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睡觉大企业ClickTen

其他

Click Ten|山本捷平个展《替身术》即将开幕

Gallery荣幸的推出日本艺术家山本捷平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替身术》。展览将集中展示出他最常用的两种绘画策略:重复与模拟。在图像媒介视野下,艺术家对绘画的生成过程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Click
2024年5月16日
其他

周岩:杂院 “幻世录”

(第65届奥伯豪森电影节,奥伯豪森,2019)“第14届希腊数字艺术节”(雅典音乐厅,雅典,2018)周岩的艺术家书收藏于芝加哥Joan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Click Ten | 周岩:荒院杂记

作者:周岩上斜街50号,坐落在北京宣武门外。为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京任职期间(1826-1831)的短暂居所。他辞官离京后院子卖给了广东番禺人潘仕成,后来潘又将其赠给番禺在京同乡会,院子被改名为广东番禺会馆。建国后,伴随着两次人口增长高峰(1949-1957,
2022年8月8日
其他

读者来稿VOL.7|故乡象征着一种分别

“具体的细节”系列征集活动现已分享到第七期,也就是倒数第二期啦,这一期,我们将分享三位年轻人关于故乡的追忆和思考,他们分别是蒲公英般的少年可泽,可爱的的秋刀鱼和一名小野猫赛车手。作者:可泽从当初进京求学,到如今留京工作,不多不少,算来已有十个年头。上学期间,还能保持一年两次回家的频率,毕业后忙于工作,回家的时间急剧缩短,多半是经不住父母催促,不得已才回去一趟。疫情之下人员流动几近停滞,返乡的次数更是寥寥,回想起故乡潮湿新鲜的河道与泥土的气味,那似乎已经是弥散在北方尘埃里,一种遥远而稀薄的回忆了。我出生在一座傍河而建的小城里,那是这座城市最接近高热的一天,炙热的太阳晒干了青石板上的每一处凹凼,而碧绿的河道依旧波光粼粼。小城多雨,雨水结界一样笼罩着它,小城的时间也因此变得粘稠,变得缓慢,许多人一生都不会选择离开这里。然而,这片土地上长出过细脚伶仃的豆腐西施,也生长出了我这样蒲公英式的青年,风一吹便被带去了远方。老家的石板路前几年回去的时候,和父母在街上闲逛,那时沿河还有几条老街,远远望去,还能看见有人蹲在河边的石阶上打水和洗衣服,街头也有人推着三轮叫卖炸臭豆腐和萝卜丝饼,前者大概是童年沿街玩耍时最常见的景象,后者则是我从前最爱的小吃,但在当时看来,却只觉得陌生,甚至是新鲜了。就好像我竟然难以听懂父母口中的家乡话,而他们也不得不要求我一再重复,以辩清我口中模糊浊重的语调,究竟又是来自哪一地的乡音——不知不觉中,我也仿佛成了一个异乡来的客人,站在这座土生土长的城市面前,如同打量一个暌违已久的旧友。路边地方小吃,左边是炸臭豆腐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件趣事。刚来北京的头一年,我曾经在屋内见过一只小虫儿,那时还以为是外面草地的蛐蛐溜了进来,直到身旁有女孩子尖叫着跑开。她一边跑一边叫着,好大的蟑螂。沿河居住的人们习惯在河道里打水蟑螂很快被打死了,并不值得同情。但这是我第一次得见北方蟑螂的身量,以至于后来也忍不住会想,如今我对周遭所见已再也不觉为怪,反倒是回到故乡,往日熟悉的种种却如奇闻展现眼前。也许故乡象征的就是一种分别,故去,从旧,从故,在故的尽头再翻新,因而说是故乡,其实仅有一半是故乡,另有一半已作了他乡。故乡的一半充满旧回忆令我唏嘘怀念,他乡的一半迷途陌生令我满是遐想,于此时,于此地。作者:一名匿名的赛车手不变的父母情节,小时候爸妈忙,在东二环胡同里的爷爷奶奶家长大,奶奶是湖南人,爷爷是地道北京人。我记得那是一间很大的平房,不标准的四合院里住着三户人家,奶奶很喜欢给我做干辣椒炒米饭,在等着的时候,我会去到对面邻居家,邻居家的大叔在吃烙饼卷臭豆腐,看着我渴望的眼神,就会分我一张饼。春天,我从阁楼的窗爬到房顶上帮奶奶摘香椿,有时候会贪玩沿着胡同里邻居们的墙壁走来走去,现在想,怎么不怕摔下去呢?可能是看到了偶尔爬过的野猫,以为自己是同类吧。夏天,大人就坐在院子里,有时爷爷会烤串,香味飘到整条胡同里。秋天,院子里有很多黄色的落叶,我是喜欢秋天的。冬天,那时候还是煤炭烧的热水壶会冒出热腾腾的气,爸妈会周末过来,我们围着铜锅涮羊肉吃。上小学后,我背着书包,爷爷拉着我的手,每天穿过弯弯曲曲不知道怎么就能全都通着的胡同上学、下学,从来不走大路,我们穿梭在胡同里,爷爷好像认识每一户人家,甚至连修路的工人他都会笑起来热情的打招呼,爷爷笑起来,他的牙齿很白,他牵着我的手很大但粗糙。那四、五年的时光,是我对我童年最美好记忆了,不管对别人来说北京有什么样的改变,但对我来说,我印象中的北京,永远停留在那个时刻里。后来爷爷病倒了,不能说话,半身不遂,8年的时间里躺在床上,看着同一处的景色—对门家的房顶的砖瓦,就是给我吃烙饼卷臭豆腐的大叔家,我也被爸妈接走了,接去了楼房里,每次来看爷爷,他都握紧我的手不让我走,刚开始每周末都会来,后来我妈,一位跟大多数望子成龙的北京家长差不多的中年妇女,给我在东城区少年宫报满了课,于是变成了一个月看爷爷一次...慢慢两个月...后来,爷爷就看着那个屋顶硬是熬了8年的时间。三年前有幸回去看过一次那间房子,已经不再像我记忆中那么大了,对门的大叔也已经不在了。作者:秋刀鱼去年因为大半时间在外地或参加活动,或实习、旅游,看到了许许多多新奇的景色,品尝到了各色美食,觉得外面的世界无限美好,但当我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时,我有些陌生了,但也正是由于这种陌生感,使得我发觉了这么多年里从未发现过的美。一直听姥姥说,我们万安村在以前是一个相当繁荣的村落。家族有七大家八小家,有七大弯(由于地形特殊房屋修建产生了七条巷子)。有八大庙(娘娘庙,老爷庙,阎王庙,子孙娘娘庙,千佛庙,三观庙,金箍佛庙,安乐庙,二郎庙,火神庙,法云寺,观音庙,土地庙,廖天洞等等,这样看来八只是概数,其实真正的数量远超八座)。村落分布整体呈船行,而且东西修建有两塔,用于固定住这条船(风水问题)。然而最吸引人的地方,恐怕就数以下这几处景致了:【东门牌坊】这座牌坊不知道已经屹立多少年了,饱经风霜,小时候从它下面经过的时候就怕它会倒塌,所以每次都提心吊胆地跑过去。到现在它还是那个样子,像个倔强的老头。【大槐树】这棵大槐树似乎比那座牌坊更久远,每次上学路过这里时,常常会有许多老人坐在那里悠闲地晒太阳,这棵树就在我们村子的中心,一个三岔路口处,这么多年了,虽然它周围的房屋一直在翻新,而她就这么静静地看着,像极了一位慈祥的母亲。【城墙】城墙,这一极具有历史性标志的建筑,随着中国对于封建制度的推翻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一点点被岁月蚕食着,还好,生在农村的我在它彻底消失之前尚能一睹它的风貌。【奇特的砖石造型】漫步于这一小小村落,你总能发现许许多多新奇的影子,他不同于大城市那般风格鲜明的现代化设计,相反,一块很简单的画像砖,都会让你对它的意义思考许久,想得出来倒还好,有的还需要跟家里人讨论许久,才能猜出个大概。我常常觉得,在成长道路上,你总会遇到许多令你感到欣喜或悲伤的人和事,但他们往往如风一般,在你不经意间前来,也在你不经意间离去。蓦然回首,家乡就在那里,她静静地望着你,未曾远离。在这个满是乡土味的中国,你的家乡,又是什么样子呢?正在展出:《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上的木筏、断桥与过客》展览延期到6月26日
2022年6月19日
其他

读者来稿VOL.6 | 平淡生活里的温情世界

“具体的细节”系列征集活动现已分享到第六期啦~这一期,我们将分享两篇好文,一个是来自作者泥巴的文章《小教堂》,另一篇是作者白洁的《家乡的夏夜》。两位作者分别记录了各自记忆中难忘的具体的细节,或神秘而深邃,或宁静而温馨。那些“平淡而真实”的记忆啊,埋藏着多少“震颤的力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作者:泥巴教堂在高中老校区旁边的小巷子里,称作——天主堂。图片来自作者泥巴这个名称,只是作为一个地方标注而已,无除此以外的意义,教会会在平安夜里举行庆祝活动,带来热闹欢腾。在那里孩子们能收到扮演圣诞老人的演员的糖果,院落里播放着关于宗教的影像视频,那些信徒频频郑重严肃地说:“阿门”。也只是很久以前某次节日夜晚的浅淡记忆,除此以外,我再没有踏入过那里。直到一场雨,我撑伞走过街道,有一种冲动,促使我想去认真看看。某种意义上来说,那次才是我第一次去小教堂。门半开着,一切都很安静。即使对这个城市已经熟悉透了,但当我身处这个院落时,居然有种奇特的新鲜感。那是周六的下午四点,雨就马上要停了,空气里有孱弱的香樟树气息,旁边那所已经被改造成初中的校园没有上课,一切都是安静的。屋里有一只德牧,看到生人来访,不甚友好地嚎叫起来。几个教友在这里做礼拜,做一些活计。我说想了解一些关于教堂的历史,神父便把那只狗关到一间屋里,他对于讲述还是比较积极的,由此打消了我唐突叨扰的顾虑。图片来自作者泥巴天主教具有严格明确的教区划分。19世纪初,陕西山西同属一个教区,安康同汉中也同属于陕南教区。1925年安康教区被独立划分出来。那所天主教堂始建于1920年,原址在老城区外面的东关。教会设辅仁小学,与当今学校建构大体一致,教育内容兼具德智体美劳。活动持续了三十多年,到了19世纪50年代,因为土改,神父被驱逐离开,宗教事务及学校教育被迫停止。1930年,教会筹备重建,于是将那块地方买了下来。巧合之处在于,当时那块地方是一个破败荒废的庙堂,历史似乎就在和人们玩某种暗示游戏,语义的转换已经不止时空那么简单。让我惊讶的是,来做礼拜的人数并不少,而他们在这种活动或者说仪式中给我这个旁观者带来的一种感觉,似乎架空出另一种意识层面。这是一种隐藏在小城庸常琐碎平淡生活里的震颤的力量。说起来,这段历史并不具有太多故事性,平淡而真实,但却往往不为人所知,这似乎是现代社会普遍的一种尴尬与可悲。教会旁边的校园里,是孔庙,又称文庙。文庙是整坐城市的中心。我们读高中时,那里存放着文艺活动的乐器道具等等。图片来自作者泥巴文庙对面是红学巷,教育局和教研所就在那里。“黉学巷:位于老城南部,与南街并排,南北走向。此巷因在儒学学宫对面,故称黉学巷。1983年,为便于“易写易认”,黉学巷改名红学巷。明清至民国时期,黉学巷大都住着求学读书的学生。”这两条巷弄围绕的街区,就构勒出一个儒——佛——“道”(天主教)的生态,只是他们的生命力,各有各的情节。离开时,雨果然停了。抬头看到彩色玻璃窗透出来的光,那里并没有有高大的建筑或者华丽的装饰,却也不妨碍那光的神圣与温情。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读者来稿VOL.5 | 记忆中的童年

“具体的细节”系列征集活动现已分享到第五期啦,在前几期我们和读者们一起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进行了回溯,那些鲜活的画面和具体的细节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和感动。而这一期,我们将看到来自黄河岸边的一家人关于他们的故乡和童年的讲述,毛先生和纶纶妈用他们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副副独特的生活画面。
2022年6月2日
其他

征集活动VOL.4|“西岸”,那个出了很多民谣歌手的地方是我的家乡

以下小叙是来自征集的投稿:西岸作者:一个人那个大家印象里空气不怎么好,经济不怎么发达,但出了很多民谣歌手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01
2022年5月8日
其他

艺术日历 | 《小城碎片》

Studio绘造社2013年于北京成立,致力于以独特的方式探索绘画、空间和城市研究的可能性——从建筑、艺术、流行文化、日常生活中吸取灵感,创作宏大复杂的城市景观图像。「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征集活动|VOL.3 具体的细节

以下小叙是来自征集的投稿:家去作者:张木王朔说,他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那些人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寡和自我慰藉。我觉得他说的对,人对自己拥有的过去式具有绝对的最终解释权。我们家是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那里很平很平,像一张平铺的画布,名字叫龙舌。儿时听老师说,以前有个勇士在和邪龙决斗的时候把龙的舌头割了下来,就落在了这里,滋润了一方土地,养活了一方人。01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绘造社 | 与城市对话

绘造社《朝鲜碎片》,绘造社展览《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上的木筏、断桥与过客》十点睡觉艺术空间正在展出《一点儿北京》、《团结湖》……
2022年4月2日
其他

征集活动|具体的细节:回得去的故乡,找不回的记忆

具体的细节故乡是每个人都逃离不了的身份印记,承载着人们儿时成长的记忆。在某个风情夜晚勾起了游子的絮絮叨叨,就像是从口袋中掏出被拽成一团的纸,然后再慢慢地抚摸展开,娓娓道来,这些故事掺杂了私密而个人的情绪。描述时会带来一丝的安慰,对比起城市极速的风云变幻,波涛汹涌,故乡似乎万年的不变,熟悉的景,熟悉的人,甚至熟悉的空气味道都让“风浪”暂时失效了。回得去的故乡
2022年3月13日
其他

新展开幕 | 从安东到丹东-“边界计划”首次亮相

十点睡觉艺术空间新展开幕《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上的木筏、断桥与过客》聚焦“地方”与“边界”3月12日,聚焦于“地方”与“边界”的展览《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上的木筏、断桥与过客》在十点睡觉艺术空间开幕。展览由建筑师、艺术家梁琛策划,展出岡田和裕、何翔宇、红杏、贾蔼力、梁琛、梁睿、谭振邦、铁笔山房、王宁德、尹吉男、张推推、赵亮、方志小说工作组、绘造社、孙海霆、张烁,16位/组丹东籍和非丹东籍的不同视角的艺术家及小组的创作及项目,展期将持续至2022年6月5日。策展人梁琛现场导览诗人西川、策展人王春辰在开幕现场丰富的历史文脉使得丹东不仅成为进入东北大地纵横交织的时空的切口,也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多文化交流与冲突的边界要塞:从中朝地台到郯庐断裂带,长白山的火山运动到鸭绿江的形成,从战国时期燕长城的修建到满清“龙兴之地”的柳条边,上游顺江而下的原木木筏到下游木材交易的江口“木都”,从甲午海战(1894-1895)到日俄战争(1905-1906),日本殖民者1904年强筑安奉铁路进入中国的首站到1945年败撤中国的最后一站,从1950年被美军炸断的鸭绿江大桥到战争胜利后通达北朝鲜的重要口岸,从1965年前的“安东”到1965年后的“丹东”,大唐的安东都护府到社会主义盟友国的“红色东方”,从建国前以贸易、丝绸等手工业为先导,到建国后成为轻工业明星城市,再到现在网红旅游城市的崛起——丹东,是东北亚视角下的“中心”,亦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千百年来,鸭绿江上过客匆匆。有做木筏生意的汉人、满人和朝鲜人,也曾涌动着蠢蠢欲动的日俄军人;有修天后宫、财神庙、龙王庙、城隍庙的中国人,有修神社和佛堂的日本人,也有不远万里来此修建教堂、医院和孤儿院的丹麦传教士;有冷战前夜的苏联和美国军队,也有来自祖国各地的人民志愿军。开幕现场开幕现场展览“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上的木筏、断桥与过客”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作者们基于丹东进行的小说、诗歌、绘画、摄影、影像、装置等媒介的创作。既注意呈现丹东籍作者的内部视角,也关注非丹东籍作者的他者观察。参展者有扎根丹东的文史档案研究小组、长期关注地方文化的驻留创作者,也有出生于安东的日本作家。铁笔山房Stylus铁笔山房,原是一家印刷局,它曾经为邓铁梅的抗日队伍印制钞票(俗称“邓票”)。后来,“铁笔山房”变成了一页纸,沉寂在了解放初期(1950年)安东工商业户的登记簿里。1965年,为了中朝友谊安东改叫丹东。而民间,一些人还是喜欢叫安东,他们凑在了一起,用了“铁笔山房”作为工作室,于是有了《安东历史影像志》,并开启了一段寻找收集讲述安东故事的旅程。铁笔山房展览现场方志小说工作组Gazetteer-novel
2022年3月13日
其他

Click Ten | 揭秘这座边境之城

你来过这座边境城市吗?……>*请留意*《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上的木筏、断桥与过客》「开幕导览直播链接」+「开幕论坛报名/直播链接」请见文末👇早鸟票最后两天购票链接请见文末👇千百年来,鸭绿江上过客匆匆。当边境成为城市,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意味着什么?一座中心之外的中心之城?或者,一座边界与中心的互译之城?它曾是大唐的安东都护府,建国后的轻工业明星城市。它是通达朝鲜必经的“网红”旅游城市,是东北亚视角下的“中心”,亦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二O二一年第四季度》,
2022年3月1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展览预告 | 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上的木筏、断桥与过客

Chen参展人:(丹东籍)何翔宇/红杏/贾蔼力/梁琛/梁睿/谭振邦/铁笔山房/王宁德/尹吉男/张推推/赵亮方志小说工作组/绘造社/孙海霆/张烁Artists:(Dandong
2022年1月15日
其他

感性沙丘 | 艺术圆桌:危险的事物固然美丽

Sensibility)”已于11月8日开幕,展出来自铜场的十四位艺术家的最新作品,试图探讨当下语境下的感性贫困问题。艺术能否发明一种新的感性?也正是本次展览试图尝试的一个方向和话题。
其他

十点睡觉艺术空间首展|“感性沙丘”即将开幕

在远离城市基建的沙丘地带,导航是无用之物。这种时候,人只有在某些艺术作品所构建的感性情境之中,才能恢复一点似曾相识的人性的方向感,觉知盛墟之中感官退化的自己,驻足于怎样一片无边无际的荒漠之中。
其他

十点睡觉艺术空间|新展预告:“感性沙丘” 将于11月8日开幕!

葛虎成,林仪,彭胤瑞,阮媛媛,石冰,,武希文,易超,于航,张钧雷,张思琪,章献,赵可,赵如鹏,朱丽瑾
其他

十点睡觉大企业 | 艺术节事务所:“生活中的艺术家”—艺术家的狗

代表绘本作品《猫先生和小小人》,《中国茶》。绘本作品《猫先生和小小人》于2017年获金钥匙绘本大赛金奖,2019年任“金钥匙绘本大赛”评委。
其他

“艺术家的狗”系列产品 征集活动

十点睡觉大企业旨在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艺术生态与创意生活互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