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其他

今天,荷兰首相在北大!

Haspels),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谈践,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郝平,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学校领导及北大师生代表400余人出席交流会。来源
3月27日 下午 4:06
其他

2024年北大研考分数线公布!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基本分数线正式发布01学术学位02专业学位03专项计划04其
3月13日 上午 8:24
其他

新学期,厉害的北大新助教来了!

春节后,假期步入尾声新学期即将拉开序幕新的课程也即将开启课堂上,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与你年龄相仿是你课程学习的向导也是你们与老师沟通的桥梁他们就是你的助教在北大有一位特殊的助教它“永远有耐心”能提供高质量互动是一个“聪明又勤奋的家伙”这位助教就是“Brainiac
2月18日 上午 8:32
其他

北大诚聘全球英才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怀至诚之心开进贤之路北京大学诚邀全球英才申报2024年海外优青项目SVG布局的工具条上可以设置动画各种参数同时可以设置宽高比,达到SVG层和布局内容的完美对齐点击拍摄这里即将出现的风景项目定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申报条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出生日期在1984年1月1日(含)以后;具有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等;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4年3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3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以上申报条件参照2023年项目指南,2024年正式申报条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2024年项目指南为准福利保障近年来,北京大学积极打造具有较强国内外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高标准薪酬待遇项目入选者可获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根据学科竞争力和年度预算情况,可获得院系自主统筹分配的院系绩效;根据个人承担的科研项目,可获得相应科研绩效奖励。高起点岗位发展项目入选者可受聘北京大学教研系列等职位,如获得博雅青年学者聘任,由学校提供相应档次的人才津贴。高额度启动经费项目入选者可获得200-8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含国家配套)。高水准实验办公保障学校为项目入选者提供良好的办公空间;学校已购置各专业领域先进实验仪器,建有国际一流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并配有专门技术人员协助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高质量生活待遇支持学校提供教师公寓、特别房租补贴等良好的生活支持条件;提供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优质稀缺教育资源;提供多家三甲等级附属医院优质医疗服务保障。联系我们有意向依托我校申请者,可发送简历至相关院系联系邮箱,并将邮件标题命名为“本人姓名+海外优青申请”,同时可准备身份证明材料、成果证明材料等。我们将及时与您联系,帮助您全面了解有关申报信息,为您提供咨询服务。↓向上滑动获取相关院系联系方式↓学校联系部门人事部联系人李老师联系电话86-10-62757471联系邮箱liyue2017@pku.edu.cn学校概况↓向上滑动,查看更多↓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始终坚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秉持“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理念,着力优化人才政策和学术平台,助力优秀人才成长。学科特色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支撑下,2023年11月,在ESI全部22个学科领域中,北京大学相关学科均已进入全球前1%,1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2022年,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北京大学被先行赋予学科建设自主权,强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紧扣服务国家战略急需的领域方向,明确冲顶世界一流的阶段性梯次目标、标志性成果及时间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北京大学自觉承担引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本、大力推进学科交叉、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的科技创新体系。学校持续加大对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在保持高水平自由探索的同时,注重支持开展应用牵引、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自2020年《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规划》出台以来,北大新工科谋篇布局,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迎接未来技术挑战为使命,新建6个学院5个实体研究机构,以大魄力和大格局,将新工科建设送上快车道。北大的学术与科研,连接人文与科学,连接世界与中国,连接过去与未来。新鲜的血液,深邃的思想正在这片美丽的园子中碰撞,做着“对中国有意义”的真学问。人才培养北京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使命。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贯彻“德才均备、体魄健全、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教育理念,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追求世界最高水准的教育,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学校拥有一支世界级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卓越教学。2023年,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3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56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在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项目建设评选中获得佳绩,5人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5门课程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5项教材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构建面向未来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以来,学校不断修订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基础,促进交叉,体现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空间。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和“拔尖计划2.0”,扎实开展强基计划,打造拔尖学生培养的北大模式;充分发挥北大文理工医多学科汇聚的优势,以跨学科学习为主要突破点,建立多层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北京大学以“四个面向”为目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源投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研究生招生规模结构;以质量提升为主线,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加强全过程培养管理,强化学位授予质量,搭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平台;以“正向反馈机制”为路径,实施资助体系改革,完善招生计划分配机制,探索博士生导师资格年度审核、博士研究生年度审核、导学关系监督机制等创新举措,引导资源向培养成效显著的院系和指导能力强、指导成效好、学术研究活跃的导师流动,形成研究生教育正向反馈机制;以“质量意识、卓越文化”为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水平。师资人才北京大学坚持面向世界一流标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动团队建设,打造创新人才汇聚新高地。北京大学当前有全职教师3900余人,千余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重要人才项目,培养和汇聚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有30余位教师获得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院士等荣誉,教师学术成就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认可。学校已全面实施以教研系列Tenure-Track制度为核心的教师聘用制度,教研系列职位由预聘职位和长聘职位组成,包括助理教授(Assistant
1月8日 上午 11:09
其他

“不要把学生捆绑在成绩上”,北大展开试点改革

期末季的图书馆门口你又泡了一天图书馆吗?是啊,今天刷题刷得我头晕眼花,一会还得找找去年的考题。感觉像是回到了高中,卷绩点的同学都藏好自己,和成绩有关的概不透露。咦,你这是要去哪呀?我这会要去实验室,跟着师姐学个实验,晚上去百讲听个讲座。这都要期末了,你怎么还有精力学实验和听讲座?我们学院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了,所以期末这段时间我不用这么卷成绩了。说来听听。长期以来,绩点都是困扰莘莘学子的问题。在高强度的学业考核压力下,无数学生为了总成绩提高一两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内卷泥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减轻学生们的负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很多同学会在考前刷往年题,平时还很热衷刺探大家的情况,生怕少刷一道题,抑或笔记又少记录几个字。”
1月3日 下午 1:12
其他

师从费孝通,他是只读“三本书”的北大教授

读经典,读社会,读时代采访、文字丨吴纪阳摄影丨吕宸“我与社会学的相遇,是命运的安排。”从偶然的邂逅到坚定的选择,他与社会学的故事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光阴。他是跟在费孝通先生身边时间最久的学生,是将社会学理念和方法传递下去的老师,也是坚持“做对社会有用的科研”的学者。从经典之书到社会之书、时代之书,阅读这“三本书”是他学术生涯中一以贯之的主题,也是他始终坚守的志业。01读经典:熟知农业古籍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北大,获2项特等奖!

近日第17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拟授奖名单揭晓北京大学共19项成果入选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特等奖数排名第一一等奖数排名前列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代表了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水平北京大学此次获奖展现出北大悠久的人文学术传统和深厚扎实的社科学术氛围下面一起来看看获奖成果简介领略大师风采吧!特等奖《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20卷本)》李伯谦
2023年12月27日
其他

Why PKU?北大等你!

关于北大,你有些什么问题?是最受欢迎的课程最适合拍照的地点最快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法最好玩的社团活动还是……作为北大海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海外传播办公室推出北大街采系列视频之
2023年12月24日
其他

北大同学30天挑战,成功了吗?

挑战用30天坚持做同一件事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改变?北大同学用镜头记录下了各自独一无二的30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超越了自己,遇见了世界他们用亲身实践告诉你坚持本身就是力量准备好了吗?我们邀请你一起走进北大同学的30天挑战!↓点击视频,看北大同学的30天挑战30天可以做些什么?也许你从未发现过北大食堂有如此美食,也许“油画小白”可以将绘画变成热爱,也许流利朗读一门外语文章变得更简单,也许会更加爱上这个平凡世界,也许能打破社交舒适圈去感受多元文化......24名北大同学参与30天坚持做同一件事挑战。或进行美食或文化体验,或选择提升某项技能,在30天里,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自己的改变与收获。魏家朋
2023年12月18日
其他

上岸北大,他们做对了这些事!

今日距离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还有8天一路追光,只待闪耀持之以恒的砥砺前行终将化作沉着与镇定结出累累硕果,收获笑意盈盈冲锋的号角即将吹响小北邀请了七位成功上岸北大的“过来人”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备考经验和考研感悟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上岸北大,做了哪些事……第一次萌生考研念头的时候,我正处于工作低谷期,不知道去哪里找到一段浮木能捞自己一把,我把考研当作对自己的救赎。但第一、二年363分均没有进入复试,我在想第三年要不要再来一次。《左传》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我第三次决定报名考研的时候,我在想这一次我能上岸吗?能的,一定能,因为还有一句话叫“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这世间水火。”考研备考到现在这个阶段,很多人都疲倦了。法硕考试背诵量巨大,依然有几点经验可以供考生参考:一是读清题干,题干要求“结合事例”说明观点,那除了背诵的法律知识之外,事例也很重要,一定要看清楚题目要求答些什么。二是不用强求原文背诵,《考试分析》是法硕考试重中之重,特别是法理部分(法治章节)抽象背诵记忆点非常多,记住关键句,后面内容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展开。三是多练习大题作答,千万不能到考场才第一次提笔写论述、案例分析。文科类的考试,能够逻辑分明地表达观点也很重要。最后祝考研人,相信自己,当你坚定不移,整个世界都会来帮助你!梦校在等你!考研对于我来说是要“冲一把”,那为何不冲一下我心目中这个专业的TOP1——北大口腔呢?于是,我开始了一段为期8个月的备考旅程。口腔专业的本科最后一年是临床实习,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中还要兼顾着考研复习,如何协调好时间,不耽误自己实习和复习,这更多的取决于制定好备考计划和找准复习范围。我的备考并不是像很多社交媒体说的每天复习13、14个小时如此令人疲惫的作息,而是每天中午会定时午睡,晚上也最晚不超过1点睡觉,在吃过午饭晚饭后也会专门给自己留出散步时间。对于我个人而言,考研是一场考验心智与耐力的马拉松,如果过早的用力过猛,反而后期冲刺时会感到疲乏,在最该拼一把的时候却丧失了力气,这样就反倒得不偿失了。杨庚辰激励自己的壁纸为了复试准备的作品模型一场比赛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往往兴致盎然,但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很少。我在备考的时候,有人鼓励我,“只要坚持走到了考场,你就已经成功了”。考研的压力一年比一年大,所以成功与否并不在别人,还是在自己。你看到的成功的师兄师姐,背后都有那么一两次崩溃的时刻,搏一搏,最后天亮的时候,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走的人往往能获得成功。最后,送给大家一句一直激励我的话:我们是在用可能不到1年的时间换保研人3年的努力,想要获得和他们同样的成就,你还有什么理由停止努力呢?2018年,我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之后在房地产、教培等行业工作了几年,2023年考上北大国际法学院的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最初对法律感兴趣,是因为本科期间做了一个环境保护类的社会学调研,当时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我心里就想,如果自己是一名法律工作者,也许可以更直接、有效的发挥力量。工作几年以后,进一步了解法律硕士,我下定决心考研。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法硕专业课备考的方法,法硕说穿了就三个关键词——理解、背诵、刷题。首先,通过听课去理解。可以有效利用网络上的课程资源,跟着老师仔细听一遍,一边听一边在书上做笔记。刚开始听课不用怕慢,需要做笔记的地方就暂停下来做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如果不影响整体理解,可以先标记好,继续往后听,有些问题学到后面自然就懂了。听课一遍就够了,进一步的理解是需要通过背书、做题来完成的。其次,记得多轮背诵。背诵的资料不用另外找,我建议使用听课用的材料。背完就忘很正常,重复是背诵之母,考前至少背诵三轮。每一轮背诵不要只求速度,还要注重理解,一边背诵一边思考,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解决。最后,学会刷题。最核心的是刷真题,2013年及之后的历年真题,我建议至少刷3遍。第一遍重在客观题,需要把每个选项涉及的每个知识点都彻底搞懂。主观题在第一轮背诵完成之前,可以先看题干,脑海中大概构思一下,然后看看参考答案。背诵完一轮之后,就可以动笔练习。多刷题就是多实战,实战中才能长真本领。最后我想跟正在备考研究生的同学们说:切莫倒在黎明前的黑暗,勇敢冲向最后的战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距离考研还有8天,想给正在拼搏的你,说一些话:1、回归基础。再翻一翻、背一背第一遍复习时参考书目上的勾划,这不是简单重复,一是查漏补缺。那些经典的理论、重要的学派、其他高频的考点有没有遗漏?有没有真正掌握?二是现在会有更新的领悟。经过长时间的备考,书本上的理论可以帮助你更好理解、分析所学领域的时事与案例。如果把这些领悟有条理地写在本子上,就会是很好的答案。三是,你会更有信心,因为你会发现比刚开始备考的自己有了很大进步。2、掌握前沿。找到目标院校、学界大牛的高下载量、高引用量或者最新的文章,按照最新数据、重要论述、典型案例进行摘抄、分类、汇总,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框架。这是你做简答论述题的扩展和延伸,让阅卷老师可以知道你的思维广度和深度。3、重点突破。结合往年的真题,找到出题人爱考察的高频考点;结合学界热点,预测今年可能会考察的方向。结合前面提到的基础和前沿储备,把思考融入考点+热点,再把自己代入到考试的场景,模拟作答。4、一些备注。考前一天可以吃让自己感到快乐的食物,但切忌辛辣,睡前不要学到太晚,考试当天的三餐都要吃好,每科3小时的高强度脑力劳动,会很消耗精力和体力,在考场奖励自己一颗巧克力。答题的时候,不要想着考试决定了什么,而要想着用答题展现你自己。5、最后想说。选择了考研这条道路的你,勇敢又坚韧。这条道路满是荆棘还缺少掌声,漫长昏暗还无人掌灯。走在这条路上时常产生怀疑、时常表现沮丧,都是正常的。但不要惯性地因为少背一个单词、多错一道题、没完成计划的任务而厌恶自己的灵与肉。要记住这条路的风景除了“岸上”,还有更好的自我达成。做自己的观众,给自己也点亮一盏温暖的灯吧。累了就打个盹儿,饿了就好好吃饭,压力太大就关上书去见想见的人。日光倾洒,星辰满载,祝心有所期的你,得偿所愿。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距离今年的研究生初试还有不到十天的时间,回想起去年,当时我心里是极度不安、焦虑的。那段时间疫情严重,自己高烧不退,复习效率不高,专业课总感觉准备得不充分,做各种模拟题的成绩也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政治大题也背得不流畅,当时总感觉自己考不上。徐加和曾经用过的资料但现在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大家,当下一定要稳住心态、沉住气,不要以复习效率不高进行自我否定。考研拼的不只是这最后一二十天的日子,你前面的辛勤付出并没有白费。做到坚持不放弃,根据自己的状态,适当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一步一步地扎实推进,坚持到最后,你一定可以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加油,翻过这座山,他们也会听到你的故事!最后,祝即将考研的学弟学妹们金榜题名,一战成硕!十二月是考研后期的冲刺阶段,我总结了以下两点最重要的经验——梳理大题的逻辑结构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经过前期较长时间的学习与沉淀后,我们对考试范围与内容都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和记忆。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我们首先需要重点回顾历年真题的考察范围,它们是我们复习的重点,指明了我们最后两周重点复习的篇章。对于文科考试来说,我们的考题通常会涉及具有开放性的主观论述题,它们并不具有明确的标准答案且占有大额的分值。我认为在这个阶段,梳理答题结构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规范答题版式,是我们拿到论述高分的关键。在这个时段,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全面回归教材,巩固基础知识,确保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明细知识的内涵和相互关联,能够更有条理地展现思维。在练笔时,重点放在内容的逻辑和结构上,以逻辑清晰、结构合理的回答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在考试中更加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取得高分。熟悉考试用纸,提前规划答题时的板块分布和合理安排每道题目的答题时间。在考研备考的最后冲刺阶段,我认为除了学习方面的重点外,心态的调整同样至关重要。临近考试,心态容易受到极大的波动,但你要相信,你所付出的努力已经为你的考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明确自己所需的分数目标,都会在最后的复习过程中更加容易保持一个松弛的状态,因为考研不需要完美主义,我们也不需要考到满分。摆脱网络上渲染的焦虑,屏蔽繁杂的外部影响,正所谓“每逢大事有静气”,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按部就班地完成最后的冲刺计划,能让你在关键时刻更好地施展自己的能力。回顾考研经历,我认为它由三部分构成——努力、运气与心态。对于考研的结果,努力和运气很重要。但就“努力”本身而言,我认为它有自己的“成功”定义——按照学习计划一步步推进,在备考过程中获得了高效的方法、丰富的知识,坚持学习到计划的最后一天,自己就已经获得了“努力的成功”。从运气来看,它是我们无法决定的。运气不佳的时候,我想我们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强大自己的内心。考研像是生命的一场洗礼,带给了我很多新收获,也带给我很多新思考。努力和运气影响了我短时间内的结果,伴随考研结束,备考的努力与考试的幸运随之终止,但学会拥有良好的心态,不会随着考试完结而落幕。我考了两次才考上北大。在第一次备考过程中,我努力地学习,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在复试中,我被刷了下来。怀着对北大强烈的渴望,我放弃了调剂与就业,选择第二次考研。在第二次备考过程中,我时常怀疑自己,学习状态很差,学也学不进、玩也不敢玩,经常望着书本发呆,望着窗外分神,但我内心的不甘与对北大的向往又会促使我一次次坐在自习的教室里。那段时间的很多个夜晚,我与失眠、焦虑相伴,好几次半夜爬起来,一个人背着书包、带着小毯子去教室里坐着、趴着,似乎只有教室才能给我踏实感与安全感。当时我确实很痛苦,但如今回头看,我十分感谢那段经历。考研教会我做事要全力以赴,要学会接受一切可能发生的结果,与其患得患失,不如适当松开“紧握的拳头”,允许更多可能性在掌心发芽,过程的收获,或许并不逊色于最终结果带来的满足。运气是无法控制的东西,未来的挑战与困难,我们也无法预知,但只要脚踏实地,你会遇见属于你的机遇。这是考研告诉我的,也是我想与你们分享的。备考中的雷林相信大家此前都已经做了充分的备考准备,在接近尾声的冲刺阶段,我推荐大家每天做一套数学试卷,保持题感,毕竟得数学者得天下。同时,也不要落下英语单词的背诵与阅读训练、加强政治的背诵了解与专业知识的巩固。最后,做好错题温习,补齐自己薄弱板块。对于即将到来的复试,希望大家相信自己,放松心态,做好专业课程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自我优势,做好个人展示。最后,祝大家考研顺利,一战成硕!放轻松,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会有它存在的意义。听了学长学姐们的肺腑之言相信你能从中有所收获找到属于自己的备考方法和节奏踌躇满志,蓄势待发少年整理好行装吧坚定理想,笃定前行独属于你的胜利,触手可及每一次的努力都不会被浪费每一次的坚持都更接近成功你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将变成未来的光芒“研”途漫漫,芳华待绽乘风破浪,终抵彼岸2024湖光塔影,等你同赏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文字:张矣可、杨映锴、李加逸、张祺祺、受访者提供编辑:张矣可图片:受访者提供、蔡翔宇、史世元、黄喆、聂铭均排版:刘涵烨制图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快在北大许愿,2023最后一场流星雨来了!

12月13日与14日年度“压轴登场”的天文奇观——双子座流星雨将如期而至这是2023年最后一场适合天文爱好者观测的流星雨引人神往的,不仅仅只有流星雨神秘与瑰丽的星辰同样牵动着天文爱好者的心弦在北大,有一群人眺望星河在无尽的宇宙与无穷的知识间求索溯游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学生社团)成员让我们跟随这群“追星人”的步伐开启一场关于星辰大海的征程(文末附有本次流星雨的观看指南哦!)
2023年12月9日
其他

关注后,她考上了北大!他们呢?

学’的陪伴下对新媒体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学典礼、十佳歌手和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是最受读者关注的校园事件,吕成敏则成为了重大活动直播工作的参与者。办公室内,为争取第一时间发布推送,吕成敏和小伙伴们
2023年12月7日
其他

百年峥嵘,藏在这位北大学者的书房里

一室之间,荟百年峥嵘他是中共党史专家,注重史论结合,专心以点线面立体结合的方式展现中共党史中的重要场景和发展逻辑,以此深深悟察这段独特百年历史的政治文化精义,以科学的态度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他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教授,秉持立德树人的使命,离不开以史为基的坚守,离不开一室所藏之学问。进入程老师家的书房,扑面而来的就是两列长长靠墙而立的书柜。秋日的暖阳透过整面落地窗,洒在两侧古朴的实木书柜上,与书页间的智慧光火交相辉映。一本本封面色泽各异的书籍,一套套系统的大部头,并非简单地码成一排排,而是按照一定的门类叠放着,纵使是通顶的书架,依旧被填得满满当当,似是尘封于案卷中的历史将要溢出,更有贯古达今的厚重感。除了家中的开放式书房,程美东教授还在办公室中特意添置了一面墙的书架,还有大量储存于电脑和移动硬盘中的电子书,他说,“这是安身立命之本”。小小一室,百年峥嵘岁月于此间荟萃,历史的经线与思想的纬线纵横交织。从小书柜到大书房程美东爱书,穿行其书房间,似与一段段过往的时间刻度擦肩,又如与无数名宿闻录相遇……收集图书,可以说是所有学者的共同爱好,程美东教授自然不例外。在电子书没有兴盛起来之前,逛书店是他的生活内容之一。“2000年前后,周末的一个重要消遣场所就是书店,西单图书大厦、海淀图书城、甜水园图书市场,隔一段时间不去就觉得有点空落。”拥有一间独立书房曾经是他的憧憬。“1990年代刚到高校工作的时候,特别想拥有一间自己的书房,那时只有两个小书柜”。后来经济条件好转,有了新房子,为了扩大书房空间,程老师在装修上费了一点工夫,最终落成如今比较敞亮的开放式书房。深夜静谧时分,每当翻看党史图书资料,抚摸着历经年岁洗礼的书籍,心间总充盈快意的满足。“很多人说收藏文物的人是‘败家子’,我想买书亦如此,因为这些书呀,一旦买回来,就从来没想过要卖掉,就像是孩子,陪在自己身边,是属于自己的。”从纸质到电子走过一点点收集而来的书籍,像是掠过一次次惊喜邂逅的时刻,那边勾连着历史的车辙,这边连接着程老师的书意人生……也许是专业特色所驱,程美东的藏书,不重稀有,而重全面、系统、真实。他书房的藏书,大多是国内公开正式出版的图书,再加上少许淘来的资料。从领袖人物传记到海内外中共党史著述,程老师都广泛搜罗汇聚,尽可能多地收入书房。“这些都是我上课经常需要用到的资料,也是指导学生研究需要了解的学术史动态,这些是我做党史研究时需要总览党史发展全景的基础。很多书需要经常翻阅。”程美东的书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是中共党史通史。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改革开放、新时代,凡属于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为中心的历史内容,归于此类;第二类是中共党史专门史,即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中共党史问题的图书资料;第三类是中共党史资料,诸如198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编印的《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还有权威部门组织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建党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等;第四类是中共党史人物传记与回忆录,涵盖了中共领袖人物、开国初期上将以上的军事将帅的传记和文集,特别是已经出版的1949年前的50多位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的相关传记和文集,绝大多数都已收集齐全;第五类是海外中共党史图书,这其中大多数是汉译版,也有部分英文原版书;第六类属于人文社科综合类,涉及哲学、文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经典书目。程老师的办公电脑中,也存放着多种版本、多重角度、多维史料。这台机器正放在窗前桌上,点开磁盘,八百多个标注清晰的文件夹悉数呈现,从人物传记到地方史料,从红色期刊到文献汇编,从系列专著到革命回忆,如叶脉般展开,勾勒出阅读的年轮。这之外,他还有着几个T的大U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瞿秋白……熟悉的名字跨越时空的阻隔,相聚在程老师的“收藏”中,串起共产党风云发展的一座座丰碑。虽然是零零星星买来的,囊括的方面却比较齐全,“只要有电子版,我都尽量收集起来,用这种方式储存的电子书万把册估计是有的,用起来也很方便。”从竹简,到帛书,再到纸张;从雕版刻字,到活字印刷,再到激光照排,程美东相信,“书的概念肯定是要与时俱进的”,读书亦然。顺着时代潮流,他愈发适应查阅电子资源,无论是北大图书馆的浩瀚数据库,还是自己买下的专业经典资料。只身坐在家中,就仿佛置身偌大的博物馆,真切地感知着新兴技术无以复加的便捷性。如今,程老师的电子书数目已远超纸质书,纵然知识载体更易,而洞识精微的研究足迹始终承续,每每踏入书房之境,主人心中都回荡起圈圈涟漪,“书房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场所,是自己的精神花园。”遍历书页参透党史文化耕耘党史研究多年,收藏来的书籍构成了遍布于书房的时代注脚,成了程美东如今做学问的基石……乘着书页之风,程美东叩开党史研究的大门。于程美东而言,党史研究任重而道远,仍需从书页间细细考究,万万不能因为熟知定论而忽视深入的党史研究,“如果不深入细致研究党史,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认知偏差、认知偏执,这无论从政治上和学术上都是有害的。”当被问到印象最深刻的党史书籍,程老师犯了难,“党史书籍和史料不能说浩如烟海,但肯定是不计其数。自己在有限的阅读中受到教益的书籍实在太多,很难用‘最’来准确表达”。他分享了自己在1990年代初刚读研究生前后阅读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几本书,这些书籍,仿若一盏明灯,指引着年轻人走上党史研究之路。一本是《伟大的开端》,这是程美东在1980年中后期所看的。“我个人阅读史中,感觉这是1980年代党史专题史开风气之先的著作。其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细节的描写刻画、文字的灵活生动,令人耳目一新,我记得其中对于第三次工人运动高潮时关于项英的描述非常亲和、生动,散发出浓郁的党史研究改革开放春天的气息。”第二本是《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本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史教科书的杰作。“这本书怀着很大的历史勇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一些问题上观点之新颖、文字去八股化之鲜活、整体精神风貌令人振奋之脉象,远远地超过了以往我看过的党史教科书。这本书第一次在权威教科书中描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没有沿用过去惯用的‘沦为’的表述,只是在描述半殖民地时用了‘沦为’来描述,这是这本书充分吸收1980年代学术界研究成果的最直接的体现。”第三类是丛书《中共党史人物传记》,在程美东老师的印象中,当时图书馆的开架书库上共有50卷,整整收录了约莫300个人物。“此前对于这里面多数人物的名字熟悉,但具体事迹很多并不清楚,通过阅读、浏览这些人物传记,极大地开阔了我的党史视野,极大地弥补了教科书党史的概念化、脸谱化、单调化的缺陷,丰富了自己对于党史高层人物谱系关系的认知,大大增加了自己对于党史博大精深的敬畏感。”第四本书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与程美东老师此前所看的相关国内论著不同,这本研究毛泽东的著作视野极为开阔。“它从中国的春秋公羊学说到阳明心学,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新黑格尔主义等宽阔广博的视野、细致深邃的方法切入,令我耳目一新,”1992年底阅读时自然生发的感触,他至今记忆犹新,“虽然该书有些观点和史实不确,但其学术视野、叙事风格、分析的细致、对人物和事件的梳理和评析,启发我们研究党史问题需要借鉴国外学术界的视野、思路、方法。”于书页间翱翔,党史文化背后的天地广阔而充盈,步入其间,程美东看到中国共产党及其相关研究的来路,又放眼于无尽的远方,凝深思于笔下。披沙沥金形塑历史精神细细考究党史多年,一段峥嵘岁月跳出书页,跃出书架,在程美东的这方知识花园间回响起历史的清音……众多书目为程老师的研究搭建起多维度坐标系,成就了他与中共党史的缘分,绘就了一副充满理想的学术图景。谈及关于研读党史书籍的心路历程,程美东老师没有简单直接回答。他颇怀感慨地说道,“中共党史的重要性无论在学术界还是社会界,无论是理性层面还是感性层面,人们总体上认识不足,尤其是在学术层面。”“其实,近代百年中国史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懂得中共党史,不可能真正了解现当代中国史的发展轨迹和动因。”在程美东看来,现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都可以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找到直接或者间接的链接点与反馈因子。这是因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动权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中国共产党是在现当代中国历史中诞生、发展的,也逐渐影响、主导了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对于产生如此深广影响的政党历史不熟悉,就很难把握现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程老师诚恳而又凝重地说道。“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如果不带偏见的话,我们必须承认,她将中国传统性和世界现代性实现了很好的结合。要发自内心地形成这个认识,是需要建构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全面细致的阅读和生活的深入体悟之上的。只有深习中共党史,你才能在比较中真切地感知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牺牲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团体中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程美东坚信,深入研究党史,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也非常巨大。中共党史要研究,那该如何研究呢?深耕于党史研究的程老师,历经时间考验,理论联系实践,已然悟出一番心得体会。他认为,“每个人有不同的特质,党史界的前辈们每个人的研习路径也不尽相同”。但是,任何专门问题研究总是有共性的,否则不可能形成专业研究群体。也是正因此,他在前几年写下《漫谈学习中共党史的路径》这篇文章,在其中,借鉴一些前辈党史专家的知识结构,结合个人的学习经历,提出可以从七个方面——党史通史、人物传记和回忆录、事件史、专门史、军事斗争史、组织建设史、思想文化史、西学东渐史——逐步学习党史的建议。“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感想而已,也不一定完全合适,给有志于党史研究的年轻人提供一点参考而已。”“‘少时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这句话可以用在对于党史学习意义的理解历程上。真正读懂党史,自己需要成为‘史中之人’方可。”程美东的语气中,透露着对中共党史研究发自内心的自信、虔诚和敬畏。从字词句到真善美程美东有着自己的读书三境界……在程老师心中,读书有三“求”,书为风,心作舟,风乍起,小舟穿行水中,荡起书页的回声。由出船至停泊,所处阶段不同,所怀心态各异,所求自然别具一格。第一阶段,乃求真。中小学阶段,广泛地学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无论是掌握历史史实、恰当地用好句法语法,还是明辨善恶是非,总是有意无意中叩问“这本书讲了什么?”,这本书里“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总是希望学习的知识能够不断逼近既有的标准答案。“这种读书以知识性为主要内容,是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主的读书,这种阅读基本上都带有某种标准答案,姑且称之为‘求真’。”第二阶段,乃求善。“中学之后的读书,既有为生存择业的直接外驱力,也有为英雄洒泪而热血沸腾的内在动力。因为展翅不能高飞,我们发奋读书;因为情长不能自已,我们发奋读书;因为心高命薄,我们发奋读书……读书,乃为渴求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读书,乃为寻求社会、家庭、个人关系之统一;读书,乃为寻求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总起来说,为什么活、如何活、为谁活——这是几十年青春韶华时代里读书的重要的动力所在。试图寻觅、创造理想中的社会形态,找寻自我意义、追求自我存在与现实存在相互‘融洽’,即是善意。”从书页中为张扬、实践这样的人文精神而实现心音共鸣的读书,乃是点燃探索外部大千世界、形塑内部大千世界的心绪,为着找准定位不断实现飞跃,这样的读书乃为“求善”之旅。第三阶段,乃求美。年逾半百,读书多无功利之念,但求自我享受,即是美意。在探究中,不断趋向真理,渐渐接近那鲜为人知的真相,不强求为他人所承认,甚至根本没有公示于他人的欲望,只化作艺术般自我享受;在书卷中,释开内心疑惑,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己充盈着满足感,化作个性享受,明白即足矣。“现在我看书很多不是为了写论文发表,而只是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积累一些资料,勾连一代血脉。”在党史研究的长路上,程老师下着“笨功夫”,从成山的资料间抽丝剥茧;他也下着“巧功夫”,力争鞭辟入里的透彻明白,此所谓“求美”之境。“党史研究的领域太多,有太多的书籍需要阅读,更需要精读。每每想到这一点,我就遗憾自己在党史阅读上的不足,深切鞭策自我万万不可懈怠,又满怀着对未来生活无比充实的憧憬。”初航,书页翩飞,带着求真的期待;舟行水面,书页摊开,引领着求善的方向;终有一日,舟会靠岸,再翻开书,心境自然大有不同。百年岁月的峥嵘藏于一室书房,古今中外的归宿寄于一隅心田。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采写:唐儒雅摄影:吕宸排版:唐儒雅责编:郭雅颂北大这门课,上课地点在______?
2023年12月4日
其他

令人心动的offer给了他,北大胡明昊

这个周三,热播职场观察类真人秀《令人心动的offer5》如期更新,把其中一份offer,递到了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1级研究生胡明昊的手中。两年前,来自北大的offer,为少年的律师梦着上一抹亮色;两年后,这份沉甸甸的律师事务所offer,以多年积淀为画笔,续下“法律人”的有约必守,晕染出少年之梦如约起航的一道光景……手执天平,心定而澄明采写|唐儒雅说起自己,胡明昊脱口而出的第一个词是“平静”。在《令人心动的offer5》中,面对紧凑时间下连环课题的高压,他仍能处变不惊做好自己,一路游刃有余过关斩将——在作业被打回时沉下心来从头到尾理顺一番,修正打磨所有不满意的地方,小到一个单书名号的运用也不放过;DDL来临前有条不紊地整理文件调整格式,卡在最后一分钟按要求发送邮件,力挽狂澜守住团队战线。恰如冰山,表面波澜不惊,实则蕴藏着无限的能量,出众表现的背后,是胡明昊多年如一日的积累。在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STL)的课堂上,他跟随老师纵深每一个小概念,又借自问自答查缺补漏,凝成扛住面试时十连环知识拷问的扎实;在五年与Jessup(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相伴的时光中,他一步步贴近国际法的真实模样,又一次次挑战自我、迎难而上,成长为优秀的team
2023年11月25日
其他

北大新晋院士!

2023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3年新当选院士结果公布,北京大学共有4人入选。工学院段慧玲教授,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张泽民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药学院张强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慧玲,1970年5月生。2005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起在北京大学工学院任教,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聘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工学院院长,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固体力学委员会委员。段慧玲教授主要从事界面力学和流固耦合力学研究,形成了跨越“微-细-宏”观多尺度、涵盖“气-液-固”多相的界面力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取得了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创新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德国洪堡研究奖等荣誉。张泽民,1967年7月生。1988年获南开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14年起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任教,现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担任《细胞》(Cell)杂志等期刊编委。张泽民教授长期聚焦肿瘤生物信息学研究,以“赋能新技术、启迪新概念、助力新医学”的生物信息理念,利用学科交叉优势引领肿瘤研究前沿。他首次实现肿瘤微环境的大规模泛癌种单细胞分析,揭示了肿瘤的特有细胞组分,开创了从“全局”视角系统性研究肿瘤异质性的新方向。相关成果获得行业内高度认可,4次入选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获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黄晓军,1964年8月生。1987年获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8月起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聘2011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担任法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黄晓军教授长期聚焦白血病等其他恶性血液疾病的前沿研究和临床治疗,创建骨髓移植中国科学新方案,解决了“供者来源匮乏”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使亲属成为移植供者的概率由不足25%上升至接近100%;极大提高了患者生存,使半相合移植治疗白血病的3年生存率从约20%升至70%左右。2016年欧洲骨髓移植协会发文称黄晓军团队的新医学方案为“北京方案”(Beijing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有趣且酷的北大教授,他的译著再版122次!

燕园译者的书房“三重境”采访、文字丨隋雪纯摄影丨吕宸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有这样一个情节,堂费尔南多“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关在书房里”,自该书第一个正式授权的中译本问世,12年间已再版122次,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与读者;而对于译者范晔而言,翻译的因缘际会正始于其北大西班牙语的为学与为师。就像堂费尔南多一样,文学和阅读也成为范晔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位集读者、译者、作者于一身的北大西语系老师,用书籍开拓出工作、栖息和赏玩的“三重境”,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巴黎,从波哥大到马孔多,光怪陆离又曲径交叉的路途终点,正是范晔的书房。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文学范晔书房的两块重要拼图范晔家没有独立的书房,但书籍几乎摆入每个房间,因此或许也可以说,范晔家中无处不是书房。书籍最集中处在客厅,匀实地铺满三面墙,书架顶天立地,原木的颜色,让人想起拉丁美洲的草泽与旷野。范晔被称为“拉美文学头号迷弟”,西语美洲文学类书籍占据其书架的半壁江山。而作为“译书成为买书的借口”的实践者,范晔在书架中划出特定的区域放置其所翻译过的作家的相关书籍,包括科塔萨尔、马尔克斯、波拉尼奥、卡夫雷拉·因凡特等。马尔克斯有关的书籍一排放不下,所以就拐了弯。“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译者”是范晔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而论翻译该书的机缘,则始于其进入北大西班牙语专业系的那一刻。1995年,范晔在地坛的高考咨询会上受到赵振江老师“拉美文学大有可为”的鼓舞,选择西班牙语作为自己的专业,并在北大完成了本科至博士阶段的学习。2008年,留校任北大教师仅两年有余的范晔远赴西班牙担任格拉纳达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并在此完成了其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译著——阿根廷作家胡利奥·
2023年11月20日
其他

北大这门课,上课地点在____?

北大有一门宝藏课它的上课地点在____?答案是:田野上在这门课程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同学们带着问题和思考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老旧小区如何改造?地方产业链有何特色?安置小区治理如何突围?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独家秘诀是什么?在江苏省江阴市同学们用10天的时间在不同田野点中探索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一起看看他们的思考和收获下基地、进田野,今年暑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同学们在卢晖临、刘爱玉、刘能、熊跃根四位教授和刘圆圆、卢燕璇两位博士生助教的带领下来到“海外珠犀、人间鱼蟹”的江苏江阴,在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实践地开启了田野调查实践课程,展开了为期10天的深入调研。江阴,临江望海,是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在乡村振兴上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而这里,也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的故乡,与北大社会学有着深厚的联系。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江阴基地就建设在这里。△此次调研的“田野”分布同学们划分了四个研究小组,针对乡镇企业、基层治理、村庄带头人等路径探索中国乡镇企业的遗产和基层党建治理的实践。01老旧小区如何旧貌换新颜?要不要申请改造、具体方案上的如何进行改造、更新改造后如何长期维护?基层社区内部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矛盾,如何化解?在澄江街道天鹤社区的公园看广场舞表演,大概是让周姜宏、卢宏轩和熊子阳三位同学印象颇为深刻的经历。天鹤社区以老旧小区为主,近年来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将五个老旧小区打通并整体围合成一个“大小区”。带着“老旧小区如何更新与再造”的思考,北大社会学系田野调查实践课第一小组的三位同学来到了这里,实地探查这一江阴市的品牌社区,以城市更新和小区改造为切入口摸索提炼天鹤社区的基层治理经验。△同学们在走访调研,与当地居民交流他们发现,天鹤社区作为江阴市首批城市更新项目试点的社区,在硬件设施升级与软件服务创新等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从申请城市更新项目至首批更新改造完成,围绕总体决策上的要不要申请改造、具体方案上的如何进行改造、更新改造后如何长期维护,基层社区内部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矛盾。在理顺矛盾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是社区“借力”的工作策略,具体做法上:天鹤社区工作特色借“队伍”之力天鹤社区借党员与积极分子之力,组建了稳定的志愿者队伍;与其他单位党组织结对合作,组建互惠可靠的党建“联盟”。“一核多元”的治理结构天鹤社区通过把握“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结构,缓解非对称权责结构下的工作压力,聚焦现状问题和居民需求两个维度,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实现社区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寻找中间方案将矛盾逐个击破。△天鹤社区的“口袋公园”同学们总结出这种“借力”与“理顺”治理策略背后的逻辑,实则是社区以主体不定,方向不定,大小不定的“力”为核心,在不断延续的治理过程中整合各种“力”,最终凝聚为一种最大的合力以维持社区的运行。来江阴之前,它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抽象的历史地理名词。此番投身实践、感知田野的调研,我更加切身地感知到江阴百姓身上流露出的“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品质。@周姜宏(元培学院社会学方向2021级本科生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身体折叠180度,他在北大医院顺利手术!

一位是身患先天性肌肉病却乐观生活,跪着上课10年最终考上大学的“反向折叠男孩”姜延琛一位是常怀仁心,医术精湛成功完成多台高难度“折叠”手术为患者开启“转折”人生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医生王宇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命运的齿轮让他们相遇在北大第一医院的多学科合作下姜延琛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手术身体从反向折叠180度到展开90度他的人生也有了180度的大“反转”180度,是反向折叠,也是反转人生编辑
2023年11月13日
其他

北大,在这里,新未来!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超级研究工具它从微观、介观、宏观多个层次全景式揭示生命的奥秘金秋时节,在风景如画的北京怀柔11月3日下午第三届“怀柔论坛”开幕式举行围绕“生物医学成像:未来技术与未来科学家”主题国内外科学家们共同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技术革新一起看看
2023年11月9日
其他

现场直击!

11月3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届北京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秉持着“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总主题本届论坛以“传承与互鉴”为主题旨在向历史致敬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重邀请多位全球知名人士和学者在全球重要问题上发表真知灼见呈现了一场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的盛会开幕式现场论坛开幕式前,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会见了参加北京论坛的国内外嘉宾。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北大C君讲爱情!这课超火!

和杨过谈恋爱是什么体验?沈从文的小说中表达了对爱情的何种向往?海子的爱情又是如何影响着诗歌和人生选择?天然伴生的文学与爱情在北大课堂上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授课老师,人称C君以青年学者、文学批评家等身份活跃在当代文学现场登上过文学脱口秀的舞台还带着他的文学爱情课入驻B站他就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丛治辰副教授来,进入文学味儿的空间解放你的感受过一把思索爱情的瘾△丛治辰,C君△戳视频,走进文学与爱情的世界“文学味儿”的空间周四晚上,刚过六点,理教207的阶梯教室上已经坐了不少人。背着双肩包、穿着文化衫的C君匆匆赶来,站定,用手随意拢了拢头发,点开了课程PPT。铃声响起,随着C君在讲台上踱步,半举着话筒娓娓道来,原本印在小说中的爱情场景,被行云流水地糅合上些杂评与思考,就这样鲜活了起来。金句妙评迭出,教室里不时泛起层层笑声。秋冬之际夕阳落得很早,开始上课的时候窗外已是夜色降临,座位上的书本或电脑盛放着不同的文本,白炽灯光投下来,整个教室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空间。C君与同学们一起,从《伤逝》谈到自由恋爱的现代起源,借助《倾城之恋》讨论爱情的世俗性,在《搭车游戏》中反思爱情和自我,思索《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爱的份量与真谛……旁枝散逸,又峰回路转。讲到兴致正浓时,C君常常自己也入了迷,流露出陶醉的神色。一堂课直到尾声,PPT常常翻不了几页。“C君出品,必属精品。”“听了觉得获益不少,不管是在对于文学的理解还是在对于爱情的理解上。”“文学中的爱情近乎神课……老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内容非常有趣且有用+提升文学素养+老师梗超多上课如同听小品……”“听感非常流畅且在对作品的理解上、对爱情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上都能够受到很大的启发,每节课的每分钟都很享受!!并且老师真的思维很灵性,风趣幽默,大家会一直笑声不断。”……在“北大树洞”上搜索课程“文学中的爱情”,可以看到不少诸如此类的好评与推荐。选课之初,这门课设定的限选人数为200人,而预选人数一度达到800余人。课程扩了一次容量,依旧没能满足同学们选课的全部需求。开课第一周,能够容纳380人的教室座无虚席,不得已又换到了更大的教室。课间,不少同学拿着手动选课表请求加入选课。教室过道上坐满了抱着电脑的同学们,甚至暖气片上都坐了人。△C君的课堂2022级临床医学院的王中侯作为理科生,在选课网上被“文学”+“爱情”的课名深深吸引,B站上C君的视频更加坚定了他“抢课”的决心:“C君幽默风趣的讲述拉近了我与文学之间的距离,消弭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我深深感受到课堂与现实并不遥远。”这其实是一门才开设第二次的新课。2022年春季,在讲一门专业课时,C君发现大家对“爱情”话题都很感兴趣。不仅自己讲得很得劲,同学们听得也很起劲,于是他产生了将文学中的“爱情”作为独立话题开设课程的想法。经过考虑,他决定不采用围绕“爱情”拟定关键词、分列主题和提供定义的授课思路,而选择回归文学作品,将文学从学科化、知识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重新唤起同学们对于“文学”的热爱与思考,并引发大家对“自我”的重新认识。2022年秋季学期,课程便开设了起来。2022年秋季学期,邻近学校也新开了同名的课程,从课程简介看,或有异曲同工之妙。谈起去年修习“文学中的爱情”的经历,中文系2021级本科生王欣然又回想起她每次都要提前许久到教室来抢座位。印象中,总有一位来自医学部的同学和她一起坐在第一排,一边记着药物分子式,一边对C君的讲解表示共鸣,时不时赞叹着“哎呀,你们中文系真好”。“这时我总是有些想笑,中文系同学也是第一次上这么有‘文学味儿’的课!”王欣然笑道,“大家时常发笑,老师时常拖堂,大家都有点舍不得走,遗憾没讲完所有预计的内容。”课程赏读作品选哪些篇目,也从同学们切身感受中来。在那个产生开课想法课程的结尾,C君邀请同学们写下各自最喜欢的与爱情有关的文学作品,经过统计和筛选,便有了第一次开课最初的讲授篇目。随着课程进行,C君不时在课上询问着大家的想法,偶尔也会进行小范围的增删。由于目标受众主要是“中文系以外的同学”,并且涉及爱情话题,课程的形式和内容相对更活泼,但是C君并没有刻意增加这门课的趣味性:“在文学领域,我不认为趣味性与学术性是相分离的。”C君回忆起自己学生时期听钱理群先生在课上讲鲁迅的场景,当钱老师深情地背诵鲁迅的文章时,整个教室仿佛充满着神圣的光辉,每个人都被深深地打动、震撼、卷入其中,这便是C君心中文学课堂的趣味。三分之一交给课堂大段的文本、充沛的评论,C君在课堂上脱稿信手拈来。其实,每次上课前,他都会花大量时间,重新阅读一遍即将讲到的作品,并认真思考基础的讲授框架。不过,也有许多临场发挥,甚至夹带些其他文学主题的“私货”。“虽然大课堂其实没有办法互动,但同学们的反应和表情实际上能给我很多启发。”在他看来,“更好玩的”正是那些在课堂过程中得到的突发奇想。“我有点人来疯,如果大家都听得很开心,那我自己讲得也会很开心。”无论是从校内评价看,还是从学生听课的状态看,授课效果确实超出了预定的框架。爱情自然是最受关注的点,大家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把作品中的爱情行为和观念与自己的恋爱经历相对照,也有不少同学希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提升自己的恋爱技巧。2022级法学院本科生夏一丹·玉素甫回忆起自己矫揉造作的“文艺青年”时期,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故事让她对于自己的爱情有着无比纯粹而浪漫的向往。当听说了这样一门课时她非常兴奋,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去分析解读她深爱的文学,同时也能给予她的“爱情”以莫大的指引。被带入到文学的氛围中,同学们从新的视角沉浸地阅读课程书单:大家在课程群里不时分享着片段想法,有人对之前阅读过的作品有了新的感受;甚至有学生在每节课后都会写一两千字的邮件,谈自己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看法。△课程群的讨论“我不希望大家认为我所讲的都是真理。”C君常鼓励选课同学们表达个性化、真情实感的思考,在期末论文中,如果能提出有理且与他不同的观点,还可能得到更好的评价。除了这门新开的“文学中的爱情”课之外,C君还开设有“中国当代文学”“新世纪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等专业课程。在北京大学第二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他的课堂展示以娓娓道来的授课风格、扎实的主题内容和绵密的人文思考,摘得人文社科类一等奖、最佳教学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课程思政奖。“老师懂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交给课堂”是C君理想的教学状态。在他看来,作为大学老师,把定论告诉学生们是没意义的。“大学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知识的地方。每个人都在调动自己的创造力,这些创造力相碰撞才更有价值。”在C君的理解中,大学课堂如一颗随机播下的种子——它可以是某个氛围、某个例子、某个故事,或者是某个人物的转述,甚至只是某一句话。“或许当时那句话并没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它在你心里像一颗种子一样存留,直到多年后的某一天,你突然回想起来,会豁然明白一些道理。”传媒时代,文学如何存在?2023年2月9日,一条标题为“一位北大中文系老师的‘自救’”的推文在许多同学的朋友圈迅速传播,这是C君的又一新尝试。这条视频获得近36万次的播放量,评论区也涌来了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人民文学出版社”公众号的推文△B站账号“北大中文系C君”的主页C君喜欢新鲜事物,愿意尝试新玩法。之前以青年批评家活跃在当代文坛的他,又化身为一位B站的up主、一位跨界的文学脱口秀“演员”,深度参与到新媒体的文学圈子。与新媒体接轨引发了他一系列深思:学问不应仅限于大学内部生产和流通,知识应该向社会敞开,去反哺和服务社会。他希望通过B站这个平台,让更多远方的人意识到,那些被忽视的文学作品其实很好看,那些难以理解的作品其实很有意思。因此,在开通B站账号之初,C君对它的定位很清楚:用一种“不是不专业”但又“不完全是学术黑话”的方式讲述文学、分析文学,使每个人都能与文学建立联系,满足每一个普通人对文学的需求。然而对于刚进入B站的小白C君而言,也面临着技术上的新挑战。刚开始录制视频时,他并不熟练;磨练几次之后,才逐渐找到状态。C君希望未来可以自己操作机器,顺利地“一条过”——不过直到现在为止,这种理想状态还只是一种想象。技术之外,更需要考量的是内容。由于习惯了大学课堂长时段、体系化的授课模式,C君反复思考,如何在每段只有十几分钟的视频里传递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并尽量避免知识碎片化。编辑团队曾建议他按照大众喜好多讲一些内容,C君尝试过,但并不以为然。谈起对内容的选择,C君有他的思考:“如果完全迎合网友的需求,那我们的内容就失去了独特性。那又何必由我来做这件事呢?而且,一味追随网友需求就有用吗?如果有用,那就应该有网红手册,照着做就能火。事实是不存在这种东西。其实这不仅是互联网时代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是任何时代都要思考的问题。它关乎我们是否要为了外界的认可而做事,是否要迎合别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啊——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不要只追求外界评价,我们应该更好地了解自己,关注自己,根据自己的判断认真做正确的事。”不过,坚持自身创作主体的立场并不意味着自说自话,C君时常关注网友们的弹幕和评论,以尽可能了解观众们的想法,并反思自己的分享和讲授模式。比如,他没有料到大家对海子抱有那么高的热情,对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在大家心中依然那么重要也既吃惊又欣慰。面对支持或反对的不同声音,C君风趣地一笑:“骂我的弹幕,我肯定不高兴啦!但另一方面这多少说明我产出的观点还是有点影响力的,那也是值得高兴的!”回到文学和生命与C君约定的采访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五下午,他因堵车迟到了。经过片刻等待,我们看到他大汗淋漓地边熟练地道歉,边急匆匆地走来。办公室的门一打开,堆满整个房间的书籍便撞在眼前。门口几个书架横纵摆放,使得方方正正的办公室平添一种曲折的迷宫氛围,从办公桌上到办公桌下,从桌前的沙发到桌后一整面“书墙”,都挤满了门类各异、色彩斑斓的书籍和期刊,以至于他不得不耗费一番精力腾开几摞书,方使来访者有坐下的位置。在这个书的世界里,时间似乎停滞了。△C君在办公室,以及他身后的书架桌子高高摞起了当下比较活跃作家们的作品,也有些出版社提供给评论家的试读本。这些书可以供学生与来访者们随需取用——C君早就阅读完毕,并且留下了作家签名本。除此之外的书,想从C君手里借出去,是个难事。C君十分关注当前的文学现场,这既是他作为专业研究者和评论家的职责和素养,又是他“文学青年”身份的延续。在他看来,一个文学研究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学青年”:“首先要对文学有真挚且切身的爱,文学与他的生命产生联系,影响他对世界的看法。”学术文章与作品研讨会,文学脱口秀与文本为重的课堂,每一次对文学的深度参与,所展现的都是C君葆有的那颗热爱文学的心。远不只是一种职业,文学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深深地融入到C君的生命当中。通过文学,他一次又一次地讲授、追问和思考文学的底层逻辑,让文学回归到生命中。“将文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不是每天颓丧地、哀怨地生活,也不是无脑地、机械地生活,更不是麻木地、空虚地生活。”C君认真地字字放慢了些语调:“是能够诗意地生活。”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采写:王钰琳、程佳俊、阿部美佳、钟淋图片:程佳俊、王钰琳、受访者提供排版:刘涵烨责编:郭雅颂孕妇都要“喝糖水”?一项重要筛查背后的北大医生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美国加州州长访问北大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孕妇都要“喝糖水”?一项重要筛查背后的北大医生

杨慧霞是我国围产保健领域的领军人物被称作高龄高危孕妇的“守护神”作为中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的第一人她让妊糖筛查被纳入了中国孕产妇的常规筛查手段相关标准已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她创立并推广了胎盘植入性疾病剖宫产手术的新技术显著提高了孕产妇的子宫保留率拯救了无数母亲与新生儿守护住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幸福11月1日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策划制作的五集纪录片《医者厚道》正式上线第二集纪录片《应战:杨慧霞》讲述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的故事
2023年11月3日
其他

刚刚,北大8位学者获千万资助!

想要创造世界奇迹实现从0到1的突破想触达足够勇敢的梦想想探寻一条原始创新之路想前往科学无人区……今天上午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获资助名单正式揭晓!此次共有46位杰出科学家上榜其中北京大学有8位学者荣获资助他们分别是数学科学学院
2023年10月30日
其他

北大图书馆,走过一又四分之一个世纪

你心中的北大图书馆是什么是一棵大树,还是一种营养是神圣的殿堂,还是智慧的灯塔是与你对话的科学家亦或是你信念的来源···
2023年10月28日
其他

我在北大环游世界!

上周末,在北大一封特别的“信件”送达你手中探索古老神秘的国度跃动青春动感的舞步漫步原始狂野的草原翻阅波澜历史的篇章……这是一封来自“国际文化邮局”的信邀你共同沉浸于这份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浪漫北京大学第二十届国际文化节以“在北大,与世界面对面”为主题于10月21日火热开幕!当天举办了开幕式、游园会、青年论坛文艺汇演、国际象棋、国际美食节“蓝燕”计划启动仪式国际文化节二十周年纪念展意大利说唱歌手Maggio音乐会等系列活动发布了国际文化节二十周年纪念视频和主题曲了解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推动生生不息的国际交流来自五大洲的47个国家和地区在游园会上设置了55个展台共有12000人次参加了国际文化节各项活动还有留学生十佳歌手比赛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国际电影观影会、主题摄影展等活动等你一一探索小北带你即刻启程!开幕式主题游园会国际美食节更多精彩…点击视频直击国际文化节游园会现场!在游园会,怎么玩儿?主题游园会上国际文化邮局为你发来了集邮册每个邮戳的打卡都是一次与异国文化的拥抱在你最爱的“邮局”认识世界各地的朋友吧!点击视频跟随摄影师游走现场!·“社恐”在这里不必担心无所适从上一秒还彼此陌生下一刻就立刻自然同框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们总有能力分分钟“自来熟”阳光和笑靥交相辉映热情在这里迸发青春在这里共鸣·人群逐渐沸腾,气氛愈趋热烈“一起唱歌跳舞奏乐吧!”带劲的鼓点掷地有声燃烧的内心蠢蠢欲动放开手脚,跃动在此刻!·挤挤攘攘的人群沉醉于各类工艺品的迷人花色在手臂上、脸颊上留下一份特殊的花纹图画··不会跳舞,但满身的能量没处释放?没关系!现场的运动项目应有尽有有人喝彩,有人加入足球、曲棍球、射箭……此刻的你尽显主角光芒·想要深入探索异国文化还需要主动出击!不如用很古早的方式交个笔友如何?小北写下问题,邀请朋友们来回答——路过塞拉利昂的摊位这个对你来说充满新鲜的国度引起了你的好奇你问:“你们的故乡有什么自然风光?”阳光、海滩、钻石你开始想要到往这个地方来自德国的朋友他的故乡是斯图加特这也是他最爱的城市来自玻利维亚的卢西娅邀请你有一天到那里去体验多彩丰富的文化来自西班牙的朋友热情向你推荐马铃薯蛋饼看着那馋人的金黄你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尝尝“我最喜欢打曲棍球!”来自加拿大的他热情地向你介绍你听得懵懵懂懂但是探索的火苗开始燃烧爱尔兰友人注视着你写下一首首动人的爱尔兰民歌柔美轻快的音乐似乎已经在你耳边回荡国际美食节,吃货狂喜!在游园会打卡结束对面长长的队伍和隐隐约约的食物香味吸引你快步前去各类特色美食小吃香飘四溢、令人垂涎欲滴来自俄罗斯的特色煎饼搭配了果酱、奶油再配上一小杯伏特加微风中窥见俄罗斯风情埃及朋友也带来了他们的特色美食发来飞、多浪芝麻酱蚕豆埃及面包、特色炸茄子等又是一种独特风味在巴基斯坦摊位收获两盒辛辣又芳香的特制豆子和特色米舌尖体验不同风味是美食,更是文化的吸引不同的味道交织也传递着不同的记忆和情感征服你的味蕾让你深爱世界更多精彩——还有啥?留学生十佳歌手大赛10月22日,留学生十佳歌手大赛决赛在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开场。以歌声传递爱意,以音乐扬帆起航用歌声抒发青春的情思,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国际电影观影会电影,让我们透过荧幕走入异域,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探寻多元文化的精神图谱。从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每周放送各国经典影片、名师导赏,揭示电影背后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在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领略世界的多彩。主题摄影展分享定格指尖的光影,展现中国魅力,拥抱世界之美。“你看中国,我看世界”主题摄影展已完成面向全体师生的广泛征稿。优秀作品将于11月中旬-12月在双创中心展出,尽情期待!缤纷20载,精彩待续!10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学第二十届国际文化节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广场开幕。本届文化节以“在北大,与世界面对面”为主题,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学生参与其中。校党委书记郝平、校长龚旗煌来到现场,参加主题游园会活动,饶有兴致地观看中外学生才艺表演,与各展台的中外学生、参加活动的北大师生亲切交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推广局、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上级单位领导和兄弟院校代表,来自格鲁吉亚、约旦、委内瑞拉、格林纳达、古巴、泰国、新西兰、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国家的驻华使节,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博以及校内各院系、各部门领导和代表出席开幕式。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生建学,格鲁吉亚驻华大使阿尔赤·卡岚第亚,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乍得籍博士研究生托马,元培学院2020级本科生贺筱汀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发言。开幕式发布了国际文化节二十周年纪念视频。视频回顾了国际文化节从创立之初的摸索前行,到如今成为促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重要平台的发展历程。在北大,人人都有一扇任意门,无需远途,即可与世界面对面。点击下方观看国际文化节二十周年纪念视频北京大学“蓝燕”计划启动仪式热烈举行。该计划鼓励留学生志愿者走进基层,携手共进,以实践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凝聚世界公益共识,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新媒体研究院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北大国际法学院,15岁!

国际法学院建立起的师生连接是恒久的。当国际法学院的学生步入社会,不论从事哪个行业,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总能感受到这种连接。2015级校友秦士杰在荷兰海牙时,偶遇国际法学院的访问教授Michael
2023年10月22日
其他

北大老校长,“让加速器再加速”

初秋,北大博雅国际酒店内的桌案上,一幅卷轴横向展开。张焕乔、钱绍钧、甘子钊、杜祥琬、赵光达、叶朝辉、柴之芳、陈和生、欧阳颀、詹文龙、王恩哥、张远航、张杰、谢心澄、万宝年、王贻芳、高原宁、夏佳文、马余刚、邵峰等二十余位院士和100多位学者,他们的名章次第落在纸上......宛如一场物理学流动的盛宴。嘉宾到齐,星光璀璨的签名汇集,整体形态显露“90”的图案,他们聚集在这里为一位老人庆祝90岁华诞。一幕幕写满了北大与重离子物理情缘的场景,在现场来宾的心头掠过:二十五年前,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时任北大校长的他,掷地有声地说出:面临新世纪的挑战,要努力使北京大学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四十年前,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成立,他整合力量,带领北大核学科继续向前,“第一台”“第一个”“国际水准”……让加速器再加速。五十八年前,英国牛津卢瑟福实验室,西方科学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称赞这位中国来的年轻人为“谐波加速之王”。△陈佳洱为“陈佳洱加速器物理学奖”获得者颁奖不过,众人脑海中,更多的是日常的场景——在加速器大楼的实验室、在学术研讨会、在走廊与课堂上,他身着白色衬衣、或是灰蓝色中山装,没什么架子地和大家讨论,笑得爽朗。学术光环、诸多头衔、国际赞誉,厚厚的纪念册将这些记录下来。著名物理学家、曾任北大校长的陈佳洱此刻坐在现场,认真地听着应用物理人才培养的讨论,偶尔欠身向他的左邻右座,和缓地说上一两句“你们现在的工作怎么样?”“这个事情要团结起来,做下去。”△陈佳洱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秋日正好,北大喊你来运动!

“加油!加油!”在秋高气爽的北大五四体育场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让校园十分热闹2023年北京大学秋季运动会暨新生趣味运动会2023年北京大学迎新跑在五四体育场举行同学们挥洒汗水、团结拼搏让我们一同走进现场感受运动和青春的活力预备,跑!发令枪响,衣角鼓动起跑、加速、冲刺心跳声、呼吸声、呐喊声相互交织在红色的跑道上回响脚步从未停歇枪声落下,健儿飞驰我传递彼此的信任你接过团队的荣誉不论输赢,为前进的脚步喝彩无关胜负,让奋进的信念驰骋
2023年10月15日
其他

北大物理,110周年!

从探测微观世界到探索浩瀚星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连接着物质世界最小和最大的尺度让人深深为之着迷1913年北京大学设立物理学门奏响了我国物理高等教育的先声2023年北大物理学科走过110年光辉岁月百十翠林添新绿这里是中国物理高等教育的策源地和新时代物理教育发展的引领者也是赓续“两弹一星”精神与弘扬科学精神的沃土01根深叶茂,薪火相传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设数学物理部成为我国数理方面高等专业教育的开端1913年,物理学门正式招生这是我国最早的物理学本科开启我国物理高等教育之先河1919年,北大物理学门改名物理系标志着物理作为新兴学科独立建制列入中国现代教育体制1935年马仕俊、郭永怀、卓励、赵松鹤成为北大物理系录取的首批研究生△
2023年10月14日
其他

《大话西游》北大重映!更多精彩不见不散!

电影诞生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光阴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世界电影史的璀璨星河中中国电影也以独特的风格自成诗篇怀着对中国电影的热爱北京大学联合中国电影资料馆重磅推出重探中国电影史·2023艺术影展包括观众熟知的《大话西游》在内本次影展共有13部影史宝藏高清修复的画质,经典作品的对照这是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次携手高校进行有主题的放映每场映后还将有资深专家学者导赏带领观众深入电影背后的艺术性这一次,齐聚大讲堂的荧幕前共同在光影变幻、大师讲授中重新发现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重探中国电影史·2023艺术影展”片单(活动如有变化,以开售信息为准)△夜幕下的百周年纪念讲堂采写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北大美食纪录片,重磅推出!

二十一座食堂、餐厅各式各样的中西佳肴关于北大美食你了解多少?美食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推出《燕园味道》四集纪录片且跟随镜头与文字翻开北大饮食文化的“百科全书”第一集:燕园食堂知多少👇点击视频,了解燕园食堂的前世今生百余年前,红楼时期的素菜窗口发展到第一座食堂,自此开启北大饮食文化的先河。百年来,贯穿始终的,是北大对菜品丰富和师生健康的坚守与关注。80级校友邱明斤从上学时起就爱上了收藏,他收藏的第一个类别就是燕园食堂的饭票。出于对收藏的关注,邱明斤对燕园食堂的变迁颇有研究。据邱明斤介绍,北大的食堂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沙滩红楼京师大学堂时期的素食窗口。“现在的沙滩南街,是北大最早的学生宿舍。因为当时房子非常拥挤,没有食堂,学生全是在附近的街上,早餐、中午餐、晚餐都是在街上吃。”1917年底的一天,北大校长蔡元培收到一封特别的来信。一位叫林明侯的学生,建议提倡素食,彼时已经是素食主义者的蔡元培当即批复,建议信和批复很快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校内自此开启了最早的素食窗口。抗战开始后,北大与其他高校内迁,在昆明组建成西南联大。回北京复校以后,当时的学生食堂由学生自己办。1952年以后,北大西迁到燕园,食堂就设在新建的大饭厅,10个人1桌,每桌有一个桌长来负责。如今的大饭厅被“百周年纪念讲堂”取代,但大饭厅仍然是老校友心中的符号和记忆。邱明斤说:“我们入学的时候,大饭厅还是没有座位的,都是站着吃,没有桌子。除了吃饭功能以外,它还有几种功能。其中有一种功能是看电影,我们每个人发一个小方凳,只要是看电影,都得自己带凳子。有些文艺演出有时候也会在大饭厅。学校有时候开一些会也在大饭厅,包括非常重要的毕业典礼。”光阴流转,美食还在传续。那些燕园的味道,在有些人心中成为回忆,还有些人正在品味和经历。元培学院2019级本科生陈大卫以前总是听姥姥和伯父伯母说“北大的饭好吃”,念念不忘的味道有锅塌豆腐、菠萝咕咾肉、红烧带鱼等。如今他也来到了北大,在农园食堂发现了父辈口中的这些菜。跟随着记忆,陈大卫的伯父、伯母回到母校,寻找曾经青葱岁月中那抹熟悉的味道。伯父陈卫华说:“那时候生活还比较艰苦,锅塌豆腐什么的,它油水比较大,吃起来觉得口感挺好。”伯母张雪梅说:“我们那时候食堂饭菜的种类不如现在这么丰富。今天吃带鱼了,还是那个味道。”饭后三人给姥姥打视频电话,姥姥回忆说:“我们当年在大饭厅吃饭。我们那时候分甲乙丙菜,甲菜有宫保鸡丁、红烧肉、黄花鱼,一份菜一毛钱;乙菜是荤素搭配的;丙菜是素菜,熬白菜呀、熬豆腐呀、炒土豆丝呀,丙菜也很好吃的。”在燕园食堂工作了42年的任金锁回忆道,“1999年,随着学校用餐人数增加,锅炉房改建成了一个食堂,当时改建完的这个食堂的名字就叫家园。”2017年,北大在老家园食堂、康博思快餐和面食部的原址上开始动工兴建新家园食堂。历经三年零九个月,一座总面积34000多平方米的宏伟建筑落成。新家园食堂是迄今为止燕园内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设计最复杂的工程。食堂设计紧紧围绕“家园氛围”和“北大常新”主题,坚持集科学化、节能化、智能化、集约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发展模式,引领燕园食堂未来的发展方向。三代北大人,一场跨越时空的回味。从一个大饭厅到十五座食堂,从包伙制到智能卡,从三类菜品到各式中西佳肴,燕园美食从食以果腹的简单三餐,逐渐发展为广大师生丰富课余生活、体验校园文化、满足舌尖味蕾极致享受的新“家园”。第二集:三餐四季千种味👇点击视频,了解燕园食堂的不同风味四季轮转,一日三餐,燕园美食在不断变化中,满足着燕园学子们多样的口味需求。南北风味汇聚,中西文化融合。二十一座食堂、餐厅,多种菜肴,滋润着师生们的味蕾、心田。因美食的热爱而聚,因传播燕园美食文化的期望而汇,几位同学在教室里讨论绘制美食地图。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分头行动。每个人选择1到2个食堂,将自己心中的美食推荐给其他同学。燕园美食爱好者王为暄选择了松林快餐厅。松林快餐厅提供的美食以中国人喜爱的传统面食“包子”为主,配上粥、煎蛋等精美小吃,既方便快捷,又经济实惠,因此又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松林包子铺”。王为暄点了两个生煎包,一个胡萝卜包和一个鲜肉包,“松林的生煎包,不愧它的盛名美誉,非常好吃,不管是皮还是馅,融合得非常非常好。”学一食堂始建于1964年,是距离学生宿舍区最近的食堂之一。学一食堂的酱肘子、冬菜包和酱爆鸡丁等传统美食多次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菜肴”。其中的西式糕点也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美食地图绘制成员之一的陈素平点了鸡肉吐司和蛋挞。农园食堂建成于2001年,是距离主教学区最近的食堂。零点餐食、风味美食和特色佳肴农园食堂应有尽有,颇受学子们的青睐。李佳盈选择了农园食堂二层“潇湘风味”窗口的木桶鸡肉饭,这也是北大的十佳菜肴之一。黄文哲选择了家园食堂三层的香辣鸡腿饭,这是燕园食堂一张闪亮的名片,串联起师生、校友们美好的青春记忆。从诞生至今的二十几年里,限量供应的香辣鸡腿饭,一直是燕园学子们追捧的校园十佳菜肴之一。家园食堂三层厨师长赵春月说:“同学们非常喜欢香辣鸡腿饭,包括咱毕业的校友回来了以后也是在问鸡腿饭在哪里卖......”“四季三餐千种味,五湖四海万家缘。”一餐餐袅袅的炊烟,一盘盘熟悉的菜肴,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一次次默默地付出,最终汇聚成了北大校园温馨的日常。融入大江南北、中西辉映的菜肴,呈上师生们的餐桌,丰富着北大人生的千滋百味和姹紫嫣红。第三集:味道深处是家园👇点击视频,走进燕园食堂的丰富活动2022年10月,九所高校的经典美食齐聚北大,调味燕园,共迎国庆。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级博士生刘钊来到活动现场,作为北大餐饮中心幸福吃货团的学生记者,他这次的任务是采访就餐同学,体验新品美食,报道美食资讯。在北大,像这样有着悉心规划和独特主题的美食节层出不穷,不断丰富并惊艳着学子们的饮食生活。比如“地方美食进北大”等。刘钊回忆说:“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美食节活动是2021年的‘宜宾美食文化周’,因为活动举办的时候是在12月,一道道麻辣鲜香的川菜,既温暖了我们的味蕾,也点燃了那个寒冬。”2022年春节前夕,小北面包房的店长时玉甫开始新一轮的忙碌,他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年研发“燕园味道送祝福”的限量喜饼。在小北面包房外,时玉甫请幸福吃货团同学试吃今年的新款喜饼。提及今年的创新之处,时玉甫介绍说:“首先从外形上,今年出了兔子形,这四种颜色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我是这么设计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自河北省衡水市的时师傅,离家工作21载,他将感同身受的乡情倾注在糕点中,因为他深知手中正在创造的燕园味道,将会作为美好的祝福经由学子传递给远方最珍重的亲友。在家园餐厅的四层,还有着一道别样风景——一架校友捐赠的三角钢琴,自餐厅营业起就摆放在这里。城市与环境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乐璘说:“来这里吃饭可以听到有同学在这里练琴,美妙的琴声让人心情特别好,有时候也会想自己来试一下。”一架钢琴,让每一次平凡的用餐,升级为一场香飘四溢的风雅音乐会。在食堂吃饭,也能变成一件非常浪漫的事,这也招揽来众多网友的实名羡慕,盛赞家园是一座有着爱和灵魂的食堂。除了食堂里的浪漫与温暖,北大至味也在校园中流淌。2020年9月17日,“燕园味道”快餐车投入运营,数辆餐车自此全天流动在距食堂较远的各个教学楼畔,方便了课业紧张的师生不误用餐。北大同学表示:“过了饭点就会在这里买一些东西”“餐车为师生提供了便利”“我们午休时间比较紧张,餐车这个布置也是很方便的”。餐车定期更新路线和菜单,让师生们用餐便捷的同时,还能口味常新。小小餐车,满载温暖,将细心和贴心送达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燕园中一道别样靓丽的风景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箪一食,良苦用心。这座百年学府赋予食物更多的人文内涵,开发餐饮更多的教育外延,通过美食传播更多丰富多姿的精神食粮,渐渐积淀为一种燕园独有的文化和温度。第四集:在美食中荟萃👇点击视频,感受燕园的中西美食碰撞2023年,是北京大学国际战略年。自1952年以来的七十多年间,北京大学先后共接收来自195个国家的留学生超过11万人次。为更好服务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学子,北大特设中西兼备的风味菜品。由一方味道,感受一地归属,因一种滋味,弥生一处眷恋。勺园西餐厅位于北大勺园六号楼西侧,于2015年12月24日正式营业。餐厅为燕园学子们提供西餐和西式简餐、自助、茶歇等服务,同时也承接西餐宴会、冷餐会、鸡尾酒会等宴会服务。在这里,北大特色与国际口味“撞个了满怀”,灵感与创新的交织为燕园美食注入新的活力。为了让众多跨越五湖四海到燕园求学的留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勺园西餐厅从开业起,每年都会举办多姿多彩的美食活动。在端午节包饺子、在中秋节做月饼......勺园西餐厅厨师长崔江胜表示,“我们想通过中国传统节日的美食,让外国留学生了解我们中国的一些饮食文化,让他能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能愿意在中国学习工作。”以美食为媒介,传播东方饮食文化;以温情作联结,汇聚四海学子深情。2022年立冬日,北京大学第十九届“同世界、共梦想、和未来”国际文化节正式开幕,勺园西餐厅特意推出了包饺子活动,餐厅工作人员现场指导留学生们包饺子,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一擀一撵中绽放,文化交流的桥梁在白面内馅里搭建。北京大学俄罗斯籍的留学生爱来华觉得这类活动很有趣,可以学会一部分中国文化,“我很喜欢中国的文化,在中国感觉很舒服,所以以后想在这留下来。”勺园西餐厅精致实惠的菜品广受中外师生的青睐。这里,已然成为北大师生不用出校就能品尝到西式美味的乐园。勺园西餐厅将美食作为世界通用的交流与表达,共庆一场四海八荒的燕园相聚。对于中国美食,北京大学德国籍的留学生马诗如这样评价:“我一直就喜欢中吃中餐,中国是一个特别大的国家,所以北大也有各种各样的中餐。”除了创意无限的西餐,北京大学中关新园内还有一处“创意的梦工厂”——怡园餐厅。怡园餐厅以“精、巧、新”为特色,主打淮扬菜的同时,加入了创新菜、融合菜,是燕园师生们宴请宾朋的极佳场所。所谓“创意菜”,即创新加融合,南北融合、东西融合。北大怡园餐厅厨师团队的创意菜,将中国八大山人的山水绘画技术,以及西方梵高的油画色彩技术,通过烹饪与色彩学、摆拼技术等手法,充分融入菜品中,从而将菜品的色、香、味、形、意五感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在创意创造中,怡园餐厅坚守服务初心,保持北大底色。怡园餐厅厨师长陈义洪表示:“我们是服务于北大,服务于广大师生的,我们再怎么创新,我们要结合这个点,要时刻适合咱们北大师生的这种口味。”北大的不同餐厅以精品菜肴为燕园美食注入新的活力,北大的各类美食节以别出心裁的活动演绎着味道与文化的世界大同。“燕园味道”背后的百味故事在北大,每一道佳肴出现在大众面前之前,都会经历“严苛的把关考核”。菜品议价审批、严谨流程加工、监督反馈改进......燕园千味背后,是食堂工作人员的百味故事。“每周二早晨8点我们去新发地市场进行菜品的询价定价,我们先自己去市场上对每个品种进行询价定价,心里有数以后,我们再和供应商坐下来议价.....”为了保障广大师生的饮食健康与舌尖满足,北京大学餐饮中心生产采购部主任孙明玺与部门同事、配送师傅及库管员们奔波在燕园昼夜之中。十余年议价制度的坚持、繁琐而默默无闻工作的坚守,是千百工作人员对北大校园朴素但诚挚的守护。从一名普通厨师到总厨师长,任金锁在燕园食堂工作了42年,对燕园的每一座食堂,他都如数家珍;食堂的每一个岗位,他都干过、都熟悉。“所有的菜品我们都要进行审批的。更营养、更健康、更安全,这是我们的理念,我们要服务我们的学生,服务我们的教师。”改刀、称重、腌制、浸润蛋液、裹面包糠,最后在油锅里炸熟,再撒上一层红红的辣椒粉,这是北大十佳菜肴之一——香辣鸡腿饭的制作过程。十余年,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给大朋友、小朋友的节日礼物:一起手绘北大

以线稿展现北大文物以折纸结构突显北大建筑以文字介绍燕园历史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北京大学出版社特别推出大开本立体涂色书《手绘燕园》邀请读者加以色彩照见自我心中对于这座神圣学府的期待让北大百余年历史、环境风貌真实地“跃然纸上”让读者绘出心目中、理想中、回忆中的燕园(文末互动赠书,不要错过哦~)点击视频,了解《手绘燕园》的丰富内容精心设计的立体结构展现燕园的经典七景“博雅夕照”“未名春回”“书香翰墨”“百讲流光”“月映西门”“鸳跃石鱼”“校友桥影”只消燕园一隅便可窥北大精神之丰裕这里古今交融,东西合璧山环水抱,林木幽深移步换景,处处可爱·一条东西轴线自西校门出发穿过校友桥,掠过未名波光擦过一尾石鱼,行经湖心一岛与“不系舟”抵达东岸岸旁博雅巍然矗立湖光塔影熠熠生辉向南望去是图书馆的檐角“一塔湖图”悉数到齐在图书馆中远眺向北是博雅塔的倩影向南是百周年纪念讲堂的辉煌夜色下,博雅塔点染上灿金的灯色图书馆辉映出知识的光亮百讲闪烁着舞台的光芒
2023年10月5日
其他

长假一起读书!让北大充实你的书架!

暑气渐释,凉意为伴秋风拂耳,白露为霜你是否会在金秋的未名湖畔捧一本好书静享安静的午后在繁忙的课业之余看看唐宋书画、美酒文明领略古代权术、人情政治体悟儒家传统与中国文化小北整理了10本“未名书香·重点推荐新书”以飨热爱读书的你互动赠书!你最近看了哪些好书?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截至2023年10月4日12:00小北将为评论点赞数前10的读者随机送上一本新书!01正道:中国文化传统张岱年
2023年10月3日
其他

今天,邀你共赏北大月

中秋时节,花好月圆此时的北大也获得了两种美丽一种在鲜明的日光里,天高气爽一种在皎洁的月色中,秋夜如洗皓月盈空,桂花浮玉欲问嫦娥,秋分几许倾一盏清辉,染此间霜华遍地中秋佳节已至邀君乘兴夜游燕园踏金风,灯影里感受北大的另一种美丽·是青云擎起的瑶台镜亦是仙兔捣药的白玉盘桂轮高悬,任凭银辉洒落尘世碎成斑斑点点此时月正中秋今夜满月团圆碧华流溢,千里婵娟休将牵念遥寄,泠泠清光月圆之处,即是吾乡一抹银辉在深邃的星空徐徐展开也笼罩着月光下景色流动的燕园乘月寻景何处?何不邀上三五好友欣然起行,乘兴夜游沉醉于这盈盈塔影湖光漫步未名湖边晚星璀璨,灯火升平跳跃的光点摇曳在湖心投影出梦幻却柔和的色彩相约石舫之上,与挚友畅谈晚风也为燕园中秋夜吟咏歌唱满月悠闲踱步,逗留博雅塔尖行至博雅塔下举头凝望,逸兴遄飞木石亭台连成大片泼墨随着星光、月光、灯光让倒影无限拉长今月曾经照古人先哲的智慧与思想在这古朴的园子中历久弥新与我们共赏今时月夜晚的燕南园总是静谧晚风轻拂过树梢摇落几片秋叶,又拨动几寸秋声沙沙鸣响,清脆动听在这静谧的景色下从来不缺生机的暗涌灯光变成了地上的月亮方圆之间,遥相映照点一盏暖黄的小灯不至于打扰了这画境却照亮走过的每一寸道路描绘月光下的身影渲染一幅温馨朦胧的人间色彩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溯游从之,是谁的柔颈在水中央招摇?溯洄从之,是谁的倩影拂皱满池清辉?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刺猬脚步窸窣,把清光踏碎猫咪学长正尽职值守有了这些燕园小生灵的陪伴中秋夜游的路途从不孤单月转朱阁,低照绮户无论倚楼相思抑或执卷未眠都共赏清夜中这桂华流瓦,满楼明彻直至清漏渐移,玉盘悄转中秋夜将月光塔影定格将牵挂与祝福寄予家人好友南北东西,南北东西燕园的银辉降落在每个人心里在窗棂檐角,在中庭朱户在未名博雅,在塞北江南今夜我们遥寄相思共沐明月,天涯此时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统筹:朱成轩图片:姬浩宇、任昱光、徐艺峰、蔡翔宇、潘江辉、施朱鸣、张灵馨、邹名之、朱成轩、李世坤、胡晓东、黄喆海报:袁艺文字:王烁、陈美瑶、张贞贤编辑:杨心悦、隋雪纯排版:唐儒雅、杨润琦责编:王嗖嗖北大新体验,打卡新燕园!
2023年9月29日
其他

北大新体验,打卡新燕园!

在秋日的晚风中有夕阳的余晖也有明月的蟾光有人影的轻舞也有歌声的悠扬如果,这一切都发生在北大校园便成就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好北京大学新燕园中秋音乐节把所有的美好打包送到你眼前
2023年9月28日
其他

北大教授于铁军:这是一件“过瘾”的事

走进于铁军的办公室,首先被巧妙的布局所吸引。主体部分放着三组高大的书架,放在中间的书架将办公室分隔成工作间和会客室两部分:里侧的书桌拥有相对独立的小空间,坐在桌边既可以凭窗眺望,又可以不受打扰地学习和研究;外侧的桌椅小巧精致,可供师生朋友来访时小坐交谈。整个屋子的空间不大,但置身其中却感到舒适从容。在一个清晨,我们走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于铁军的书房,爽朗热情的于老师从旁边的咖啡厅端来几杯咖啡放在待客的小桌上。在咖啡香醇的气息中,我们逐渐沉浸到他与书的世界当中,聆听那些或切近或久远的故事。这些故事关于书籍,关于一个学者的成长,关于立足家国、纵观天下。收藏好书,是一件“过瘾”的事“国际关系这一学科本身比较‘杂’,与政治、军事、历史等关系都很密切,所以我买书买得也‘杂’,再加上中文、英文、日文三种语言的书都有,这藏书的规模就比较大了。”说起办公室里的藏书,于铁军如数家珍。一共十个书架分为三组摆放,每个书架上大约有800本书,整个房间里一共有8000本左右。这间小小的书房容纳着数量如此庞大的书籍,却整洁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于铁军喜欢将书籍分类摆放,按照语言分,有中文、英文、日文三类;按照领域分,又有政治、历史、军事与战略等类别。他笑言自己“秩序感比较强”,将书籍按照类别放在特定的位置,想找哪一类的书时就可以按图索骥,快速定位。平时老师同学需要什么书,在于铁军的书房里总是可以轻松地找到。对于铁军来说,与书相关的事情都是他生活中的乐趣所在。他曾在国外学习多年,每到一个国家或城市,他都要去当地的书店,尤其是旧书店。如今,办公室和家里的书籍加起来已有两万余册,但仍没有收手的意思。为了购书方便,他还托朋友们帮忙,在国外也设了几个藏书“据点”,专门用来存放在网上淘的书。每次出国开会交流,于铁军都会特意带一个承重20公斤的专用书箱,回国的时候从“据点”提一箱书回来。购书、藏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知识、思想的获取和珍藏。对学者来说,发现并收藏一本好书,是一种充满获得感的愉悦,更是一种满足与心安。在于铁军幽默而真诚的表述中,这是一种很“过瘾”、很好玩儿的体验。有时候,一些很珍贵的书藏在民间,在街边不起眼的书摊上,或是在旧书网上,常常会有意外而惊喜的发现。他对既往北京的书摊印象深刻,认为逛书摊的时候,买了多少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那种感觉很好”。在网上找书很方便,足不出户就可以买书,这是现在网络技术的巨大优势。但在网上买书一般都是输入信息、定点搜索的,而在书摊上买书则是一种‘邂逅’的感觉。过去北大45、46楼附近的“周末书市”仍让于铁军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读硕士的时候,那里曾经是他常常流连忘返的地方。“当时北大像我这样的‘书迷’有不少,”于铁军说,他的一位同学为了能淘到自己心仪的书,冬天的周末早晨天还没亮就去宿舍叫他,两个人一起拿着两个大包去书摊,“早去可以早挑,去晚了别人已经挑了好几遍了,收获就少了”。国际政治领域的很多重要著作来自海外,于铁军在国外访学期间也抓住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从阅读中汲取知识。从斯坦福大学访学回国之前,他通过海运寄回了1500多本书,邮寄的时候60磅重的箱子装了30多个,花费了整整一上午时间,连邮局的工作人员都累得气喘吁吁,开玩笑地说:“以后可别再这么干了。”斯坦福大学旁边的旧书市也是于铁军记忆中的“乐园”,在那里,可以花5美元买一个大纸袋,然后装上满满一袋子的书带走,不另收钱。于铁军收藏的很多现在还在用的书,比如威廉·兰格主编的“近代欧洲的兴起”系列丛书全套20卷的大部分,就是那个时候5美元一袋子抱回家的。飘洋过海,珍藏于室,许多书对他来说就像多年的老友,缘分颇深。△2018年在哈佛书店△201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书店以书为伴,走向更大的世界对他来说,读书是原初的启蒙,是毕生的热爱,也是无惧无悔的选择。在童年时期,书籍就是于铁军钟爱的伙伴。小时候的他喜欢看小人书,每年过年发了压岁钱,第一件事就是到书店买几本书。有一段时间每天中午放学后,他就要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绕一段路去新华书店看看,因为担心新到货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卖没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于铁军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书籍为他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与未来的窗户,也为他未来的学术兴趣埋下了种子。于铁军的中学时期,正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参考消息》《世界知识》《世界之窗》等报刊杂志让这个爱读书的少年感到着迷,也让他对国际形势、中外关系产生了原初而朴素的兴趣。现在回头看看,觉得这些杂志像百科全书一样,告诉我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让我朦胧地感受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要性。他还记得1982年第一次阅读足球世界杯的场景:在县城的图书馆里,桌上摆着十几份报纸,一个人坐在那儿,安静地翻看报纸,通过文字和图片了解这一世界级的运动盛会。“那种氛围还是蛮好的”,回忆起那个年代向往世界、渴望求索的热情,于铁军至今仍感到心潮澎湃。随着时代的浪潮,遵循内心萌动的兴趣,于铁军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作为第一志愿,从此开始了数十年的燕园际遇,也开启了在国际关系领域的深耕钻研。△1986年秋入学后不久与国政系同班同学游览香山于铁军初入北大后,明显感觉到自己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落后于很多优秀的同学,而国际关系又是一门非常注重外语基础的学科,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外语方面的不足。当时,学校设有公共英语的必修课,国际政治系又有单独的加课,一周共有8节英语课。一边利用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加紧练习,一边在课后广泛阅读英文著作,他的英语逐渐赶了上来。本科毕业后,于铁军曾前往山东财政学院任教,拥有稳定的职业,但继续读书深造始终是他心中深藏的梦想。任教三年后,他向学校提出希望继续读研,学校建议他就近报考山东大学,保留教职在职读研。但当时山东大学还没有国际关系专业,而国际关系是他已然选择的人生志业,他依然希望回到北大攻读国际关系专业。因此,他毅然辞去教职,脱产考研,顶着压力复习了半年时间,几乎翻烂了《国际关系史》的教材,最终如愿再次回到燕园,投身他所热爱的事业。现在有很多同学面对未来选择感到颇为迷茫,我有时就给他们讲一讲我当年考研的经历。只要有一个长线的目标,并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全力以赴,那过程中的曲折都是可以克服的。重归燕园读研期间,因为专业和英语成绩优秀,于铁军入选国际关系学院的日本研究项目“国际关系研究生班”,赴日本东京大学学习,因而又开始了学习日语的旅程。如今,他已熟练掌握英语、日语两门外语,阅读、编译外文著作,主持中外学者研讨会、读书会,他始终以外语为舟楫,向更广阔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漫溯。△2019年于铁军在华盛顿参加全球智库理事会年会成为师长与学生之间学术传承的桥梁从学多年,他从前辈师长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也将国际关系的价值和魅力传递给更年轻的一代学子。从本科上“国际关系史”课程开始,于铁军就一直跟随袁明老师学习。硕士、博士期间,袁明老师也一直是他的导师,老师的研究成果、治学思想让他受益良多。“国际关系史”是国际关系学院大一年级的必修课,时隔三十多年,于铁军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袁明老师精彩的讲授让接触国际关系不久的他被深深吸引;而在这门课上取得的优秀成绩也给了他极大的鼓舞,让他更有信心继续在这一领域深入探索。于铁军与袁明老师的缘分不仅限于求学期间,留校工作后,他继续跟随袁老师进行教学和研究,袁老师的“国际关系史”课程后来也由他接替讲授。知道他喜欢藏书,袁老师将自己珍藏的200多本专业书籍赠送给了他,许多书上还有作者给袁老师的题字或签名。△袁明老师给于铁军的赠书△于铁军和袁明老师在办公室交流书籍的传承背后是学术思想的传承。袁老师开阔的国际视野、对国际交流的重视和推动,以及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风格,都让于铁军深感钦佩,并始终作为自己的榜样和目标。回想这些年的学术研究路径,于铁军觉得自己一直是在袁老师及其他前辈老师的指点下摸索前行。袁老师主要带的研究方向是美国与东亚,于铁军也主要从事东亚国际关系的研究,重点关注中美日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并成为横跨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以及美国和日本研究等多个领域的优秀学者。同时,他还担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的院长,承担了大量国际交流和建言咨政的工作。袁老师说这个地方有意思,那我们就在这个地方再深挖一下,看看有没有拓展的空间。学术传承可能更多的是在这些方面点点滴滴地进行。△于铁军在国际战略研究院的办公室里从学多年,于铁军从前辈师长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也将国际关系的价值和魅力传递给更年轻的一代学子。他的“宝藏”书房为国关学院的许多同学所熟知和向往,同学们经常到这里看书、找书,于铁军也常常将自己珍存的好书借给同学们翻阅。很多时候,这些书对同学们来说不仅是可供参考的学术文献,还常常成为学术研究中灵感的来源。于铁军曾指导过一位北大—早稻田大学双博士项目的同学,在他的建议下,这位同学选择日本20世纪著名的新闻记者、外交家、社会活动家松本重治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松本重治是日本近现代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知识分子,从这一人物切入进行研究,可以关联到与当时国际局势相关的许多问题,从而窥探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而关于这一人物,学术界已有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拥有广阔的研究空间。经过自身的努力,这位同学的博士论文最终获得早稻田大学的小野梓优秀毕业论文奖,而关于松本重治的一份关键史料,就是于铁军在日本淘书时偶然发现并推荐给这位同学的。这位同学后来多次向他感叹,没想到这本资料竟然如此珍贵,连日本国会图书馆都没有收藏。国际关系与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等多学科相关联的特质决定了其广博与精深,也让研究中的灵感和印证常常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觅。在书籍的海洋中徜徉,投身于国际关系这一兼具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学科领域,成为师长与学生之间学术传承的桥梁,是于铁军学术生命中一以贯之的主线,也是他纯粹幸福感的来源。要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中国,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还是要多读书、多交往。方寸书中,可观天下。这位满怀热忱又踏实认真的学者,将会继续立足家国,放眼世界,在学术研究中践行国际关系学者的关怀、视野与责任。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采访丨文字:吴纪阳摄影:吕宸图片:受访者提供排版:刘涵烨责编:黄昭华经过这个夏天,北大校园还有哪些新变化?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经过这个夏天,北大还有哪些新变化?

同学同学你有发现校园里的新变化吗焕然一新的五四体育场全新设计的健康步道整齐划一的自行车停放区更鲜明的路牌更美观的校园活动空间……新学期北大校园有新面貌快快跟随小北的脚步一起来打卡校园里的新地标吧点击视频,打卡校园新变化01全面翻新的五四体育场@五四体育场五四体育场改造好了,整个暑假都没有跑步的我终于可以去跑一跑了!新学期,运动起来!五四体育场上承载了北大学子的青春回忆如今,这位“老朋友”没有辜负一个夏天的期待带着全新的面容与大家相遇如茵的绿草多了几分清新全新的塑胶跑道褪去朴素重回青春的五四体育场也将迎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02更充足的停车位@农园食堂、二教门口农园食堂旁边的树池和二教西门口的花坛被撤掉了,现在都是自行车停车区~停车位置更充足了~为了给同学们留出更多的停放自行车的空间农园食堂门口的树池“搬家了”二教西门的花坛搬到了西校门北侧和静园增加的停车空间满足高峰期停车需求更有同学们脑洞大开创作的风趣幽默的停车“温馨贴士”03崭新的健康步道@五四运动场往北从五四体育场往北的道路平整了很多!还增设了健康步道和盲道,对出行更友好了~这样不仅能形成持续、安全和秩序的人车分流空间,也更能保证大家的安全。五四体育场周围一条崭新的健康步道十分醒目它连通一片片绿地扩宽视野的同时形成步行生态系统增设的盲道改善无障碍化环境热爱跑步的PKU
2023年9月25日
其他

招人啦!北大官微招人啦!

在这里我们致力于传播北大新闻发扬北大精神在这里我们发出北大声音,讲好北大故事在这里我们一起发现北大感受北大、讲述北大这里是2022-2023年度中国大学官微百强年度排名第一的北京大学官微如果想加入我们快来参与下方测试小游戏看看你与什么组别最投缘
2023年9月24日
其他

夕阳醉了,落霞醉了,这是最美的燕园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
2023年9月22日
其他

北大全球第一!愿少年天才们挟山超海

9月16日2023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在这场超过5万人参与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在线数学竞赛中共有41位北大人获奖总数位居全球高校第一4位金奖获得者中有3位北大人6位银奖获得者中有4位北大人10位铜奖获得者中有7位北大人50位优秀奖获得者中有27位北大人北大数学科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年仅17岁的瞿霄宇成为竞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满分金奖得主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两亿字,282册!北大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两亿字,282册,510种这是《儒藏》精华编取得的成果这部鸿篇巨制如何诞生?蕴含着怎样的文明智慧?背后又熔铸着一代代学人怎样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近日,北京大学副校长、哲学系教授《儒藏》工程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王博受邀登上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2023年《开学第一课》为全国青少年观众讲述传世典籍背后的守护故事回顾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皓首穷经编纂《儒藏》的过程一起走进王博教授的课堂了解《儒藏》背后的底蕴和故事感受北大学人薪火相传的文化使命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新面孔,新操场!北大新生,开跑!

·时维九月,凉风习习天朗气清,青春四溢9月3日晚,4000余名2023级北京大学本科新生齐聚翻新后的五四体育场以飞扬的意气以青年的潇洒恣意迎来“开学第一跑”初秋的北大热情、缤纷、绚烂从日落时分到夜幕降临伴随着活力朝气的旋律2023级新燕们满怀期待奔向这场独属校园时代的浪漫准备好了吗?一起感受青春的多巴胺涌动!❤️💛💙💜💚“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德才均备,体魄健全”是北大的育人理念本次“开学第一跑”活动由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体育教研部联合主办是北京大学2023级新生训练营的重要环节↓点击视频,走进北大开学第一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大时寄语北大青年“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如今以此命名的新生训练营方阵在操场上整齐集结,整装待发龚旗煌校长宣布新生第一跑正式开始郝平书记为开跑鸣枪领导和嘉宾奥运冠军王军霞为同学们领跑新燕们满怀期待地迈开步伐以奔跑的姿态迎接崭新的大学生活正式开跑前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主任钱俊伟向同学们发起北大体育运动倡议鼓励同学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国家和世界建设的栋梁之才动起来,燃起来!在体育教研部教师的带领下现场师生开展了丰富的热身运动动感的音乐、炫目的灯光同学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体育场上空激荡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从快走到慢跑方阵跑动的速度逐渐加快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在主席台下的跑道外侧各院系的吉祥物为经过的师生加油、助威同学们精神饱满、热情高涨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展现出昂扬的风采跑至后程体力渐渐消耗即使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大家也脚步不停在人生的马拉松里纵会历经坎坷也决不言弃活动最后现场师生于体育场中央集合围绕着五星红旗与“2023”图案合唱《燕园情》声相和,心相连清澈而明亮的歌声在五四体育场久久回荡燕园情,千千结未来还将无数次唱响肆意欢笑,从白天到晚上随风奔跑,以梦想作翅膀在2023年,新生们跑过2023m以这样一场酣畅淋漓的奔跑为始开启了向往许久的大学生活在未来的每个日子里在永远青春的北大只要跑起来就有光同学有话说医学人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
2023年9月6日
其他

考上北大,他们有话说……

金秋九月,未名博雅再一次安放新燕的情愫他们为何选择北大?是红墙黛瓦上的悠长岁月是铁肩担道义的妙手文章是兼容并包的氛围是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求索与使命新燕们身穿军训服,骑着单车三三两两,充满好奇地探索未知硕博新生们褪去了往日的稚嫩以全新的身份来到校园亦有着同样的兴奋与激动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感受与期待吧!李周婳:向内生长,向上仰望光华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成为北大学子,在我心中,从来不是一个犹疑不决的选项,而是必然的答案,是一种归来的喜悦与感动。当十年前的稚童踏上未名湖畔湿润的泥土,我的心里便根植下葵的嫩芽,向未名博雅的方向逐光长大。当两年前我参加光华管理学院“走进光华”平台《经济学的问题与方法》寒假系列课程时,便深感北大教授之不凡谈吐,北大课程之深刻、有趣;当我被《觉醒年代》所撼动,心中“佩戴上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的渴望便越发强烈,也越发希望理解这所高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底气与自信。当一年前我入选北京大学优秀中学生暑期课堂,当“优秀学员”的称号赫然映入眼帘,我便知晓,此心安处,是燕园。“未入燕园梦燕园”变为“身处燕园观燕园”,我的心中是五味杂陈的——激动、企羡、疑虑。激动于自己梦想终成,得以徜徉于未名潋滟,与志同道合者朝夕相伴;企羡着思想深刻,学术精专的前辈,渴望有朝一日与之比肩;疑虑着自己是否有勇气有能力迈出舒适圈,专注当下,心向未来,勇敢迎接来自高数和线代和众多新科目的挑战,做一个不问过往的英雄。没有人希望在八十岁时,仍只能歌颂十八岁的荣耀。因而,对所有新生而言,初入北大,只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我们仍有不足,但一定心怀高远,莎翁有言:“草木是靠着上天的雨露滋长的,但是它们也敢仰望穹苍。”忆往昔寒窗苦读,情难自禁。幸携坚韧恒久之勇力,看今朝心潮澎湃,意气风发。望明日,鲜衣怒马,未来可期。樊峻一:让青春绚丽绽放元培学院2023级本科生能够进入北京大学读书是我从小的梦想,一方面自然是北大代表着中国顶尖的学府,另一方面便是传承百年的“北大精神”——继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弘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听起来多么的令人心驰神往!来到北大之后,我感慨良多,若要从中提炼出几点,那便是自由和温暖。所谓自由,即有自由的专业选择以及自由的想法表达;所谓温暖,是来自学院老师、学长与学姐的耐心辅导解惑。在这样一个自由又温暖的集体里,我对未来四年有着许多期待:学习上,我向往着接受老师们的教诲与熏陶、讨论课堂上与优秀的同学们进行思想的碰撞;生活上,我向往着寝室里熄灯后的夜聊、食堂下一道菜食带给我的惊喜、球场上激情的对局——我期待着度过精彩而又充实的大学四年,不负韶华、不负青春,让青春之花绚丽绽放。苏安缇:情投未名,相聚国关国际关系学院2023级本科生十一年前的苏安缇在北大西门一角红楼,一隅燕园,未名博雅的倒影自初遇的那一刹起,就刻印在我的心田。高中三年,有多少次遐想未名水在木荫下忽明忽暗,又有多少次瞥见博雅檐在云后若隐若现。于我而言,北大曾是写在书页上的铮铮誓言,曾是贴在书桌上的殷殷心念。“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当所有的曾经在领取录取通知书的那一晚暂停,时间在“大学堂”的木雕处停滞,沿着红色封皮的纹理,我轻轻抚摸那一纸通知书,指尖的触感让我回想起为燕园而奋斗的日日夜夜,那深邃的北大红,沿着三年的经络,一点一滴,注入我的胸膛,印染高中时光。初入北大校园,曾经在明信片、文化衫、文创产品上看到的燕园风物真切地出现在眼前,心跳声渐渐加快,心情也随之昂扬。骑一辆共享单车,在燕园的林荫间穿梭,去邱德拔体育馆与大师对话,去王克桢楼与名家交流;去秋林报告厅和同学们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去学一和朋友们畅想未来无话不谈。此刻,又坐在图书馆里,借着明亮温暖的灯光,写下这段文字,转头望向窗外,燕园在夜里悄悄睡去,而我的人生就像那树枝间闪烁的莹莹灯火,静待黎明,与日同升。以燕园为起点,翻开生命新的一章,曾经,现在,与未来连成一条线,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小时候的我常把未来与北大紧密联系,如今看来,是时候重新做个定义。燕园常新,新学子为燕园注入新鲜血液,燕园也将重新塑造每一位新学子。在这里,有新平台、新视界、新观点,有新机遇、新挑战、新生活。人生由一个个选择构成,我很庆幸,北大给了我自由选择的空间,让我能在生命的旷野里肆意奔跑,不惧黑夜,只听风声。远方已近,未来已来,去什么样的地方,看什么样的风景,做什么样的人,一切未知都将在燕园的日子里渐渐清晰明朗,做不定义自己的人,做不被定义的人,在北大,野蛮生长。十一年前的冬季,我裹紧白色羽绒服,在北大西门的牌匾下,用相机记录与燕园的初遇;十一年后的八月,我来到北大国关的身旁,轻叩门扉,踏石摘星。愿向往之心一如当年的红色围巾一般炽热,愿北大之梦自此绽放出绚烂花色。这是我的故事:情投未名,相聚国关;再遇燕园,一切如愿。黄臻:在北大尽情“扑腾”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本科生北大于高三的我而言是笔袋上的校徽,是日记本里一笔一画写下的遥远的念想,是夏令营那晚温热的风与难以言喻的坚定。北大于今天的我来说,是琉璃瓦与古建筑带给我的惊艳,是宏伟的图书馆带给我难以置信的激动,是在农园吃到香锅的确幸,是早晨校园里逆光骑车而来的同学们的朝气……是一串我永远愿意继续探索的省略号。我能感受到自己身上北大的印记越来越多,我和北大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校园卡、宿舍,正在让我意识到:我真的是个北大人了!更重要的是,我在心理上产生着一种认同,一种随北大标签而来的责任与担当,一种对有幸与名师大家交流、与优秀的同学们共同进步的珍重。我的开学还有一点特别之处:在北大度过了我成年的第一天。这天特别打动我的有两点,第一就是听到了丁宁老师和钱七虎院士的讲座,这些之前只能出现在我素材本里的人物就在我的面前,亲口说出那些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的话语。这是多么真切而鲜活,立体而生动!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心灵的震动,更感受到了北大这个底蕴深厚的平台带给我的资源与机遇。第二就是晚上以功勋英雄为主题的日评会,我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誓言并不是空口说说,中文系同学们的动人分享与思想的碰撞升华,让我感到特别自豪自己是个北大中文人,特别荣幸能与这群同学一起度过接下来的四年,这也是北大带给我的缘分。最后,希望自己在北大这片天空,尽可能地去“扑腾”吧!刘奔腾:扎根南燕,向阳生长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2023级硕士生惠风和畅,南燕金秋。走进这里,将《燕园情》唱响,品读北大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沧桑征程,感受南燕活力澎湃、蓄锐绽放的蓬勃朝气。回想过往,起皱泛黄的书页,圈点勾画的论文,奋笔疾书的日夜……所有的知重负重,终于在此刻、在南燕凝为梦想与青春的结晶。生命的完整,在于循序渐进的环环相扣;生命的价值,在于跌宕起伏的步步相连。从本科学习迈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从家乡走向世界,从吉大来到北大,此刻,我将开启学习、生活与工作的“新副本”。走进南燕,走进深研院,意味着与最优秀的学子同行,与最具思想力的老师求教。在这里,我看到博学多识、不断探索学术前沿的老师们,看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沾满泥土芬芳的学长学姐。他们用实际行动带领我们以冷静的头脑与思想深思这个复杂变化的大时代,用火热的心肠与行动将个体与时代连接。吾辈青年,必将敢想、敢做、敢当、敢为,扎根南燕发展沃土,握稳时代接力棒,跑出南燕青年的好成绩。未来,我将继续立足本土化特色并深入调研,以城乡均衡发展为研究着力点,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灯火葳蕤,且歌且行;携手奋斗,未来我来!未来三年,PKU请多指教!罗皓洋:追寻光子奥秘物理学院2023级硕士生十分幸运通过推免考核加入物院大家庭。进入北大于我而言更是一场时隔十三年的再续前缘。十三年前的我在母亲的带领下一同在园子里驻足并接受竞赛颁奖,或许便是那时起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让我得以于求学之途登临梦校,继续开启新一段的追光之旅。未来北大之前,我便通过北大的老师和同学们感受到了燕园的如画美景、精神丰韵和人文关怀。我期待着,步入燕园,唱着“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近距离领略“一塔湖图”。在未名湖边,在博雅塔下,观四时之景,享乐之无穷。在图书馆里,在镜春园中,品兼容并包,赏人文丰韵。同时,正如我在推免面试时所说的,我相信北大将是我实现学术梦想的殿堂。期待在这里,携良师益友,共同追寻光子奥秘!程璇:持续探索无限可能药学院2023级博士生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不断成长。我非常荣幸今年秋天能够再一次以新生的身份走进这个曾经待了六年的校园。北大总是带给人无限的可能。在过去六年中,我在这里获得了成长。在日常的学习和科研中我见证了师长对于科学研究的默默坚守和对于医学事业的不断探索;在各种科学讲座和会议学习中我了解了最近的技术发展和科学前沿工作成果;在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我收获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在日日夜夜的朝夕相处里我遇到了许许多多和蔼可亲的老师和志同道合的同学。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北大为懵懂的我提供了精神与思想的沃土,让我在不断的经历和实践中坚定了自己想要在医药领域继续探索的理想,选择了继续留在这里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和各位前辈一样优秀的科研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使命担当。感谢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导师在学术和生活上对我的教导,带领我走进科研的大门,给了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从事药物研发与研究的勇气。在未来的读书生涯中,我希望自己可以不忘初心,迎难而上,潜心科研,在北大的校园里不断探寻自身的无限可能。徐沛然:开启“为机器立心”的新旅程智能学院2023级博士生这是我在北大的第五年了,以崭新的身份踏入这所熟悉的校园,曾经的兴奋与紧张再次涌上心头,本科时的点滴记忆也一一在眼前浮现。北大为我点亮一盏明灯,让我看到师者的风范,学者的品格。她鼓励我勇敢地做出选择、面对挫折,规划自己的人生。她引导我培养起广阔的视野与开放包容的心态,让我以多元的视角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一年前,在决定未来的去向时,北大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这里见证了我的迷茫与成长,这里承载了太多故事、太多期许、太多感动。如今,一段新的旅程正在开启,我将在智能学院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革,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面对无限的机遇与挑战,我期待着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不断追求进步,探索前沿科技,攀登学术高峰,开拓认知边界,肩负“为机器立心,为人文赋理”的使命,胸怀北大人的责任与担当,用行动回应时代的呼唤,用所学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从燕园到新校区,遥望博雅塔和未名湖,不变的是求知的热情与奋斗的决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血脉。愿我们都能在北大这片沃土上努力成长,不负青春与梦想,不负北大的荣光。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智能学院文字
2023年9月5日
校园生活

北大新生,到!

在夏末秋初的北大校园里有一抹明亮的颜色校园里军歌嘹亮、军旗飞扬北京大学2023级本科生军训正在进行中队列训练、模拟射击消防演练、医疗卫生救护开学第一课、国防教育报告讲座内容丰富、干货满满今天,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走进燕园新燕们的军训现场齐步,走!“一二一,一二一”在第一体育场东操场的绿茵草坪上同学们步声铿锵、眼神坚定背脊挺直、口号洪亮整齐划一的步伐摆幅相同的手臂挨近身边亲密的“战友”感受团结有力的大集体在校退役大学生士兵担任教官组织同学们进行基本队列动作练习绿茵场上,汗水挥洒眼抵博雅,胸怀未名习习凉风扬起发梢少年的英姿在这一刻定格新技能Get!扛起枪,看向靶匍匐仰头,定睛瞄准扣动扳机,枪声激荡同学们在教官指引下完成打靶任务磨炼出强大的心理素质“1001、1002、1003……”此起彼伏的读秒声回荡在第二体育馆进行的医疗卫生救护培训中校医院医务人员对新生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等基本技能培训提起灭火器、拔开保险销对准火源、精准喷击在邱德拔广场,保卫部组织同学们进行消防实战演练学习灭火器使用等基本技能殷殷寄语,扛起新使命8月27日,邱德拔体育馆内北大党委书记郝平教授以“传承爱国基因,担当复兴重任绽放新时代北大人的绚丽青春”为题为全体2023级本科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为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开学第一课”现场开学第一课在同学们开启人生新篇章之际,郝平代表学校党委向全体新生提出5点希望:01要信念坚定,把爱党爱国作为青春的底色。听党话、跟党走,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把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好、发扬好。02要开拓创新,在勤奋笃学中练就过硬本领。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打好终身学习、自我提升的基础。03要躬行实践,在深入社会中追寻真学问、大学问。在实践中了解真实的中国,努力做一名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厚度的北大人。04要锐意进取,勇于攻克人生的新挑战。要始终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直面问题、正视挑战、克服困难,保持强大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地勇毅前行。05要修养身心,用健全的体魄书写人生的新篇章。要更好地扛起北大人的时代使命,在青春赛道上跑出这一代青年的最好成绩。8月26日北大校长龚旗煌院士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以及相关部门和院系负责人慰问正在参加军训的师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军训日评会上,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本科生班第二班主任,龚旗煌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发言,并对同学们提出希望和要求。他指出,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基地,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人在北大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他希望同学们以功勋人物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擦亮青春底色主题歌曲学唱、爱国主义观影国防教育主题报告等丰富多彩的军训内容提升同学们的军事素养和国防意识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成为新燕启航的精神坐标△功勋人物专题报告会。“八一勋章”获得者、火箭军某部队技术营测试一连原控制技师、一级军士长王忠心(左),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公安机关二级英雄模范称号和联合国维和勋章获得者、威海市公安局反恐怖支队队长陈强(右)。△励志主题报告会。“八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左)、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丁宁(右)。△国防教育主题报告会。
2023年9月1日
其他

在北大,找到所爱!

从初中开始与物理结缘到高中进入北大旁听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杨天骅在北大看到了物理的广阔之美他在科研中追寻热爱在英语辩论场中争锋获得“未名学士”“最佳辩手”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他说,北大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未来,在研究物理的道路上他将继续追光逐梦01看到更广阔的“物理之美”“当我学习到一个物理规律,知道它对于地上的小木块和天上的恒星同样适用的时候,心中就会有一个声音——真美。杨天骅与物理学的缘分,可以从初中开始说起。初中时他在科幻小说中看到科学家根据物理学知识,发明创造各种神奇的东西,来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披荆斩棘,无所不能,他便想,自己以后也要做这样的工作,对世界做出一些贡献。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来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同宿舍三人考上北大!

张明尧、姚博宁和方泽羿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同一个宿舍的三位同学今年高考同时考上北大他们是很多人眼中的传奇而在他们的讲述中这是一个关于友谊、陪伴和梦想的故事他们将在燕园续写同窗的缘分和情谊携手共赴未来
2023年8月29日
其他

北大月饼,千里寄相思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
2023年8月28日
其他

一年真实跟拍,北大重磅推出纪录片

2021年北大推出首部观察型行医纪录片《心外纪事》讲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凌云鹏与病人的相互信任与支撑上线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今年历时近一年的真实跟拍北大推出5集观察型系列行医纪录片《医者厚道》记录了杨慧霞、⻩晓军俞光岩、朱军、刘靖五位医生面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的行医故事生动诠释了“医者厚道”的丰富内涵深刻反映了北医人的厚道精神及医学的温度和力量点击视频观看《医者厚道》预告片深夜应战01一切处理妥当后,已是深夜。做完手术的杨慧霞开着车,穿越城市深夜的霓虹。“这种特别挑战的手术,你不做(吗)……哎,难的总得要做啊,而且要尽量做好。”街头,一辆急救车呼啸而过。车中,一名孕妇陷入危险。抵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后,这名孕妇被诊断为“穿透性胎盘植入”——一种产科严重的并发症,胎盘刚好长在了之前剖宫产的刀口上并穿透累及膀胱和宫颈。一旦发生子宫破裂大出血,可危及生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每年有6000多个宝宝在这里诞生。在这里的诊室,“母子保卫战”随时上演。共同的隐忧、个体的心焦,略显沉重。每个来到这里的准妈妈,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平安生下孩子。夜晚,是常有危急情况发生的时间。主任医师杨慧霞赶来医院,为孕妇实施手术。手术中处理胎盘时,血液奔涌。杨慧霞术中全面指挥,迅速果决,稳住场面。胎盘剥离后致命性出血怎么止住?这是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不能说手术做不好,对不起,我们再来一遍。这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不断地修我们的内功。”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除了治病、教学,杨慧霞还有一个身份,“中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第一人”。上世纪80年代,医患双方对于“妊娠期糖尿病”还一无所知。那时“妊娠期糖尿病”在我国就像一片无人开垦的神秘地带。怀孕还会诱发糖尿病吗?带着这个疑惑,杨慧霞每天都泡在图书馆,仔细阅读国外的相关文献。2007年,杨慧霞牵头推出我国首部《妊娠期糖尿病临床诊治规范草案》。2011年率先在国内建立了规范化妊娠期糖尿病一日门诊系统化管理模式,并向全国推广。杨慧霞的一系列努力成为创举,让妊娠糖尿病筛查成为中国孕产妇的常规筛查手段,并推荐适合中国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治策略,这一举动,同时被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妇产科联盟认可。2022年9月21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孕产妇营养促进项目的发布会上,作为中国代表,杨慧霞提出“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健康行动”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来自重庆,三对双胞胎上北大!

重庆,三重喜庆今年,三对来自重庆的双胞胎即将踏入燕园,开启大学生活熊英翔、熊俊翔两兄弟来自重庆八中双双入选信息学学科竞赛国家集训队分别保送至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图灵班李秋衡、李秋翰两兄弟来自重庆巴蜀中学分别通过强基计划和高考裸分录取即将一起入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样来自重庆巴蜀中学的还有邓锦文、邓胜文两兄弟分别通过强基计划和竞赛保送进入北大即将分别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如复制粘贴般优秀的他们一同从“山城”奔赴“燕园”追寻心之所向,探索基础和前沿科学在北大,继续携手同行!
2023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