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视

其他

共同富裕背后的颠覆性大变革

01是什么造成了阶层的不平等?我最近在重温《21世纪资本论》,有些几十年前的数据,放在今天看显得更有意义:作者皮凯蒂根据收入,把欧美国家的社会阶层分为三类:收入最高的10%,为上层社会;收入居于中间的40%,是中产阶层;收入处于社会底层的50%,为下层社会。那这三类社会阶层的收入来源差异是怎样的呢?1970年-1990年间,北欧福利国家的情况是:10%的上层社会,拿走总工资的20%,40%的中产阶层,拿走总工资的45%,50%的底层社会,拿走总工资的35%。同时期,法国和德国的情况是:上层社会拿走总工资的25%-30%,中产阶层拿走总工资的30%左右,底层社会拿走总工资的40%-45%。跟北欧福利国家相比,法国和德国底层社会的工资收入还不错。看这个工资收入,有贫富差距,但是差距没有到达无法接受的地步。但这只是表象。有钱人真正的财富并不是工资收入,而是资本收入,典型的比如房子增值的收入,房子出租的收入,或者股权投资的收入等等。如果把资本收入和工资收入加总在一起,看国民财富,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即便是北欧福利国家,最富裕的10%的上层社会,占有国民财富总量的50%;而50%的底层社会,只占有国民财富总量的10%左右。其他欧美国家也是如此。在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最富裕的10%的上层社会,占有的国民财富都在60%以上;底层社会只占国民财富的4%-5%;而美国呢?美国10%的上层社会,占有72%的国民财富;50%的下层社会,只占2%左右的国民财富。由此可见,真正决定贫富的,是各阶层的收入来源差异,而决定收入差异的,则是背后的资产结构差异。当一个经济体迅猛发展,工资带来的收入是线性增长的,但资本带来的收入却是指数级增长的。我简单画一个图,大家可以感受一下:02巨大的阶层不平等,后果是什么?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正如下图所展示的,1929年大萧条和2008年经济危机前,美国收入两极分化达到历史最高点,最富有的1%的家庭收入占据国民总收入的23%左右。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增长成果不能均匀的覆盖到不同社会群体、产业部门的时候,技术导致的经济繁荣就可能成为收入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的诱因,当经济运行到技术长周期末端时,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分化程度往往就累积到历史高点,需求持续萎缩,生产和需求之间发生脱节,经济危机由此爆发。而政府为了让国家走出经济危机,就会用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刺激,然而大量印钞又会导致钱更加不值钱,工资收入跑不赢通胀,财富继续向拥有资本的人群涌入,最后就会导致一个循环悖论:越发生经济危机,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当这种K型分化越发加剧的时候,这个社会矛盾就很难调和了。这是目前发生在美国的情况。疫情导致美国货币政策持续宽松,海量资金涌入股市和房市,美国房价涨幅创历史新高。全球房价增速也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结果是,资产收入继续膨胀,有钱人“被动”变得更加有钱,而穷人的收入根本跑不赢大类资产的增值速度,劳动收入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被动遭到“洗劫”。根据2019年瑞士瑞信银行(Credit
2021年8月23日
其他

重磅!北京双减实施细则,有哪些值得普通家长关注的点?

先说一个整体判断,跟国家双减政策相比,没有太多的意外,就是在国家框定的范围内进行更细致的落地。不过有几点值得注意的信号,单独拿出来说一下:第一,北京学科类培训机构基本彻底凉凉了,家长别抱太大期望了。首先,学科类培训机构无法入校。中央政策下来的时候,很多学科类机构还可以考虑走进学校去做服务。但现在看来,北京释放的信号就是全面管死学科类培训机构,因为细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学校可以引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来满足学生发展兴趣特长,除了引入还要做好退出,要做好评估退出机制。并没有给“学科类培训机构”留这个口子。其次,卡死留给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时间。北京细则里要求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最早到下午5点半,要求线下学科类培训时间必须在晚上8点半之前结束,线上的在9点之前结束。5点半-8点半,就只有3个小时的时间窗口,在北京,5点半正好是晚高峰,赶到培训机构一个小时了吧,紧张点的路上吃吃饭,留给培训机构的时间也就2小时。这一招太厉害了,严格控制了学生的时间,培训机构也不是搞慈善的,逐渐也会在“市场化”的大手之下,退出或者转型。最后,政府梳理了教培从业人员的转岗类型。北京把从业人员的转岗类型都给安排好了,意思是“放弃抵抗吧,国家给你想好了工作”。北京人社局的负责人说,北京市针对教培从业人员分析之后,梳理出四大类工作:教学教辅类,技术支持类,运营类,市场销售类。并提供针对性储备岗位1.03万个,未来也会继续提供职业指导,专场招聘等服务。所以,话都说到这了。第二,从细则中来看,这次“双减”和过去的减负最大的不同是:这次的双减更侧重于提升教育质量,这是以往没有的。另外,课后服务保障的质量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决定了双减是否能真正让家长安心和放心。北京的细则里,把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设计指导做了细致的规划。并且细则里专门强调了学校课后服务经费,强调了老师的绩效导向要积极向参与课后服务的老师倾斜,强调了老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会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这一点,你品品,细品品。只谈情怀没用的,只有激励机制跟上了,市场的大手才会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之后的教师轮岗也会用到激励机制。上海已经在三个试点开始执行了,如果效果好的话,推广起来不是什么难事。第三,北京细则里几乎没有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未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定会再火一波。不过我要提醒大家,别想着兜里有钱了就要给孩子花出去,非学科类的培训观望一下,至少你认真给孩子选一下。前段时间,我带小胖去试听了一节架子鼓的课程,老师资历不错,正规音乐学院毕业的,然而全程死鱼脸,教的很枯燥,有兴趣的都要给磨没了。还有我前段时间写的,正规舞蹈培训机构在给孩子下腰的动作中没有保护,结果造成瘫痪,这种事情也不是少数,所以别脑子一热,又不管不顾被机构给安排的明明白白。以上是三个重要的点,接下来聊一下细则里细化的一些内容,上次《双减》分析过的就不写了。具体来说:01
2021年8月18日
其他

真正的危机正在逼近,很多人还不明就里

最近因为教培行业团灭,再加上国家对互联网、垄断行业的打压,对“脱实向虚”行为的纠偏,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资本市场有恐慌。前几天又有软银的孙正义说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对中国市场暂停投资,结果,慌的人更多了。很多人问我怎么看,我觉得一定要看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危机。首先,顶层政策是连续的,中国对“脱实向虚”的纠偏并不是最近才有的论调。早在2006年,保尔森作为美国财政部长到中国的首访,见到当时还在浙江当省委书记的老大,老大就跟保尔森说,中国持续的繁荣抬高了劳动力价格,在低成本优势消失之前,中国要为创新和高附加值的制造培育一个更好的环境。有趣的是,保尔森在那几年见到薄的时候,薄还一直觉得中国低成本制造的优势会一直延续。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判断,在十几年前,就很明显的凸显了战略和远见。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在这个文件里,明确提出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当时设了三个节点,分别是2020年,2025年和2030年。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强调金融不能脱实向虚。他说,“金融首要任务还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还是要着力去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绝不能脱实向虚。”所以,其实这些年来中国的政策都是有连续性的,并不存在最近才开始的转向。中央这一轮密集的调控,还是那句话,抢窗口期。什么窗口期?西方经济危机爆发前的窗口期。今年四月份,中央政治局在分析经济形势时,用了这么一句话:“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而到了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时,高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中,去掉了“稳增长压力较小”的乐观字眼,强调了“更复杂和更严峻”。这个措辞的变化,体现了高层态度的全面转变。复杂和严峻的,并不只是国内稳增长和调结构面临的问题,还有西方积累的越来越多的问题。在《锤爆》这篇文章里,有一个读者留言,说自己生活在美国,并没有觉得美国经济有问题。是啊,通常中产感受不到危机,是因为西方政府还在借债续命。国际上通常用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这两个数据来判断政府财政风险,按照历史经验和相关条约,一个国家的政府财政风险,有两个预警数据:第一,是赤字率(赤字占GDP比重),不应超过本国GDP的3%;第二,是债务率(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不应超过本国GDP的60%,像中国,中央高层曾经明确表态,要将中国财政赤字率控制在3%这条“硬杠杠”之内。因为超过这两个红线预警,就可能面临严重的风险。2008年那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西班牙赤字率为9.8%,德国赤字率为5.5%;现在呢?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西班牙赤字率飙升到10%以上,德国赤字率为8.6%;债务率呢?英国的主权债务相当于其GDP的103.5%,创下1960年以来的新高。不只是欧洲,美国同样如此。2020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率为16.1%,创下1945年以来的新高;美国债务总额更大,24.5万亿美元,超过了其当年GDP总量。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20年底,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相当于它们GDP的124.2%。回头再来看看两条红线,赤字率不超3%,债务率不超60%,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只是超了,还是翻倍的超,用岌岌可危来形容并不过分。如果西方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没有做好足够的防火墙,那也会被卷入其中。中国的防火墙在哪里?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金融危机,一次是1929年的大萧条,一次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往前细数,西方社会还有很多类似的金融危机。列一个数据:1873年维也纳股市暴跌,引发奥地利和德国的银行破产,德国、美国和英国的工业受到重创;1882年法国里昂股市暴跌,引发里昂银行等法国银行破产,大量企业倒闭;1890年英国巴林银行被阿根廷拖累,引发英国银行业恐慌,棉纺织业、造船业和冶金行业被牵连;1893年美国铁路证券暴跌,400多家银行破产。在以上每次危机中,最显眼的都是股市暴跌,或银行倒闭,金融市场崩溃。这一次,国外的经济危机什么时候爆发,谁都不好预测;但能够预测的是,他们的风险正在越积越多。那中国的防火墙,一靠国内市场,因为不能再像2008年那样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贸和出口,国内市场做大很重要,这是为啥中国要提出“双循环”;二靠扩大除西方发达国家的其他外部市场,这是为啥“一带一路”一直是国家战略的原因;三靠纠正“脱实向虚”,我们要优化产业结构,金融占比也不能过强;四靠释放小企业的活力,垄断行业的大肆发展和对金融业的过分追逐,都不利于释放小企业活力。总而言之,这一轮中央密集的调控,并不是要开倒车,而是做好防火墙。这一轮的财富洗牌,并不仅仅是教培行业团灭那么简单。很有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2021年8月16日
其他

工薪家庭养娃最大的坎,钱恰恰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这几天发文,从后台的留言里,我就能明显看出来两种家长,一种是你说啥他都说“有钱人怎样怎样有机会,我们怎样怎样没机会”,然后你说的任何可以怎样提高自己竞争优势和教育水平的方法都选择性忽略,他们就揪住自己没钱没资源抱怨政策。我就纳闷了,如果有钱有资源在他们眼里真的那么重要,那就靠自己的双手去赚啊,又没人拉着他们绑着他们不许他们去赚钱。这种家长的心态,其实才是真正拖孩子后腿的。穷孩子最大的坎,不是穷,而是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抱怨和躺平。而这种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是继承的父母。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也说过一个类似的观察,他说:同样是条件不好的家庭,如果遇到了需要做某件事却又没有钱的困境时,通常会有两种不同的走向。第一种走向是,这个家庭看到财务条件不支持,就觉得这件事虽然好、虽然重要,但是是做不成的,就此放弃。第二种走向是,这个看到这件事确实很有价值、很重要,那么就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想方设法把这件事做成。清崎说,这就是穷爸爸和富爸爸的区别。放到教育上面,你看看是不是同样存在穷爸爸和富爸爸的心态?穷爸爸说,现在政策对穷人越来越不友好了,我做不到。富爸爸说,现在政策要求提高父母的素质,提高父母的眼界和见识,我得想想怎样才能做到。有一本书叫做《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的作者万斯,生长在美国一个没落的社区,他后来一步步考上耶鲁大学法学院,从而突破了阶层实现了向上流动。万斯说他们社区里的人(包括他自己的家庭)都有一种共识,他们眼里,成功的人要么靠运气:他们出生在富贵人家,有各种特权;要么是天才,生下来脑子就好使。所以当万斯申请上耶鲁法学院的时候,他的亲生父亲打电话给他,说你是不是造假了?在他们眼里,一个普通人根本不可能通过努力考上好大学,或者找到好工作,如果找到了,那一定是作弊或者就是撞大运了。万斯还举例说,他有一位邻居一生都拿着政府的贫穷救助,既不勤劳也不努力,一辈子都没有认真工作过,但是她却一直在抱怨:美国体制有大问题,像自己这么勤劳的人根本得不到需要的帮助。万斯曾经在暑假去打工,工作内容是搬地砖。一箱地砖重8-12斤,工作就是把地砖搬到货板上,为运走做准备。这样一份体力工作,老员工年收入可以到达32000美元(差不多25万人民币),并且美国有劳工法,所以这份工作相当稳定。万斯有一个工友叫做Bob,他当时19岁,有一个怀孕的女友。公司经理非常体贴地给了他女友也找了一份接听电话的行政工作。然而,他和他女友的工作表现都非常糟糕。万斯说,他女友差不多每隔两天就要逃一天班,而且从不预先通知,而Bob则是长期迟到。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上3~4次厕所,一去就是半小时以上。以至于万斯说他们发明了一个游戏,就是当Bob去上厕所的时候,他们就会定上计时器,然后每个重要的“里程碑”都会在仓库两端互相喊叫——“35分钟了!”“45分钟了!”“1小时啦!”最终,Bob被解雇了。被解雇时,他对着经理怒斥道:“你怎么能这样对我?你不知道我有一个怀孕的女友吗?”万斯说,在地砖公司工作的短短时间,他遇到了不止一个像Bob的人,他们在工作中各种摸鱼,偷懒,最后丢掉工作的时候,还深深的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们的身上缺乏主观能动性,总是认为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掌控很少,总是想要责怪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这种人在中国也挺常见的吧?孩子成绩不好,都是富人垄断了教育……自己升迁无望,我们老板太黑了……被炒鱿鱼,这帮孙子太不是人了……这是为什么万斯犀利的指出,“穷父母”很早就学会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令人不安的真相,他们无法正视自己,所以经常情绪失控,毒舌仇富。而这种习得性无助的悲观绝望,从来都是代代相传的,所以这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摆脱世袭的贫穷与困顿,仿佛是一条与生俱来的枷锁,牢牢套在他们的脖子上。真的,万斯的话是值得警惕的。因为,美国曾经流行躺平学的时候,恰恰是美国发展最迅猛的一段时间,机会层出不穷,然而很多人在躺平中错过了整整一个时代。但话又说回来,这不是“穷人”本来生性如此,而是因为“穷人”被社会毒打的最厉害,他们可能曾经努力过,但有可能努力的方法不对,也可能努力的时机不对,也可能确实遇到了不公平。我曾经在大学期间实习的时候,也是各种被“压榨”。3000元一个月的工资必须使用出8000元正式员工的价值,不然就亏了;后来在律所上班的时候,也会遇到把活分配给你把功劳全揽了的上级……这个时候很容易泄气,因为努力似乎总不被看见,似乎自己总是被欺负的那一个。总之,当努力没有效果的时候,就很容易泄气,无论努力不努力,都一个样,那还不如躺平呢,顺便抱怨一下现行制度,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最后又会反过来加剧困境,就像陷在沼泽地一样,怎么也爬不出来。习得性无助我原来在文章里写过好几回了,再来复习一下这个塞利格曼这个狗的实验。在实验中,狗被放在中间有障碍的笼子里,对狗站着的地方实施低压电击,这些狗都能跳过障碍物躲避电击。在实验的第二阶段,狗被拴上了链子,当电击时,狗和上一个阶段一样,也会试图跳过障碍。但是因为这一次被拴上了链子,他们跳不过去了。所以尝试几次后,他们就不跳了,而是继续呆在原地被电击。在实验的第三阶段,这些狗身上栓的链子被去掉了。再次电击时,他们本来可以像实验第一阶段那样跳过障碍,躲避电击。然而他们却不做任何尝试了,呆在被电击的地方无助的呻吟。这些狗本可以拯救自己,却已经被习得性无助征服了。一个人在社会里混,也会不停的遇到放障碍或者撤障碍的问题。而且不止穷人会遇到人为设置的障碍,富人也是如此,富人在一点点变富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其实只会多不会少。大企业家曹德旺在他的《心若菩提》里写,当自己开厂成功赚到钱的时候,就有人眼红举报他说侵吞国家资产,自己过去的心血差点被一抢而空,但是他没有放弃,就是不停的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化解问题,最终也就熬出来了。耐克的创始人菲尔奈特在《鞋狗》一书中也写到,自己当初创业刚刚做大的时候,遇到银行给自己断贷差点熬不下去的情况,遇到合作伙伴背信弃义在背后搞小人的做法,同样的,也是各种想办法,各种拼命,最后化解了危机。再比如企业家“网红”马斯克,基本上就是在死过一次又一次的边缘被拉回来的。曹德旺,菲尔奈特和马斯克都不是大富大贵之家。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不被习得性无助困住、不屈服于命运的穷人最终都不会是穷人;而所谓的“穷人”都是被习得性无助筛选出来的人。斯宾诺莎曾经说过:“如果你不想做,你会找一个借口,如果你想做,你会找一个方法。”所以无论如何遇挫,从每一次挫折中复盘,吸取经验教训,碰壁,纠偏,屡败屡战的人,才会吃到这个时代的红利,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境遇的不同,一个人所面对的障碍总会像实验里狗面临的障碍那样被撤掉的,最怕的是自己丢了心气儿。作为父母,即便自己一辈子就这么固定了,改变无望,也要学着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也千万要给孩子传递“努力可以改变一切”的乐观精神。前面写的那个万斯,他之所以没有跟自己的同社区人一样被习得性无助困住,是因为他说,从小他的祖父母就一直不停的教导他:“我们的国家处在最好最伟大的时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人生,而这一教导就成了童年的指路明灯。每次处境艰难的时候我相信明天会更好,因为我生活的国家可以让我做出别人尚未做出的正确选择。”他的祖父母也一直身体力行的尽量少的抱怨,而尽量多的去做事,去改变。当下的中国,也正是这样的状态。凡事抱怨外界自己心里是爽了,但真正祸害的是自己的孩子。
2021年8月9日
其他

教培、游戏、互联网……国家锤爆一个个行业,背后战略性大棋是什么?

教培行业,一些机构已经进入退费期,比如Gogokid,这是因为背后的字节跳动不差钱,有很多的收入来源去倒贴教育领域。而有一些机构就不好说了,尤其业务单一,全靠融资续命的那种,包括有些所谓的大品牌,我就不点名说了,在《最严双减政策》这篇文章里,我提醒大家注意培训机构跑路的风险,不要心存侥幸,不要相信机构的话术,当年p2p炸雷的时候,很多说自己没问题的p2p最后不也炸了嘛,当然了,要是不差这个钱,就随意。机构里,有些会转型去高中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些会努力成为校内服务商,但大量的会离开这个行业,因为并不是很多从业者真正想做教育,当无利可图的时候,就会离场。说一下大家关心的AI课,AI互动课应该会被视同为在线教育,AI录播课可能会被定义成为出版物,需要办出版证才行。这周有另外一个引发资本市场震动的消息是,经济参考报发文说游戏行业是“精神鸦片”,结果当天整个游戏板块就大跌,千亿市值蒸发。其实游戏的问题,我也在前不久《差点上了游戏公司的鬼当》这篇文章里写过,这篇文章我一开始的标题是《游戏公司是怎么霍霍小孩充值氪金的》,但临发文前,我把标题改了,因为我觉得,这么具有煽动性的标题,跟我的价值观不太匹配,我觉得沉迷游戏的人,根本原因是现实生活太空虚,而现实生活的空虚,有家长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游戏公司只是提供了一个渠道而已,如果砍掉游戏行业,解决不了现实生活空虚的问题,那么孩子还会沉迷于别的东西。结果没想到,官媒的态度更严厉,直接用了“精神鸦片”这个词,当然了,可能后来想想不太对,中午的时候官媒删除了这篇文章,晚上把“精神鸦片”这样的词语删掉后重新又发了一遍,但无论如何,这个信号是值得注意的,很有可能,接下来会有相关的政策落地,有人问我腾讯的股票值不值得抄底,我自己本身也持有一部分腾讯,我是觉得现在的估值是合理的,但即便抄底,也一定要分批,并且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底部通常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有人说大佬段永平抄底了,赶紧买买买,我不建议all
2021年8月6日
其他

豪宅里的跌宕起伏

我儿子马上就要去顺义上学了,所以前几个月我一直忙着看顺义的房子。看的房子里,有几套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一套是建筑面积800多平,市值1亿往上的独栋,这套房常年闲置,对,上亿的豪宅常年吃灰,而今年业主才把房子拿出来挂在网上;经过湖心区,中介说这里是最好的位置,有好些几个亿的别墅里都没有住人,房子空着,不租也不卖,不过最近也有业主开始挂在网上了。另外一套也是独栋,业主买的时候就是二手房,买完后花了大几百万全部改掉上一任业主的装修,结果,最后,他们全家也没住这里,我跟业主闲聊,她说孩子们都出国了,过去几年装修好了没住过,一直是阿姨带着狗住在里面。还有几套房,中介说都是同一个业主的,早年北京不限购的时候光在这个小区里一买就是好几套,还有其他别墅小区里的,也没想着自住,就简单收拾一下,放着。说到这里,我觉得很多人会说,还是躺平吧,自己累死累活,也赚不到人家一个零头。的确,看到各种富一代、富二代满身的资源加持,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再也不会有机会了。但是,我之所以写这个,不是为了刺激大家,而是因为我想起来几年前的一个事情。几年前,我和几个朋友去江苏。当地有个朋友招待我们,有一天,我们在一个繁华大街上吃饭,吃完后开车开了好几分钟才走完这条街。招待我们的朋友说,这整条街,都是江苏首富张近东的,嗯,对,就是苏宁的创始人。他说,苏宁刚刚花了27亿人民币收购了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别人当球迷看看就算了,人家当球迷,就直接买了。买了国米之后,张近东就让自己1991年出生的独子张康阳去管理国际米兰,没错,1991年的小朋友,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际米兰俱乐部主席。彼时的富二代张公子满眼的自信洋溢,他曾经在采访中这么说:“我记得在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教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数字99%,他说不好意思各位,不管你们再怎么天之骄子,99%的投资并购项目,你们要做的都会失败的。结果毕了业之后,我第一个项目做的就是投资并购国际米兰,我跟着几个85后、90后的苏宁人一起就做着这一份整个华夏大地没有人做过,也没有人敢做,甚至没有人敢说可以成功的一个项目。而我们就代表着苏宁人的永不言败,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在欧洲奋战着。而如今,如果说你到欧洲,如果你到意大利,提到苏宁二字的时候,老百姓眼里满满都是敬畏。”嗯,“我毕业第一个项目就是整个华夏大地没人做过,也没人敢做的项目。如果你到意大利,提到苏宁二字,老百姓眼里满满都是敬畏。”真的,是不是有种少年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颜的感觉?那会,是2016年,离现在5年的时间。那5年之后的今天是什么情况呢?苏宁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7月6日,张近东把上市公司16.96%的股份转让出去,而股权转让之后的张近东,失去了对苏宁易购的控制权。也难怪,当苏宁卖股求生时,资本市场流行一个段子:黄光裕坐了十年牢,躺平了十年,去年出来后,国美还在。张近东趁势奋斗了十年,苏宁没了。这才5年的时间啊。苏宁一直以为国美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当2008年国美掌舵人黄光裕入狱之后,苏宁大干快干,超高速扩张,成为当之无愧的家电零售霸主。本来以为一切都稳了,谁曾料,2012年8月,京东成立了“打苏宁指挥部”,这个指挥部,由刘强东亲自挂帅,包括12个市场、公关、销售、大家电等部门的成员,时刻关注微博等网络上用户和对手的动向,及时制定策略。8月14日,苏宁易购三周年庆,刘强东连发四条微博说要把苏宁往死里打。(话说好怀念那个年代,大佬跟普通人一样,都是直接在微博骂嘴仗的)。不过苏宁并没有把京东放进眼里,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还发微博说:“公司在内部不止一次强调,京东还是个孩子,苏宁要帮它,共同做好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在竞争中培育对手,壮大企业,是苏宁20多年来始终坚持的经营风格。”万万没想到,这个孩子把苏宁打了个摧枯拉朽。2014年,苏宁线上自营业务收入226亿,同比增幅仅为3.2%。同期,京东自营业务收入达1085亿,同比增幅62%。在主营业务上苏宁被京东打到趴下,苏宁开始了各种买买买。比如收购当时母婴垂类电商的头部“红孩子”,布局母婴赛道,收购
2021年8月2日
其他

最近听到最多的抱怨:以后没钱没资源,我的孩子还能有好的教育吗?

上次写十一学校,下面这样的留言,我在发文之前已经有所预料。我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言论,说素质教育是有钱人的专利。怎么说呢?这个想法很正常,因为我们总是会把成功寄托在某种资源之上,而这个资源,一定是钱,或者掐尖得到的好苗子。其实,真正匮乏的资源,从来不是钱,而是想法,是执行力。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十一学校对口支援的北京的农村小学——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这所学校坐落于北京燕山南麓的深山里,总共有140个孩子。不存在所谓的掐尖,不存在所谓的钱多资源多,甚至,他们面临的,都不是老师优秀不优秀的问题,而是老师够不够的问题。2019年冬天,北京市怀柔区委书记戴彬彬给李希贵打电话,说希望他到怀柔去看一看。怀柔山区面积占87%,经济不发达,山村小学能怎么办,应该怎么办?李希贵展开了尝试,他和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商量,选一个适合山村小学校的人去当校长。最终找到了一个老师,叫做于海龙,于老师成长于山区,经过刻苦学习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市区的学校教书,他就是后来到怀柔九渡河小学当校长的那个人。于海龙到学校上任后,没有什么太多的资金投入,没有扩建校舍,没有换老师,没错,就是在现有的条件上,去进行探索和尝试。最大的挑战——没有教师。怎么办呢?最后想到的办法是向学校周边的六个村发布了招聘兼职教师的公告,嗯,报名来当兼职老师的,都是村民。在这些报名的村民里,他们最终选择了一个做豆腐的村民——杨坤全,他是黄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浆水豆腐的第五代传人。这种豆腐呢,没有任何添加剂,就是用原浆做出来的豆腐。但是做豆腐的事业并不那么容易,原料、工匠、设备、加工和市场,这些环节都没有问题,但是他们营销环节跟不上,导致豆腐做出来了没人知道也没什么人买。好了,一场小学生的营销课程就此展开。于海龙校长带着全校的老师对浆水豆腐的营销环节进行研究,然后呢,让学生们学习怎么做豆腐,卖豆腐。为了做豆腐,卖豆腐,这些小学生要学会用各种计量的工具,学会各种单位的换算,学会习各种刻度,学会通过正确的百分比去配比豆子和水,卖豆腐还需要写招牌、想文案,学会货币的计算,加减乘除都要用到,除此之外,他们还得研究商学、经济学、诚信、质量意识,等等。小小一块豆腐,汇集了语文、数学的各种知识点。关键是孩子学得很投入也很开心,完全没有感受到死记硬背和刷题的痛苦。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所想的不是“学习”,而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如何把豆腐做好并且卖出去。慢慢地,他们把几家豆腐坊都带动起来,学校的课程也增添了一个新的门类。不仅如此,这个山村小学还发现,除了浆水豆腐之外,这六个村还有17家木匠坊,同样这些木匠坊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于是学校开设了一门木匠课程,还联系了一个基金会资助他们。他们把木匠坊过去制作的传统作品,改为了孩子们相对喜欢的或者社会化的物品,比如滑板、尤克里里……通过基金会买走后再送给贵州山村小学的孩子们。经过调研,学生们还发现六个村共计1554户村民在种板栗,每年产量约150万斤,但是由于收购的价格太低都不愿种了。孩子们正在应对这个最大的挑战,他们想到了很多办法,比如找大咖带货,比如搞直播。类似的任务他们还做了很多,包括:记录一周吃过的食物,研究它们是怎么来的(详情见文末表格);“为心爱的胡萝卜写一份讣告”,学生有两亩多菜园,他们种了好多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我们去买了很多,但是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吃,他们会很心疼,所以当胡萝卜马上要卖给客户了,要给它们写一份讣告;“为教室的图书分类”,我们的图书不是一次配到教室,而是分多次,每一次配过去一些,让学生重新为教室里的图书进行分类,然后摆放在不同的地方;“我是爸妈的天气预报员”,有好多孩子的爸妈不在身边,而是在城区打工,有的甚至在广州、在南京,学生要研究怎样给爸妈做好天气预报……没钱,没好生源,老师都还不够。怎么样,是不是像极了自嘲社畜的“普通人”?但这个山村小学仍然找到了回归教育本质的路,并实现了令人惊艳的逆袭。我们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要学习啊?人类为什么又有教育啊?就是为了大规模的,批量的,把一些生活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传递出去,从而解决更多的生活中的问题。教育,本来就应该是来自生活中,又最后服务于生活。可现在呢?各种噱头搞的层出不穷,彷佛没有很多钱,没有很多高大上的设备就搞不了教育了。好的教育,拼的不是钱,当然了,阅读买书的钱要有,如果说连买书的钱也掏不起,那确实会影响教育。但除此之外,跟钱的关系并不大。你说,有钱人一年给娃教育上花几百万呢,去比这些有啥意义?那有钱人,一年买衣服的钱也几百万呢,也并不代表他们衣服的保暖性能就更好不是?要花钱,怎么花都能花出去,关键是,得看效果,看疗效。其实,真正好的教育,随时随地随处。前几天,我带小胖去买披萨,热狗卷,他说得买四盒。我说一盒里面有四个,四盒有多少个,你吃的完吗?我又问他,如果买9盒是多少个?就是这么生活化的场景,他数学计算越来越溜了。我们搬家,我给他一个纸箱子,我说你研究下,在箱子里怎么摆放东西,装的最多?这是几何。他整理书架,那个书老是哗啦啦倒下来,他说这书怎么老倒啊?我说你研究下,怎么样书能不到。最后,他发现,斜着把最外面的几本书放,形成一个三角形,就不会倒了,这是几何。出门买东西算帐,和陌生人闲聊工作内容,全部都是学习。对环卫工人多一份体贴和尊重,对留守儿童多一分共情和理解,对身边的人友善与谦让,对周围的小朋友对一份共情,也全部都是学习。还是免费的。回头再来看看九渡河小学的一项学习任务——记录一周吃过的食物,研究它们是怎么来的。这其中就涉及到科学、数学、人文社科,认知与思维能力,品德与生活诸多新课标里的课程方案。所以啊,学习,真没那么难。并不是课堂上才是学习,并不是有钱才能有好的教育。当所有人的人都认为教育=金钱,教育=上补习班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教育就有大问题了,所以,也是时候回归教育的本质与初心了。
2021年7月30日
其他

史上最严双减政策,能缓解鸡娃焦虑吗?

对于脑子不清楚的家长来说,不能。好了,我不是骂人。我是希望大家脑子都想清楚一些,不要被一些常见的逻辑错误以及信息错误给迷惑。想了解我观点的,请继续往下看。双减文件的核心要点其实5月底我就知道了,那会教育部被拉进“群聊”,高层制定者定下的基调就是培训机构不让上市,不让资本化运作,不许假期补课,这个草稿版也是一经迭代,其中很多教育从业者没少斡旋,所以我一直没聊这个事情,因为所有人都不确定最终会演化成什么版本,不过呢,反正关于校外培训的态度,我两年前到现在都是一以贯之的,咱们的老读者都知道,不知道的新读者继续往下看。理论上,一个业内包括资本早有耳闻的文件,为何会在资本市场上引发如此大的地震?为何教育股一天的时间可以在跌了一半的基础上再跌60%?是因为大家从来没想到,原来高层的政策制定者可以下如此大的决心。正如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起草这个文件花了大半年的功夫,起草组先是去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拉着教委、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专家和培训机构开会,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摸底,开展了1.86万家培训机构、68万名学生和74万名家长的大数据评估,包括和银保监会等部门的开会协同,这样的政策不是教育部能搞定的,实际上,教育部也是被拉群的一份子。“双减”政策里,有这么一句话,“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注意,这里的侵害群众利益,并不是培训机构卷款跑路那么简单。这个文件里罕见的提到侵害群众利益,是谁?是大多数的培训机构,以及一些资本。大量的校外培训机构不仅性价比极低,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厌学,引发孩子的压力和厌烦情绪。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作为一个投资人,很多投资机构投的K12项目我看过但没投,是因为从一个妈妈的角度,大多数的K12机构实在太烂了。当然,也恰恰因为我的工作,给了我从上而下去看补习班的发展态势以及组织架构的视角,有句话说,想要研究一群蚂蚁的方向,最笨的方法是跟着他们后面看,最佳的办法是从上而下看。我的从业经验给我的视角就是从上而下,而大部分家长是跟着“蚂蚁”后面,被搞的云里雾里。我不是不支持校外培训,如果校外培训真的能让孩子爱上学习,或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希望这样的校外培训越多越多。但可惜的是,一个普通人所能接触到的校外培训,十个里面可能只有一个能达到如此的效果,甚至二十个里面只有一个有这样的效果,那其余的9个或者19个,全部都是拉着孩子当炮灰,孩子能从中冒出来,跟他们半毛钱关系没有,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资质或者其他方面的教育,而孩子讨厌学习,倒是跟培训机构的套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创业这一年多的时间,很大的一部分工作就是从这10个或者20个里面去选那一个相对好的,但普通家长要选,太难了,因为选择意味着比对,还意味着眼光,你得首先报了一堆,然后在从中去挑,光第一步就把家长拦在门外了。所以,政策是有点一刀切,但如果不是生态的极为恶化,也不会用到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另外一个很迷惑人的论调是这样的:“教育问题的核心并不是课外培训或者学区房,家长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担心孩子们受不到好的教育,考不上好的大学。”这个论调之所以误导人,是因为说对了原因的,但说错了解决方式。很多家长的焦虑,的确是担心孩子学习不好,考不上好大学。那问题来了,想要孩子学习好,解决方法是什么?不是上补习班啊,同学们。想要真正帮孩子提高成绩,完全有不怎么费钱但效果极佳的方式,比如设计一些有趣的学习任务,让孩子在生活中去积累学习经验,这个东西听起来难,但真正做起来并不难。我下面的分析里还有一些免费的不错的线上资源,这些都是家长可以去调度的资源,而不是什么校外培训。那想上好大学怎么办?普职分流怎么办?你要知道,除去少部分天资极好和天资极差的那群孩子(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大部分的孩子处在中间,这群孩子哪些能冒出来,学习方法极度重要,而这恰恰是一群像“无头苍蝇”一般的家长,不懂也不重视的。大家突围的机会就在这里。还有一个流传比较广的错误事实是这样的,说“韩国政府打压取缔了校外补习,结果导致韩国竞争压力极大,考试和课外培训都越演越烈。”事实上,韩国的学科类培训曾经也一度猖獗过,但那个年代已经过去。杨东平讲过最近几年,去韩国实地考察的情况,韩国的学生都是自己上下学,不用家长陪同,学校离家距离也很近,差不多走5到10分钟。学业负担很轻,没有什么作业。杨东平问陪同他们的翻译和领队(她们两个都是小学生的母亲):“你们小学之间真的没有差距吗,你们不选择学校吗?”回答是:“其实我们也择校。我们的选择主要是两个标准:第一个是离家近,第二个是伙食好。”杨东平说,像这样的概念,如果是他们的地方教育官员说的,可能都不太相信,但是这两位小学生家长亲口表述,就说明这的确是一个事实。而进一步了解的事实是,韩国中小学教育已经非常宽松。韩国的小学生是九点上课,作业非常少;下午的时间也有很多人去课外班,但是他们的课外补习班主要是艺术类和体育类的,是素质类的补习班而不是学科教育的补习,并且,补习班也严禁禁止钢琴考级这种竞争性的活动。这跟我了解到的最新情况也差不多。所以大家多调研,多做实地考察,就会发现很多网上流传很广的信息要么是很早之前的数据,要么是虚假的论断。好了,说完前面的,我给大家划一下“双减文件”的重点,以及聊一下双减政策之下,家长应该做些什么。1、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重点: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学校均衡是长期必然推进的方向,所以孩子尚小的家庭可以期待一下未来学校均衡化的结果,不过想说一下,如果孩子马上要上学的,有条件选择一些牛校的可以选择,这样课堂内外提供的服务可能更好一些。当然,我说的是短期,长期来说,教师各校区轮岗,是大概率的事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就是大方向啊,全人教育,以及对“野蛮其体魄”的重视。2、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重点: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有人说不写作业不刷题,中考高考怎么办?这类人就属于典型的被“洗脑”的,中高考的考试方向已经发生转变了,我说了很多次,基础很重要,难题怪题早就没了,中考高考要洗掉的,就是傻呼呼不带思考刷题的那部分人。当然了,很多学校老师的思路也没转变过来,这也是为啥作业这个环节也会被单独拎出来说的原因。3、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寄宿制学校要统筹安排好课余学习生活。重点:家务劳动,体育锻炼,阅读和文艺活动很重要,多买好书,多看好书,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有效!!4、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教育部门要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各地各校要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力度,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重点:现在已经有不少非常好的免费的线上资源了,比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eduyun.cn一个完全免费的高质量精品学习网站。它提供的学习课程包括: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它的课程数量非常丰富,目前提供了多达2000多万个高质量课程,并且包括全国范围内的小学、初中、高中课程,每个课程的质量都是非常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非常好,家长完全可以去挖掘一下宝。学堂在线:https://www.xuetangx.com清华大学推出的、国内拥有最多精品课程的中文MOOC平台。涉足领域广、教学质量高、参与人数多。可选择付费/免费课程。中国大学MOOC:https://www.icourse163.org与国内主流大学合作的在线课程网站,覆盖计算机、经济、心理、外语等各大领域。大多课程免费听。后面两个呢,更适合高中的孩子听。5、后面这些总体而言跟普通家长关系不太大,对行业影响更大。1)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机构别想靠这个赚钱了。很多人说自己做教育是情怀,这倒是检验他们话术真假的好办法。2)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也别想,教育就不是你们肆意妄为的领地。这个要和前阵子的“资本无序扩张”结合在一起看。3)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挨个排查,报了不知名机构的,看能不能退费吧,不然倒了你还真不一定能找到人。3)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之前有人说,以后培训机构可以转型成人培训机构,然后带孩子来旁听,不好意思,这条路被堵死了,国家把你想到的突围办法也想到了。4)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休息日节假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生培训培训时间将被压缩80%以上,会不会有人悄悄的攒班,偷摸在家里搞一对一或者一对几的小班培训?肯定会。但我不建议大家这样,培训机构里但凡有好老师的,薪资都不低,而他们不低的薪资是因为有大机构以及良好发展前景的背书,现在国家不允许这么搞,你想想会有多少好的老师会转型?那么你私下能请到的老师是什么货色呢?当然了,要是真能请到好老师就继续。当然了,总会有人不听劝,但等到三五年发现真的没啥效果的时候,大家就会更加冷静了。这也是为啥,文件里说了“负担3年内成效显著”,大家且看3年的长线。5)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可能也不一定有钱挖了。6)从事学科类培训人员必须具备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在培训机构场所及网站显著位置公布以前那种一个人客串好几个机构老师的“影帝”赶紧消失吧,大家以后给孩子报班,也别听机构瞎忽悠,给你介绍是名师的,请让他们出示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是个底线,没有的赶紧走人。7)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这种拍照搜题真的太扯了,完全是把孩子当机器人在训练,这样的方式和学习的本质背道而驰。对了,有些教育博主之前还强推“拍照搜题”,我觉得这类博主你完全可以取关了。8)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这个确实有点一刀切,不过大家记住了,不培训不代表孩子不做启蒙,好的启蒙是玩耍,是玩耍中的引导,这一点,一篇篇的看我们的历史文章就足够了。最后提示一个真正的风险,现在的双减政策会在一些试点城市开始,对于一些非试点城市,可能暂时还管不到,但是大家续费什么的尽量注意一些,因为一旦没有资本续命,那查到之日,可能就是跑路之时。前些年治理p2p的时候,也很多人心存侥幸,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多少中产财富灰飞烟灭。另外就是这个政策落地的过程,肯定会有一些地方“官僚化”,“机械化”的操作,所以还是那句我说到不想说的老话,坚持不懈的“自鸡”,提高自己辨别信息的水平和能力,才是你能给孩子提供的最好的“课外班”。
2021年7月26日
其他

差点上了游戏公司的鬼当!

小胖最近在小度上面,不知道怎么发现了一款游戏。当时为了防止他看,专门买的是无屏幕版,只能听的那种,结果没想到听的居然也可以玩游戏。只要跟小度说“道馆战斗”,就会进入一款语音游戏界面。小度会说:本关的守擂精灵是皮卡丘,下面撞击、火花、水花和抓草你要使用什么呢?接下来就是小胖选一个,和皮卡丘战斗,前面四关都是小胖赢了皮卡丘,第五关的时候,无论小胖选什么道具都赢不了皮卡丘。结局就是小度的一句话:“你的剩余生命值为0,皮卡丘还对你发出了嘲讽,哈哈哈,电器的精灵很强的,你果然打不过吧。”小胖听了这话明显被勾起了战胜的欲望,在那摩拳擦掌说“再来再来”。接下来,小度悠悠的说:“可以下次再来挑战,也可以说精灵强化,来强化一下你的精灵,更强之后再来挑战。小技巧:说金币礼包,可以购买打折的金币哟。”小胖说“金币礼包”,语音里就是你可以花多少钱,购买金币,金币可以强化生命,或者强化攻击力,防御力。然后我的手机上就适时的,弹出来这样的通知。小胖说买个金币礼包吧,也不贵。我笑嘻嘻的说,是不贵,你今天发现的这个挺有意思的,妈妈给你讲讲为啥我觉得有意思。然后我就给他画了一个图:我说你看,你只要充钱,就可以强化这四个维度:生命,攻击,防御,速度。生命从0强化到10,你可以花10元钱;强化到100,花100元;强化到1000,花1000元。攻击力从0强化到10,也是同样。其他几个都一样。但是,无论你再怎么强化,你都会像刚刚那样,在游戏里被打败,因为被打败了,就会激发起你继续充值强化自己的欲望,所以最后就越充越多,你觉得只要充钱就能强化自己,但你想想,你的对手是虚拟的,游戏公司想让他多强就有多强,因为这是别人设定的游戏规则。你被刺激着一次次的充值,强化自己去跟一个虚拟的对手战斗,最后无论你的输或者赢,你其实什么都没有得到,还消费了好多好多的钱。这就是游戏公司赚钱的商业模式。你知道游戏公司有多赚钱吗?你玩的这个宝可梦是网易公司的游戏产品之一,网易一年你知道收入多少吗?多少?它去年一年收入736亿,游戏带来的收入是546亿。也就是说这个公司绝大部分的钱是靠游戏赚的,而这些赚来的钱,就是大家一个个充值购买装备的钱。546亿!!!小胖惊讶的瞪大眼睛。这还不是最大的,还有一家公司叫做腾讯,这家公司的游戏业务板块,营收1561亿元什么?!!!小胖对数字的认知又一次被撑大了。我以后再也不要玩游戏了!我的钱全被他们赚走了!!玩游戏不是不可以,但你要明白游戏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要明白人家为什么这么设置关卡,为什么要挑衅你,刺激你。而且我建议你要玩的话一定要设置一个额度,比如只充100,或者只充500,这些钱花完无论再怎么想玩都不充钱了。妈妈之前跟朋友去拉斯维加斯的赌场玩,就是这个策略,每天只掏100美元玩,输完100美元就走人,如果赢了100美元也立马走人。这样就不会沉迷进去了。这些游戏公司是不是太坏了?也不能这么说,他们做的都是合法的生意,而且人类本性里就有寻找刺激,有贪和赌的欲望,即便没有游戏,也有其他的生意去满足人性里这些东西。任何事情要辩证的看,游戏的开发,也大大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世界上第一款大获成功的电子游戏叫做PONG(乒乓),它的成功也极大了推动了大家开发计算机的热情,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就是在PONG这里遇到了合伙人沃兹,两人最后创立了苹果公司。不过小朋友还是尽量少玩游戏,因为你们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抵御人家精心设计的各种诱惑,你想要玩什么可以跟妈妈一起,这样妈妈能跟你一起玩,还能帮你分析分析。嗯,行!XX就喜欢玩游戏,我要是去xx家里玩游戏了,我跟你说。小孩子玩游戏,宜疏不宜堵。简单粗暴的不允许他们玩,就会出现孩子偷偷玩,背着大人玩,甚至背着大人借钱玩的恶果,最后孩子瘾越来越大,要管理也越来越难。当你和孩子沟通的桥梁切断之后,想要正确的管教他们就不可能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VR技术的应用,游戏会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防是一定防不住的,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共存,如何识别“套路”,如何保护自己。
2021年7月12日
其他

“刷题鸡娃圈”遭重锤

这阵子,又一年的中考结束了,同样,也如我《教育的世界,变天了》那篇文章里说的那样,中考回归基础题型。不少家长群里在抱怨说这次中考题目简单到像是小学生做的。甚至有人调侃说:“中考数学一结束,鸡娃圈遭重锤:烧钱费力刷难题的几年努力都打了水漂。”我之前已经拿北京的中考题举过例子了(点此复习),这次拿杭州的中考题举例,大家可以感受下难度。其实,很多地方中考难度低今年不是第一年,只不过今年更被大家重视和热议,可能也叠加了这一轮超级严格的教培机构整治。这些年,每次提到减负
2021年6月28日
其他

要不要给娃零花钱?当然要啊!这么好的教育机会不用起来就浪费了

说实话,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不过,既然挖了,那就填上吧。小胖是快五岁的时候,我开始给他零花钱的。之所以是这个年龄段,其实也是有讲究的。美国有项研究访谈了141名4-11岁的儿童,访谈了62名4-11岁的儿童,并根据研究结果将儿童对金钱的理解水平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儿童把硬币当作好玩的玩具,只隐约知道钱和买东西之间有某种联系;第二阶段,儿童已经有了“钱能买东西”的概念,但是认为一切硬币能买到任何东西;第三阶段的儿童认为买某样东西需要确切的钱数,比如一个五美分的硬币只能买到价值五美分的东西;第四阶段,儿童知道钱的票面价值(比如十元,一百元),但是已经意识到有时候钱会不够;第五阶段的儿童已经知道买家必须付钱给卖家,是因为卖家需要赚钱;到第九阶段的时候,儿童已经懂得“利润”等复杂的概念。而适合给零花钱的年龄,就是孩子“有了钱能买东西”的概念,如果不想孩子“浪费钱”,那可以再等等孩子知道买东西需要确切的钱数或者钱的票面价值的时候。不然如果孩子还不太清楚钱是什么的时候,给他零花钱其实也不太能锻炼他的“花钱”能力。当然,你家孩子什么年龄能进入某个阶段,其实也取决于你给孩子营造的氛围,如果平时有刻意的带他去超市购物付钱,也有跟他讲买卖的概念,他进入这个阶段就会更早一些。但是一般孩子差不多在5岁左右就可以给零花钱了,孩子“开窍”晚一些的话上小学之后再给也没问题。就像我给小胖四岁半给零花钱之后,我把小胖花零花钱过程中一些好玩的事情分享给同事,大家也都纷纷给自己娃钱,当时有5岁的孩子,有6岁的孩子,其实大差不差,都没什么。那给多给少呢?我曾经回过一个留言,我说给零花钱其实就是丰俭由人,根据自己家庭的消费情况给就可以了。就比如我给小胖一周100元,这个其实属于比较多的,这是因为我和我老公自己消费就比较多。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给孩子一周50元,甚至更少也可以。但是,我的意见是不能少到孩子很难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比如他如果看上一个200元的玩具,要攒好几年才能攒到的话,这个过程其实会很消耗他的“理财”热情。其次,在决定给零花钱之后,可以很有“仪式感”的和孩子说明白两件事:第一,这个钱是爸爸妈妈赠予给你的钱,意味着你不需要付出什么就可以得到,不是你的劳动所得。(这是让孩子从一开始明白零花钱不是自己挣的,因为挣钱,意味着“价值交换”,这是将来财商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二,给你零花钱是希望你学会如何花钱,如何取舍。所以以后你想要买什么玩具或者零食,都是自己从零花钱里支出。(这个也要和孩子商量好,像我们家买书的钱或者旅行或者去游乐场的钱就仍然是我们家长出的,他的零花钱就是买玩具和零食。)接下来就是给孩子完全的自主权。你要明白这钱给孩子,是为了从小锻炼他“理性花钱”的能力。这里有三个不要:“不要”要挟:比如你不干什么,我就不给你零花钱了;“不要”干涉:“别买这个了,家里咱有”,“别买那个了,把钱攒起来”,你当然可以给孩子建议,但不要干涉他的决定。“不要”沮丧:你很可能会遭遇这种情况,当你把钱一给孩子,他就能瞬间给花光了。想想从小没有接受过理财教育的年轻人,即便已经成年了,仍然是“月光族”。孩子拿到钱花完太正常了,你锻炼的不就是“理财”的能力吗?要是他一开始就懂就会,那还要锻炼做什么。给小胖一年多零花钱了,他也是经常“月光”。攒两周,就去玩具反斗城一把花完。有一回,他倒是挺厉害的,两个月都没有花零花钱,攒到800多元。然后,他又去玩具反斗城,一把买了700多的玩具,此时零花钱里只剩十几块钱了。我再三跟他确认,要花这么多吗?他坚定的点头说“要”。那好吧,你的钱,你自己作主。自从给了零花钱,这一年多了,有啥好处?好处太多了。首先,算算术倍儿溜。那些一年级孩子搞不懂的元角分,他都非常清楚。虽然生活中已经很少有“分”了,但其实只要孩子熟练掌握了“元”和“角”的换算,那理解“角”和“分”就非常简单。像有一回网购,要消费40元6角,他当时零花钱剩210元,他脑子里算了一下说,妈妈我给你从存钱罐里掏6毛单独给你,这样我好记我还剩170元,不然还得记住4毛,太麻烦了。震惊吗?这可是小数点啊,他已经能心算出来了。给大家秀一个咱们读者的娃,也是一样厉害。像这种计算是跟他的切身利益密切挂钩的,所以这计算的“自驱力”就爆棚。有一回,小胖买了个40多的玩具,我说你还剩多少零花钱了(我故意说少了一些),他想了想说不对啊,应该是XXX。毫不夸张的说,他这种对数字的敏感完全是在算钱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强化。第二个好处,更加理性的消费。现在买东西,他已经会很习惯的会去网上比价了。实体店看到一个玩具,他会特别自然的问我:“妈妈,你帮我查一下网上多少钱,有没有折扣。”如果网上便宜,他就会选择去网上买(当然啦,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开始也是“我当下就要”的状态。)而且他也明白了为什么网购便宜,因为网店不用交租金,所以成本低,成本低,就可以售价低,明白成本或者需求可以影响价格,这是我在《买草莓》这篇文章里提到的非常重要的财商概念。并且,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也会很认真的在各种玩具里仔细对比,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有一回,他买了一个小玩具,回家拆开包装就不喜欢了。然后他就一直很心疼钱,说我太后悔了,不应该买这个的,浪费了钱。真的,你给娃钱,就需要他有这种自发的“顿悟”时刻。这比任何说教都管用。所以下次当他再为了买而买的时候,我也会提醒他,别让自己像上次那样后悔哦。现在的他,跟同学去玩具店已经很少会受到同学买啥他想要啥的影响了,他基本上已经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别人想要的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这一点,我真的觉得特别重要。第三个好处,那就是对“财商”这个抽象概念的掌握。我现在给他讲投资他特别喜欢听,有时候带他去跟投资人朋友吃饭,我们聊到投什么项目,风险和回报率,他也是非常非常认真的在听。有一回,我跟一个朋友吃饭聊到某个行业的头部公司,我们说头部公司赚取了行业里的大部分利润,他接话说“是不是就是赢家通吃啊”。我当时就震惊了,我问你怎么知道,他说你原来聊天的时候说过。你看,自从他有零花钱之后,在聊商业内容的时候他就有了切身感受,也会有很大动力去学习,去实践。他之所以愿意听,认真听,是因为他知道投资可以让钱生钱。试想一下,一个孩子从小没自主决定过花钱,即便巴菲特在他面前讲投资,他可能也并不感兴趣,认为跟自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只有当孩子对钱、对消费有了一个非常清楚的“体感”,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让他明白更多关于财商、商业的道理。可以说,孩子能自主决定怎么花零花钱,是财商启蒙的起点。当然,就跟我在文章里说过很多遍的,我也建议父母也了解一些商业方面的内容,这样以后才能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家人齐齐整整的被错误的理念误导。
2021年6月11日
其他

未来中国两条路并存:一条内卷要躺平,一条处处蓝海闷声发大财

2012年,聂云宸就开了一家叫做“皇茶”的奶茶店,也就是喜茶的前身。他在采访中说,自己刚创业那会,所有的奶茶店做杯奶茶只是从冰箱里面舀出一勺珍珠,再舀出一勺奶茶,就可以封口给到顾客,一个人可以完成。
2021年5月31日
其他

当学历不值钱之后,什么会值钱?

这个话题太有得聊了,所以准备开一个系列来说。我觉得除了老生常谈的几个之外,比如体育、阅读、艺术等等,我想把“国际化视野”提上第一篇日程。说实话,中国绝大多数的孩子以及家长并没有国际化视野。但我要表明态度的是,这并非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中国也就是从80后这一代人开始才摆脱了全民饿肚子的状态,过去几十年也是一直在埋头苦干搞国内经济的时候,国际化视野,没必要,没有也很正常。就像农夫不需要考虑怎么去治理国家一样,每个人都会做出符合自己当下身份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孩子这一代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拥有良好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会成为极度抢手的人才。前副外长傅莹曾经在她的书里写了一个真事,当时是2014年,基辛格来北京,傅莹安排了一场与中国年轻人的对话。说到世界秩序变革问题时,大家纷纷对美国提出批评。基辛格耐心听完后,反问:“年轻人,如果现在把领导这个世界的权力交给你,你对世界秩序的构想是怎样的?”结果,会场沉默,所有的年轻人都没有答案,显然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傅莹说,中国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变量之一,当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提前落到中国人的肩头,当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未来最大机遇在中国并为此调整自己时,我们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去迎接挑战,承担责任?正如傅莹所讲的,世界现在很想听中国故事,窗口已经打开,我们需要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那谁有能力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和中国人民的梦想?必然是我们的孩子。根据十九大报告,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乔治.莫德尔斯基曾经提出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他梳理了过去500多年的世界政治历史,总结了四个霸权国家(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的权力更迭,最后提出:“
2021年4月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透露一下:投资人是如何在政策中挖掘“财富密码”的

前几天,写作《邓小平时代》的傅高义去世了。《邓小平时代》和基辛格的《世界秩序》是我强烈建议每个高中生甚至一些理解能力不错的初中生必看的书。从小打开宏观视野对人生的帮助非常之大,中国孩子在这方面的受到的熏陶太少,所以导致眼睛里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时候遇到小小的打击会一蹶不振,对一些大问题的看法也明显可笑幼稚的不行,这都跟眼界太小也有关系。当然,还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这个问题的根源并不在孩子,而是在家长。扯远了。回到今天想和大家聊的话题,前几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不知道咱们的读者中有多少关注这个的。我记得之前有人问我投资人都看什么,除了各个公司的报表,行业之间的交流,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一些重要的会议通稿和政策文件。像每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属于投资人必看必分析必讨论的之一。为啥我时不时给大家分析教育政策?其实就是一种工作习惯了。这就跟整容医生看到一个朋友就会情不自禁的构思他脸部的结构是否完美,一个律师跟人一聊天就会思考对方是否逻辑自洽一样。我每次看一个行业也早已习惯从大政策着眼,然后结合微观小细节分析佐证。像我朋友中有些密友小圈子,是规格还不低的那种人,只要聚在一起大家就会聊宏观、聊微观,有时候平时私下里的讨论我会拿掉一些敏感的内容,和大家也分享一下,不过也只能点到为止,大家凭悟性领会。很多人不会读政策报告,感觉都是一些官话套话。这个误解就大发了。中央所有的政策报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有推敲的,国外基本上所有的智库都会找到中国问题专家,逐字逐句地解读报告或者通稿,分析中国这么一个最大经济体政策层面的导向。那为啥很多普通人看不懂呢?因为普通人第一没这个意识,第二也没这个方法。意识层面的东西只能自己提高意识,而方法层面的东西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个最入门的方法,那就是对比着看。拿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来说,你对比着和2019年看,就会发现大的框架是一样的,讲过去的成绩,讲现在,讲明年的重点工作。在大的框架之下,那些变化的部分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像一些“财富密码”或者最新动向,都是通过观察这些变化而找到的。就比如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说“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而2020年经济工作会议说的是“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三大攻坚战是什么?是国家在2017年提出的:扶贫、环保和化解金融风险。那专业人士从这个表述中能得到的启示是什么?那就是中国宏观政策的核心框架要发生改变了,过去数年的供给侧改革和三大攻坚战都是一个治理和整顿的过程,是一个治病和疗愈的过程。而从明年开始,这个治病的过程结束了,新的目标和改革要从开始了。新的目标是什么?看通稿的下一部分,“明年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第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第三,坚持扩大内需。这些重点任务相当重要,因为你如果和2019年的通稿相比,在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中,科技和供应链仅仅是重点工作5里面的一句话。而如今直接提上了大段。就拿科技那一部分来说,“
2020年12月23日
其他

培养孩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你们要的方法来了

我大学的专业是法律,很多人一听我是学法律的,第一句话就是:“哇,那你记忆力一定很好吧,要背那么多法条。”一开始,我都会很耐心的解释,学法律不是靠背,而是法理和逻辑,后来我就不解释了,因为我发现,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学习=背诵,先背为敬,先记住了再说。拼记忆力,背诵式的学习,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可能还有点竞争力,但是在咱们孩子这一代人身上,是真的没太大用了。在上周三《困惑未来教育是啥样的?看看这些奇葩考题吧》这篇文章里,我和大家分享了令人脑洞大开的AI作诗,以及一些用人单位包括马斯克这个“硅谷大牛”创办的学校面试孩子的考题,让大家通过这些考题一窥孩子可能面对的未来:以后真能让孩子脱颖而出的,
2020年11月23日
其他

困惑未来教育是啥样的?看看这些奇葩考题吧

周一发了《哪有什么全民内卷化,是你自己“卷”了自己》的文章后,有些读者说,希望能聊细一些。老读者都知道,我这个人做事的风格就是先宏观再微观,无论是做投资,还是教育,都是先站高看方向,再回到微观层面落地。这样可以避免很多老驴拉磨式的无效努力,又不至于整个人悬在高空不接地气。“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论,希望大家在长期看我的文章之后,也能培养出这个习惯。说这个是希望大家放心,无论是教育还是投资,我都会这样宏观、微观结合的去帮大家分析,只要别错过推文,很多大家想了解的问题都会有答案,不过是或迟或早的问题。关于如何培养孩子适应未来,我的逻辑其实挺清楚的。首先,基础知识必须要学习,而且成体系的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大家要明白,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会像曾经大家都是文盲的时候,你懂点知识就一下子脱颖而出了。现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标配,而且别忘了,还有人工智能这个大魔王在旁边虎视眈眈,要比谁记得知识多,人类没法超越人工智能。所以基础知识的掌握适可而止,比如唐诗,你可以教孩子理解式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一定量的诗歌,但如果单纯追求我娃背的比邻居多十倍,那真没啥意思。现在AI作诗的能力能震惊到学渣,这还只是现在,未来数据量再多一些,AI更加智能,那你家孩子如果没有理解,硬背下来10000首都没啥可得瑟的。不信咱们以“诞姐”
2020年11月18日
其他

不是我吹,5岁孩子的这番话,很多成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搞明白

周末吃早餐的时候,小胖问我:“妈妈,是不是有些孩子问问题多了,他们的家长就会很不耐烦?”我说:“是的。”“可是,问问题多是好事啊,说明孩子在思考啊,为什么会不耐烦呢?”我跟他说:“有时候是家长可能本来心情就不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想回答任何人的问题,包括孩子的;还有时候是有些家长确实没有办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他们很容易发火,或者生气,甚至会打骂孩子。”“啊,这些家长做的也太不对了吧。”“是的,不过很多时候,是这些家长,他们是小孩子的时候,被自己的家长这么对待,所以,等他们长大了,就会自然而然的认为打骂或者凶孩子,是正确的方式。”“哦,那这就是一个时间上的循环。”“没错,爸爸妈妈尊重你,把你当独立的个体看,但不代表所有的成年人都会如此对待孩子。你以后可能会遇到很凶的老师或者成年人,他们习惯了这么对待孩子,甚至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自己很凶很不友好,所以,你也不必太过于被他们的态度困扰。”然后,我想起来前几天朋友跟我说女儿上小学之后有老师很凶,以至于女儿很害怕上学,甚至会颤抖。我就继续和小胖聊:“如果你以后遇到很凶的老师,老师会骂你们,你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他想了想,说:“我会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他说的是对的,那我就改;如果说的不对,那我就不当回事,反正生气的是他,把自己喉咙吼哑了,是对他没好处。”说实话,小胖的回答让我挺惊讶的,竟然是分情况的理性思考。所以,我很开心地对他说:“没错,别人凶咱骂咱,如果确实他有道理,那我们改,如果没有道理,也不必往心上去。”我又问他:“如果幼儿园里有个小朋友跟你说,别人都是坏人,不要跟他们玩,你怎么看?”他说:“别人并不都是坏人啊,他要是这么说,我就反问他,你的爸爸妈妈也是别人,那他们也是坏人吗?”我愣了一下,好强大的逻辑。我回答他:“那这个孩子肯定没话可说了。”小胖说:“对啊,如果他回答父母不是坏人,那他说的话就是错的,让别人去遵守不是搞笑吗?如果他回答父母是坏人,那我就会说,既然你都和坏人在一起,那我怎么就不能和坏人在一起呢,而且我并不觉得他们是坏人。”嗯,被这个逻辑震撼了……话说回来,我们家这样的讨论一直很多,逻辑和思辨的态度就是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培养起来的。从他一岁多问我们爸爸妈妈你们工作是在干啥,我和爸爸都会很详细的给他解释,今天的工作做了什么,也会给他传递好的工作让人累但也让人充满价值感和满足感。很多大“道理”不是说教给他的,就是在一次次的讨论中让他感受到的。就比如前段时间,睡觉的时候,他问我:“妈妈,蚂蚁是不是最弱小的动物啊?”我回答他:“蚂蚁是很小,但是它也有自己的优势,你看狮子那么强大,也不一定能伤害蚂蚁。所以动物界,不管多大多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自己的劣势,人也是一样,看起来跟别人不同,不代表自己就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想了想,说:“也是哈,咱们下斗兽棋,大象最强大,老鼠最弱小,但是老鼠可以干掉大象。植物界和人类都是这样的。”在这样的对话中,我其实就会“夹带私货”,输出我自己的价值观。在讨论中,我让他明白:劳动有价值,有付出才有收获;人人平等,不嘲笑别人,不害怕权威,也不妄自菲薄;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个人的行为都跟自己曾经的遭遇和周边的环境有关系;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生命是个很神圣很美好的事情;……而我之所以在意这些讨论,是因为我认为一个孩子入学前,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认同是最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重要是因为一旦进入到学校,就意味着进入了孩子们的“丛林社会”,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龄人和老师,同龄人之间的挖苦和嘲笑,可不会像成年人对待孩子那样有所保留。而且家长可能没有注意到的是,孩子在学校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和“稳定的自我价值认同”有关系。比如孩子不想好好写作业,比如孩子害怕考试,比如孩子怕输,这些问题基本都源于把“自我价值”和“外在评价”挂钩。孩子过于在意周围人的评价,就容易摧毁内在的自信,很多动作就会变形,因为他内心的价值感不坚定,就会一直去寻找外在的锚。在我这次教养类书单里,推荐了一本书叫做《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画外音:如果你家有让你头痛的小学生,那这本书超级值得读哈),作为美国最伟大的小学老师之一,马文在带小朋友的第一年里,也是通过讨论的方式建立孩子稳定的自我价值认同,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很重要,很有价值。而且,讨论会让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千万别等到孩子上学了,才后悔曾经没有认真回答过他们提出的问题。当然话说回来,能深入的讨论也需要家长自己有稳定的价值观和输出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每一次出书单我都很努力的为大家挑好书,就是希望大家被好书喂饱了,再输出。
2020年10月26日
其他

绝不食言的诞姐填坑之——独家育儿书单来了!(还携带当当满减券)

心理健康的儿童会把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向发展有用的能力,但还有很多的孩子因为过度的追求优越变得紧张和嫉妒或者气馁和逃避,他们会丧失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勇气,一心想通过简单便捷的路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2020年10月21日
其他

二胎,生还是不生?

大家好呀!说实话这么长时间没见大家还挺想念和你们晚上唠嗑的时光的,这才8天而已,我都已经在思考如果生完二胎是不是会有很长时间没法和大家聊天该怎么办的问题对了,虽然有不少读者在留言里看到我有老二的消息了,但还是正式在文章里和大家汇报一下,我怀二胎了,现在都6个月了。可能大家觉得很欣喜,但其实我自己还好,因为我身边的朋友都知道,就我自己而言,是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的想要二胎的,而且甚至我还想再来个老三什么的。注意啊,
2020年10月9日
其他

教育潜规则:关掉你的大灯

每当有读者朋友来跟我聊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困惑都集中在:“孩子整天无所事事没有动力,也看不出来他喜欢什么,或者擅长什么。”我虽然经常说:要仔细去观察孩子,这样才能真正的引导孩子,因为任何人对孩子的了解都不如父母,所以给出的建议有可能并不契合实际。但是,这就出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观察孩子了,还是观察不出来什么呢?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先来做个头脑风暴:你要在黑暗中寻找一个光线极其微弱的手电筒,此时,房间里还有一盏巨亮无比的大灯,亮到让人睁不开眼睛那种。你应该怎样找到那个手电筒呢?可能很多人能想到答案,那就是先关掉这个大灯,这样黑暗中手电筒的光芒就会被你捕捉到了。其实,孩子的脾气、禀赋、喜好,就是这个微弱光芒的手电筒。而成年人过去几十年生活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自认为对的理念,就是这个巨亮无比的大灯。你在观察孩子的时候,如果一直带着自己的这个大灯(也即自己的认知或者偏见),那就肯定一定看不到孩子。拿我儿子打个比方吧。他1岁左右就养成看绘本的习惯了。但是有些绘本,他就是推开,有些绘本,听的津津有味。如果我从一个大人的角度去评判,内心坚持这些绘本都是我精挑细选的,你怎么能不看呢。那我肯定千方百计地就想让孩子去看我选的东西,而不会去顺着孩子,进而观察到他喜好什么不喜欢什么。等小胖3岁多的时候,他的阅读喜好更加明显了,不太喜欢诗词,无论听故事,还是我讲故事,只要是诗词,他就说跳过。要是我大脑里坚持孩子必须从小背诗的认知,那么我同样也看不见他。家长如果一直开着大灯,并且把这个大灯照在孩子脸上,强迫他接受,一个极大的可能就是磨损掉孩子对这件事情的兴趣,进而厌烦它。当然,我不是说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说观察到孩子的喜好是你开始教育和引导的第一步。就像小胖不喜欢听诗词的绘本,但是我发现在生活中,联系当下的场景,他也很喜欢诗词。有好几次我们去小溪里踩水,我说这就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者“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他问我什么意思,我跟他解释了一下,他就觉得诗词也是有意思的。再比如之前我朋友给我抱怨孩子不喜欢数学,让我帮她想想办法。有一回,我就带着他和小胖两个孩子一起玩,在家里设置了一些很有趣的数学小游戏,我们三个人玩的不亦乐乎,以至于最后小胖想换个游戏玩了,那个孩子仍然不想换,可能他从来没发觉原来数字与数学这么好玩。所以,当孩子不喜欢什么东西,而你又觉得这个是必须的,那就换一种更有兴趣的方式。想要孩子热爱学习,有两条道路:第一种是让孩子基于自己的兴趣出发,在兴趣的激励下感受到学习与成就的美妙,从而将这种体验到“心流”的感觉迁移到其他方面。第二种是把他不喜欢的东西变得更加有趣,让他发现:哦原来这件事情没我想像的那么讨厌。从而开启学习之路。最怕的就是家长开着大灯晃孩子,固执己见,又不懂变通,最后给孩子贴上顽劣、不爱学习、看不出天赋的标签,从而走上恶性循环之路。还是老祖宗说的好:关掉大灯,因势利导。
2020年8月26日
其他

盛世危言:曾经奢侈的日本中产,老年后的凄苦生活

为了应对老年生活,夫妇两人假设从65岁退休开始活到95岁,除了养老金收入外,至少还需要2000万日元的养老存款(约合人民币128万元),否则可能陷入“老后破产”的窘境。
2020年8月12日
其他

那些不会“好好说话”的人还有救吗?

,沟通领奖事宜吧~下次宠粉送礼的时候,大家要继续多参与哦!趁着现在关注咱们的读者还不多,中奖几率可能是你人生之最!!!另外,以后我们就不刨除团队的人了,大家快来和我们pk参与度,哈哈~比心❤️
2020年7月10日
其他

聊聊我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我的成长环境。之前在帝呱呱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提及过我的父母:比如我说过我妈挺有财商的,她在2000年的时候就意识到房子会涨价,所以带着一堆朋友到处看房;比如她很在意给我营造阅读氛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不惜成本的给我买书;比如她很注意培养我的独立性,所有自己的事情都应该自己负责,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毋庸置疑,这些都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着我的成长,所以有读者时不时跟我留言说诞姐好羡慕你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可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像我妈身上也存在着大部分家长最普遍的问题之一——不会好好说话。明明可以温和讲述,却总是反问;明明想要表达关心,说出来的却满是指责。很多家庭的不好好说话,在我们家一直在上演。我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中午回家在床上蹦着跳着玩,然后我妈叫我吃饭。我一边答应着“哎来了”,一边从床上跳了下去,没想到一只脚被放在床上的书包带子钩住了,结果人脸朝下的砸在地面上。等我爬起来,满嘴是血。当我哭着跑到厨房说我从床上跳下来摔了,我妈看了我一眼,说:“你再去跳高一点嘛!”说实话我已经习惯了我妈这么说话,但在满嘴是血的情况下,仍然觉得扎心的难受,我默默的去卫生间,用冷水冲干净血渍后,发现门牙磕了一个缺口。但我这次什么都没说,回到厨房,端了我的饭,去吃饭了。我知道我妈的本意,一如她平时强调的,你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承担后果,你在床上蹦,那摔了的后果也应该自己承担。但话说出口,就是这样的冷冰冰和伤人心。类似的事情并不少。比如我穿的少感冒生病了,她就会说:“你咋不再穿少点?”我问她什么东西在哪里,她就会反问一句:“你没长眼睛啊?”要么就是:“我是你保姆啊?”我投资赚了不少钱,跟她开心的分享,她会说:“才赚多大点钱,就得瑟?”有一回在家里我找不到我的拖鞋了,我远远的瞥见她穿着蓝色拖鞋,(因为以前她也穿错过我的拖鞋),我就问她:“你是不是穿了我的拖鞋?”猜她怎么说?她凶巴巴的回应:“你把你眼睛瞪大点,看我穿的是谁的鞋?”我有时候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好好说一句“我没有穿”啊!说实话,今天以为可以很平静的和大家讲述,但是打字打到这里的时候眼泪又掉了下来。但难过归难过,小时候也有很多不理解,然而成年后却从没有过怨恨与后悔,从来没有做过假设:“如果我生在另一个家庭会怎样?”因为在我经历越多的人与事之后,我发现:完美并不是人生的应有之意,残缺才是,如何在不完美中寻求突破才是对待生命本真的态度。就像我一个朋友,她的父母对她一直疼爱温柔备至,她跟父母的关系很好,但是她也会聊到自己的问题:被父母照顾的太好,所以一直不够独立,不敢冒险,不敢尝试自己喜欢但没做过的事情。所以,所有人都带着镣铐,但是用镣铐锁死自己,还是带着镣铐起舞,却体现了不同的生命张力。前段时间,张磊在一次分享中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在投资人的修养中第一点最重要的就是intellectual
2020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