夏加官進祿漢銘銅鏡。該銅鏡右側爲一頭戴官帽,手持笏板的站立文官,文官左側站立一鹿,文官頭上鑄有「加」字,鹿頭上鑄有「進」字,二者合爲「加冠進祿」。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包頭市博物館紀實(2023年3月21日)

包頭市博物館紀實由於今天包頭有沙塵暴,我時間相對充裕,就在此文中稍微解釋一下裡面的部分文物。​西夏鐵錢。包頭故地是金對西夏貿易的榷場,西遼貿易經草原絲綢之路至包頭榷場轉運至金。包頭九原區阿都賴出土有大量「天威元寶」等鐵錢。​漢「千秋萬歲」銘瓦當。此瓦當出土於包頭召灣墓群。召灣墓群位於麻池古城西南5公里處,是麻池古城的主要墓群。麻池古城乃秦九原郡,漢五原郡所在地,是秦直道的終點。​北魏彩繪陶佛頭像。這些佛像面部豐腴,施白、赭彩,出土於懷朔古城所在地包頭固原縣城圐圙村,是當時懷朔佛教盛行的見證。懷朔軍鎮曾走出過高歡、高洋、侯景。北魏末年,以高歡爲首的懷朔軍鎮與以宇文泰爲首的武川軍鎮並立,並導致北魏分裂。武川軍鎮的楊忠是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而武川軍鎮孤獨信的四女是李淵的母親,七女孤獨伽羅是楊堅的皇后。懷朔鎮遺址即白靈淖爾圐圙古城,武川鎮遺址即希拉穆仁圐圙古城。​元鈞窯月白釉盤。鈞窯是宋代名窯,與汝窯、官窯、定窯、哥窯其名,在今河南禹縣。此盤出土於燕家梁元代遺址,該遺址位於包頭麻池鎮,爲元時水陸驛站金瓶鎮,歸中書省大同路管轄。這裡出土了不少中原瓷器。包頭燕家梁遺址出土石烙灶​。石烙灶本爲北方草原商旅的一種野炊方式。做飯時先挖一個灶坑,然後把幹柴鋪墊於灶坑底,之後在柴上鋪滿石塊,引火將石塊燒燙,再放置食物,食物上覆蓋柴草之類,將其燜熟。​包頭達茂旗敖倫蘇木古城遺址出土手印紋磚。「敖倫蘇木」是蒙古語音譯,表示「眾多的廟宇」,該城是蒙古汪古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考古發現有景教教堂遺址、藏傳佛教寺廟及文廟等。汪古部本來自中亞,故信仰景教,乃基督教一分支。後爲金戍守邊界,元時成吉思汗三女兒阿剌海別吉嫁入汪古部,作爲監國公主,汪古部隨蒙古軍征伐。公主丈夫勃要合爲趙武毅王,故敖倫蘇木古城汪古部也叫趙王城。當年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也曾到過這裡。清代的駝鈴和磚茶​。包頭在清代是晉商貿易的重要口岸,所以這裡有非常多的晉商商號。這些駝鈴、磚茶之類都是當時山西商人與蒙古人、俄羅斯人等進行貿易的見證。包頭西園遺址出土陶塤​。西園遺址是內蒙古中南部一處較大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陶塤是用陶土燒製而成的吹奏樂器,乃八音中的「土」。此陶塤有一個吹孔,和兩個發聲孔,可以吹奏五個音。包頭西園遺址出土​骨播種期。播種器是播種時用於掘土的工具。一端可安手柄。在播種時一手持播種器掘坑,一手將種子投入坑中。包頭阿善遺址出土骨針及骨針筒。阿善遺址​爲內蒙古一處大型原始村落遺址,該遺址清理出大量房址、圍牆、窖穴、墓葬等遺跡。骨針是用來縫紉的工具。這些骨針打磨精細光滑,品相完好。包頭西園春秋墓地出土綠松石蚌珠項飾。西園春秋墓地位於大青山南坡台地,屬於北方草原青銅文化。這裡已經出現了殉牲現象。​戰國嵌綠松石青銅帶鉤。帶鉤是古代文人武士腰帶上系的掛鉤,多用青銅製成,也可能用金、銀、玉等材質,采用嵌金、嵌玉、嵌綠松石等工藝的帶鉤屬於較爲精美的類型。​漢騎者紋畫像磚。漢​鴞形陶壺。漢鎏金銅弩機。​弩是一種射擊兵器,由弩臂、弩弓、弓弦、弩機等構成。比弓裝填速度慢,但其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漢黃釉貼塑神話故事紋陶樽。此陶樽爲變體博山式蓋,蓋緣有弦紋兩道,口沿、底邊各裝飾山巒一周。其三足塑跽坐人物,樽腹佈滿浮雕,浮雕內容以神仙人物故事爲主,有仙女、玉兔搗藥、西王母、三足烏、后羿、羽人、九尾狐等。漢銅博山爐。該爐由蓋、爐身二部分組成。蓋爲鏤空山巒疊嶂形,爐身爲豆形。柄部飾以弦紋。足分內外兩層,內層乃覆喇叭口狀,飾席紋地卷草紋,外層爲盤形,飾流雲紋。​博山爐以蓋似海中博山而得名,屬於西漢常見的薰香器具。​漢彩繪陶屋。漢代還是木構建築發展的前期,圖中已可以看到蜀柱、櫨斗、散斗、直拱等。漢四夷盡服瓦當和單于和親瓦當。瓦當是排在成疊瓦片尾端,擋瓦所用之物。此二瓦當均爲圓形、泥質灰陶,十字四分式文字佈局,邊輪較寬,棱線整齊。四夷盡服、單于和親​乃記事文字,與匈奴單于歸順漢朝及王昭君出塞有關。漢彩繪婦人陶奩。奩爲婦女放梳妝用品的小匣子。該陶奩爲長方形,方唇寬沿,四角與四邊帶小方足。長邊外壁一側繪有五跽坐婦人,髮髻高聳,雙手相抄,身體前傾,衣裙寬大。​頭頂帷幔高卷。短邊外壁乃紅黑彩繪大門。​漢人物、動物、器物、神獸形金箔片。這些金箔片本來是漆器表面的裝飾物,乃漆器金銀平脫工藝的殘留物。漆器平脫工藝是用金、銀箔剪出各種形狀,其上再刻文理,貼於漆器表面,後上漆數道,使之與漆器表面齊平,最終打磨光滑的工藝。魏晉後瓷器盛行,漆器就很少用了。​漢黃釉船頭型五眼陶灶。該灶爲五眼船頭灶,外施黃釉,灶面弧型,五眼上陳列有四釜一甑,靠灶膛口一釜上倒扣一飄。扁方灶塘口兩側有梯形擋板,灶末端有一束腰塔形煙囪。非常寫實。​漢石享堂。該享堂爲砂岩製成,由屋頂、左側牆、後牆、支柱、基座組成,單檐廡殿頂,正脊兩端雕蓮花紋瓦當,前坡兩垂脊分別雕有龍、虎。內頂中央雕蓮花。石柱爲瓜棱形柱頭,下有柱礎,中雕一獸。享堂是供奉祖先牌位以供祭祀、享奉的建築。北魏石鎮墓獸。該鎮墓獸出土於圐圙村,即前文所說的懷朔鎮。古墓葬中放鎮墓獸主要是爲了震攝鬼怪,保護死者不受侵擾。​唐雙鸞​銜綬紋葵口銅鏡。該鏡爲八出葵花形。內圈中有圓紐。鏡鈕兩側爲對稱的浮雕鸞鳥,鸞鳥口銜雙繐長綬帶,足踏花枝。鏡鈕上下各雕蓮花一朵。外圈八出葵花辦,辦中各浮雕一折枝花卉。雙鸞表示夫妻和睦,綬帶與壽諧音,表示長壽。​遼鎏金廡殿式銅釋迦牟尼佛龕。該佛龕爲廡殿頂房屋形,正脊兩端鴟吻相對而立,房屋鋪瓦,房檐裝飾有瓦當。龕內釋迦牟尼佛實爲菩薩像,著高聳之寶冠,結跏趺坐於蓮台上,施說法印。周圍有小佛六十二尊。元磁州窯白釉褐花花卉紋瓷蓋罐。該罐通體施白釉,釉色泛黃,花紋爲褐釉。罐蓋爲塔形,子母口​邊緣略上翹,施雙弦紋間隔的點狀紋兩周。罐身肩部亦爲以弦紋間隔的點狀紋,腹部飾花卉並有行書「花」字。下腹部弦紋內飾水波紋。爲典型磁州窯器物。元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瓷罐。青花瓷以氧化鈷的鈷礦爲著色劑,在陶瓷培體上繪紋飾,再罩一層透明釉,經高溫燒成。燒成後的鈷料呈藍色。​該罐領口爲纏枝梔子花紋,肩部飾蓮花、石榴花紋,腹部爲牡丹花紋,下腹部飾卷草紋及變形仰蓮紋。紋飾以點划、勾勒、平塗技法爲主,筆法嫻熟,造型精美,是元青花的精品。青花瓷至明代逐漸被人所喜歡,清康雍乾時發展到頂峰。明雙修閻摩敵坦城彩繪木板畫。​此坛城中心圓型以井字劃分爲九宮,繪製九尊雙修閻摩敵。中宮閻摩敵身體爲紅色,離坤二宮閻摩敵身體亦爲紅色,兑乾二宮閻摩敵爲青色,坎艮二宮爲白色,震巽二宮則爲黃色。九宮外爲方形,分東西南北,順時針紅綠白黃色者代表土地,土地交界處有盛滿血水的嘎巴拉碗。四城門整體呈十字金剛杵形,內均有金剛護持,城頂爲臥鹿寶頂,兩摩羯左右對出。城牆、門樓掛滿瓔珞,牆頭放內生寶樹的贲巴瓶。城牆四角插傘蓋,方城外爲綠地。天空有駕祥雲和處於紅輪中的仙人。綠地外外爲五色蓮瓣,蓮瓣外爲風火牆,再外爲白描的動物啄屍場景及白雲、佛塔、高山,最外側四角有五色祥雲。是明代藏傳佛教彩繪木板畫中的精品。​清素三彩覆斗蓋狻猊鈕龍行花間紋四足方形熏爐,該熏爐爲方鼎形,施黃、綠、粉三色釉,蓋呈覆斗式,鈕爲綠狻猊,四面開窗,鏤萬字不到頭紋飾,窗外邊緣繪錦地紋。蓋底邊緣出蠢,熏爐口沿亦出唇,飾錦地紋。爐體四周繪五爪獨角行龍穿梭於花卉枝蔓間。四足上部飾獸面,四足底爲如意雲頭。工藝複雜,造型精美。清普明大日如來唐卡。主尊爲普明大日如來,四面兩臂,雙手結禪定印,托金輪。身著綢緞肩帔,結跏趺坐於蓮台上。法座四周是代表清淨佛境的湖泊。普照大日如來上方分別是不空成就佛、藥師佛、不動佛。下方分別是寶生佛、馬頭金剛、歡喜佛。​清釋迦牟尼佛源流唐卡。中繪釋迦牟尼佛成道相,黃色身,螺髮高髻,身著袈裟,左手托鉢,右手施拔濟眾生印,結跏趺坐於五彩蓮花寶座上,佛像周匝爲佛本生故事。清文殊菩薩唐卡。主尊爲文殊菩薩,一面兩臂,橘黃身,頭戴五佛冠,右手舉劍,左手執蓮花,蓮花上有經篋,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上。​主尊文殊菩薩上方爲四臂文殊菩薩、宗喀巴、黃文殊,下方爲白文殊、紅文殊。周圍的山代表五台山。清綠度母唐卡。綠度母身綠色​,頭頂寶冠,雙耳垂金環,頸掛珠寶瓔珞,左手執蓮花,右手施與願印,右腿向下舒展,腳踩蓮花。綠度母周匝有十六尊菩薩像,最下方爲五位護法神。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美岱召內博物館部分紀實(2023年3月20日)

​美岱召內博物館部分紀實。美岱召是內蒙古包頭土默特右旗的一座藏傳佛教寺廟。我剛剛看到這裡有個小型博物館,便簡單做了點紀錄。此文只含其博物館部分,美岱召內建築部分會和呼和浩特及包頭的其它一些古蹟在今後另外發文。​木制翁袞。翁袞乃蒙古語音譯,是薩滿教的神偶,爲薩滿神靈的象徵。漠南蒙古信仰轉向藏傳佛教前,蒙古人多信薩滿。他們或將其作爲家庭守護神,把翁袞懸於氊包內,適時禮拜。吃飯時,以肉或乳塗其口,進行食祭,多用皮、木等製成。或將其作爲降妖祛病的附體神靈,多用青銅鑄成。藏傳佛教初傳時,阿勒坦汗曾嚴禁蒙古人供奉翁袞。皮制翁袞​​青銅翁袞​薩滿法衣。在元朝時,蒙古人舉行重大國禮仍由薩滿主持。​薩滿面具​薩滿法冠​薩滿法鞋​薩滿鼓鞭​薩滿神鼓​帶柄法鼓​手搖法鼓​銅鏡法帶​骨板法器​刀形法器​木制法器​元代的磁州窯坛​明代火銃​明代炮筒​鏈子鞭、銅手錘、鐵槍頭​明代鑄鐵香爐​明代高浮雕木建築構件。在隆慶協議達成後,明人開始進入今內蒙古地界,於是這裡開始出現了木建築。​清土默特蒙古頭飾​清準格爾蒙古頭飾​清掐絲鏨金花珊瑚銀碗​清鍍銀馬鞍具​清鯊魚皮景泰藍馬鞍具​清鐵質鑲銅邊駝鈴​清釋迦牟尼佛唐卡​清大威德金剛唐卡​清大威德金剛唐卡​清吉祥天母唐卡清銅嵌珊瑚松石蓮花手菩薩像​​清銅鎏金上師高僧像​清至民國間鹿皮制藏蒙藥袋​清藏文經函​清藏文經板​清鑄鐵刻款曼架鍋​清鑲珊瑚銅轉經筒​清金剛杵、金剛厥、金剛鈴​清嵌珊瑚銅法號​清曼陀羅,是密宗修行觀想的法物。曼陀羅以外圓內方爲基本特徵。方城內佛、菩薩聚集代表大千世界。四座城門上寶瓶、寶樹、傘蓋、吉祥八寶等,盡顯莊嚴。外圓代表天體,圓外的蓮花瓣、金剛杵、火焰等代表堅固無比,使「魔眾」無法進入。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山西外長城紀實(2023.3.16~2023.3.17)

2023年3月16日​​​​山西長城之新平堡段。北面爲內蒙古興和縣店子鎮,南爲山西天鎮縣新平堡鎮,二者以長城爲界。屬於山西的外長城,乃明朝防禦蒙古軍隊的最前線。清政府征服蒙古各部後,新平堡的駐軍便逐漸減少。​​​​山西長城之李二口、張仲口誤修段。明嘉靖時按照屬地負責制,大同府長城從西往東修,宣化府長城從東往西修,後來發現二者錯開三十里,無法接上。這段長城即當時錯開廢棄的那段。按照大同府原修法比較好修,但會把新平一代讓給蒙古俺答部落。後來朝廷決定繞山從新平堡走銜接宣化府長城,較費工,原來修的廢棄。​​​​李二口長城。這段長城在我見過的長城中可以算上品。蜿蜒飛舞、雄渾壯麗。​​​​山西長城之白羊口段。白羊口於明成化十二年修築土堡,明嘉靖年間在此大規模修築長城,時稱鎮寧堡。爲大同所轄七十二城堡之一。​​山西長城之乳頭山段​​​​山西長城之守口堡段。位於大同陽高縣猴子山。山間有河道。漢代曾在此建高柳寨,是兵家重地及茶馬古道口。至明嘉靖年間設立守口堡,修長城,爲陽高縣鎮邊堡、鎮宏堡、守口堡、鎮門堡四大重要關隘之一。明隆慶年間蒙古俺答汗部曾從此堡侵入明政府。​​​​山西長城之拒牆堡口,爲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南爲山西大同新榮區,北爲內蒙古烏蘭察布丰鎮市。拒牆堡本乃遼宣德、金元宣寧縣城,明洪武時,宣寧縣戶被朱元璋政府強遷入中寧府(今安徽鳳陽),撤銷此縣。這裡周圍地勢平坦,無險可據,屬於極不易守的關隘,所以蒙古部族曾多次從此侵入明政府。圖四小廟爲當代新修。2023年3月17日​​​山西長城之拒門堡烽火台。拒門堡長城段位於山西大同新榮區和內蒙古烏蘭察布丰鎮交界處。拒門堡在明嘉靖年間名亂草營堡,萬曆年間改名拒門堡,並增築長城,這裡一直到清代仍有駐軍。​​​​山西長城之助馬堡段。這座古堡保存相對完好。今爲助馬堡村,很多房屋已破敗而無人居住。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將大同參將移駐助馬堡。弘治十七年,蒙古滿官嗔部首領火篩在此入侵明政府,大同左衛總兵張安帥軍大敗火篩,史稱助馬堡大捷。嘉靖二十七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也曾侵入含助馬堡的左衛五堡。​​​​山西長城之保安堡段。​​​​山西大同左雲縣保安堡和尚塔。位於保安堡長城段南,白洋河北岸。爲清代八角四層磚塔,內葬寶光和尚。塔銘上有「號封寶光如來真人」字樣,故也稱寶光如來真人塔。寶光和尚俗名劉應世,當地人稱爲「劉祖爺塔」。​​​​山西長城之徐達窯段。位於山西大同左雲徐達窯村與內蒙古烏蘭察布涼城縣六台洼村分界線。​​​​山西長城之威魯堡段。這段長城附近有非常多喜鵲巢,可以看到很多喜鵲。明嘉靖間蒙古部族曾從此侵入明政府至青圪塔。圖三爲威魯口月華池,是長城上的袖珍小堡,乃明嘉靖宣大總督翟鵬根據左雲城真武廟月華牌坊命名,取日月精華義。這段長城屬於非常漂亮一段。​​​​山西長城之八台段,以及八台子教堂。八台子教堂本屬義大利教宗,由義大利籍神父建造。抗戰期間有部隊拆除教堂木料燒柴取暖,至文革,教堂完全拆毀,現僅存哥特風格塔樓,俗稱「大單巴」。這段長城建在摩天嶺上,是海拔最高的一段長城。​​​​​山西長城之寧魯堡段鎮寧空心箭樓部分。此箭樓位於寧魯口極沖之東,明長城上,騎墻而造。以白沙岩條石砌基,青磚砌墻。上築兩層拱碹層樓,頂有建櫓,有石階可登頂,屬於長城沿線保存非常完好的箭樓。此箭樓上看到的長城依山就勢,險峻壯美。​​​​寧魯堡及寧魯堡周圍的喜鵲。一般叫「魯」的本來都是「虜」字,明人稱當時的蒙古部族爲「虜」。明嘉靖年間,蒙古部族曾從此入侵明政府,明政府亡羊補牢建此堡。此堡和大多數堡壘一樣,已經看不到了包磚了,僅存夯土。因爲包磚通常會被後來村民拆掉蓋房子,很難保留下來。​​​​山西長城之殺虎口段。這裡歷史原貌已經完全被破壞,旅遊開發建了一段很醜陋的假城牆。殺虎口比較有名是因爲這裡秦漢時就是出塞外的古道,明清晉商駝隊也多從此出關。清代時是全國重要的稅關之一。不過,以目前的面貌,我完全看不出所以然。😮💨考察價值已經很小了。由於時間有限。晚上要到呼和浩特,就沒有去附近的殺虎堡。​​​​這是我在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看到的內蒙古小山羊。太可愛了!還會擺pose呢。
2023年3月18日
其他

《讀〈大般若經〉札記》(《初分緣起品第一》)

考慮了一天是過一遍《趙城金藏》還是只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後來還是決定先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考慮讀《趙城金藏》的理由是自己是山西人,似乎應該過一下這部山西刊刻的經典,而且很巧的是,我最好的閨蜜是趙城人,而《趙城金藏》還是早期刊刻的《大藏經》版本中現存最全的一部,堪稱善本中的善本。可問題有二,一是《趙城金藏》儘管很全,不過依舊有殘缺,殘缺部分要不讀別的版本補,如用《中華大藏經》,要不乾脆跳過不讀。這就涉及到一個新問題,即《趙城金藏》中的殘缺部分怎麼辦?到底讀不讀?二是我不確定自己有必要完整過一遍《大藏經》,因爲我讀佛經的目的一是想了解其智慧的部分,二是作爲我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一個環節(佛學是近代之前對中國傳統影響最深的外來文化)。基於這個目的出發,我覺得沒有過《大藏經》的必要,讀《大般若經》後,再過一下《高僧傳》《法苑珠林》《五燈會元》之類即可。當然,我會在寫《讀〈大般若經〉札記》時引用《大藏經》其餘經典。玄奘譯《大般若經》爲600卷,本札記內容會比《四庫總目舉要》還少,所以這個系列在《四庫總目舉要》和《說文津逮》前即可更新完。《讀〈大般若經〉札記》(《初分緣起品第一》)1.已作所作,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解脫。按:《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云何解脫道?謂由此道證斷煩惱所得解脫。”得真自在,得心自在,得法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2.一切皆得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住空、無相、無分別願,已得諸法平等性忍,具足成就四無礙解。按:《雜阿含經》:“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則以無相代無所有爲三三昧。《智度論》:“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無染無求,其心泰然。陀羅尼(dhāraṇī)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三摩地本出婆羅門《奧義書》。《瑜伽經》以禁戒(Yama)、律儀(Niyama)、體位(Āsanas)、調息(Prāṇāyāma)、制感(Pratyāhāra)、專注(Dhāraṇa)、禪那(Dhyāna)、三摩地(Samādhi)爲八支分法,以三摩地最高。謂冥想而超意識之境也。3.智慧通達諸聖諦理。按:四諦十六行相有北傳、南傳之別。北傳《集異門論》:苦諦四相:非常、苦、空、非我;集諦四相:因、集、緣、生;滅諦四相:滅、靜、妙、離;道諦四相:道、如、行、出。南傳《小部·無礙解道》:苦諦四相:有害、有為、煩熱、變壞;集諦四相:存續、因緣、合、障礙;滅諦四相:出離、離、無為、不死;道諦四相:出離、因、見、增上。4.善知有情心行所趣,於諸有情心無罣礙,善入諸法平等性智,隨其所應巧令悟入。此四句甚善。5.彼世界諸惡趣等一切有情皆離苦難,從彼捨命得生人中及六欲天,皆憶宿住。按:宿住即宿命通。六欲天、宿命通之說可參《楞嚴經》。諸有情皆慈悲,不相擾亂,方爲善哉。6.此章爲世尊說法之緣起。一切有為法皆因緣和合而成。宋儒多非因果。因果之說,至宋已然泛化,多淪入鬼神末流之學,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說文津逮》(48)

無法顯示的字,原稿改爲圖片,而非如之前那樣用超大字符庫。網上草稿用「口」替代。《說文津逮》(48)瑁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墨萱影草》(2)——關於生命和宇宙的幾則文字

​我在山西澤州大陽鎮1.假如世界是「神」創的。那麼就會出現第二個問題,即「神」是誰創的?解決了「神」是誰創的,就會出現第三個問題,即創造「神」的「神」是誰創的?這個問題會無限循環下去。因此,世界若是「神」創的,等於沒有解決世界是怎麼產生的,因爲那將是個一直會誕生新問題的解答。2.假如世界不是「神」創的,那麼就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即宇宙大爆炸是如何發生的,又為何會發生?別說宇宙怎麼產生,我們現在甚至都沒有搞清楚最早的DNA、蛋白質是怎麼產生的。也許以後會知道。但就目前而言,對於這個世界,人類所知仍還是太少了。3.而人類所知的這一切,是依靠科學才知道的。但存在科學不是理所當然的,近代科學誕生於西方才幾百年而已。這裡有幾點要說。一是我們目前對宇宙的認識既然基於科學,那所有科學一定伴隨西方文化的影子,因爲絕不可能離開原生地談問題,正如不可能離開中國談陰陽五行。而科學思維誕生是有個很重要的前提的,即必須先有心物二元。如中國傳統強調天人一體,這種思維雖然也觀察自然世界,但卻很難產生科學。除非轉化思維前提。二是科學是否「客觀」也是有前提的。其所基於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認爲我們可以客觀認識世界,即我們必須相信我們觀察到的世界是「真的」。這種「真」在人之間很好證明,因爲大家必須可以用一樣的方法得出一樣的結論,或做出一樣的觀察,才可以是一個科學的結論。即所有人的觀察都一樣,或所有人可以用一樣的數學進行驗證之類。但某種角度而言,這仍是一種信仰,因爲人不可能在人之外思考和觀察,我們必須信我們的大腦反應的是「真」。否則我們只能說就人的生理條件本身而言可以得出這種「真」,而這種「真」是人認爲的。三是基於這種信仰的觀察細想起來似乎也很奇怪。因爲人是宇宙中的一部分,大腦和眼睛都是人體的一部分,我們認爲我們是宇宙中某個星球中的一部分物質的生命,而這種物質生命居然可以通過他們一部分物質的器官來觀察和思考宇宙。這種以物質又認識更大的物質的認識方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想起來總感覺很詭異。4.其實,宇宙中某個行星會誕生生命,誕生生命後又出現了一種自認爲自己有相對「高等」智慧的生物——即人,而人與黑猩猩分化爲兩個物種的時間竟然距今也就才700萬年左右(這是可以通過化石證據證明的),人中又有一種文明出現了科學這種東西,且影響全球,以至於我們如今都基於科學在認識世界,這一切全部會發生是極爲偶然的事。費米悖論所無法解釋的「外星人」在哪裡,至少有一個前提我覺得要說明。就是若有「外星人」,他們不見得和我們用一樣的方式認識世界。且不說宇宙中別的星球的生命,同是地球上的人,都不是不同文明一定會用一樣的認識方式考慮宇宙的。比如佛學萬法唯識下的宇宙就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說,「外星人」不一定會用我們的認識方式認識宇宙,他們也不一定會有類似如今國內盛行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式的「科學觀」這樣的東西。若他們是基於別的,如類似佛學那樣的東西一直深入,當然永遠不會觀察到我們如今認識的宇宙。甚至我們的這種基於人一定可以認識客觀世界的信仰進行物質世界的觀察且的確可以通過別人的觀察而驗證的科學方式,是否就代表了「客觀」,我現在都不確定了。人的認識工具是人的大腦,人的認識不會在人的認識工具之外。「外星人」也一樣。我總感覺「外星人」就算有和我們一樣或者比我們高很多的智慧,他們也有極大概率並不以我們的方式看世界。人習慣於帶入人的主觀以爲別的文明或僅僅是作為個體的他人也會如何,但事實上並不一定。何況還是跨了星系的物種。
2023年3月9日
其他

《四庫總目舉要》五

《四庫總目舉要》五71.《周易程朱傳義折衷》三十三卷。元趙采撰。其書用注疏本,節錄程頤《易傳》、朱熹《本義》之說。益以《語錄》諸書,列之於前,而各以己說附於後,所謂折衷也。所注僅《上經》《下經》。其書雖以宋學爲宗,而兼及於象數變互,尚頗存古義。顧炎武《日知錄》謂割裂《本義》以入程《傳》,始於胡廣修《大全》。然董楷已用程頤之本附以《本義》,采又因之。顧炎武殆未見二書。是書存《四庫全書》本;清陳氏運甓齋抄本等。72.《周易衍義》十六卷。元胡震撰。胡震尚未完稿而卒,其子胡光大纂集成編。是書次序頗爲顛倒,前後脫簡,或傳寫者失其原序。其於經文訓詁,大都皆舉史事以發明之,不免太涉泛濫,非說經家謹嚴之體。然議論尚爲平正,所引諸儒之解,亦頗詳核,多可以備參考。是書存《四庫全書》本等。另,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有清抄本。73.《易學濫觴》一卷。元黃澤撰。其說《易》以明象爲本,其明象則以《序卦》爲本,其占法則以《左傳》爲主。大旨謂王弼之廢象數,遁於玄虛。漢儒之用象數,亦失於繁碎。故折中以酌其平。是編雖未能勒爲全書,而發明古義,體例分明,已括全書宗要。是書存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書》本;清道光、咸豐間河南大梁書院刻《經苑》本;清道光、咸豐間蔣氏宜年堂刻本;清蒋光煦辑刻《涉聞梓舊》本;清光緒四年錢培名刻《小萬卷樓叢書》本等。74.《大易緝說》十卷。元王申之撰。其說《易》力主數學,而持論與先儒迥異。大旨以《河圖》配先天卦,以《洛書》配後天卦,而與陳摶、邵雍、程頤、朱熹之說一概辨其有誤。是書所解惟《上經》《下經》爲詳,《繫辭》稍略,《說卦》《雜卦》尤略,《序卦》則排斥非孔子之言。其論《易》中錯簡、脫簡、羨文凡二十有四,但注某當作某,而不改經文,與王柏諸人毅然點竄者異焉。是書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另天津圖書館藏有清抄本。75.《周易本義通釋》十二卷。元胡炳文撰。是書據朱熹《本義》,折衷是正,復採諸家《易》解,互相發明。初名《精義》,後病其繁冗,刪而約之,改名《通釋》。此本前有明潘旦序,稱書經兵燹,多至亡佚,其九世孫胡珙及弟胡玠募遺書,得《上經》《下經》而闕《十翼》,乃復蒐諸集中以補之。故今本《十翼》非炳文之舊。是書存明嘉靖元年潘旦、鄧杞刻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日本享和二年江戶昌平坂學問所據《通志堂經解》本重刊本等。另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清抄本。76.《周易本義集成》十二卷。元熊良輔撰。其書大旨雖主於羽翼《本義》,而與《本義》異者亦多。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稱良輔尚有《易傳集疏》,不傳。然《易傳集疏》實乃良輔師熊凱撰,與良輔非一人。是書山東省圖書館藏有元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元刻明修本。另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77.《大易象數鉤深圖》三卷。元張理撰。張理蓋純主陳摶先天之學。其書初少傳本,《通志堂經解》刻本是書與劉牧之書均從《道藏》錄出。白雲霽《道藏目錄》以《易數鉤隱圖》與張理此書並屬劉牧,誤。蓋但據標題繕錄,未核作者異同之故也。是書存《道藏》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另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明抄本。78.《學易記》九卷。元李簡撰。其書所採自《子夏易傳》以逮張特立、劉肅之說,凡六十四家,一一各標姓氏。其集數人之說爲一條者,亦注曰「兼采某某」。其不注者則簡之新義矣。大抵仿李鼎祚《集解》、房審權《義海》之例。簡所列諸家,後多散佚,因簡所輯猶有什一之傳,則其功亦不在李鼎祚、房審權下。是書遼寧省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元刻本,遼寧省圖書館所藏爲一至四卷上,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爲四至九卷。另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南京圖書館藏有明抄本,其卷一、四、五、八、九補配清抄本。79.《周易集傳》八卷。元龍仁夫撰。是書雖根據程、朱者多,而意在即象詁義,與卦象、爻象互觀析觀,反覆推闡,頗能抒所心得,非如胡炳文等徒墨守舊文者也。原書十八卷,今僅存八卷。然《上經》《下經》《彖傳》《象傳》全具。是書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有明影元抄本。另存《四庫全書》本;清道光間蒋光煦《別下齋叢書》本;清同治七年永新尹繼美鼎吉堂刻本;清光緒十年龍文彬永懷堂刻本;清抄本等。80.《讀易考原》一卷。元蕭漢中撰。是書成於泰定中。凡三篇,一論分卦,一論合卦,一論卦序。不用《序卦傳》之說。大旨以圓圖乾、坤、坎、離居四正爲《上經》之主卦,兌、艮、巽、震居四隅爲《下經》之主卦。復案圖列說,申明《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多寡分合之不可易,及乾、坤之後受以屯、蒙,屯、蒙之後受以需、訟,次序之不可紊。卷後三十六宮陰陽消長之機,以互明其義。其說雖出邵雍,而推闡卦序,頗具精理。是本從朱升《周易旁注》錄出。是書存《四庫全書》本;《豫章叢書》本;清抄本等。81.《易精蘊大義》十二卷。元解蒙撰。其例於彖、爻之下,采輯先儒之說,而末乃發明以己意。各以「蒙謂」二字別之。薈萃群書,頗能得其精要。凡所自注,亦皆簡明。解縉《春雨堂集》稱是書爲《易經精義》,《經義考》稱是書爲《周易精蘊》,《永樂大典》作解蒙《周易精蘊大義》。是書乃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出。是書存《四庫全書》本。82.《易學變通》六卷。元曾貫撰。是書純以義理說《易》,其體例每篇統論一卦六爻之義,又舉他卦辭義之相近者參互以求異同之說。剖析微細,往往能出前儒訓解之外。間取互體立說,兼存古義,尤善持平。在說《易》諸家,可謂明白篤實。是書乃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出。是書存《四庫全書》本;《豫章叢書》本;清抄本等。83.《周易會通》十四卷。元董真卿撰。是書編次伏羲、文王、周公之經而翼以孔子之傳,各爲標目,使相通而不相雜。其無經可附之傳,則總附於六十四卦之後,是爲《經傳》。又取程頤之《傳》、朱熹《本義》夾注其下,是爲《集解》。其程頤《經說》、朱熹《語錄》各續於《傳》之後,是爲《附錄》。又取一桂《纂疏》而增以諸說,是爲《纂注》。真卿以爲諸家之《易》,途雖殊而歸則同,故兼搜博采,不主一說,務持象數、義理二家之平。是書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四庫全書薈要》本等。84.《周易圖說》二卷。元錢義方撰。是書成於至正六年。上卷爲圖者七,下卷爲圖者二十。其說猶據陳摶以來相傳之《圖》《書》言之。然《河圖》《洛書》雖見經傳,而今之五十五點、四十五點兩圖,其爲古之《圖》《書》與否,則經傳絕無題證。其多演二十七圖,亦即因舊圖而變異之。是書存《四庫全書》本。85.《周易爻變義蘊》四卷。元陳應潤撰。其書大旨謂義理玄妙之談。然自宋以來,毅然破陳摶之學者,蓋自應潤始。所注用王弼本,惟有《上經》《下經》六十歲卦,據《春秋傳》某卦之某卦例。每爻多證以史事,雖不必盡合,而因卦象以示凶吉,以決進退,於聖人作《易》垂訓之旨實有合焉。是書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有影抄元刻本。另有《四庫全書》本;《續台州叢書》本等。另南京圖書館藏有清抄本。林婉清2023年3月8日
2023年3月8日
其他

《說文津逮》(47)

​今天的月亮《說文津逮》(47)瓛
2023年3月7日
其他

《說文津逮》(46)

《說文津逮》(46)玠
2023年3月6日
其他

《說文津逮》(45)

​圖爲我家「呆萌」霸佔了我的枕頭後在睡覺《說文津逮》(45)琬
2023年3月5日
其他

《說文津逮》(44)

《說文津逮》(44)琥
2023年3月3日
其他

《說文津逮》(43)

​圖爲利民堡長城下的牧羊人及羊群《說文津逮》(43)璜
2023年3月2日
其他

《四庫總目舉要》四

《四庫總目舉要》四56.《周易詳解》十六卷。宋李杞撰。其書原本二十卷,焦竑《經籍志》作《謙齋詳解》,朱彝尊《經義考》作《周易詳解》。是書外久無傳本,惟《永樂大典》散見各韻中,四庫館臣採掇裒輯,排次校核,釐爲十六卷。書中之例,於每卦爻解其辭義,復引歷代史事以實之。宋李光、楊萬里等博採史籍以相證明,雖不無稍涉氾濫,而其推闡精確者,要於立象垂戒之旨,實多所發明。李杞之說《易》,猶此志矣。又自葉夢得《巖下放言》稱《易》之精蘊盡在《莊》《列》,程大昌著爲《易老通言》。李杞亦多引《老》《莊》之文。是書存《四庫全書》本;清乾隆年間翰林院抄本等。57.《淙山讀周易記》二十一卷。宋方實孫撰。此書《宋志》作八卷,《澹生堂目》作十卷,《聚樂堂目》作十六卷,曹溶所見凡二本,一本不分卷,四庫館臣所見本乃二十一卷。未知孰合之又分之。其書取朱熹《卦變圖》別爲《易卦變合圖》,以補《易學啟蒙》所未備。其說多主於爻象,不涉空談。是書存《四庫全書》本等。另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明抄本,南京圖書館藏有清抄本。58.《周易傳義附錄》十四卷。宋董楷撰。董楷學出陳器之,陳器之出朱熹,故其說《易》,以洛、閩爲宗。是編合程頤《易傳》、朱熹《本義》爲一書,采二子之遺說附錄其下,意在理數兼通。然程《傳》用王弼本,朱熹《本義》用呂祖謙所定古本,董楷遂以程《傳》在前,割裂朱熹之書散附程《傳》之後。是書又題《周易程朱先生傳義附錄》,尚存元延祐二年圓沙書院刻本;元至正二年桃溪居敬書堂刻本;元至正九年廬陵竹坪書堂刻本等。另有《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59.《易學啟蒙通釋》二卷。宋胡方平撰。胡方平之學出於董夢程,董夢程之學出於黃榦。榦乃朱熹女婿。此書即發明朱熹《易學啟蒙》之旨。蓋《易》之爲道,理數並存,不可滯於一說。朱熹因程《傳》專主明理,故兼取邵雍之數以補其偏,非脫略易理。方平此書,雖專闡數學,而根據朱熹之書,反覆詮釋,故所衍說,不若他家之竟離其宗。是書尚存元至正年間刻明修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初刻本;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清家文庫寫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嘉慶十五年慶餘堂刻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日本杉原直養(心齋)校享和二年江戶昌平坂學問所據淸康《通志堂經解》本刊,弘化三年東都出雲寺萬次郎修印本等。60.《三易備遺》十卷。宋朱元昇撰,其子士立補葺。其書本《河圖》《洛書》一卷,《連山》三卷,《歸藏》三卷,《周易》三卷。朱元昇學本邵雍,其言《河圖》《洛書》則祖劉牧。其言《連山》,以卦位配夏時之氣候。其言《歸藏》,以干支之納音配卦爻。其言《周易》,則闡反對互體之旨。雖未必真合《周官•太卜》之舊,而冥心求索,以求一合,亦可謂好學深思。是書存清乾隆三十八年浙江巡撫進呈明淡生堂藍格鈔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61.《周易集說》四十卷。宋俞琬撰。俞琬生平邃於《易》學,初裒諸家之說爲《大易會要》一百三十卷,後乃掇其精華以著是編。琬其初主程、朱之說,後乃於程、朱之外出新意。覃精研思,積三四十年,實有冥心獨造,發前人未發者。是書尚存元至正九年俞氏讀易樓刻公文紙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有清朱墨抄本。另有《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等。62.《讀易舉要》四卷。宋俞琬撰。是書《文淵閣書目》、焦竑《經籍志》、朱睦㮮《授經圖》皆著錄。然傳本殊稀,朱彝尊《經義考》云「未見」。此書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琬於《易》,苦思力索,積平生之力爲之,意所獨契,往往超出前人。琬別有《六十四卦圖》《易圖合璧聯珠》《易圖纂要》諸書,舊於此書合刻。明人修《永樂大典》,割裂龐雜,淆其端緒,四庫館臣考訂汰除,裒合編次,定爲四卷。是書存《四庫全書》本;清丁氏八千卷樓抄本等。63.《周易象義》十六卷。宋丁易東撰。是編因《易》象以明義,故曰《象義》。其於前人舊說,大抵以李鼎祚《周易集解》,朱震《漢上易傳》爲宗。而又謂李失之泥,朱傷於巧,故不主一家。如卦變之說取邵雍、朱熹,變卦之說取沈該、都絜,筮占之說取朱熹、蔡淵、馮椅。遠紹旁搜,要歸於變動不居之旨。此書世所傳本殘闕特甚,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出者與殘本互相補參,析爲十六卷。是書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元刻本。另有《四庫全書》本;清張金吾愛日精廬抄本。64.《易圖通變》五卷、《易筮通變》三卷。宋雷思齊撰。其《易圖通變自序》謂「《河圖》之數以八卦成列,相盪相錯,參天兩地,參伍以變,其數實爲四十,而以其十五會通於中。」是書白雲霽《道藏目錄》載二書於太玄部「若」字號中。蓋圖書之學,實出道家,思齊又本道家衍說之,以附於《易》,固亦有由云。是書存《道藏》本;明抄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65.《讀易私言》一卷。元許衡撰。其書論六爻之德位,大旨多發明《繫辭傳》,同功異位,柔危剛勝之義。而又類聚各卦畫之居於六位者,分別觀之。孔子《彖傳》《象傳》每以當位、不當位,得中、行中爲言。衡所發明,蓋本斯旨。是書存南京圖書館藏有明抄本。另有《說郛》本;《學海類編》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許文正公遺書》本;《遜敏堂叢書》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西京清麓叢書》本;《洪氏唐石經館叢書》本。66.《易本義附錄纂疏》十五卷。元胡一桂撰。是編以朱熹《本義》爲宗。取《文集》《語錄》之及於《易》者附之,謂之「附錄」。取諸儒說《易》之合於《本義》者纂之,謂之「纂疏」。其去取別裁,惟以朱熹爲斷。是書四川省圖書館藏有元刻本,此本殘存三卷,分别爲《下經》第一、《彖上傳》第一、《彖下傳》第二。另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67.《易學啟蒙翼傳》四卷。元胡一桂撰。胡一桂父胡方平,嘗作《易學啟蒙通釋》,一桂更推闡而明辨之,故曰《翼傳》。凡爲《內篇》者三。一曰《舉要》,以發辭變象占之義。二曰《明筮》,以考史傳卜筮卦占之法。三曰辨疑,以辨《河圖》《洛書》之同異。皆發明朱熹之說。爲《外編》者一,附錄別家。其書大致與其父之書互相出入。而方平主於明本旨,一桂主於辨異學,故體例各殊焉。是書上海市圖書館、天一閣、日本內閣文庫藏有元刻本。另有明正德刻本;明萬曆四十三年刻本;明末胡之珩刻本;明抄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嘉慶十七年慶餘堂刊本等。68.《易纂言》十卷。元吳澄撰。是書用呂祖謙《古易》本經文。每卦先列卦變主爻,每爻先列變爻,次列象占,《十翼》亦各分章數。其訓解各附句下,《音釋》《考證》則經附每卦之末,《傳》附每章之末。間有文義相因即附辨於下句者,偶一二見,非通例也。吳澄於諸經,好臆爲點竄。惟此書所改,則有根據者爲多。其餘亦多依傍胡瑗、程頤、朱熹諸說。澄自所改正者,不過數條。其解經義,詞簡理明,融貫舊聞,亦頗賅洽,在元人說《易》諸家,終爲巨擘。是書存明萬曆甲寅談自省等南京刊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69.《易纂言外翼》八卷。元吳澄撰。吳澄所撰《易纂言》,義例散見各卦中,不相統貫,卷首所陳卦畫,亦粗具梗概,未及詳言,因復作此書以暢明之。自唐定《正義》,《易》遂以王弼爲宗,象數之學,久置不講。澄爲《纂言》,一決於象,是編類聚區分,以求其理之會通。此書四庫館臣時已未能見傳本,據《永樂大典》輯出,編爲八卷。是書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元刻本。另有《四庫全書》本;《豫章叢書》本等。70.《易原奧義》一卷、《周易原旨》六卷。元寶巴撰。是書原分三種,統名易體,用本程頤之說,即卦體以闡卦用也。朱彝尊《經義考》載:《易原奧義》一卷,存;《周易原旨》六卷,存;《周易尚占》三卷,佚。另有李道純《周易尚占》三卷,前有寶巴序,此序蓋明人偽作,與寶巴已佚之書非一事。是書尚存有《四庫全書》本;清抄本等。今人陳少彤有點校本。林婉清2023年2月28日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說文津逮》(42)

《說文津逮》(42)瑗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說文津逮》(41)

《說文津逮》(41)琳
2023年2月26日
其他

《說文津逮》(40)

《說文津逮》(40)璿
2023年2月25日
其他

《說文津逮》(39)

​我拍攝的榆社雲竹湖福祥寺《說文津逮》(39)璑
2023年2月23日
其他

《四庫總目舉要》三

《四庫總目舉要》三41.《易傳燈》四卷。此書未知撰人,惟知乃徐姓,呂祖謙、唐仲友弟子。是書或沿前輩之訛誤,或以易數爲五行家言。然其《八卦總論》十六篇,參互以求,論《易》《禮》之相通,亦有證據。乃有所駁雜,亦不乏可取之作。是書存《四庫全書》本;《函海》本;清河南大梁書院刻《經苑》本;清抄本等。42.《易裨傳》二卷。宋林至撰。是書凡三篇,又有《外篇》一卷。三篇爲《法象》《極數》《觀變》,《外篇》則論反對、相生、世應、互體、納甲、卦變、動爻、卦氣八事。其多論多中說《易》之弊。是書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清抄本等。43.《厚齋易學》五十二卷。宋馮椅撰。此書爲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永樂大典》但有《輯註》《輯傳》,而無《外傳》,四庫館臣以自序核之,以爲《輯注》止解《彖》《象》,《輯傳》尊《彖》《象》爲經,而退《十翼》爲傳,《外傳》則以《十翼》爲經,各附先儒之說,斷以己意。又反覆參校,釐爲《輯註》四卷,《輯傳》三十卷,《外傳》十八卷。是書《輯註》多用古文,《輯傳》各卦,皆分卦序、卦義、彖義、爻義、象占諸目,縷析條分,蒐採博洽。《外傳》薈粹群言,亦多闡發。是書存《四庫全書》本。44.《童溪易傳》三十卷。宋王宗傳撰。王宗傳之說,大體祧梁丘賀、孟喜而宗王弼,其書惟憑心悟,力斥象數之弊,祖其玄虛,索諸性天。與楊簡《慈湖易傳》宗旨同。明萬曆後,動以心學說《易》,流別於王宗傳、楊簡二人。是書存宋開禧元年建安劉日新宅三桂堂刻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另天一閣藏有明抄本。今人張天傑有點校本。45.《周易總義》二十卷。宋易祓撰。其說《易》,兼通理數,折衷眾論,每卦先括爲總論,復於六爻之下各爲詮解,於經義實多所發明。祓尚有《易學舉隅》四卷,四庫館臣未見傳本。是書存《四庫全書》本;《湖南叢書》本;清抄本等。《易學舉隅》今已佚。46.《西谿易說》十二卷。宋李過撰。其書首爲《序說》一卷,分《上經》《下經》依文講解,而不及《繫辭》以下。馮椅《易學》稱其多所發明,而議其以毛漸《三墳》爲信,又多割裂經文。意所獨造,或不免毅然自爲,而收視返聽,用心刻摯,亦往往發先儒所未發。是書存《四庫全書》本;清抄本等。47.《丙子學易編》一卷。宋李心傳撰。此書取王弼、張載、程頤、郭雍、朱熹五家之說,以其父李舜臣《易本傳》之說證之,亦兼附以己意。原書十五卷,高斯德嘗與《誦詩訓》合刻於桐江。四庫館臣所見,乃元初俞琬所抄精華本,所存蓋不及原書十之一。是書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等。48.《易通》六卷。宋趙以夫撰。何喬遠《閩書》曰:「以夫作《易通》,莆田黃績相與上下其論。」是書或黃績參定。《宋史•藝文志》作十卷。胡一桂云:《易通》六卷,《或問類例圖象》四卷。蓋《宋志》連《或問類例圖象》言之。《聚樂堂書目》作六卷。其書大旨在以不易、變易二義明人事動靜之準。於聖人作《易》之旨,深切著明。是書存《四庫全書》本。49.《周易經傳訓解》二卷。宋蔡淵撰。朱彝尊《經義考》著錄蔡淵《周易經傳訓解》四卷,註曰「存三卷」。四庫館臣所見本乃二卷,惟存《上經》《下經》,題曰《周易卦爻經傳訓解》。此書本解《繫辭》《文言》諸篇,爲四卷,朱彝尊所見已佚一卷,四庫館臣所見又佚一卷。書商諱其殘缺,加入「卦爻」二字。是書存《四庫全書》本。50.《易象意言》一卷。宋蔡淵撰。蔡淵爲蔡元定子,而從學於朱熹。是書闡發名理,多本師傳,兼數而言,又承家學。其中不廢互體,與不以互體爲主之朱熹頗異,可謂於師說通其變而酌其平者。董真卿《周易會通》,稱蔡淵《周易經傳訓解》外,又有《卦爻辭旨》,論六十四卦大義;《易象意言》,雜論卦爻、《十翼》;《象數餘論》,雜論《易》大義。後皆散佚。此書爲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是書存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書》本;《四庫全書薈要》本;《藝海珠塵》本;《榕園叢書》本;《反約篇》本;《仲軒群書雜著》本等。51.《周易要義》十卷。宋魏了翁撰。魏了翁以說經者但知誦習成言,不能求之詳博,因取諸經《註疏》之文,據事別類而錄之,謂之《九經要義》。此其中第一部。其大旨主於以象數求義理,折衷於漢學、宋學之間。故是編所錄,雖主於《註疏》《釋文》。而採掇謹嚴,別裁精審,可謂翦除支蔓,獨擷英華。是書中國國家圖書館尚存有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另有天一閣藏明抄本,上海圖書館藏明抄本;季錫疇校清徐氏傳是樓抄本;翁心存校清震無咎齋抄本;清光緒十二年江蘇書局刻《五經要義》本等。52.《東谷易翼傳》二卷。宋鄭汝諧撰。其言《易》宗程頤說,所謂「翼傳」者,翼程頤之《傳》也。然亦時有異同。其子鄭如岡稱求得真德秀序,此本不載,蓋傳寫佚之。是書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等。53.《朱文公易說》二十三卷。宋朱鑑編。朱鑑爲朱熹嫡長孫。朱熹註《易》之書有五,《易傳》十一卷,《易本義》十二卷,《易學啟蒙》三卷,《古易音訓》二卷,《蓍卦考誤》一卷。皆有成帙。而朋友論難與及門之辨說,則散見《語錄》中。朱鑑是書,全採《語錄》之文,補《本義》之闕。其中或門人記述,未必盡合師說,或偶然問答,未必勒爲確論。然收拾放佚以備考證,亦可云能世其家學矣。是書中國國家圖書館尚存元刻本。另有《通志堂經解》本;日本享和元年刻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等。54.《易學啟蒙小傳》一卷、附《古經傳》一卷。宋稅與權撰。稅與權爲魏了翁門人,從魏了翁講明邵雍諸書。其書蓋闡邵雍之說,以補朱熹《易學啟蒙》之未備,所謂持之有故,而執之成理者也。是書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等。55.《周易輯聞》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宋趙汝楳撰。趙汝楳父趙善湘研究《周易》,用功最久,汝楳承其家學,以作是編,惟注經文。其以《彖傳》散附《彖辭》,《小象》散附爻辭,仍用王弼本。以《大象》移於卦畫之後,《彖辭》之前,以《文言》散附《乾》《坤》《彖傳》及《小象》後,乃汝楳之新意。又王弼本雖移傳附經,尚有「《彖》曰」「《象》曰」「《文言》曰」字,以存識別。汝楳併此而去之,尤爲治絲而棼。每卦之中皆以卦變立論,亦未免偏主一隅。然其說推闡詳明,於比應乘承之理,盈虛消長之機,皆有所發揮,不同穿鑿,於宋人《易》說之中,猶爲明白篤實。其推明大衍之數,頗爲明白,於諸家舊說,亦具考訂。是書存明朱睦㮮聚樂堂刊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等。
2023年2月22日
其他

《四庫總目舉要》二

​我拍攝的榆社上赤峪村崇聖寺明代磚塔修改稿:10.《周易口義》十二卷。宋倪天隱述其師胡瑗之說。胡瑗說《易》以義理爲宗。邵伯溫《聞見前錄》所載程子《與謝湜書》言讀易當先觀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程頤、朱熹說《易》多從胡瑗之說。是書有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明刊本,乃陸心源舊藏。另有清康熙二十六年白石山房刻本。今人白輝洪、于文博、徐尚賢等有點校,其所據底本爲《四庫全書薈要》本。第10條修改較多,所以這次再發一下。其餘亦或有修改,均修改較少,不另發。《四庫總目舉要》二21.《易小傳》六卷。宋沈該撰。其書以正體發明爻象之旨,以變體擬議變動之意,以求合於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之義。其占全用《春秋左傳》所載筮例。陳振孫《書錄解題》稱有《繫傳補注》十餘則附於該書卷末。四庫館臣未見。是書遼寧省圖書館有元大德十年釋管主八刻本;上海圖書館藏有明抄本。另有《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抄本等。22.《漢上易集傳》十一卷、《卦圖》三卷、《叢說》一卷。宋朱震撰。其說以象數爲宗,推本溯源,包括異同。其取象甚有好處,亦多牽合,文辭繁難,每使讀者茫然。蓋不善作文者也。宋人多以九數爲《洛書》,十爲《河圖》,而劉牧以十爲《洛書》,九爲《河圖》,此書亦用劉說。是書中國國家圖書館尚存宋刻本。另有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明抄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等。今人種方有點校本。23.《周易窺餘》十五卷。宋鄭剛中撰。王應麟《困學紀聞》稱鄭剛中有《周禮解義》,此鄭剛中乃鄭鍔,字剛中,別是一人。與作《周易窺餘》之剛中名偶同。鄭剛中所著《易解》十五卷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明初《文淵閣書目》、葉盛《菉竹堂書目》尚著錄,其後傳本殆絕。朱彝尊《經義考》云「未見」。今本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鄭剛中此書非獨宋學,亦兼取漢學,參互考稽,不主一家。或有自出新意而當於理之處。是書有《四庫全書》本;《續金華叢書》本等。24.《易璇璣》三卷。宋吳沆撰。其書大旨主於觀彖,因彖而求之卦,求之象,求之爻。「璇璣」取自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篇》「處璇璣以觀大運」語。胡一桂云其尚有《易禮圖說》,有《或問》六條,《圖說》十二軸。四庫館臣未見。是書湖南省圖書館有清乾隆、嘉慶間趙氏星鳳閣抄本,另有《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等。《易禮圖說》之屬今佚。25.《易變體義》十二卷。宋都絜撰。都絜父都郁潛心易學,都絜以所聞於其父者爲是書。大旨謂卦爻辭義,先儒之論已詳。故專明變體。但古書散佚,其說不傳,絜以義理揣摩,有巧相符合者,亦有涉於牽強者。此書《宋志》作十六卷,四庫館臣輯《永樂大典》所據之本非全本,編爲十二卷。是書有《四庫全書》本;清抄本等。26.《周易經傳集解》三十六卷。宋林栗撰。王應麟《玉海》所載亦三十六卷,與今本合。林栗言《易》與朱熹不合,曾上疏論朱熹。後之學者以朱熹故,不問栗書,以至此書流傳未廣。是書尚存有明藍格抄本;清初抄本;《四庫全書》本等。27.《易原》八卷。宋程大昌撰。是書排斥先儒,務申己說,不能脫南宋之風氣。然其參互折衷,皆能根據《大傳》,與《易》義亦有所闡明。此書久無傳本,惟程敏政《新安文獻志》載有三篇,朱彝尊《經義考》注已佚。今本乃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佚編次而成。是書有《四庫全書》本;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書》本等。28.《周易古占法》一卷、《古周易章句外編》一卷。宋程迥撰。此書世無刊本,凡藏書家所傳寫者均爲二卷。據《宋史•藝文志》,程迥《古易占法》《周易外編》乃二書,均爲一卷。後人誤合爲一書。四庫館臣據此,以前十一篇爲《周易古占法》,其後卷爲《古周易章句外編》。其說本邵雍加一倍法,據《繫傳》《說卦》發明其義,用逆數以尚占知來,大旨備見於自序。朱熹作《啟蒙》,多用其例。是書尚存有明嘉靖四明范欽訂天一閣刻本;《四庫全書》本;清抄本等。29.《周易本義》十二卷、附《重刻周易本義》四卷。宋朱熹撰。四庫館臣所依之十二卷本,乃宋咸淳乙丑九江吳革所刊本,以《上經》《下經》爲二卷,《十翼》爲十卷。宋董楷已割裂《本義》附程《傳》。至明永樂胡廣等奉敕修《五經大全》,亦取朱熹書割裂卷次附程《傳》。後士子厭程《傳》繁多,專用《本義》,則有刊去程《傳》,以程《傳》次序爲《本義》次序之四卷本。四卷本通行明清,故四庫館臣附其於十二卷原本之後。是書明清科舉奉爲正宗,故版本眾多。十二卷原本有宋咸淳元年吳革建寧府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另有十二卷宋刻本,乃《天祿琳琅書目後編》所錄,清乾隆間入內府者。此本另存一部,傅增湘、王文進以爲乃臨安刻本,一九一四年劉世珩據此本影刻而成玉海堂刊本。四卷本亦有眾多明本,如明正德十六年袁州府仰韓堂刻本;明嘉靖四十五年周樂軒書坊刻本;明萬曆元年書林新賢堂張閔嶽刻本;明萬曆二十九年陳耀吾存德堂刻本;明天啟五年書林周鳴岐啟新齋刻三色套印本;明崇禎六年閔齊汲刻本;明崇禎十四年毛氏汲古閣刻本等等。清刻本及抄本不計其數。今人廖名春有點校本,其所據底本爲世界書局影印武英殿本。30.《郭氏傳家易說》十一卷。宋郭雍撰。其父郭忠孝授業於程頤,著《兼山易解》,後死於國難。忠孝書惟存《大易粹言》所引部分。郭雍南渡後隱居著此書,其說本於父忠孝,故以「傳家」爲名。大抵剖析義理,與程《傳》類似。又謂《易》之爲書,其道其辭,皆由象出,未有忘象而知《易》者。而言「觀乎彖辭」者,即孔子自謂其《彖傳》,馮椅《厚齋易學》斥其非,已爲公論。此書陳振孫《書錄解題》作六卷,四庫館臣考《中興書目》,郭雍別有《卦爻旨爻》六卷。或以彼之卷數誤爲此之卷數。是書有《四庫全書》本;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書》本等。31.《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宋李衡撰。宋熙寧間,蜀人房審權病談《易》諸家,或泥陰陽,或拘象數,乃斥去雜學,專摘明人事者百家,上起鄭玄,下迄王安石。於有異同疑似,則各加評議,附之篇末,名曰《周易義海》,共一百家卷。李衡因《義海》義意重複,文辭冗瑣,便刪繁釐定,又續入程頤、蘇軾、朱震三家。並補綴《雜論》爲第十二卷。遂成十二卷之《周易義海撮要》。房審權原書宋時已散佚,今不存。是書有明萬曆天啟間祁承㸁澹生堂抄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等。32.《南軒易說》三卷。宋張栻撰。曹學佺《蜀中廣記》載是書十一卷,以爲張浚撰。考浚《紫巖易傳》,知與此別爲一書。《四庫》所據之本,乃嘉興曹溶從至正壬辰贛州路儒學正胡順父刊本傳寫,六十四卦皆無,僅始於《繫辭》「天一地二」章。是書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有覆倦圃曹溶舊鈔本。《四庫全書》三卷本及《枕碧樓叢書》五卷本均源曹溶抄本,惟五卷本將《說卦》《序卦》《雜卦》單獨分卷。33.《復齋易說》六卷。宋趙彥肅撰。趙彥肅說《易》,在即象數以求義理,以六畫爲主。冥思力索,皆研搜爻義,務求其所以然。是書尚存明末清初抄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等。34.《楊氏易傳》二十卷。宋楊簡撰。此本乃明劉日升、陳道亨所刻,四庫館臣疑或日升等有所妄改。楊簡之學出自陸九淵。其解《易》惟以人心爲主,而象數事物,皆在所略。自漢以來,以老莊說《易》始王弼,以心性說《易》始王宗傳及楊簡。是書存明萬曆二十三年劉日昇、陳道亨刻本;《四庫全書》本;《四明叢書》本等。今人董平點校有《楊簡全集》。35.《周易玩辭》十六卷。宋項安世撰。自序謂《易》之道四,《易》之實則二象與辭。變則象之進退,占則辭之凶吉。項安世學於程頤《易傳》,又述爲此書,蓋伊川《易傳》惟闡明義理,安世則兼象數而求之。其意欲於程《傳》外補不及,所謂各明一義者也。是書台北尚有宋寧宗時江陰項氏建安書院刊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明澹然齋抄本。另有《通志堂經解》本等。36.《易說》四卷。宋趙善譽撰。其書於各卦名義之相似者多參互以求其義。朱熹謂其能擴先儒之所未明。馮椅亦多取之,以爲能本畫卦命名之意,參稽卦爻彖象之辭,貫通六爻之義。是書明後傳本絕少,朱彝尊《經義考》注云已佚。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出,編爲四卷。是書有《四庫全書》本;《守山閣叢書》本等。37.《誠齋易傳》二十卷。宋楊萬里撰。此書大旨本程頤,而多引史傳以證。陳櫟極非之,吳澄亦有微詞。四庫館臣以爲舍人事而談天道,正後儒說《易》之病。不當以引史證經而病萬里。是書尚存宋張敬之校正本,題爲《張先生校正楊寶學易傳》。明嘉靖二十一年尹耕療鶴亭刻本,則題爲《誠齋先生易傳》。另有明嘉靖二十三年魯蕃敏學書院本刻本;明嘉靖四十二年張時徹刻本;萬曆四十六年張惟仁刻本;明抄本等。38.《大易粹言》十卷。宋方聞一撰。曾穜守舒州時命方聞一輯是書。書中凡采二程、張載、楊時、游酢、郭忠孝、及曾穜師郭雍七家之說。今忠孝書已佚,惟賴是書以存。是書尚存宋淳熙年間舒州公使庫刻本;南宋建安劉叔剛刊本;《四庫全書薈要》本等。39.《易圖說》三卷。宋吳仁傑撰。《宋史•藝文志》載有吳仁傑《古周易》十二卷,《易圖說》三卷,《集古易》一卷。《易圖說》乃《古周易》之圖說。其說於諸家《易》中特爲新異,迥與先儒不合。然所言亦時有據,可備一說。是書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等。40.《古周易》一卷。宋呂祖謙撰。自費直、鄭玄以降,援傳連經,經傳相混,至宋古《易》已難曉。宋儒力求復古《易》之文,呂大防《周易古經》、晁說之《錄古周易》、薛季宣《古文周易》、程迥《古周易考》、李燾《周易古經》、吳仁傑《古周易》皆此類。呂祖謙是書較晚出,分《上經》《下經》《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象下傳》《繫辭上傳》《繫辭下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十二篇。朱熹《周易本義》以此書爲底本。是書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金華叢書》本;《清芬堂叢書》本;《孫氏山淵閣叢刊》本等。林婉清2023年2月21日草
2023年2月21日
其他

《四庫總目舉要》一

這部分本計劃只是讀書時做個簡單摘錄,也爲朋友閱讀古籍提供一些信息,當作《說文津逮》的附錄發。這週末在外考察古蹟時,與閨蜜提及此事,經過商量,感覺寫文字還是不能太過隨便。決定在摘錄外補充一些別的信息,如版本。一開始以爲此項工作很簡單,後來做開發現要想儘量審慎而少錯,也並不容易。所以,以後會根據具體情況,每天或發《津逮》,或發《舉要》。與《說文津逮》分開,單獨作為一個系列。《四庫總目舉要》一經部•易類1.《子夏易傳》十一卷。此書非子夏作。荀勖《中經新薄》疑爲丁寬作。王儉《七志》引劉向《七略》云乃韓嬰作。晁說之《傳易堂記》稱乃唐張弧之說。則唐又有偽本。據朱彝尊《經義考》,陸德明、李鼎祚、王應麟所引《子夏易傳》今本皆無。李鼎祚在張弧前,王應麟在張弧後。今本或又一偽本。另清吳騫輯有《子夏易傳鉤遺》二卷;清孫堂輯有《漢魏二十一家易注》本《子夏易傳》一卷;清臧庸述、孫馮翼輯有《問經堂叢書》本《子夏易傳》一卷;清張澍輯有《二酉堂叢書》本《子夏易傳》一卷;清黃奭輯有《漢學堂叢書》本《子夏易傳》一卷。《子夏易傳》尚存明末刻《稽古堂訂正子夏易傳》十一卷,另有《通志堂經解》本;清乾隆張海鵬照曠閣刻本等。2.《周易鄭康成註》一卷。隋時王弼註盛行,鄭學浸微,南北宋之間,是書亡佚。現存爲南宋末王應麟輯佚本,至清惠棟又別有考訂本(《新本鄭氏周易》三卷),較王應麟本體例、內容精密。王應麟輯佚本尚存有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祕冊彙函》本;清康熙年刻《玉海》本;《四庫全書》本等。惠棟考訂本則今上海圖書館藏有稿本,另有清乾隆二十一年盧見曾刻《雅雨堂叢書》本等。3.《陸氏易解》一卷。《隋志》有陸績《周易註》十五卷,《經典釋文》及《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作《周易述》十三卷,《會通》一卷。原書久佚,未知孰是。今本乃明姚士粦輯佚。是書有明樊維城《鹽邑志林》本;《四庫全書》本等。4.《周易註》十卷。《上下經註》及《略例》爲王弼撰。《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爲韓康伯注。《略例》爲唐邢璹注。王弼說《易》源於費直。是書闡明義理,不雜術數,又祖尚虛無,多雜老莊。排擊漢儒,自標新學。是書多與孔《疏》並行,亦有無孔《疏》者。如有南宋刻單注本。5.《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易本卜筮之術,漢儒嘗多流於讖緯末學,王弼攻之。顧夷治、關康之、王儉、顏延年於王說或揚或抑,至唐孔穎達作疏,專崇王說,其後眾說皆廢。(余嘉錫以爲東晉後,鄭玄、王弼說相爲起伏,馬融、荀爽、虞翻諸家皆廢,至陳、隋之際,鄭學微。故鄭學微非孔穎達故,誠然。)是書版本眾多,目前學界較常用的爲阮元等校清嘉慶江西南昌府學刻本。另尚存有南宋初國子監覆刻北宋國子監單疏本,日本足利學校藏南宋陸游之子陸子遹朱點標閱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司注疏合刻八行本,此版國內尚存一部宋元遞修本,前有陳鱣跋,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明正德本、閩本、監本、毛氏汲古閣本皆源於南宋建陽地區坊刻注疏兼義十行本,阮元等校刻亦據此本。6.《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祚撰。是書用王弼本,惟以《序卦傳》散綴六十四卦之首。採子夏、孟喜、焦贛、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沈驎士、盧氏、崔覲、伏曼容、孔穎達、姚規、朱仰之、蔡景君等說。後之學者,考古之《易》解,多賴此書。金生楊教授主編有《周易集解版本集萃》,可參考。7.《周易口訣義》六卷。唐史徵撰。史徵之名存多種版本。如《宋史•藝文志》作史文徽。四庫館臣定爲史徵。此書所引多唐前之佚文。除李鼎祚之書外,此亦考古之《易》解必備書籍。是書有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書》本;清孫星衍校蘭陵孫氏沇州刻《岱南閣叢書》本等。8.《周易舉正》三卷。題唐郭京撰。是書《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未載,《崇文總目》始著錄。四庫館臣疑爲宋人依託之作。原書凡所改訂皆用朱墨以別之。至四庫館臣所見,已全爲黑墨所書。是書有影刻獨山莫氏景宋抄本;明嘉靖四明范欽訂天一閣刻本;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本(杭州圖書館藏是本有惠棟批校)等。《說郛》《學津討原》《清芬堂叢書》《遜敏堂叢書》等叢書有收錄。9.《易數鈎隱圖》三卷、附《遺論九事》一卷。宋劉牧撰。《宋志》載有《新注周易》十一卷,今佚。漢儒言《易》多主象數,宋儒復岐出圖書一派。劉牧言圖書尚在邵雍前,以九爲河圖,十爲洛書,黃黎獻、吳祕、程大昌皆發明牧說,而葉昌齡、宋咸、李覯駁之。至蔡元定以十爲河圖,九爲洛書,朱熹從之。此後胡一桂、董楷、吳澄皆宗蔡元定、朱熹。此書幾近失傳,《通志堂經解》本何焯以爲自《道藏》錄出。是書存《正統道藏》本;《通志堂經解》本等。10.《周易口義》十二卷。宋倪天隱述其師胡瑗之說。胡瑗說《易》以義理爲宗。邵伯溫《聞見前錄》所載程子《與謝湜書》言讀易當先觀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程頤、朱熹說《易》多從胡瑗之說。是書今人白輝洪、于文博、徐尚賢等有點校,其所據底本爲《四庫全書薈要》本。11.《溫公易說》六卷。宋司馬光撰。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及《宋史•藝文志》有著錄。晁公武《讀書志》曰其未成書。此書宋時所傳本已多寡互異,至朱彝尊《經義考》以爲已佚。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司馬光欲闢王弼老莊虛無玄妙之說,故於古今事物情狀貫徹疏通,推闡深至。是書存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書》本;清河南大梁書院刻《經苑》本等。12.《橫渠易說》三卷。宋張載撰。《宋志》著錄十卷,《書錄解題》著錄三卷,四庫館臣所見亦爲三卷。疑《宋志》誤。是書較程頤《易傳》爲簡。往往經文數十句一無所說。至末卷不復全載經文,唯載其有說者。是書存明呂柟刻本;明徐必達《張子全書》本;清《通志堂經解》本等。今人劉泉整理有《橫渠易說校注》。13.《東坡易傳》九卷。宋蘇軾撰。據蘇籀《欒城遺言》,蘇洵作《易傳》未成而卒,囑二子述其志。軾書先成,蘇轍乃送所解於軾。三者合編於一。是故此書爲蘇氏父子兄弟合力而成。大體近於王弼,而王弼惟倡玄風,軾書多切人事。文辭博辨,足資啟發。是書存明烏程閔氏刊朱墨套印本;《四庫全書薈要》本等。14.《易傳》四卷。宋程頤撰。王偁《東都事略》作六卷,《宋志》作九卷,《二程全書》作四卷。程頤未及成書而卒,當時亦無定本,故所傳各異。其書但解《上下經》《彖》《象》《文言》,用王弼本,以《序卦》分置諸卦之首,用李鼎祚例。而《繫辭傳》《說卦傳》《雜卦傳》無注。邵書以數言易,程書言理。是書中國國家圖書館尚存有宋刻本。《伊川易傳》時與朱熹《本義》合刻,如存元延祐元年翠巖精舍刻本《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元至元二年建安碧灣書堂刻本《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卷六至十配元刻呂祖謙《音訓》本)等。近人王孝魚有點校本《周易程氏傳》。15.《易學辨惑》一卷。宋邵伯溫撰。邵伯溫云其父邵雍之《易》授之李之才,李之才受之穆清,穆清受之陳摶,平時少與人語。惟王天悅、張子望嘗從學,皆早卒。及王天悅卒,鄭夬賄王天悅僕得邵雍之學書稿,後自撰《鄭夬易傳》,多妄作穿鑿之言,邵伯溫此書欲與之辨。然司馬光曾稱鄭夬書不涉虛誕,專用人事,與邵伯溫所言迥殊。四庫館臣謂或鄭夬所撰《易傳》之類不涉術數,而《時用書》之屬則純言占卜。今鄭書不傳,難考。邵書亦近失傳。朱彝尊《經義考》注其書曰未見。此本乃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是書存影鈔元至元二年建安勤有書堂刊本;《四庫全書》本等。16.《了翁易說》一卷。宋陈瓘撰。邵伯溫《聞見錄》稱陳瓘說《易》得康節之學。四庫館臣考沈作喆《寓簡》,謂陳瓘曾以康節之說質之劉器之,故陳瓘說《易》,非獨出邵雍。是書造語詰屈,陳振孫《書錄解題》病其辭旨深晦,晁公武《讀書志》則謂其以易數言天下治忽多驗。故未可以艱深廢之。是書多題爲《了齋易說》,香港大學尚存有明抄本。17.《吳園易解》九卷。宋張根撰。張根撰述甚多,如《宋朝編年》數百卷,晁公武《讀書志》載有《春秋指南》十卷等。今皆未見,惟存此書。書中次第用王弼本,詮釋義理,不及象數,不襲《河》《洛》之談。注文簡略,無支蔓之弊。於經意頗有發明。是書有《四庫全書》本;清道光庚戌三十年河南大梁書院刊同治七年印本等。18.《周易新講義》十卷。宋耿南仲撰。舊本或題《周易解義》。其書自序云,易之道有要,在無咎而已。四庫館臣駁之,以爲僅以無咎爲主,無異黃老。是書大致因象詮理,隨事示戒,往往切實有裨。非高語玄虛者也。是書有《四庫全書》本等。19.《紫巖易傳》十卷。宋張浚撰。張浚曾孫張獻之繕錄。其書立言醇粹,凡說陰陽動靜,皆適於義理之正。末一卷爲《雜說》,胡一桂議其專主劉牧。是也。是書有《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等。20.《讀易詳說》十卷。宋李光撰。是書因事抒忠,依經立義,於當世之治亂,一身之進退,觀象玩辭,恆三致意焉。或不免間有牽合,然切實近理,有益學者。此書自明以來久無傳本,朱彝尊《經義考》云未見。今本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是書有《四庫全書》本等。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說文津逮》(38)(附《四庫總目舉要》三)

《說文津逮》(38)(附《四庫總目舉要》三)瓚
2023年2月17日
其他

《說文津逮》(37)(附《四庫總目舉要》二)

玉也。从玉,路聲。(洛故切)今:來紐,遇合一暮韻去聲。古:來紐,入聲蒦部牙音。《玉篇•玉部》:“璐,美玉也。”婉清按:璐乃美玉義。《楚辭•九章•涉江》
2023年2月16日
其他

《說文津逮》(35)

《說文津逮》(35)玒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說文津逮》(34)

《說文津逮》(34)瑾
2023年2月12日
其他

《說文津逮》(33)

《說文津逮》(33)璠
2023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