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读史 | 白银走上主导货币舞台的步伐与明中期的“邱濬方案”(二)

何平 IMI财经观察 2022-04-30

编者按

《IMI财经观察》每周末带您聆听名家解读中外金融的发展兴替和制度演变,在史海钩沉之中领略大金融的魅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平在《中国钱币》杂志“中国传统货币金融文献导读”专栏上先后发表《从传统经典看货币》系列文章,选择重要的传统中国经典货币金融文献,既从历史情景出发,以求“理解之同情”,也与今天的货币与金融理论思考相对接,力戒简单比附,坚持“古今东西立体比较”,以传统中国的货币与金融思想资源,为重建货币与金融理论提供参考。
本文为系列第十篇,原载于《中国钱币》2020年第3期,是作者对明代中叶的邱濬所提出“银钱钞”三种货币组合使用的货币层次结构论的导读。

以下为文章全文(接上期)

三、“本位方案”映照中的“邱濬方案”

面对政府铜钱不积极铸行、纸币败坏,白银由民间生发的威力渗透到政府经济行为的局面,邱浚在《铜楮之币》提出了“以银与钞相权而行”,以白银为价值基准,建立白银、纸钞和铜钱三个层次的货币体系,让其交易价值比率确定,在各自特定的领域分轨流通。他指出:

“臣请稽古三币之法。以银为上币,钞为中币,钱为下币,以中下二币为公私通用之具,而一准上币以权之焉。盖自国初以来,有银禁,恐其或阂钱钞也。而钱之用,不出于闽广。宣德、正统以后,钱始用于西北。自天顺、成化以来,钞之用益微矣。必欲如宝钞属镪之形,每一贯准钱一千、银一两,以复初制之旧,非用严刑不可也。然严刑非世所宜有。夫以法治民之形,可行于一时,不若以理服民之心,可施于悠久也。盖本天之理,制事之义,以为民之利,因时立法,随时以处中,圣贤制事之权也。窃以为今日制用之法,莫若以银与钱钞相权而行,每银一分易钱十文,新制之钞每贯易钱十文四角,完全未中折者每贯易钱五文,中折者三文,昏烂而有一贯字者一文。通诏天下以为定制,而严立擅自加减之罪。虽物生有丰歉,货直有贵贱,而银与钱钞交易之数,一定而永不易,行之百世,通之万方,如此则官籍可稽,而无那移之弊,民志不惑,而无欺诒之患。商出途、贾居市,皆无折阅之亏矣。既定此制之后,钱多则出钞以收钱,钞多则出钱以收钞。银之用非十两以上,禁不许以交易。银之成色,以火试白者为准。宝钞铜钱,通行上下而一权之以银,足国便民之法,改亦庶几焉?臣愚私见如此。盖因其可行不可行之两端,量度以取中而取裁于上,非敢自以为是而辄变成法也。”由此可见,在明代初年实行单一的大明宝钞制度趋于失败的情形下,邱浚提出了基于多层次交易环境需要,实行复合型货币体系的建议。作为整个社会的基准货币,白银就是核心价值尺度,宝钞和铜钱以其自身的优势服务于不同领域,其价值以与白银的固定比价为依归。这种货币体系的制度保证,便是中央政府行之有效的货币管理政策。“天生物以养人,付利权于人君,俾权其轻重,以便利天下之人,非用之以为一人之私奉也。人君不能权其轻重,致物货之偏废,固已失上天付异之意矣。况设为阴谋潜夺之术,以无用之物而致有用之财,以为私利哉?甚非天意矣。自宋人为交会,而金元承之以为钞。所谓钞者,所费之值不过三五钱,而以售人千钱之物。呜呼!世间之物,虽生于天地,然皆必资以人力而后能成其用。其体有大小精粗,其功力有浅深,其价有多少,值而至于千钱,其体非大则精,必非一日之功所成也。乃以方尺之楮值三五钱者而售人,可不可乎?下之人有以计取人如是者,上之人不能禁之,固已失上之职矣。况上之人自为之哉。民初受其欺,继而畏其威,不得已而黾勉从之。行之既久,天定人胜,终莫之行。非徒不得千钱之息,并与其所费三五钱之本而失之,且因之以失人心、亏国用,而致乱亡之祸如元人者,可鉴也。” 货币价值的稳定,并非专门依赖货币本身的自发调节。货币的真伪、可信度和供给量,以及与商品经济的关联,都必须通过国家的统一政策来维持。明朝的弊端主要源于对宝钞缺乏合理的价值维持措施,宝钞缺乏可兑换性。铜钱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基层市场的需要,劣币充斥,失去了以前各历史时期价值基准的地位(主要是宋以前)。在此情形之下,民间自发选择处于自然特质价值稳定的白银货币,形成社会的基准价值和价值尺度。这种选择是在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在西方势力向东方扩展的世界一体化背景下成为定势。在政府不力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价值基准从民间到政府转变为白银,而铜钱服务于基层社会的特有功能则由市场自发调节,劣币充斥。此后,尽管中国的货币体系在明清仍然是铜钱和白银的二元结构,但是,铜钱失去了社会价值基准的地位。白银主导的货币体系使明代在 1581 年后发生了价值基准的根本转换,从而将中国古代的货币历史划分为前后分明的两大时期。邱浚的论述充分反映了当时货币结构变化的趋势。邱濬的货币结构论是在他关于货币起源、货币形态更替的整体货币认识论基础上提出的。在货币起源问题上,他认为,“日中为市,使民交易以通有无,以物易物,物不皆有,故有钱币之造焉。必物与币两相当值而无轻重悬绝之偏,然后可以久行而无弊,时君世臣徒以用度不足之故,设为周利之计,以欺天下之人,以收天下之财而专其利于己,是岂上天立君之意哉?”他对我们今天解读的“需求的双重耦合”困境引发货币诞生,进行了独特的解读,“物不皆有”,故要货币做停顿和中介。而且,对货币生命力维持的关键聚焦在货币与商品的均衡关系上,也就是最终落实到物价和币值上,这是不能违背的“上天立君之意”。较之历史和现实中不断出现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喧嚣声,看透了货币的本质和功用。邱濬在比较了铜钱、纸币的优劣,“钱之弊在于伪,钞之弊在于多”以及白银不可阻挡之势以后,构建了“银与钱钞相权而行”的货币层次结构论。今人有将邱濬“银为上币”说看成从崇尚尊君集权体制下货币流通思想的局部自由化向自由放任货币思想转化的一个节点,与今天的自由竞争货币比拟,无疑有辨析邱濬问题意识的意义 。但更加能够正确判定邱濬货币结构论的参照坐标是西方平行提出的“本位方案”。在欧洲中世纪临近结束之时,西班牙北部加泰罗尼亚和卡提亚货币机制如何随同本位方案得到改进的经验教训,以及承诺兑换名目硬币的政府,一起促发了实验奇波拉所提“本位方案”的尝试 。本位制的基本理念是,“大额硬币是计价单位”,而“辅币价值用大额硬币来表示”。其要义分析起来在于两点,第一,在多种货币形式的共存环境中,以高价值货币为价值基准,其他货币形态以它来计算价值。同时,充当价值基准的货币为主币,而其他货币为辅币,形成主辅币关系。第二,建立名目小额货币体系构成辅币,辅币可以与主币进行比例的兑换,但是限定了数额,必须在一定的数额之上才能兑换主币。这既保证了价值基准免受冲击,也保证了底层市场对小额货币的灵活需求与应对,解决了小额货币的短缺问题。但到了制度完备的金本位时代,除了这些因素以外,关键在于维持这些原则的制度和法律程序的近代化,亦即宪法体制和民主机制在货币发行和流通上的约束功能。与此相比较,第一,邱濬提出以“白银为上币”,已表明以他的生活经验得出了基准货币建立的意识。白银与钱钞相权而行,虽然没有名言主辅币的关系,但其分层服务的领域划分,已有主副币功能区分的意味。第二,对于白银货币与钱钞的比价和兑换问题,他也有明确的设计,但没有给予“本位方案”条件下民间自律应对的空间。当然,这些都是技术上的。“邱濬方案”与“本位方案”的根本不同,在于“本位方案”的技术设定是镶嵌在西方近代社会制度建构的整体演进中,货币的法治与民主治理是它在制度上的优势所在。事实上,“邱濬方案”在专制集权背景下,可以说对货币组合使用的安排达到了极致状态。然而,与“本位方案”的走向和前景相比,立见轩轾!当然,邱濬在经济思想上还有其他的重要创举。诚如赵靖先生所说,他最早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就前引文中“所谓钞者所费之值不过三、五钱而以售人千钱之物”一段,赵靖评述称,他对于这纸币购买力的分析是错误的。纸币可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的条件是纸币发行量没有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就能按照它的票面价值流通,而不管它那张纸本身的材料价值多么小。这段话值得重视之处在于它超越了货币问题的范围,触及了一个更深刻、更有根本意义的理论问题。它指出了一切“资于人力”的“世间之物”即劳动产品,其价值都是由生产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其功力有深浅 其价有多少”,价值和劳动耗费多少成正比。邱濬这里以相当明确的形式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论点。英国古典学派创始人威廉·配第在 1660 年代提出劳动价值论。配第指出,耗费在白银生产上的劳动直接创造价值,而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只是在它们的产品同银相交换的范围内才创造价值。邱濬的论述以他上呈《大学衍义补》一书的 1487 年计,较威廉·配第早 174 年。这是闪烁着光辉的经济思想遗产 。

作者简介

何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金融学博士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3-2017年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等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优秀教学名师。研究方向为货币金融理论与货币金融-财政史。


出版专著:《清代赋税政策研究》、译著《别无他法:作为终极风险管理者的政府》、《货币制度的世界史》等,刊发多篇经济、金融及经济史领域的文章。


《从传统文献看货币与金融》题解

要深入对特定制度与文化特质的认识,必须建立一个坐标参照系。现代货币与金融理论的西方渊源,直接影响着中国现实的金融活动和政策决策,似乎中国只能取法于西方。然而,取法的结果却凸显出鲜明的中国印记,无论在吸纳的程度上或是效果上。中国的现实把握和前景预见,不仅要参照外国经验和总结,中国固有的传统积累和惯行也不得不予以必要的关照。


本系列文章选择重要的传统中国经典货币金融文献,既从历史情景出发,以求“理解之同情”,也与今天的理论思考相对接。力戒简单比附,坚持“古今东西立体比较”,以传统中国的货币与金融思想资源,为重建货币与金融理论提供参考。


编辑   易景阳

来源  《中国货币》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安然、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周末读史 | 白银走上主导货币舞台的步伐与明中期的“邱濬方案”(一)

周末读史 | 《叶李十四条划》与元代纸币的性质(二)

周末读史 | 《叶李十四条划》与元代纸币的性质(一)

周末读史 | 世界最早纸币理论“称提理论”与南宋纸币风险管理(二)

周末读史 | 世界最早纸币理论“称提理论”与南宋纸币风险管理(一)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