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史 | 救济银价与统一银本位
编者按
《IMI财经观察》每周末带您聆听名家解读中外金融的发展兴替和制度演变,在史海钩沉之中领略大金融的魅力!经《金融博览》杂志授权,“周末读史”栏目将陆续刊登原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资耀华先生的文章。您将看到老一代银行家对于时局、对于经济的独到见解,也将看到一代金融人没有硝烟的抗战。中国经济的复兴、金融制度的变革、商业银行的使命……一字一句中,记忆泛起,那是一场时代的危机,也在危机里重生。资耀华先生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他用充满历史感的笔触,再现了金融人振兴中华的探索之路。
本文为系列第五篇,原载于《民鸣月刊》1930年第2卷第1号。
以下为文章全文:
金贵银贱已为不可避免之趋势,最近跌落之风更甚。二月四日,标金已冲破五百两之关口,达到五百两零七钱,英汇为一先令十一便士四分之一,美汇为四十七美元八分之一,东汇为一百零四两又八分之三,此种记录实为亘古以来所未有。近月来,各方受银价跌落之影响者已不遑枚举。长此以往,不但我国经济界濒于危险,即国本亦将动摇。爱国之士乃相率大声疾呼,研究救济方法。无如此乃全世界之风潮,以一贫穷之我国,欲谈救济银价,实等于持刀断水,缘木求鱼。若中国国富极丰,则一举而实行金本位,方可避免银价跌落之祸。然中国今日经济界极其困穷,实行金本位只好望洋兴叹,但又不可任其濒死。无已,其唯有于无法可想之秋,一方努力暂时维持银价,使其提高奠定于二十四便士,一方努力筹备从国内开采金矿而作实行金本位之准备。以中国一国之力,欲维持银价本不容易,但我最小限度内并未始无方,即一则振兴国产奖励出口,增加银之需要,一则改良国际贷借关系使银在汇市上不致再落。而中国今日欲使国产振兴、实业发达、经济进步、银之需要增加,则第一又莫如先统一银本位,换言之即从速废两改元是。
考我国改良币制之计划,始终清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度支部之奏案三,定银币之重量为七钱二分,成色为九百,内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在当时立法之旨,单以外国之墨西哥鹰洋、站人洋、英国通用银元、南洋群岛银币、日本银币等流通于我国。各大部商民皆习用无阻,遂从而规定一元之重量为七钱二分,因沿习惯,毫无理由。于是默视多年之外人乃出而责问,而划一币制之条文,遂见一载于中英商约,再载于中美商约,三载于中日商约。钱法之内政问题进而为国际问题。前清末季虽屡求改良,阻于政变,未见成效。民国肇基,四方多故,匆匆岁月,毫无良规。民国三年二月八日虽曾颁布国币条例,未见成功。彼墨西哥鹰洋、湖北龙洋、江南龙洋、广东龙洋、大清银币、袁头币、站人洋等互相流通于市场,重量成色既非一律,行使之时各有市价,繁杂紊乱,莫可名状。此种情形,实为环球所未有。民国四年八月,上海金融界极感其行使之不便,乃协商将以前所开各种洋价行市,一律取消,只开新币(袁头币)行市。凡江南湖北等龙洋及大清银币均照新币行市通用。从此银元市价化杂为整,仅有鹰洋与袁头币两种行市。民国八年上海金融界又因洋底枯竭,不但中国银钱等大感困难,即外国银行亦不胜其苦。又由银行公会及钱业公会等会商提议划一银元市价,银元仅开一种行市。外国银行亦乐观其成,一致合作。于是年来复杂不一之银元价比较可云统一,此实为中国货币统一之一线曙光,可认为大书而特书者也。然洋价虽已划一,而本位问题依然尚未统一,十进之制依然尚未实行。即大宗贸易悉用银两,实际交易则为银元、银角、铜元。元两市价因时有变化,即角银与银元,铜元与银角,亦时有涨落。凡百商业,悉受损失。此次金贵银贱,影响于我国极巨。然此由于国际货币本位之不同,尤可言也。乃至一国之内,因银两、银元、银角、铜元并行其间,行情之一高一低,致正当商人及全体国民每不期而受意外之损失,则更为吾人所不取。且我国之银两,不但因地方之制而重量成色各异,即在同一地者,亦不必相同。情形之错综复杂,为世界所未有,若欲穷源,非另有专书不可。今略将中国银两分述于次。(一)银两币。银两币已成为中国货币史上之遗物,现今市面上已无此物。考其起源,当在宋末,当时亦发即废。至清乾隆五十三年(1793年)政府令于西藏铸银两一钱及五分者两种。当时现银一两只可兑换一钱之银辅币九枚,即造币厂之利息,计为百分之十。咸丰六年(1856年)上海亦有一两银币谓之银饼。发行当初伪冒纷起,信用顿失,半途而废。咸丰七年(1857年),当时香港尚设有造币厂,复铸上海银两币一种,成色982,重36.67克。目的拟以代替徒有虚名之上海规元,但亦未能奏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政府欲实行统一全国银两,拟铸银两币流通全国。遂以库平为单位,于武昌造币厂试铸648万枚,成色877,重量37.3克。此次发行银两币,一两、五钱、二钱、一钱等数种,亦未施行。光绪三十三年天津造币厂亦铸造北洋银两币,但亦仅作样品而已。故银两币已为过去之遗物,不废而已自废,无复讨论之必要。(二)虚银两。虚银两为一种假定之单位,实际并无此物。最著者如各海关征收关税时使用的标准银两。虽名义上以关平银计算,但因实际无此种货币,故征税时仍按各地钱币合关平银收款。其兑换价格,则由海关当局规定海关银,系假定为十足纯银,其虚设之重量为583.3厘。然各方估计互有出入,至于海关银每百两合上海规元为111.4两。海关银之外尚有一最重要之虚银两,即库平银是。清政府各关税以此为计算标准,库平银之成色亦系假定为十足纯银,重量为578厘。据规定之汇率,库平银百两合上海规元109.6两。(三)实银两。实银两即所谓宝银,为今日最主要之实际货币标准。宝银流通甚广,种类亦多,形式粗笨,数百余年为商业上之实际授受物。年来新式造币方法流入中国,伪造者纷起,宝银遂不如昔日之流通,市面上平时不容易看见。各地之宝银成色重量互不相同,故只能限于各本地方使用,普通重量约五十两,多称为元宝。(四)计算银。计算银亦不外为一种虚银两,且并虚设成色,重量亦皆无有,纯为一种便于计算之过账单位,价格更毫无一定。原计算银之发生,基因于现银之缺乏。再各地所用之现银单位历时既久,弊害发生,遂由现银制而变为过账银制。就中最流行而且最久者,即为牛庄计算银之行市。既逐日涨落无定,银炉每从中操纵,牛庄市面常常发生金融恐慌,未始非用计算银两之过焉。以上所举为中国年来所用银两之概括分类,即已不胜其烦。今各地流通之主要银两,尤令人苦其花样繁多,计数维艰。我国银两单位之复杂,莫可名状。现今各地虽多有废止银两者,例如杭州、宁波、江西、厦门、汕头、奉天、青岛等处,已先后改用银元。但我国三大商埠之上海、天津、汉口,依然银两与银元并用。大宗贸易仍以银两计算,实际使用多为银元。每日各地银洋,固互有行市,即天津之行化与上海之规元,上海之规元与汉口之洋例,亦计算不胜其烦,比价时有上落。就中上海之规元实力更大,欲废两改元,非先废上海之规元不可,不废除则中国银元本位远远不能确立。再上海之九八规元,不过为计算银。而实际又有二七宝上海银元,自身毫无一定之价格,必以银两为主,折合计算,行市之涨落毫无一定。例如1911年前后(民国革命)洋厘之高达至8070,低亦达至7348,一年中涨落如此之巨,则与今日之金贵银贱风潮,亦五十步与百步耳,且平时厘债之涨落亦多。上海每年当丝、茶、米、麦、棉花等上市时,商人采办殷繁,有以供输出者,有以供厂用者,有以供客销者,非有大宗银元,不能与内地交易。故洋用必多,洋厘必涨。至年底与洋商结账,或进口货多,洋厘又必落。此市价之一涨一落,商人即受害不浅。该明明同一七钱二分之银元,不过数月,或则得意外之盈利,或则获意外之损失。做进出口者,一方既须负金银比价之危险,一方须负两元比价之危险。而一般行险侥幸之徒,又徒而利用市价之涨落,以作投资。市价更因而涨落无定,金融界随时有发生恐慌之危险。且商人因用款存款发出票据等,再须有银两及银元两重之准备。此中困苦情形,当已无须赞语。倘如银行界与钱业界因此互相操纵,互相竞争,以致演成以银元押款以实物易虚物之怪现象,令人可笑,亦复可怜。故今日我国商业不发达,财政不整理,原因固多,而币制之不良,实为其最大要因。欲谋国民经济发达非改良币制不可,而欲着手改良币制,则莫先于统一货币。年来为我国统一货币之使者,先为杂乱之银元与银两二种。现金银元一项已可云统一,此后只看政府之造币厂能厉行造币。其他毫无问题,唯银两一项则各地尤五花八面,为统一货币单位之大梗。银两不一律废除,则币制永无整理统一之希望。币制既不能统一,则国内各种工商业依然不能发达。工商业不能发达,则对外贸易依然不能振兴。对外贸易不能振兴,则对外汇价不能维持。故统一货币本位问题,骤视之似乎与救济银价毫无关系,实则为救济银价之第一前提。此第一前提若不能成立,则其余各种方策皆等于纸上空谈。故吾人乃以统一银本位——因中国现状绝对不能实行统一之金本位——为救济银价之第一方策。再我国年来对外汇价之计算,系以定数一点一八二乘伦敦大条银之近期行市而得。此一点一八二之定数,即规元一两等于伦敦标准银之数目,乃系以规元与之折合计算而得者。但今后以银元为本位而银元重量成色既有一定,则将来计算汇价,可直接由银元求出对外汇价。由是观之,我国对外贸易并非用银币不可。若用银元更可直接简便,使商人少一重烦恼,国人何乐而不为。故吾人以为统一银本位既有百利而无一弊,且为今日救济银价之第一方策。其最切要的办法:第一,使银元价格完全等于所含银两之价值,将上海造币厂积极扩充,施行自由铸造,使银元供给裕如。第二,海关既改征金,则其纳税与估价亦应使海关金单位与银元直接计算。第三,对外汇兑完全以银元内所含纯银量为换算标准,使银元与外国货币发生直接换算之价格。作者简介
资耀华(1900~1996),中国金融界耆宿,被列入近代天津九大银行家之一,金融理论建树者。1900年出生于湖南耒阳县,1917~1926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院。归国后短期在大学任教,1928年由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办人陈光甫招聘,入该行工作,曾派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工商管理学院进修,并考察欧美金融。1935年在天津开办上海银行分行,历任分行经理、华北管辖行总负责人。1950年上海银行公私合营后先后任总经理、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处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成员。1959年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首任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创始人之一,并长期担任副会长、顾问。
自留学归国后,实践与研究并重,在金融杂志发表大量文章。著作有:《货币论》、《国外汇兑之理论与实务》、《英美银行制度论》、《信托及信托公司论》(专著)、《清代货币史资料》、《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清代外债史资料》(主编)等。
编辑 李锦璇
来源 《金融博览》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安然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