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的金融支持机制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38)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的重点研究领域。自2012年研究所首次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并首创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以来,已经连续三年编写并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尽管时间不长,报告因其独立性、客观性和决策参考性,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政策部门的高度关注。同时报告还被译成英文和日文同步发布,在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均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主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货币战略。《IMI研报》栏目将于每周四连续刊登《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节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本文系《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系列三十八:“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的金融支持机制。
面向贸易和投资的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为实现“一带一路”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虽然由于政府审查与设立分海外支机构的种种限制,整体上我国银行业境外机构数量有限,但是在“一带一路”这一特定经济带中,中资银行却已经设立了不少海外机构。
表1列示了我国主要国有银行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的境外机构。这些境外机构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与贸易相关的跨境人民币服务的质量。在资本账户仍然存在人民币资金流动管制的情况下,这些海外分支机构可以通过国内外业务的联动,保证境外贸易企业便利的获取人民币资金支持,并有效利用人民币贸易收入,为该地区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金融基础。
在设立海外机构的同时,中资银行不断推出种类丰富的跨境人民币产品,充分满足企业结算、融资需求。在人民币结算方面,主要产品主要包括贸易项下人民币开立信用证、汇款、托收以及NRA 账户结算等。在跨境人民币融资方面,不同于《2013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指出的“传统贸易融资产品为主,新型融资产品较少”的情况,目前以国际保理、保函、备用信用证、福费廷等为代表的新型融资产品也已经十分普及(见表2)。
成熟的期货市场能够从两方面促进大宗商品贸易的发展。一方面,成熟的期货市场有价格发现的功能,能够引导大宗商品现货市场的定价。另一方面,成熟的期货市场能够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帮助大宗商品贸易双方对冲现货交易的风险。在双边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情况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可以为大宗商品贸易提供无汇率风险的贸易风险对冲工具。在无需繁琐的汇率兑换的情况下,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近年来,中国期货市场迅速发展,为充分利用大宗商品期货为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现货贸易服务铺平了道路。目前,中国期货市场由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和一家金融期货交易所构成,共有46个交易品种,其中上期所有12种期货品种,大商所有16个期货品种,郑商所有16个期货品种,中金所有2个期货品种,覆盖了能源化工、农林牧渔、金属矿产、稀贵金属和金融产品五大类型(见表3)。
2014年,中国首部《期货法》的制定进程加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规则(试行)》等陆续发布实施。随着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期货及衍生品行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1号——商品期货交易型开放式基金指引》,期货市场及其交易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2014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将《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从事境内特定品种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系列法规的出台为中国期货市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014年,上期所、大商所、郑商所再陆续推出21个品种开展连续交易。加上2013年首批推出的黄金、白银期货,目前中国期货市场已经有23个品种开启了夜盘交易,占到全期货市场的一半。交易最活跃的16个期货品种,包括螺纹钢、铁矿石、PTA、豆粕、菜粕、焦炭、焦煤等。2014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原油期货交易。这表明,原油期货已进入上市前的倒计时。
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2014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25.05亿手,累计成交额为291.9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4%和9.16%。两项指标双双创造了中国期货市场有史以来的新高,说明中国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再创历史纪录。其中,全年全国商品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22.88亿手,累计成交额为127.9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48%和1.18%; 全年全国金融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2.17亿手,累计成交额为164.0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1%和16.31%。另外,根据国内相关机构统计,中国期货市场客户权益超过2600亿元,也创出历史纪录。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将开启新的里程碑。在期货经纪业务、投资咨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风险子公司业务等推动下,在期货新品种、期权即将推出的背景下,我国期货公司大发展的时代即将来临。现有研究表明,豆油、玉米、小麦、豆粕、铝、铜、棉花、大豆、鸡蛋、燃料油和天然橡胶等商品期货已经具备了对现货市场价格的引导功能。
“一带一路”贸易对沿线国家有重要意义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37)
“一带一路”贸易对中国 有重要意义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36)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35)
日元国际化和东盟中的日元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34)
“一带一路”建设将巩固人民币国际地位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33)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