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呈现历史的复杂性,历史写作者责无旁贷”: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研习营圆满收官

文景 2022-07-30

设个星标吧朋友们
不然你都接收不到文景的精彩推送了



7月23日、24日,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研习营在京举行。刘北成、王笛、许宏、罗新、杨念群、蔡伟杰、沈洁、仇鹿鸣等评议人及王元崇、周思成两位嘉宾,与余爱青、毛宁、姜成洋、徐添、谷鲜、徐硕、于友兰、贾启博等在初选中脱颖而出的八位营员,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进行了热烈的探讨。研习营承续了此前文景历史写作奖的宗旨,在“询唤时光”的主题之下,希望为有潜力、有志向从事历史写作者提供交流和提升的平台,也期待由此鼓励和激发更多历史写作的尝试,不断探索书写历史的精进之道。


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研习营会场


本次研习营活动包含当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首奖得主互动、分组讨论与交流等环节。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首奖得主周思成首先向营员们分享了历史写作的心得,他基于“史学三长”,提出大众历史写作中需注意的三个方面:在选题和立意中从前人的积累中有所突破,要善于从众多史料中提炼关键的、有神采的细节,并且要能够用恰当的文笔还原出题材和史料本身所带来的感觉。另外,他也强调,并没有一个理想化的历史写作模式,鼓励大家多做尝试。


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首奖得主周思成分享写作心得


深圳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蔡伟杰也就此问题进行了补充,他认为大众历史非虚构写作一个很重要的准则是“清晰”,其表述方式和风格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同时,在材料的使用,包括注释、参考文献的标示等方面也不能忽略专业性的要求。


与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初选评委蔡伟杰连线


而另一位首奖得主王元崇认为,从写作目的上来讲,历史写作者需要让普通大众了解到那些处于传统教科书的框架以外却也应该了解的历史知识,通过对历史背景的烘托培养读者从历史角度进行思考,把更多专业、优秀的作品提供给广大读者。此外,他也提到历史书写过程中的讲好故事的挑战,并提醒大家注意作者和读者身份的互换,要经常从读者的角度进行理解和调整,从而使作品能更好地与读者建立沟通。


与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首奖得主王元崇连线


其后,八位营员分为三组展开讨论。第一场分组讨论围绕余爱青的《绮陌沉香:大慈寺老街巷的烟火与回望(1950—2010)》和毛宁的《寻找热带的往事》进行。余爱青所关注的是成都大慈寺老街区的变迁,该街区曾是老成都历史记忆与市井文化的代表性区域,而今则被改造为新的“商业地标”,她运用人类学方法行走丈量该区域,亲聆原住民对居住变迁的认知、感受,再结合档案、地方志、年鉴、相关报纸、媒体报道的记录对比参照,从而展示老成都大慈寺片区原住民的生活状况,也对当下的老城改造提出思考。毛宁的题目则聚焦于东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他拟用第一人称视角,从景观—文献—社会历史等三个层面勾勒东南亚的前世今生,填补大众认知的空白,并探索东南亚地区发展的共性因素。


与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决选评委王笛连线

二组讨论的三个题目,分别是姜成洋的《“土匪”和儿女们:一个胶东家族的历史追忆》、徐添的《寻找谢晋青:五四后期留日学生精神史(1918—1924)》及谷鲜的《“烈女,流寇,进士,和布衣”:清初社会一窥——王烈女墓表小考》 姜成洋从外公吕寿亭的人生经历切入,观照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一段历史记忆,同时他也注意到,主人公本人子女的性格,及其叙述模式、记忆细节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他从回忆与叙述的角度出发,探讨人是如何有选择地回忆、遗忘,以便建构观念世界的平衡感,并尝试探寻一种“命”的意识。徐添则以1918—1924年间近代东亚思想文化变迁为背景,通过描述留日学生谢晋青及其同学的留日生活,探讨五四后期留日学生激进化的过程及其后续影响,剖析五四后期留日学生的精神史,进而勾勒中日之间的同时代史。谷鲜的书写则起源于《王烈女墓表》,她认为这则碑帖虽仅仅五百余言,却涉及烈女、流寇、进士、遗民等种种人物,时间横跨明末至清初的五十余年,所涉地域从陕北黄河边直至江南长江沿岸,呈现了强烈的时代性和历史的复杂性。因此,她希望从碑帖中的人物和故事出发,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历史遗藏。


文景历史写作奖决选评委刘北成(右一)、杨念群(右二)和营员们


最后一组讨论则包含徐硕的《观无量:壁画上的隐秘中国史》、于友兰的《河朔风尘:一位叛军骁将经历的安史之乱》和贾启博的《北境之战:大明王朝的长城内外》。徐硕着眼于宫殿寺观石窟壁画,以壁上图像为史料,结合文字材料,去展示更为宏大的时空场景,以及在此场景中生息的人们之日常与希冀。于友兰从大唐首任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这位“奚族武人”同时也是“叛军将领”的身份和立场入手,呈现“安史之乱”这场影响深远的叛乱,以及战乱前后的大唐帝国东北边疆格局变化。贾启博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明朝和北方草原民族的冲突,他从明朝与这些民族等彼此间互相“认知”的角度,来回顾和重审明代的边疆史。


与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决选评委罗新连线


评议环节中,评委们除对每一篇作品进行了颇具针对性的评审外,也从选题立意、材料运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历史写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比如,王笛提出,即使是微观角度的写作,也要具备宏观的视野和关怀,避免陷入“以小见小”的误区。沈洁也表示,想把人物写得“像”,就要先对大的历史情境有整体的把握,并要注意“以小聚集而观大世界”。杨念认为,历史写作需要注意材料的取舍,并跳出作者自身预设的历史框架和史观,尽量探寻能够反映人物内部视角和个人体验的细节。罗新则提醒营员,对于场景虚构应有节制,尽量避免过多超出证据的想象;另一方面,也不要被已有研究所束缚,而要提出新的问题,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仇鹿鸣则期待大家能够在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并且应该把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有技巧地融汇在自己的历史写作中。


文景历史写作奖决选评委刘北成、杨念群、许宏


最后,几位评议人和嘉宾对各位营员的写作予以了鼓励。许宏提出,大众历史写作虽然是面向公众的,但仍要以学术性,或者说“靠谱性”为第一位,要体现出历史的复杂性和思想性。刘北成则表示了对年轻一代历史写作者的期待,希望大家能产出更加“多元、丰富”的内容,同时也希望大家 “坚持”自身特色的东西,创造各种各样的“意外”。


线下营员合影


延伸阅读

如何为历史“设计剧情”?

点击跳转查看

与过去相遇:历史写作的介入与超脱(上) | 颁奖典礼回顾

点击跳转查看

许知远:一个业余者的尝试 | 颁奖典礼回顾

点击跳转查看

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首奖揭晓丨《隳三都》《中美相遇》喜提首奖

点击跳转查看

询唤时光 阅读未来丨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颁奖典礼启动

点击跳转查看

文景历史写作奖丨十强作品及作者简介

点击跳转查看

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揭晓

点击跳转查看

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初选评委

点击跳转查看

研习营招募 | 探索何为好的历史写作

点击跳转查看

重磅启动丨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奖”,询唤时光,阅读未来

点击跳转查看



记得点击“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