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壹号见·见人见智】領·秀丨许钦松:艺术家应有使命感

广州越秀发布 广州越秀发布 2019-06-30


今日广州,始于越秀。越秀是千年广州古城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在这片土地生活、探索、奋斗、创造的人们,书写着广州越秀这片土地的故事。


他们或在旧城根和老街巷中出生成长,他们或在传统艺术和工艺中传承坚守,他们或在创意园和科技园中探索创新,他们或在万变的商业世界中逐梦前行……各行各业中引领开拓的人们,展现了越秀区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特色成就,他们的气质,正是这片土地可感的温度。


“壹号见·见人见智”,广州越秀区政务微平台“广州越秀发布”携手《南方人物周刊》,一起寻访广州越秀的精彩人物故事,感受“領·秀”们独特的风采和温度。


本期人物


著名画家许钦松,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越秀区文化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越秀区文联艺术顾问。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大会堂等机构收藏,他是“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总策划。



许钦松的办公室曾是岭南画派代表画家关山月的画室,关老在世时,作为徒弟之一,许钦松得以在这里旁观关老作画。而担任广东画院院长之后,他搬了进来。


这是一个绝佳的画室:两扇两开的大窗中,阳光铺洒进来,照亮整个大厅。风吹过,一帘谷黄色的窗帘轻轻涌动。在专业的画家许钦松眼里,光打到墙上是暖的,地面是灰的,还伴有灯光照耀,于是看似只有一个颜色的光也千变万化。这被他视为“画家对色彩天生的敏感”,如同对文字的敏感之于作家,是一种天赋。长时间不间断重复训练之后,这种敏感会持续加强,再发扬光大。


许钦松的画室兼办公室,原来是画家关山月的画室。

 

但训练一旦中断,会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许钦松记得,画家黎雄才曾摔断了腿,住院治疗三个月后回家,再拿起笔,笔不听话了,他老人家当场流泪。歌唱家关牧村也跟他讲过,她坚持天天练声,连开车塞车时都在车里练。许钦松如果三天不动笔,也会觉得亏欠了什么,白活了三天。“艺术艺术,就是要做到专业,要不停训练。”



画了几十年,许钦松认为画家需要有家国情怀。他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比现在的年轻人更丰富。读书时图书馆被封起来,他也会找老师偷偷拿钥匙开门看书。眼界由此开阔,使命感也渐渐形成。“年轻人他们宣扬自我,但这是小格局的。这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要求他们也不现实。但我们那一代人确实会有关注社会的眼光,有一种使命感。”


许钦松用了半年时间完成巨幅山水《南粤春晓》,现收藏于人民大会堂。


张开眼,都是美术的天地


1952年农历闰五月,许钦松出生于有全国木刻之乡称号的广东澄海县一个许姓村庄。曾祖父是前清举人,做过官,退休后在村里建了一座非常大的住宅,许钦松从小就和家人、族人居住在里面。许钦松的祖父是一个秀才,没有做过官。小时候,许钦松见过曾祖父留下的一大堆文稿、诗稿,还有许多藏书。

 

潮汕地区的民间艺术始终伴随着许钦松的成长。每逢中秋和元宵,爷爷主持乡里的灯谜会、自掏腰包买好奖品,乡亲们积极参与。与妈妈观潮剧,听不懂在唱什么,但五光十色的戏服、走路的神态、唱腔与表情,都让他很感兴趣。老家房子里有不少木雕,老人家也会挨个讲木雕上雕的故事。通向这些民间艺术的第一步是绘画,于是他开始了画画。“张开眼,都是美术的天地。”他说。

 

20世纪30年代,大批潮汕人在上海发展,包括电影大师蔡楚生等人。随着抗战爆发,这批美术学子都回到了家乡。一部分人到中学里当美术老师,无疑成为了潮汕美术启蒙者。许钦松也因此接受了专业的绘画训练。

 

他曾在当地文化馆学习美术,裱画室的师傅与他交好,让他看裱画的过程。大批名家的作品都在这里装裱,不乏吴昌硕、任伯年的原作。在这些画作的影响下,许钦松自认“起点很高”。19岁时,他已经有作品参加展览,大学学习了版画专业,往后一直作画至今。


青年时代的许钦松


艺术家应该是个大杂家


许钦松学国画实际上比学版画要早,但由于大学专业分配的原因,他成为了版画专业的学生。从此,他游刃于版画与国画之间,成为一位跨专业的画家。长年从事版画的创作,版画中的一些优势和特点,如力量的元素和构成的处理方法会潜意识地进入许钦松的国画,促进了他对国画的创新,使得国画更有整体感,更有力度。许钦松的山水画,用笔如斧,挥洒自如,像“刀刻的山水”。

 

两种不同门类的画种专业也让许钦松拥有了两双眼睛,写生时,月色朦胧下景物影影绰绰,他创作国画。阳光底下,眼前的物物结构性强烈,他创作版画。


青年时代的许钦松在澳洲南冰洋海边写生


许钦松在绘画大师关山月门下学习,关老给他最大的启示是“注重写生”。他每年都有两三次外出写生,“不写生,脑袋就会空,画出来的东西就会概念,每一张画都会差不多。生活与艺术是相通的,生活是艺术的源头活水,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没有生活创作者就会透支,思想会枯竭。”


岭南画派代表画家关山月(左)和青年时代的许钦松(右)

 

许钦松认为,近代以来,一个画家从事不同画种的创作是十分正常的事,如70%以上的国画名家是其他画种出身的,如徐悲鸿和吴冠中等原来学的是油画,后来才从事国画。按许钦松的话来说,一个艺术家应该是个大杂家,样样都要懂一点。

 

他有时会对年青一代有些忧虑,为促进艺术的传承,激励更多青年艺术家坚持创作,他开设了“许钦松创作奖”,现已持续评选了九届,大批学子受到鼓励。

 

作为岭南画派的重要传人,许钦松时不时会怀念当年岭南画派师傅带徒弟的传统。随着教育的发展与推进,绘画专业也呈现出新的教学体系。从前传统的传道授业已很难看到。他希望找回这一传统,培养出新一批绘画人才。


广东建立文化自信需要文化沉淀


人物周刊

广东美术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地位?


许钦松

广东美术这一百年影响很大,特别是在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绘画进入到现代,我们广东美术在这一历史转折期推动了中国美术向现代化的华丽转身,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发展找到了路径。在辛亥革命前,中国画走到穷途末路。这个时候,随着外来思想进入,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岭南画派为首的一批老一辈画家,提倡贯通中西、融汇古今、关注现实、注重写生,找到了这么一条路径,从而推动整个中国美术向现代发展。


人物周刊

是题材的转变吗?


许钦松

其实主要是思想转变。首先是文艺思想的转变,这个很重要,是历史的转折点,推动整个中国美术更接地气了,影响力很大。后面又有抗战木刻——抗战时,为了民众的生死存亡,木刻好像战斗武器一样。这里头有好多都是广东的版画家,这段历史很重要。解放后,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生产,广东也是走在前面的,更不用说改革开放,引领潮流,敢于探索,敢于在艺术上大胆创新,都是广东走在前面,这一百年下来就不得了啊,这也是我们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引发全国轰动的原因。


人物周刊

您对广东文化自信怎么看?


许钦松

广东在说起经济的时候经常是全国多少个第一,说起文化来就失语了,不敢说了,因为对自己的文化不够了解。现在慢慢好起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文化非常重视,大家开始慢慢了解了。不单是美术,电影、音乐、摄影都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很多部优秀的电视剧,影响深远。文化须久久为功才能沉淀,沉淀在人们思想精神里头,注入文化自信的源头,人的思想、精神面貌都会不一样。


传统师徒模式在现代依然有意义


人物周刊

现今岭南画派的发展如何?


许钦松

岭南画派过去是传统的师徒传承,但自从有了美术学院的模式,这种传承被打破。美院老师来自四面八方,学生也就变成综合美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人。这些人,即便在岭南学习,通通定位为岭南画派好像又不是太贴切,我给他们定义为“泛岭南”吧,因为岭南画派的精神思想依然影响着他们。但单纯的师徒关系弱化了,当然这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人物周刊

之后会有改变吗?


许钦松

现在没有单纯的师徒了,你看我带学生,我招博士、硕士,他们原本都在美院接受教育,然后再到我这里,模式是综合的。现在我也在主张,广东画院要建立一个师徒传授的方式,恢复传统,所以我们搞了一个广东画院的新址,准备搬家之后,整栋楼拿来培训画家,不重复美术学院的那一套教学模式。我认为要成长为一个画家,传统师徒模式在现代依然有意义。因此,我想把这个模式重新启动,在大的教育背景之下创造出一种新的经验,这是我之后想做的。


人物周刊

国画作为一种传统艺术,与其他门类相比,似乎面临的困境小一些?


许钦松

国画是我们中国人的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水彩叫水彩画,但国画就叫中国画,这说明中国画艺术代表的是国家,但有多少人懂中国画?恐怕并不多。因此中国画的普及还是个问题。连宣纸、毛笔的基本性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对整个中国绘画史的了解。但现在好的是,大家开始重视,增设了很多渠道,包括展览、网络、学校的美术课等等。


人物周刊

所以现在并不是一个往下的趋势?


许钦松

书法进课堂正在推进,全国政协也谋划成立一个中国书法大学。落地不容易,现在师资很缺,每个学校都要有教书法的老师,那老师去哪里找?如果不培养就没有了。中国画更是,有段时间画中国画没那么多,现在又多起来了,就跟传统文化的政策有关,也跟市场有关。中国画卖价很好,年轻人看到一张画拍这么贵,那么我们也来学吧。所以现在对传统文化重视了,很多人开始学。


越秀区的文化氛围是最好的


人物周刊

您一直致力于推动广州的文化发展,对广州文化发展有什么建议?


许钦松

广州对于文化氛围、文化环境、群众文化活动都很重视。在城区里,有着各种文化场地:南越王墓、中山纪念堂、歌剧院、音乐厅、中山图书馆等等。此外,广州市的硬件条件逐步改善。我这次去苏州考察,在党校时我就发表观点,说我们现在不太敢讲文化,有时工作报告,讲文化寥寥几行字就没有了,广东省的文化投入人均两百元以下,这是我们的短板,为什么不重视不想办法来解决?我觉得如果广东人有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我们就是文化强省。越秀区在艺术文化、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就做了很多工作,最主要是让市民有更多机会去接触艺术文化,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人物周刊

您觉得越秀区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做得如何?


许钦松

越秀区文化氛围是最好的,越秀不单单是广州市的心脏,还是广东省的心脏,重要的文化遗产都在越秀区,也出了很多文化名人。越秀区还有广府庙会等,民间活动搞得很好。区委区政府对文化很重视,对文化名人很重视,上门慰问,听取意见,年年如是,也编辑出版很多书,办了很多文化活动,在这方面,越秀区做得很好、很有示范意义。


文/瓯江 摄影/张志韬

(实习记者潘晓瑾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专栏图文版权归“广州越秀发布”及《南方人物周刊》共同所有,欢迎转载,可与“广州越秀发布”联系。



【壹号见】往期精彩:


见人见智


倪惠英:戏曲是圆的艺术


花样越秀


透过色彩与花朵,换种方式看越秀

《财富》论坛绝美视频首曝光,这里有你没见过的越秀时刻

快来打CALL!你经常路过的街巷条条“有段古”

舌尖上的越秀:从时光深处走来的广府味道

垂直越秀:镜头在城市上空(绝对震撼的高清美图)

时代链条上的越秀场所精神


城色越秀


把脉广州气质,寻找城市记忆,你不能错过的这条“线”

科创“潜力股”藏身黄花岗科技园,你不敢想的都在这

越秀商圈,带你遇见一个千年商都

微型博物馆:“微”观越秀,“博”大精深

春风十里不如你,我永远的校园

红色万花筒,俯瞰广府庙会


古越今秀


城市年代志

老店慢摇

故园·老宅

越秀时尚空间地图

越秀声音地图

带上老地图,贴着广州旧城根转圈圈 


了解“壹号见·见人见智”,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