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王忠民:当今的云服务基础设施边际收益没有过去工业化时代的规模限制
12月23日消息,2021中国文化金融峰会今日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金融助力双循环格局下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IMI顾问委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出席并发表演讲。
王忠民指出,当今的云服务基础设施的边际收益没有过去工业化时代的规模限制。工业化时代规模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而云服务数字化时代的边际成本无限接近于零,是规模收益无限扩大。所以会出现一个平台级的生态级的公司,因为数字化云服务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边际规模效益可以无限成长,边际范围可以无限成长。那从这个公司的外部性回报来看,这种平台公司应该把它形成云的系统向政府的监管部门开发,让合法性与合规性嵌入到整个社会的服务体系当中。
以下为讲话全文:
大家好,很高兴又回到文化金融论坛,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基础设施双循环与内外部效率”。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逻辑是基础设施既给前端的产业提供了基础的功能,又使基础设施产业本身得到了长足的投资、进步和发展。我国无论是跨区域的基础设施,例如机场、航空、高铁、公路,还是城市的功用基础设施例如城里的地铁、城里的水电气,发展水平都在全球名列前茅。
产业的基础设施包括电、气、煤等等。这些基础设施能够带来的社会进步,不仅包括了它自身的投资效能成长,还包括了它能够带动的产业的链条的长度和产业的渗透率。比如电,如果所有的企业,所有的个人生活、城市生活都需要电的时候,这个基础设施产业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宽度,服务的广度将为这些生产和服务端口,带来十分庞大的服务活力,社会效率和社会产能以及GDP。这些基础设施产业带动了全部产业的发展之后,会形成一个这些产业对基础设施的内部效率运用的规模效应。这些规模效应甚至会带来外部性的收益,如一条路的形成,就可能带动周围的房地产业,商业,教育业等其它产业的发展。
内部性是把可以统计到自身以及高渗透率产业链当中的收益,因为可以从资产负债表, GDP的统计,以及国民收入等数据看到。外部性,也就是外部循环,是不能带进直接的资产负债表的收益。基础设施带动一个产业内循环,区域内循环的规模越大,基础设施的扩展效应也越大,基础设施的外部性效应也会越大。当把这个循环的内循环发挥到充分的时候,就可以发挥全球的外循环。我国的“一带一路”以及贸易规模的扩大,会带动航运和外部服务扩大,带来纵向的内部收益。同时,航运企业等基建企业都会在外循环过程中得到成长,也带动国内的贸易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这些带动既带来国内的资产负债表中表内的增收,也带有外部性的。这种外部性是不同市场之间的互通有无,比较优势的发挥,甚至背后更深远的文化价值观的思想交流,乃至全社会庞大的外部循环。
因而从工业城市基础设施带来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的总回报的角度,即它的内部收益性和外部性效应这样的一个分析逻辑上,我们发现各个社会的最大的基础设施的跃升和变迁的标志就是服务业的快速成长。而服务业是非物理形态的,它会跨越区域,跨越国界,跨越各个方面,所以服务业更多的发展需要服务的基础设施能够得到更大规模、更广渗透率、更多外部性的成长。
此次疫情让我们意识到一个有效的防疫制度架构和防疫制度体系是现代免疫服务业的要求,我们需要一个完备的体系,包括完备的制度,来为未来的疫情做好准备。在这个服务体系的搭建过程中,包括基因图谱的确定、疫苗的提供、核算检测以及治理服务的提供,都受到贸易和全球化的深刻影响。这些基础设施的发展对全球的服务业的产业链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服务业带来的外部性效应。疫情期间,境外的贸易体和产业链的复合体受益于疫情的防控并不断恢复,这就是免疫服务制度的外部性效应。最近几年,中国在全球的抗疫过程中提供了全球覆盖的免疫服务,这一步促进了我们国际贸易,国际产业链,国际朋友圈。免疫服务发挥的外部性的功能所带来的受益超过了产业自身的产值,其外部性效应比内部效应要强。
从服务是一种制度体系的构建和服务的渗透率推广这个内部角度看服务扩大到全球范围时,构建出领先文化架构,即以文化思维满足人的基本服务需求作为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基本点,是能够发挥服务业的产业内的循环的有效性、公平、满足。而从发挥服务业的外部性角度看,这种文化基础构架可以在外交和全球的经济的互动范围内发挥规模效应,获得巨大的成长。中国文化当中的文化因子和文化基因,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趋向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能够随着教育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终身教育的建构产生一种文化渗透作用,不仅为时代提供有效的劳动力,更是为社会提供新的价值和新的服务。文化的渗透作用仅从文化本身带来的GDP或者内部的收益测算并不充分。当今的文化的外部性效应包括全社会的和谐,全社会的健康自强不息的向上的风尚,全社会的以合作,以团队,以整体,以集体的力量的价值取向以及这个价值取向选择带来的社会进步。这些看不到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能量是文化服务的外部性。比如,一个伟大的作品能焕发起读者内心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积极合作的精神的时候,这种作品带来了很强的社会的外部性。新时代的党中央的价值取向、文化选择、以及彰显中国文化当中的闪光精彩的地方和吸纳国外的其他文化,与教育体系融合,服务所有受教育的人,才可以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性回报和社会性外部效应。
从知识传递方面来看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回报的收益,当文字产生的时候,所有人能够掌握文字,可以传递信息,可以记载知识,可以使知识在不同代际之间长期流传。文字如果是在一个免费开源的教育过程之中,人们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使用的能量就会巨大,这是义务教育制度的意义。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源代码是开源的,基于源代码可以拓展新的APP应用,拓展新的软件的体系,原来私有的东西变成公有后,在数字化下,社会的价值在代码开源这样的基础设施当中发挥了作用。
当今的云服务基础设施的边际收益没有过去工业化时代的规模限制。工业化时代规模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而云服务数字化时代的边际成本无限接近于零,是规模收益无限扩大。所以会出现一个平台级的生态级的公司,因为数字化云服务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边际规模效益可以无限成长,边际范围可以无限成长。那从这个公司的外部性回报来看,这种平台公司应该把它形成云的系统向政府的监管部门开发,让合法性与合规性嵌入到整个社会的服务体系当中。这样监管的透明度、可能性以及数字化形成。一旦完成了数字化监管,数字化产业和数字化服务的全过程,这种产业的外部性的逻辑成立,因为清晰的云的监管体系,能使得这些企业减少走弯路的可能性,提高全社会福利。所以数字化产业中蕴含着平台公司与监管主体共生共长的逻辑,企业内部的合规和社会的合法之间的外部性的关系和内部性的逻辑。这其实就是将社文化价值观渗透到数字化的治理和数字化成长发展过程中。
总结本文提出的三个基础设施,分别是工业城市化的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收益既包括在产业内的内循环当中带来的内部收益,也包括外部性的收益。基础设施的成长、发展,收益群体的扩大,和社会的外部性收益分别描述了工业化时代的基础设施,服务时代的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外部效应,是通过文化的渗透以及文化的服务激发每一个社会行为主体的效能和对全社会的外部成员以及外部主体之间的正能量焕发出来。
我就基础设施,内部收益,外部性收益和时代效应给大家做了一个分享,谢谢各位。
编辑 张紫祥
来源 欧美同学会金融委员会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管涛:警惕通货膨胀,反思政策应对
视点 | 陈卫东: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和人民币国际化顶层设计
魏本华:后疫情时代中国助力经济复苏和中长期展望
视点 | 王永利:发挥香港作用,增强大湾区金融国际竞争力
【直播回放】2021国际货币论坛:双循环格局下的中国金融发展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