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圣林:“新基建”将助力经济数字化转型
面对疫情冲击,“新基建”能否承担起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重要角色?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基建”的意义包括缓解疫情冲击,优化产业结构,让第二产业焕发新春。它将成为提升我国未来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以下为访谈摘要:
1
“新基建”可以让第二产业焕发新春
新京报:疫情冲击下,围绕“新基建”的探讨升温。您也曾多次提到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两个概念似乎有一定重合。怎么看待“新基建”之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贲圣林:从政策层面看,早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基建”的概念就被首次提出来,主要强调“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新基建”和我之前提的数字基础设施有相通、重叠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按我的理解,“新基建”主要围绕技术层面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新基建”涉及的主要领域目前大概有7大产业——5G基站、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传统的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这其中包括底层芯片硬件发展。
按照公布的投资规模,这7大领域本身属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都处在产业前沿,对于新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拉动作用。
“新基建”的意义或者影响方面,直接的作用就是缓解此次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今年国际、国内整体形势上,无论是出口还是消费,都会受到大量冲击,新基建投资对于拉动经济整体增长有一个乘数效应。
据相关测算,如果今年基建的增长速度在去年3.8%的基础上提升10个百分点,对整个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拉动作用,差不多在GDP增长0.6%-0.8%之间。
更重要的是,这次抗击疫情中,各类数字经济平台在企业复工复产、网上办工、稳就业、稳经济、保民生这块,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也使大力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成为更广泛的共识。
第二个意义,大力发展“新基建”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新基建”主要是和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相关,刚才说七大领域的投资与建设,本身会拉动上下游兼顾硬件、软件领域的巨大需求,应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重要任务。
2013年,第三产业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对GDP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过去这段之间,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好像增长相对出现一些滑坡,“新基建”可以让第二产业焕发新春。
大力发展“新基建”,可以为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带来新的动力、新的元素、新的亮点。
另外,“新基建”不只是新的投资增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盘活资产存量,让现有传统产业、传统社会治理机制都能够盘活、激活,使其有很大的效率提升。
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更重要,因为发展是渐进式的,能够在固有优势的基础上提升效率、释放红利。推进“新基建”的同时,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也要同步进行。“新基建”本身会起到一个助推器、加速器的作用,助力传统产业真正向数字经济、智能经济转型。
2
不能忽略“软”的制度和规则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新基建”不仅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一种手段,更是中美贸易摩擦下大国竞争的关键。从国际视野来看,“新基建”能否承担这样的角色?
贲圣林:这次的“新基建”和此前2008年我国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有所不同。我觉得,首先这两次投资的背景存在差异。上一次更多是因为美国、欧洲金融危机,更多是针对我们出口疲软的情况。而今天的背景可能是全球性的经济萧条,会对国内、国外以及未来全球经济的产业布局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主体和过去也会不一样。很多“新基建”的投资主体可能是以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公共投资相结合,甚至以企业主导、政府指导和制定政策。所以,今天中国经济的多元性更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次经济刺激计划的政策目标也不一样,上次主要是为了投资拉动内需对冲外贸、出口的问题,这次是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常态的情况下,实现整个产业升级、优化,增强整个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意义可能比上次更大。
同时,十多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示范型效应会更强,“新基建”可能对国际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国家间的分工都会产生影响。由于疫情,前两个月大家还担心,比如印度会把全球产业链中属于中国的一些部分吸引过去。而现在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可能对未来全球供应链产业分工的影响会非常深远。
我们以前是从“制造大国”往“制造强国”走,现在也需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和主动做出调整。
当以前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国际贸易摩擦不断、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这次疫情也会让我们明白很多东西,比如全球供应链真的不完全可靠。可能有些所谓的离岸化会重新在岸,这样对全球分工新格局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影响。
另外,作为新兴的战略产业,特别是5G等前沿基础产业,可以说是未来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竞争的主要战场。
我们本身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孵化支撑一个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基建”作为提升我国未来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将承担重要历史使命。
讨论“新基建”的时候,除了“硬”的以外,也别忘了和“新基建”相关的制度、规则,即“软”的政策法规如何更好地促进“新基建”投入和发挥作用,需要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平衡好。
3
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新京报:疫情期间,金融机构线上运营能力受到大考。疫情对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经营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贲圣林:回顾2003年“非典”,作为一个催化剂也好,加速器也好,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支付宝等诞生。我个人认为,2020年的疫情对全球金融行业的影响是持续深远的,也可以说会有一个革命性的影响。
从全球股市来看,整个金融业的上市公司中相当一部分市净率为0.5,甚至更低,作为巨头的花旗市净率才0.5。
当然,你可以说是因为疫情,大家恐慌。但反过来说,肯定也有一个原因,就是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是没得选的。
为什么最近“无接触贷款”受热议?就是20多年前比尔盖茨的这句名言——“我们需要银行业,但是我们将不需要银行”,总算要来了。整个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会加快推动、呼唤金融行业的转型,如数字化、全球化。
虽然目前出现一些逆全球化的迹象,但对支付宝、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来说,有潜在的技术红利、商业模式红利,可以更加精准地为全世界70多亿人口服务。从全球化步伐来讲,以金融科技领域为代表的偏技术型、赋能型的企业,可能全球化步伐会加快。
个人认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全球化步伐的提速,未来是并行的。对中国来讲,抢占金融科技行业全球真正的制高点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新京报:刚才提到“无接触贷款”这种合作,近期银保监会方面也有表态,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加强与主要依靠互联网运营的民营银行的业务合作。如何看待合作中双方的角色关系?进一步健康发展需厘清哪些问题?
贲圣林:首先,两者之间合作是特别值得点赞的事情,这两类企业互补性比较强。比方说,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关注批发型业务相对多一些,民营银行如网商银行关注的是小微群体,所以运营能力、客户定位、运营模式都不一样。一个是纯批发型的、靠分支行网络,一个是纯零售型的,完全没有分支行。
如果说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的话,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相当于“主动脉”,它不能渗入整个经济体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小微企业、个人零售业务等存在一些死角,一直解决不了。
但是像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更像“毛细血管”,渗透的就是肌体里。如果二者能够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话,可能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畅通工程”与“滴灌工程”的目标。
政策性银行有大量资金,但是不知道怎么送到有需要的地方,效率也不高。而互联网银行现在有这个技术能力,但有时候因为政策、贷款规模受限、融资能力等问题无法做大。所以,鼓励双方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双方之间有信任感也不容易,就是我之前说过的“边界”问题,牵涉到双方之间合作模式。
假定以贷款为例,是以委托贷款的形式,还是联合贷款的形式,涉及到风险怎么分担?如果是委托贷款,委托人承担所有责任,另一方只是渠道。联合贷款的话,双方按照比例来分,如前10%的损失一方兜着,另一方只兜后面90%。
也有一种合作模式,政策性银行只提供资金给你,你是我的客户,我不去接触终端客户的风险。另外,从地域、范围、客户来讲,这个业务别来侵蚀我现有的客户。商业银行有自己的零售业务,如何从地域、客户群体上来做增量,而不是蚕食现有的客户,这都需要双方合作的时候去厘清边界,分好利益。
4
全球供应链当关键节点需要中国支撑
编辑 钱开昊
来源 新京报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