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MI工作论文 | 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互补性——基于共同富裕时代背景

原文信息

作者:

李粤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云贤,中山大学中观经济学研究院、国际金融学院、高级金融研究院、国家金融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关键词:

共同富裕;互补;CES 生产函数;资本结构;技术进步偏向

摘要

从中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考虑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研究政府投资对整体资本结构的影响。首先将政府投资引入双层嵌套型CES生产函数,验证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的互补性;其次建立扩展的拉姆齐模型,推导出稳态时私人资本与公共资本的最优比例关系,发现私人资本占比低于最优水平;最后通过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分解,发现技术偏向于私人资本主要源于私人资本的积累与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互补效应。因此,在鼓励提高私人资本占比的同时,要注意到这会引致技术偏向于私人资本,需防范贫富差距的扩大。


以下为文章核心内容:

 1

引言

共同富裕是未来一个发展阶段中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了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对共同富裕的定义和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行了明确的解释,将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共同富裕的指标之一。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不光要关注“分好蛋糕”,还要关注“做大蛋糕”。一方面,发展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共同富裕不光要依靠分配,还要强调落后区域自身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共同富裕。在“做大蛋糕”的过程中,私人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私人资本是私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本文关注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的关系,从资本结构的角度为共同富裕的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本文从供给侧的角度验证了政府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互补关系。对接资本技能互补和技术进步偏向这支文献,以中观经济学提到的政府是市场竞争“参与者”为基础,本文将资本分为政府公共资本(G)与私人资本(I)两种类型,构建 [L,(G,I)]双重嵌套式 CES 生产函数,验证二者的互补性。第二,在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互补的设定下,本文重新分析了经济增长中的结构问题,为共同富裕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撑:一是将拉姆齐的资本累积方程进行扩展,推导出最优的资本结构;二是使用雷钦礼和李粤麟(2020)再定义的技术偏向性指数,研究资本结构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


 2

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互补性

(一)模型设定

以往文献普遍关注资本要素与技能劳动力要素之间的互补关系,也就是说相对于非技能劳动力,技能劳动力与资本互补性更强。回顾已有资本-技能互补性检验的方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三大类:两步条件法;超越对数函数法和CES生产函数参数估计法。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关注的是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互补关系,因此将资本要素分为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两类。模型借鉴Acemoglu对技术进步偏向的设定,并结合CES生产函数参数估计方法,构建[L,(G,I)]型双重嵌套式CES生产函数,来验证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互补关系。如下式所示:

其中,Y表示总产出,L表示劳动力,G表示政府的公共资本,I表示私人资本,Ai表示i(i=G,I,L)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 α和ω代表分布参数决定要素相对重要程度,ρ和θ为替代弹性参数。根据希克斯对替代弹性的定义可知,[L,(G,I)]双层嵌套型CES生产函数的要素替代弹性如下式所示:

其中,ξI、ξG、ξL分别为私人资本、公共资本和劳动在总支出中的相对支出份额,而ξGI则表示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在总支出中的份额。


由上式可知,当替代弹性参数θ<0时,σGI<1,表示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是绝对互补的,即政府资本的增加将导致私人资本的进一步增加;当替代弹性参数0<θ<1时,σGI>1说明政府资本G与私人资本I是替代的,即政府资本的增加将导致私人资本的减少。进一步,借鉴对资本技能互补的定义可知:当σGL>σGI时,即1>ρ>θ时,相对于劳动力,公共资本与私人互补性更强,本文将其定义为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是相对互补的;当σGL<σGI时,即1>θ>ρ时,相对于劳动力,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不存在更强的互补性,也就是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不存在相对互补性。因此,为了验证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互补关系,只需验证参数1>ρ>θ。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总产出使用收入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收入份额=劳动者报酬/总产出;私人资本收入份额=(营业盈余+固定资本折旧×私人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总产出;政府资本收入份额=1-劳动力收入份额-私人资本收入份额。政府资本和私人资本通过永续盘存放估算得到,其中,名义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的资金流量表。各名义变量都经过平减得到实际变量。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2~2017年。


(三)参数估计

本文使用 Klump et al.提出的标准化供给侧方法来估计替代参数及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根据 Klump et al.理论,用平均值作为基准线可以利用更多信息,因此,设定:

其中,Λ为规模因子,将基准线带入标准化生产函数,连同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得到估计各参数的标准化供给侧联立方程组,如下式所示:

其中,ηGt,ηIt,ηLt分别为政府资本、私人资本、劳动力收入份额,μ≥0测度价格影响,git为i(i=G,I,L)要素技术进步的增长率,如下式所示:

其中,γi为技术增长参数,λi为技术曲率。最后,使用非线性似不相关回归法对方程组进行参数估计,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参数估计结果

根据政府公共资本G与私人资本I的要素替代弹性式可知:σGI=0.645<1,也就是说政府公共资本G与私人资本I是绝对互补的。另一方面,参数估计结果满足1>ρ>θ也就验证了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互补的假设。至此,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印证了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是互补关系的假说。这也为上文提到政府的投资不仅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还会有挤入效应,提供了一个中观经济学的解释视角:政府的投资作为准经营性资源与私人投资这类可经营性资源是互补的,也就是说,政府投资或者公共资本积累的增加会吸引更多的私人投资或者资本积累的增加,从而引致了挤入效应。由经济学理论定义可知,互补的要素存在最优的比例关系。因此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同样存在最优比,即资本有最优的结构。由于私人投资是共同富裕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因此分析私人投资的最优占比将对共同富裕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3

资本结构

本节将拉姆齐的资本累计方程扩展为2个:私人资本累积方程和公共资本累积方程,如下式所示。

其中,Y 表示总产出,δ表示折旧率,τ表示平均税率,Cit表示私人消费,Cgt表示政府消费。


对于政府规划者来说,其目的是让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对于代表性消费者来说,私人消费品和公共消费品带来的效用方式不同,不能进行简单的线性加总。

图1 均衡资本结构与税率及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关系图

进一步分析各变量对均衡资本结构的影响。图1为资本结构随税率τ和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Ai(i=G,I,L)的变化关系图。可以看出:税率的增加将提高公共资本的占比,可以从挤出效应的角度进行理解,即税率的提升将挤出私人投资,也就降低了私人投资的占比。私人资本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AI的增加,将提高公共资本的占比;公共资本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AG的增加,将提高公共资本的占比。可以从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互补特性进行理解,二者互补特性决定了一类要素其增强型技术进步的提高,将需要配套对应的另一类要素的增加。劳动力资本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AL的影响是中性的,不会改变资本的结构。


由于私人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但实际上私人资本占比要低于最优水平,这将不利于共同富裕的推进。因此,对于落后地区而言,应该重视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最优比例关系,提高私人投资的占比,充分发挥私人经济对共同富裕建设的推动作用。


 4

资本结构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

借鉴雷钦礼和李粤麟(2020)定义的三要素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如下式:

由上式可以看出,技术进步的私人资本偏向性不只来自资本和劳动力的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直接效应),在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互补情况下,公共资本以及公共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会通过资本-技能互补间接影响技能偏向性(间接效应),另一方面私人资本的相对增加也是影响技术进步方向的重要原因(规模效应)。其中,直接效应是通过提高私人资本相对于劳动力的增强型技术进步来实现;间接效应引致技术进步偏向于私人资本的机制有二:一是通过体现于公共资本的技术水平提高,二是通过资本结构中公共资本比例的提高;规模效应是通过私人资本相对于劳动力的密度来实现。


结合前文表1参数估计结果和上式对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的定义得到全国1993~2017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如表2)。

通过表(2)的技能偏向性指数可以看到,相对于劳动力1993~2017年全国整体技术进步偏向于私人资本,Ts指数平均值为0.009;直接效应均为负值,由于测算的ρ>0,所以表明私人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增长率低于劳动力增强型技术进步,这与雷钦礼(2017)得到的结论相吻合:“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都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技术效率的提升上,而资本技术效率的提升速度很慢”;间接效应的作用大部分为正向的,由于ρ>0,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表现出相对互补性,因此公共资本及其增强型技术进步通过互补效应引致了技术进步偏向于私人资本。1992年以来中国资本以平均 23%的速度增长大于私人资本 20%的增长速度,这就使得私人资本的占比有所下降,公共资本通过资本技能互补效应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使得技术进步偏向于私人资本;规模效应总为正值,由于测算的ρ>0,所以表明私人资本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对资本投资的重视,数据表明中国 1992~2017 年私人资本的增长率平均为20%,而劳动力的增长率平均为0.76%,私人资本的增长为劳动力的20倍左右,近年来劳动力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此时私人资本与劳动力相互替代,由于规模效应使得技术进步偏向于相对丰裕的要素。


另外,整体来看规模效应的贡献>间接效应的贡献>0>直接效应的贡献,规模效应对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的贡献最大,平均来看其贡献了技术进步偏向于私人资本 283%,相对互补效应对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有正贡献(7.3%),而直接效应对技术进步的私人资本偏向性是负贡献(-190%)。因此,当技术进步的质量外生时本文定量地印证了当考虑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差异时,私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来自于私人资本规模的增加,其次是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相对互补效应。以往研究大多未考虑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区别,也未考虑二者相对互补的特性,这忽略了影响私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一大因素,指数存在巨大偏差。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增加,尤其是私人资本,将引致技术进步偏向于私人资本,而不是劳动力,这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在鼓励增加私人资本占比的同时,要认识到其过度积累也可能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建设,因此要注意私人资本的合理占比。

 5



结论

分配和发展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资本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中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考虑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研究政府投资对整体资本结构的影响。


首先,本文验证了政府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互补关系。对接资本技能互补和技术进步偏向两支文献,本文将资本分为政府公共资本(G)与私人资本(I)两种类型,验证了二者的互补性:一方面,为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入效应提供了新的解释角度,即由于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互补,所以政府投资或者公共资本积累的增加会吸引更多的私人投资或者资本积累的增加,从而引致了挤入效应;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二者具有最优的比例关系。


其次,本文将拉姆齐的资本累积方程扩展为公共资本累积方程和私人资本累积方程,推导出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最优的资本结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二者互补特性决定了公共资本(私人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的提高,将提高私人资本(公共资本)要素的占比。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实际的私人资本占比要低于最优水平,即政府公共资本累积过度,这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对于落后地区而言,应该关注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最优比例关系,提高私人投资的占比,充分发挥私人经济对共同富裕建设的推动作用。


最后,本文使用雷钦礼和李粤麟(2020)年再定义的技术偏向性指数,测算了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1993~2017 年间,相较于劳动力,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于私人资本。指数分解发现,技术偏向于私人资本主要源于私人资本的积累,其次是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互补效应。概括而言,公共资本存在过度积累的现象,但是在鼓励增加私人资本占比的同时,要认识到私人资本的过度积累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建设,要注意私人资本的合理占比。因此,区域政府借助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发展的过程中,既应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应优化公有资本与私人资本投资的合理占比,从而优化资本投资组合,促进区域共同富裕繁荣。可以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港口公园式城市(PPC)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模式作为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融合的有效方式。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工作论文

编号IMI Working Paper No.2206


扫描下方二维码阅读全文

编辑  张哲铭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IMI宏观月报 | 美联储鹰派预期转弱,欧央行意外放鹰(2022年2月)

宏观经济专题 | 流动性覆盖率监管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吗?

IMI学研 | 金融监管动态周报(2月28日-3月6日)

两会关注 | 全国政协委员刘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会议征文 |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2夏” 暨金融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征文启事

IMI锐评 | 聚焦两会:经济增长稳中求进,多领域部署全面考量

RUC之声 | 朱青: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好在哪儿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