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物百年 | 一诺千金的红军“借谷证”,奠定大国粮仓的信用基石!

国资小新 2022-11-24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以“红色信物”为切入点,由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100家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负责人介绍企业的传家宝,以小见大,以物证史,揭开企业澎湃发展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讲述信物故事,传承红色信仰,坚定理想信念。



今天,为您分享《信物百年》第45集《红军“借谷证”》,信物讲述人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从一张“借谷证”开始,讲述中储粮人努力管好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的故事。



1934年10月上旬
长征部队开拔在即
中央苏区粮食人民委员部
部长陈潭秋接到紧急指示
迅速为长征部队准备五到七天的粮食
苏区本就缺粮,当地运输条件又差
而这次需要筹集的粮食多达几十万斤
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终如期解决
究竟是靠什么完成的呢?

(关注国资小新视频号,收看更多国企故事)


以红色政权的信誉做担保的借谷证


信物讲述人,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介绍,这套为红军筹集粮食的票证名为借谷票,又称借谷证。借谷证最早由中央苏区印发19333月份,是我党发行的第一套“粮票”。在土地革命时期,借谷证有效解决了红军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为发展巩固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此后,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壮大。全盛时期仅中央苏区主力红军就多达十万人。这时,粮食供给成为了苏区政府需要解决的题。

然而,1932年,中央苏区的部分地方发生了粮荒,无良奸商乘机囤积粮食、哄抬物价。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不断对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这导致红军的粮食供应更加紧张。


1933年的春天,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苏区政府一方面向群众借用谷物,并以借谷证为凭证,承诺一定会如数奉还。

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农民生产并建立粮食储备体系,苏区政府还规定:新谷上市后,将以高出市场三分之一的价格收购谷物;等到青黄不接之际,再将其按市场价格的95%卖给农民。

以红色政权的信誉做担保的借谷证,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


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副主任洪荣昌介绍:“这个是在红军打仗、运动期间向群众借谷的一种凭据。拿着这张凭据,你就可以老百姓家里借粮也可以向政府机关的仓库借粮解决红军的吃饭问题。”


这些保存至今的借谷证,虽然种类不同,但是都印着清晰的借谷斤额和落款信息。


信物讲述人,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说,这张印发于1933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临时借谷证》面额为五十斤,落款为主席毛泽东、财政人民委员部部长林伯渠。



而这张印发于1934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借谷票》面额为一百斤,落款为粮食人民委员陈潭秋。



大大的“注销”二字代表红军已经把所借的谷物归还了,它彰显着中国共产党言出必行、有诺必践的为民情怀,也见证着苏区人民与红军始终鱼水同心、同甘共苦的革命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借谷证的落款信息也在变化,这一张张的票证是党在革命时期领导粮食工作的珍贵记录。


1934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成立。它是我党第一个主管粮食工作的机构,被誉为革命战争的“粮草官”。
当时,粮食人民委员部的首任部长陈潭秋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方案,使借谷证得以顺利发行、规范运转、精准结算。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中央苏区先后三次向群众借谷共100余万石,不仅缓解了军粮紧缺的局面,还为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红军长征后,尚未兑现的借谷证就留在了苏区老百姓的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继续履行红军当年的承诺,作出规定,凡持有借谷证的群众,可以按时价兑换粮食或者现金。之后几十年,群众手中的借谷证,陆续得到了超出借谷斤额甚至是十倍以上的兑换。


管好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


借谷证是我党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粮食临时调控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家逐步建立起了粮食储备制度。
2000年5月,中储粮总公司正式成立,专门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发展至今,中储粮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

如今,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70公斤以上,约是建国之初的2.3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五分之一,真正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信物讲述人,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讲述到虽然历经八十余载,但是这些票证上的红色印章依然鲜红如初,见证着曾经的峥嵘岁月,生动诠释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如今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解决14亿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的伟大奇迹,并在“吃得上”“吃得饱”的基础上正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更高目标迈进。自成立起,中储粮集团公司始终担负着管好大国粮仓、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已经成为粮食安全“压舱石”、服务调控“主力军”。我们将不忘初心使命,为管好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新的贡献。 

▲中储粮集团公司在全国布局980多家直属库和分库,覆盖全国90%的地级城市和13个粮食主产区95%的县,总仓容、罐容超过1亿吨,占全社会仓容的五分之一。储备品种涵盖小麦、稻谷、玉米、大豆、食用油和棉花,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


▲中储粮全系统以绿色储粮为主的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98%,中央储备粮账实相符,质量达标率、宜存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中储粮集团公司自2005年起承担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执行主体职责,至今已累计组织收购政策性粮食10亿吨,带动种粮农民增收2000亿元以上,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中储粮集团“智能化粮库”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深度改造传统粮库,实现对中央储备粮动态出入库和静态储存全过程在线监测。目前中储粮智能化粮库建设已覆盖全国900多个直属库和分库,织就了一张粮食仓储行业最大的物联网。

▲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储粮积极承担应急保供任务。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储粮系统快速响应党中央号令,全力投入保供稳市,全年累计销售中央事权粮油1.44亿吨,同比增加了一倍多。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1月下旬至4月,平均每天销售粮食占国内消费量的10%,有力保障市场供应,做到关键时刻靠得住、可信赖。


百年信物,薪火相传

中储粮集团公司
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
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维护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
书写新篇章!
做出新贡献!


【下集预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平  

《中国第一套煤田“家谱图”》



 信物百年 薪火相传 


百家企业、百年信物共同绘就着中国产业发展基因谱系图,共同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的前行足迹、时代记忆,生动描绘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信物百年”是国资央企发掘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动实践。“信物百年”微纪录片上线当天,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联合发布“信物百年”主题纪念首日封,并在政企媒学各界的广泛支持下,整合线上线下渠道资源,开展全媒体整合传播。



《信物百年》百集微纪录片陆续在线上线下全面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2每周一到周五晚22:00首播,次日12:30重播。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方新媒体平台“国资小新”、央视频、央视财经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学习时报、求是网、共青团中央、北京日报APP、全国各地IPTV等平台同步上线播出。

此外,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还充分整合央企国企线上线下渠道资源,《信物百年》百集微纪录片走进全国65家保利影城、28家华润万象影城,高铁列车电视及城市地铁,在国航、东航、南航的地面休息室与空中影院,三大电信央企营业厅,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线下加油站,中粮大悦城,华润万家超市和华润置地商业物业板块等线下场景陆续展示,全面呈现红色信物故事。



———— / END /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链接   逐集收看)
第1集
第2集
第3集
第4集
第5集
第6集
第7集
第8集
第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第27集
第28集
第29集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第33集
第34集
第35集
第36集
第37集第38集第39集第40集
第41集第42集
第43集
第44集

扫描二维码 查看专题
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
或关注国资小新微信视频号
微博关注国资小新或搜索话题#信物百年#


《信物百年》主题曲《相信》MV责任编辑丨陈   婷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