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世界艺术史研究,需要完整而充分地把握所有文明的图像,分析其内在思想,以进行准确的知识发现和学术记录。现阶段的艺术史研究,在传统意义上的欧洲、美国、中国和日本之外,仍有许多地区关于艺术和文化的观念与知识,尚未得到综合性的整理,甚至没有进入国际视野,需要去发现、去连接、去书写、去共享。“桥”计划是国际艺术史学会(CIHA)倡导的全球分享项目,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致力于推动实施的公益服务,旨在通过扩大不同国家与文化艺术之间知识分享范畴的方式,推动对所有人类艺术与文明的记述、保护与延续。关于非洲艺术的曲用与误解及相关讨论作者李彩,任教于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本文是其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第15分会“误解与曲用”上提交并宣读的论文。为公众号阅读方便,省略了本文的引注,全文可查阅《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商务印书馆出版)20世纪初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家对非洲雕刻形式的曲用触发了现代艺术革命,罗杰•弗莱对非洲雕刻的误解也与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盛行相契合。最初人类学家用功能论、象征-结构论、历史特殊论等范式,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非洲艺术的功能、含义、背景与发展等问题。但一些学者提出其中存在严重误解,如部族-风格范式的问题,呼吁历史研究。20世纪末,与当时的文学理论、政治思潮呼应,西方学者反思自身对非西方的认识与表述及文化霸权,指向更加现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网络。而由于中国不了解欧美非洲艺术研究的整个过程,又缺乏系统的田野研究,所以对非洲艺术及相关研究存在很多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