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锦 | 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模式与路径——第四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
11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1)发布会暨第四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
平行论坛二“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模式与路径” 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钱宗鑫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马名杰,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成果与技术评估部长张春鹏,海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罗来军和国家发改委国家节能中心处长时希杰先后作主题演讲。接着由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姬强,重庆邮电大学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何建洪,建行总行公司业务部资深副总经理崔喜苏,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教授张小成,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郭彪就论坛主题展开研讨。
以下为与会嘉宾的观点集锦:
主题演讲
马名杰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 |
《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最近的“十四五”规划以及国家若干重大战略和决议中都提到,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创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发达地区已经形成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创新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抓住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机遇;欠发达地区如何走以及走什么样的创新发展道路,诸多新课题需要回答。广义来看,创新发展不仅是科技创新,而是全面创新,是面对新问题提出新解决方案的过程。在深刻认识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应认识到我国区域创新发展走的是一条多层次、多极化、各具特色的道路。不同地区处在从简单的要素聚集,到创新生态逐步形成,乃至创新效应逐步释放的不同阶段,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地区特色优势的创新路径。
地方创新发展要解决从理念到行动的现实挑战。这其中,政府要更好发挥作用,重要的是真正树立新发展理念,从产业扶持政策向创新发展政策转变。对于创新活动来说,能够支持当地的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的软环境至关重要,这一生态的形成离不开市场的力量。
因此,对于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而言,需要衡量的不仅仅是发展的成本,在新的发展路径和方式中选择符合当地特色的路径,是对政府管理能力和经济治理水平的新考验。
张春鹏 |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成果与技术评估部长 |
《绿色技术创新的战略意义、推动方式和未来展望》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基于此,我们应强调绿色创新中的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绿色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意义。
传统认为,绿色技术公益性更强,市场价值不高,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特别是明确要求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其中需要强调以下几点:一是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发展中起着支撑作用,它实现的根本动力是绿色技术真正用起来、转化起来,为产业进步、区域转型和国家发展提供根本动力。二是在支撑上,要强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在路径上,要强化资源高效配置和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的目标应用导向机制。
对于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新时期我们要重点关心以下几个领域:一是能源电力,包括风能、生物质能、储能等。二是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三是建筑交通领域,强调新的技术方向变革。四是负碳技术和前沿颠覆性技术。五是推出有组织的重大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罗来军 | 海南省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
《长江经济带的创新发展方向》
长江经济带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总体来谈论长江经济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有其整体性和统一性。
在目前国际、国内格局下,长江经济带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对探索更高层次的创新模式和路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长江经济带要加强开放方面的创新。在新的国际贸易形势、投资模式和生产模式下,传统的开放模式需要调整以适应新的区域经济规则,这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
其次,更大范围的生态建设跨区域补偿是需要创新的方向。目前在小区域内或者一个省市内实施了跨区域补偿,但作为长江经济带的11省市的整个区域的跨区域补偿需要推进。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统一的机制和规则,使得经济发达的地区能够拿出较多的资金转移到生态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保护的修复、维护、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相应的经济效益相对比较薄弱,需要更大范围内的机制性的建设以实现更可持续的、长远的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
最后,长江经济带产业协作以及产业梯队的建设需要创新合作。长江流域东、中、西地区有各自的特色,但作为整体的协作、产业内在的关联和逻辑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创新加强产业布局。此外,城市群、交通体系、金融体系等层面都需要更多的创新合作。
时希杰 | 国家发改委国家节能中心处长 |
《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长江力量》
今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以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社会热点。11月,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写入《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们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处理好若干关系:一是发展与减排。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科学把握好能耗双控的力度和节奏。二是整体与局部。要坚持系统观念,用全局思维统筹推进“双碳”工作。各地区、各行业要统筹安排、加强衔接,合理确定达峰时间。三是短期与中长期。达峰与中和是高度关联的,峰值越高,未来中和的难度就会越大。要细水长流、持续降碳,不要出现剧烈波动。四是政府与市场。节能降碳具有经济外部性。一方面,要依法用好法律法规、标准等手段推动企业节能降碳;另一方面,要用好市场化手段,通过碳市场、绿色金融等方式支持企业顺利降碳。五是发展与安全。传统产业节能减碳要充分考虑生产供给稳定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避免影响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有明确指示和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色”和“智慧”是两个重要方向。在绿色发展方面,要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在智慧发展方面,要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嘉宾讨论环节
陈卫东 |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 |
第一,围绕长江经济带主体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应当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其中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和完善,硬件方面包括长江水道和欧亚大通道顺畅的连通问题,软件方面则是水陆转换文件的互认、提单互认和高效通关的问题等。基础设施的连通、建设、巩固和完善是为长江经济带更好地融入“双循环”大格局很重要的基础。
第二,应当利用好长江黄金水道,推动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转移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低产能或低技术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二是要用好各地方的资源条件,为东部留出高技术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在转移过程中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使长江经济带形成更为紧密的上下游产业分工格局。
第三,各个省市在研发创新和成果展示方面,应当有更系统的体系设计。创新经济研发、成果转化这既是市场竞争,市场自发的行为,也可以是有为政府作用的结果。从鼓励研发创新的相关制度和法规的建设,以形成良好完备的研发环境,到创新成果应用中金融体系的支持,这些都应当纳入绿色创新发展指数的考虑范围,建立标准的体系以系统考核分析。
第四,对于长江生态的保护,长江经济带各地政府应当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形成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格局,同时应当在产业转移方面形成分工合作、有效的体系。对于碳市场方面的合作,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1.发挥试点城市经验优势,以点带面,扩大碳市场辐射范围。
2.建立碳市场公平交易平台,完善碳市场基础设施。
3.完善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碳市场金融配套服务体系。
随着全国碳市场朝着金融化方向发展,长江经济带在区域金融市场和碳排放交易方面的合作空间非常大,相关衍生品产品的交易也会进一步激发长江经济带沿线的金融发展活力,拓展长江经济带金融市场发展空间。
郭彪 |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
国务院指导意见已经对创新发展模式订好了一些基本原则,即坚持重点突破、坚持引领创新、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市场导向。围绕这几项原则,需要围绕长江经济带每个城市作出它应有的规划,主要有近期的工作、长期的目标和围绕着近期工作和长期目标的财政金融或制度支持。
下面我简单讲讲我对我的老家——宜宾的思考。
第一、近期工作,宜宾市近期第一个重点工作就是要构建城市低碳发展布局,宜宾的优势是低碳经济,而且城市的水路、陆路和空路都非常发达,应该发挥宜宾优势,构建产业功能区的城市发展布局,努力打造政府+监管+保险+研究机构+专家联合的平台。第二要实施新基建建设,加速数字化转型。近期宁德时代已正式落地宜宾,宜宾要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光伏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利用宁德时代这个契机推广建设充电基础设施,鼓励龙头企业带头示范建设充电网络。第三要实现“生态产业化”,宜宾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我们应该全力推动宜宾市生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与周边重要城市旅游城市签署《共建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第四要实施医疗卫生优化工程,我们要把蜀南竹海打造成以医疗服务、护理康复、养生保健的龙头工程,带动建设周边望旅、医疗健康和养老社区。这是四个近期的路径。
第二、长期的重要任务是要完善多样化研发投入机制,要完善多元化的研发投入,努力打造现代化的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建立人才特区,领军人才扶持基金,杰出英才奖等等,这是长期的路径之一。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内生动力。这是偏长期而持续性的。
第三、政府和金融机构要提供政策和保障支持。第一,加强政府创新政策的支持。第二,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发展保障支持。第三,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宜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碳排放良机推出资产证券化金融工具。第四,对环保企业设置专项资金,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扩大绿色债券等直接融资规模,引导资金向发展能力建设和重点发展项目倾斜。
总之,每个长江经济带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应该坚持市场导向,做到符合自己的稳中求进的创新路径。
何建洪 | 重庆邮电大学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自2020年开始,成渝地区致力于建设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中心。基于此,重庆市梳理自身现状、制定自己的科技创新战略,要在未来十年实现科技创新跨越式、追赶式的发展。
目前,重庆市已进入创新格局加快形成的状态,主要表现为集中力量推进科研中心的建设、推动创新平台培育、加快集聚创新要素等。
但是,战略科技力量缺乏、创新发展引领作用不足等制约因素客观存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双一流学校数量与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存在较大差距,创新成果不足等。
鉴于此,重庆市一方面准备做大科学装置,如培养长江上游的实验室、产业链平台的重点实验室等。另一方面,拟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内国际知名院校的合作,尤其是围绕“一带一路”,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大局进行科技合作,有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方向,还有国家级的产业培养计划。
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有个 “强者愈强”的规律,同样存在着 “马太效应”。为克服重庆在人才、技术等资源上吸引较弱的现状,重庆市政府一是要下定决心,要把这一问题放在战略高度;同时,也需要外部的力量,即国家引导性或非经济性的策略影响和带动。
姬强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
第一,创新需要协同,对外是国际合作、多国协同,对内则要多区域协同。协同发展是主旋律,也是我们优先要选择的。从长江经济带内部协同角度来讲,可以考虑成渝经济圈模式,通过协同创新、技术、资金等优势互补,寻找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或将形成可在全国推广和示范的创新举措。
第二,资金问题。未来要全面地推动生态创新,光靠政府可能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展,特别是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能动性。如果未来由政府来引导,由企业做出引领性的突破,那可能是更好的一种创新模式。
第三,绿色金融。发展可再生能源,一靠政策,二靠技术,而技术的突破需要政策和资金的协同支持。所以,能源金融或绿色金融创新是未来可再生能源出现颠覆性技术,或者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关键。如何完善绿色金融,是长江经济带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主体地位可能需要去考虑的。
第四,如何落地?长江经济带应布局一些面向长远的、面向先进技术的国家级平台;同时,要完善研究中心以及工程实验室,通过创新平台的建设,去孵化或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于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创新。
张小成 |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教授 |
贵州的绿色发展创新及具体举措,可以围绕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发展现状,贵州的绿色资源非常丰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当前大数据与生态融合发展持续发力。在绿色金融上,贵州的绿色信贷占比已经超过国家的平均水平。在规则制度创新方面,贵州实施了160多项文明制度的改革,为贵州探索绿色经济之路,创新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贵州绿色发展面临当地经济、财政、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如政府支持力度不足、金融支持欠缺、绿色产业基金规模比较小、人才基础薄弱等。鉴于此,贵州已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绿色发展,如推动实施“千企改造”和“万企融合”来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出台绿色发展创新的举措、提供绿色金融创新支持服务等。未来,贵州将结合自身省情:如防返贫压力、经济实力薄弱、产业发展不均衡等现实因素,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明确要求,守住生态发展底线的同时,将以经济增长为重点,谋求更大的发展,培育后发优势,走一条有别于东部沿海、不同于西部其他省市的发展新路。
观点整理 聂可昱、朱斯迪
张必佳、张紫祥、虞思燕
撰稿 李宇钒
编辑 徐诗惠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崔甜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