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可怕的痛苦 —— 不存在感

李雪爱与自由 李雪爱与自由 2021-12-31



文 | 李雪


原文刊于 2015



01



向内的恐惧 与 向外的痛苦



当我向内触 —— 是比一切可怕经历更恐怖的 —— 不存在感。当我向外抓 —— 则是实实在在的 —— 两个人的痛苦。

             

被督导的时候,我回忆一生,想找出最痛苦的事情。却有点惊讶地发现:妈妈因为恨爸爸而准备毒死我,爸爸因为被妈妈激怒而威胁砍死我,并不是最可怕的时候。


虽然这两件事情分别在我青春期和进入社会时发展成被迫害妄想,但通过回忆起妄想的来源,挺容易就治疗好了。


治疗某种症状,其实相对容易。症状带来的痛苦,也不是最可怕的。那什么才是最可怕的呢?


我感受到的是:通过向外抓,即“投射”来回避的不存在感。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婴儿最初具有全能控制感 —— 认为母亲和世界与自己混然一体。当然这是成人的解释,婴儿并不理解有母亲和世界的概念存在。


如果母亲足够好,婴儿的全能控制感便得到满足。对此我的理解是,婴儿通过母亲的及时反应建立起基本的存在感。


然而母亲的照料总会有不及时的时候,这时候婴儿就把“不及时来哺乳”的乳房视为坏客体,通过击打或撕咬等攻击性行为把焦虑投射给坏客体。


婴儿的焦虑,尚未有确定的理论解释它从何而来,它经常被称为“死本能”。


这时候,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她会抱持住婴儿的焦虑,将其化解。


相反,如果母亲没有抱持住,反而变得焦虑,甚至攻击婴儿,也就把婴儿投射的坏客体内摄,内化成真的坏妈妈。


婴儿感觉自己如同被撕裂成碎片,存在感支离破碎。为了适应糟糕的环境,婴儿形成了“假自我”。


假自我,看上去是一种妥协,是对全能控制感一定程度上的放弃,实际上是对真实自我的防御。而如果全能控制感得到足够的满足,才是婴儿今后放弃全能控制感,将自体与客体区分开来的基础。



02



妈妈 与 世界



婴儿通过母亲的脸,也包括母亲的其他肢体语言来认识自己,也就是“镜映”。如果婴儿看到母亲温柔关切的笑容,婴儿对自我的印象也是温柔美好的,认为自己值得爱和尊重。


最可怕的是,母亲对婴儿的需求冷漠,不予以回应,此时婴儿无法通过“镜映”内化自我。我猜想这就是我自己内在最恐惧的感受的来源。


我以前经常出现一种梦魇,就是突然间坠落,下面是无底深渊。现在可以比较好的理解梦的含义:这种梦魇描述的是失去抱持的感受。


抱持让婴儿感觉自己会被抱住,而不是跌落或被抛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下地狱”而不是“上地狱”。失去抱持,对于婴儿就是地狱般的感受。



03



这个世界 与 我



当我与外界接触,也就是向外投射时,有一个清晰的“我”,比如“吃饭的我”“看电影的我”“写文章的我”,这一连串的“我”组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假自我”。


尤其是在痛苦的时候,投射的意义最直接。当内在有一个痛苦产生,将其投射给别人,自己的痛苦就变成关系里中的痛苦,此时的我,是一个清晰的“冲突而痛苦的我”。


尤其是当我幻想对方“应该”抱持自己时,投射会越加激烈,发展成各种攻击行为。这对方通常是亲密伴侣或者某个权威人物。


极端的例子比如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不断升级对蝙蝠侠的攻击,但现实是,蝙蝠侠并非佛陀,无法抱持小丑的行为,而是对小丑心生仇恨。


婴儿可以幻想母亲会抱持自己的攻击,而且经常会实现。但破坏力强大的成年人渴求别人抱持自己的攻击,则经常造成毁灭性的人际关系。


比如我的一个亲戚,他需要我帮忙修理电脑,但他表达出来是否定的方式:你一个大学生难道还不会修电脑?


如果亲人问他,要不要一起吃饭,他会说:我难道不吃饭吗?


而他基本没有朋友,非常孤独。


在亲密关系里,童年没得到抱持的痛苦,经常推动着自己把对爱的渴求通过“否定攻击对方”的形式来展现。



在恋爱初期,对方尚可接受。但到最后,被攻击者真的感觉自己毫无价值、糟糕透顶,于是关系结束。但关系结束一定是攻击者最不愿接受的,就好像再一次遭受母亲的抛弃。


倒置的亲子关系中,母亲也会通过攻击孩子,反过来渴望得到孩子的抱持。


妈妈曾经在电话里告诉我,她每次打电话向我抱怨,都觉得我可能会否定她,结果是每次我都没有否定她,只是中立地听她讲讲,有时候鼓励她一下。


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包容,非常感动。这种包容让妈妈有底气、有勇气去逐步面对人生的真相。


我始终坚定地告诉她,攻击不是爱,你和我是独立的个体,我不能为你的感受负责任。但我是你的女儿,我承认自己爱你,所以会尽量抱持你的攻击与痛苦的情绪。


把痛苦向外投射,我感受到是在回避“不存在感”或者“被撕裂”的根本性恐惧。当我有责怪某个人或者外界环境还不够好的念头时,尚且有个“痛苦的假自我”存在。


当我尝试停止投射,单纯地向内看,这种感受是一生中最可怕的:漫无边际的不存在感,完全触碰不到自己,好像掉入无底深渊。


此时,我很想去责怪爱人某某地方做得不够好,将痛苦投射出去,如同救命稻草会把我从地狱中捞起。但事实是,一切向外的投射皆为虚幻。


我无能为力,只能这样停驻,抱持这根本的痛苦,哪怕多一秒钟,就是进步。


抱持过后,我似乎什么也没做,一切都没有改变,但是世界对我而言更真实了。



作者 | 李雪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改自电影 Gone Girl 的海报



04



编辑按:以上这篇文章,原文大约刊于2015年。


李雪这个家伙的文章,联起来读,效果和口味更佳。她的文章之所以实在,都是她自救路上跌撞摸爬滚打体验摸索出来的。


比如今天这篇,就很适合与下面这篇《不能自我负责,出于自体虚弱的剧情》联起来读。



05



做不到自我负责,是自体虚弱的剧情



文 | 李雪


原文刊于 2018





投机不成 赔上幸福



一位微博读者留言说:我以前也会觉得,嫁个条件好的人,人品也好的人,我的人生就好了,我就无比幸福了。



—— 这真是女人的经典妄想。而事实上,幸福只取决于自己活在当下的能力,跟婚姻不相干。


我们的文化,从小都在熏陶女人去“占婚姻的便宜”。比如:你一个人奋斗多辛苦啊,不如找个有车有房的男人嫁了,让他为你遮风挡雨,过上清闲日子。

一些男人也会这样催眠女人:我会为你负责,让你过上幸福日子!

我们抛开所有社会文化、性别的认知,只从最本质的事实出发:同样是人,凭什么男人就会傻呵呵地让女人占便宜?凭什么男人就要承担更多?

开辆车,我们都知道四轮胎压要平衡,否则早晚坏事。那么,婚姻关系哪里会存在长期的不平衡且不出现故障?

在关系中,男女的付出其实是平衡的,只不过男人在职场的价值被法律承认,女人在家庭所承担的不被承认价值。

女人为何甘愿做吃力但不被承认价值的事情?因为被催眠要“占便宜”啊,“女人是弱者,要有男人遮风挡雨”啊。

带着弱者占便宜的心,最终把自己卖了都不知道。

女孩长成女人,最重要的一课是:永远不要幻想通过婚恋谋利益。你想要什么,直接去创造,这是终极捷径。





做不到为自我负责

是自体虚弱的剧情



我是独生女,在我的感觉里也没感受到父母重男轻女,反正只有一个孩子,是男是女都得一样培养。所以我从小觉得男人能做的女人一样能做,甚至狂妄自恋觉得没有哪个男生比我聪明,而且很乐于跟男性竞争。

即便这样的成长路径,人至中年回看自己的人生,才懂得青年时期的我一样深陷“女人是第二性”的自我催眠中。

陷入这样的催眠,根本原因是虚弱的自体。因为自体太虚弱了,所以幻想一个强大的客体可以拯救自己。



这个强大的客体,一会是自己的躁狂自恋,觉得自己牛逼冲天,想做什么都能成。自恋受挫时,又忍不住幻想有个强大的男人为我遮风挡雨,就像一个好爸爸一样,保护我的乐园。


那一个男人凭什么为你遮风挡雨呢?尤其是没有被父母宠爱的女孩,更不敢相信自己配得爱。所以各种情感教主教女性如何讨好男性留住男人心。


我看不上这种“跪舔派”,但其实我内心逻辑与跪舔派是一致的,只是我的方式貌似更“高冷”一些,我孤傲的显摆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内心是很怕自己不被看见。妄想自己超级优秀,就可以得到一个男人的庇护。

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你想找个男人遮风挡雨,没想到风雨都是那个男人带来的。

我想对于大多数自体虚弱,希望让男人扮演强大客体的女人,结果都是惨遭“给自己带来凄风苦雨的男人”。

—— 这个不难理解,一个人觉醒前,总是无法避免照着父母的样子找伴侣哪怕从外在看起来跟父母很不同,内核却一样。


或者说,找到的是跟自己心理发育水平一致的男人,或许外在能力确实强,然而情感上一样虚弱无力,自恋脆弱。

人近中年时,我才开始停止逃避自己的虚弱和恐惧,让自己冲上一线,百分百为自己负责。


不再期待男人为我的痛苦做些什么,不再期待男人能够给我些怜悯和支持。经历一次又一次自恋受挫导致的自体破碎感,在生与死的较量之中,我就看着自己,到底能不能梦醒。

结果,我活下来了。

可能会让各位女性失望,我不是个完美励志典范,我没有创造什么黑马奇迹,也没有完成一个小目标。甚至连自己活得很好都不敢妄言。

但是敢问心无愧说一句,我独立活下来了。这个独立,我想长期跟随我的粉丝知道,它不止是指物质独立,物质独立对我其实不难,难的是精神上的独自存活,百分百为自己所有的痛苦负起责任。

当你能为自己遮风挡雨,有没有男人都不影响你扬起风帆时,遇到的男人自然愿与你同舟共济。

鲁米说,万物生而有翼。



无论你是那个不被期待出生的女儿,或者那个被精神阉割的儿子,饱受父母折磨的虚弱受害者,都可以记得,万物生而有翼,而且无人可以折断它。


当我们尚未起飞时,会抱怨别人不给自己翅膀解开铁链。



当我们无论如何都决定起飞时,过去的伤害已经不重要了。你只管强健翅膀,尽情享受飞翔。



作者 | 李雪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电影截图《开罗紫玫瑰》《机械战警》《阿甘正传》

 

 



继 续 阅 读



《 幸福,不是用来托付的 》



《 痴情,痴的是剧情



《 童年创伤,昨日子弹 》



《 放弃改造对方,就是放过自己 》



《 为什么用“弑母”这么凶暴的措辞 》



《 真实自体出生之前,我们都在假装在活着 》





大 目 录  2017


大 目 录  2019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




我是作者李雪,感谢你的打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