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卖了几百万,故宫、豆瓣、果壳们的日历生意经
每到12月我都会收到互联网公司寄来的日历,它们制作精巧、用料考究、外观别致。今年我收到的日历不少,最特别的有两套:一套是罗辑思维送给我的罗振宇签名版故宫日历,还有一套则是豆瓣送给我的豆瓣电影生活日历。之所以它们特别,是因为这两份台历并非礼品,而是商品,并且都卖得不错。
2017年版《故宫日历》截至11月末卖出了47.3万册,较去年翻了一番。豆瓣的官方微博也提到《豆瓣电影生活日历》不到一周就被抢光,听内部工作人员说销售额几百万,微博下还有不少留言求补货,淘宝更是炒到1999元。早前,聚集了知识青年的果壳所发行的物种日历在短时间内卖出了500万的销售额。这彻底改变了过去我对日历“负责吃灰”的刻板印象:这玩意儿还真有人买?
日历本身并不是新鲜事物,唐朝就已出现木板刻印的老黄历,算是日历的雏形。在Google Calendar这类日历应用出现之前,人们习惯于用纸质版的日历管理日程。不过,即便是十年前, 你家里的挂历、台历可能都不是自己花钱买的,而是银行这类机关或者爸妈的单位赠送的,企业和机关是日历的买单人,个人一般没有购买日历的习惯。但鉴于家家需要日历,所以日历依然算得上一个市场,每个地方都有“挂历一条街”,北京的在沙子口,广州的在机场路,武汉的在汉正街。
到了2013年,各地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挂历行业哀嚎一片,用互联网的话说是迎来寒冬,比如广州挂历台历一条街销量最多下降80%,日历生产与销售公司迎来裁员甚至倒闭关张。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与《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这样的政策有直接关系,政府为了避免铺张浪费限制机关和企业用公款购买日历等产品,对日历行业造成巨大影响。
2013年也是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之时。类似于Google Calendar的互联网日历应用快速普及,它们在功能上完全可满足人们管理日程的需求,还有类似于团队协作、日程提醒、设备同步的功能,比纸质版日历更强大,中国做的比较好的有QQ日历、365日历、万年历等产品,现在,小米、苹果等智能手机也自带了日历应用。
政策的约束和技术的发展,正在杀死传统日历。
然而,到了今年日历又卷土重来,让人大跌眼镜。文化日历玩家越来越多,不仅仅有故宫日历这样的老司机,还有豆瓣、果壳等上百个品牌,其中70%是2016年才面世的。更不可思议的是,它们都取得了非常亮眼的销量成绩:《故宫日历2017年版》“低配版”定价66元,《豆瓣电影生活日历》定价58元,《果壳物种日历》最低卖67元,它们均卖出数十万套,销售额都达到数百万级别。
故宫日历、果壳物种日历和豆瓣电影生活日历,思路大同小异,与传统日历最大不同在于一点:有了文化属性,同时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和销售,我将它们均称为互联网文化日历。
《故宫日历》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在1932年到1936年发行之后曾中止,直到2010年以1937年版日历为蓝本重新出版,6年间销量增长超过8倍,长期居于生活艺术类图书销售榜首——注意,它是图书,而不是工具。不论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版本还是最新版本,均与故宫藏品进行了结合,让其充满文化底蕴,同时《故宫日历》不忘与时俱进,比如2016年日历就与生肖“猴”进行了结合。
在营销上,故宫一直走在传统文化机构拥抱互联网的前列,它拥有韩熙载夜宴图、紫禁城祥瑞等系列App,同时还不忘与腾讯这类互联网巨头合作深度开发“故宫”这一超级IP仓库,最近还有消息显示故宫要与8848联合开发故宫手机。《故宫日历》的营销同样与时俱进,比如与互联网知识社群罗辑思维合作推出了定价199元的珍藏版定制套装,其销售渠道也以电商为主。
《豆瓣电影生活日历》则是由豆瓣市集和豆瓣电影团队打造,其定位为“电影书”,每一页内容都与电影有关系,包括电影人物的诞生、经典电影的发布、经典的电影台词,还整合了电影在豆瓣的短评与评分,用户还可拿出手机扫码二维码查看更多电影内容。《豆瓣电影生活日历》要抓住的是热爱电影的那部分年轻人,希望给用户每一天的生活融入电影元素。豆瓣电影生活日历并未开展任何营销,在自有平台发布之后,一周之内就被哄抢精光,文艺青年的购买力再一次得到验证。
《果壳物种日历》,一听名字就知道是面向知识用户群了,在周边上果壳尝试较早,今年已是果壳第三年做日历,第一年做的是《城市物种日历》,主题是城市动植物科普;第二年是《餐桌物种日历》,主题是食物物种科普;今年则是“萌物”,依然是各种生物科普。《果壳物种日历》拥有插画、文字介绍,还有二维码让用户可到果壳App查看更多知识,同时日历可撕下作为明星片寄出。果壳在网站、微博、微信等自有渠道推广这一日历,其创始人姬十三亦亲自上阵,利用社群的力量,最终在72小时售出了几十万套,销售额500多万。
为什么用户要花高价购买这些日历?我想功能性是次要的,不论是计划日程,还是记录事情,都有大量免费的互联网工具可以选择,并且更方便。用户购买文化日历本质是一种精神消费,跟小孩子买芭比娃娃,大人们买手办没有本质区别。
不论是《故宫日历》还是《豆瓣电影生活日历》还是《果壳物种日历》,它们都有浓烈的文化内涵,与故宫、电影、物种知识这些文化密切相关。简单地说,这些日历的本质就是文化周边产品,人们购买文化日历更多是为了精神的愉悦,它是一种格调情趣,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每天翻开新的一页”的仪式感,因此日历的内容、文字、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
由于有文化价值且在生产上有时效性,文化日历跟邮票一样,具备了一定的收藏价值,比如2010版的《故宫日历》价格目前已被炒至5000元,2011年至2014年版的《故宫日历》标价也多在400元以上,而《豆瓣电影生活日历》今天在淘宝已被炒1999元。不过,我想眼下购买这类产品的用户应该还不是为了收藏获利,它就跟手表、珠宝一样,收藏价值是弱于使用价值的。
在IP满天飞的今天,周边不是一个陌生词汇。互联网IP之前更多是在追求虚拟内容的周边开发,譬如文学到电影到动漫到音乐到游戏,涉足实体商品的并不多。但是,传统IP实体化取得成功的却鳞次栉比,从日本动漫的海量延伸品,到迪斯尼创办的娱乐帝国,都是周边产品开发的成功尝试。
文化日历火爆带来的启示是:文化IP的周边产品可能要爆发了。如果豆瓣电影用户愿意去买日历摆在桌上,有没有可能去买电影主题的文化衫、马克杯、家居装饰、首饰箱包等周边产品?可能性非常大, 事实上,Line等互联网公司在周边延伸品探索上就已取得很不错的进展,LINE的主题店在全世界受到热捧。并且,巧合的是,就在今天,微信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活动即微信公开课Pro上,微信正式发布WeStore——这是售卖微信主题周边产品的在线商店,比如贴纸、笔记本、钥匙扣、相框。
互联网文化周边产品市场爆发在即,传统产品可以更多融入文化元素,比如手机、服装、饰品等传统产品可与互联网文化平台合作开发产品,即可用其IP还可实现渠道共享;互联网文化周边产品对个性化、设计感的追求意味着C2B模式将会更有用武之地;社群营销、社群电商、粉丝经济、知识变现这些流行的词汇,与互联网文化周边产品交汇同样会碰撞出许多火花。
刚刚上线的微信WeStore眼下还只是基于“微信”这个IP,就跟小米米兔等产品一样,由于用户基数庞大,依然有可能爆发,但如果能够与更具文化属性的故宫、豆瓣、果壳们合作开发周边产品,恐怕会有更好的效果,事实上,腾讯已经开始与故宫合作,接下来WeStore上线故宫周边也有可能。
在我看来,文化周边产品要能成功必须要三个条件:1、强烈的文化属性,形成号召力,所谓IP;2、忠实的粉丝群体,形成购买力,所谓死忠粉;3、丰富的IP库存,形成持续性,所谓IP库。
比如《豆瓣电影生活日历》,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每一部电影,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演员,都可能成为IP,故宫、果壳都是如此,拥有IP库,而不是单个IP,进而可以不断地开发各种周边产品,日历每年都能玩出花样来——《钢铁侠》本身的周边能力有限,但漫威公司的周边开发能力却很强。
与此同时,故宫、豆瓣和果壳都有着忠实的用户群:故宫圈艺术爱好者,豆瓣圈文艺青年,果壳圈知识青年,这些用户都有很强的忠诚度和购买力,我想这是《故宫日历》、《豆瓣电影生活日历》、《果壳物种日历》们火爆的根源。
日历只是它们尝试周边产品开发的开始。果壳官方主题市场就已拥有T恤、绿植、笔记本在内的多个周边商品,在周边探索出一条路来;豆瓣官方微博表示接下来会开发更多的周边主题产品,这或许会让豆瓣在保持原有调性的同时增加一种变现模式;故宫最近则宣布要跟8848开发“故宫手机”,在周边产品开发上与第三方合作走得更快更远。随着中国消费升级的深入,尤其是精神消费市场的壮大,文化周边产品市场或许距离爆发已经不远,文化日历之后的下一个爆款会是什么?
近期热点文章推荐:
天猫双11 百度无人车内测 腾讯WE大会 陌陌直播 小米乐视口水战 MacBook Pro 专访金蝶云之家CEO 微博反超Twitter 移动资讯大战 直播倒闭潮 阿里巴巴和Google之战 乔布斯和鲍勃迪伦 Papi酱 直播电商 美团糯米 美图上市 广告新规 内容创业 洗稿可耻 支付宝改昵称 外卖三国杀 共享出行 李银河直播 微信小程序 iPhone7热销 Amzon VP 运营商离职潮 “精神角落”豆瓣 小米“三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