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把孩子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新编】

李雪爱与自由 李雪爱与自由 2023-11-03

Ellsworth Kelly



欢  迎  到  新  浪  微  博
@  李  雪  爱  与  自  由
与  李  雪  评  论  互  动




文|李雪



01


不请自来的引导



朋友跟我分享了她和她儿子的一件事儿,我觉得特别经典。

儿子对妈妈说:将来我要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滑梯。


妈妈立即启用了她的逻辑思维,回应道: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想法,我们首先可以上网搜索目前世界上的大型滑梯,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了解滑梯的物理学原理,大型滑梯的建造有哪些难点,如何建造才能保证安全和有趣……

妈妈兴奋地说了一大堆,然后看到面前的儿子变得对大滑梯感到索然无味。

各位,欢迎留言说说,儿子为什么变得对大滑梯话题感到索然无味?



02



边界不清导致边界不清



大滑梯的话题搁到留言再聊。

很多父母总想要“引导”孩子,而那些“引导”往往是父母的共生幻想:父母妄图操控孩子的情绪认知。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认知越界,必然教会了孩子边界不清,以至于一些孩子幻想自己能用哭闹操控父母。


父母管住父母自己的嘴,孩子还有啥问题呢。


读者向尹建莉老师提问:尹老师,您好!我儿子今年8岁,在外面特别懂事。但是在家里的脾气特别大,爱哭,只要有不高兴的事情就哭,我该怎么引导他呢?


尹建莉老师答:就是平时引导太多了,总是要让孩子懂事,不给他任性的机会,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被控制太多,压抑太重,内在积累的负面情绪太多了。


到外面可以装一会儿,但情绪总得有出口,只好回家出。好在他还能哭能发脾气,否则得压抑成更重的心理问题。


孩子什么事都没有,家长放弃引导孩子的念头,把注意力放到自我学习自我成长上。建议家长先把我和李雪的几本书反复看两三遍,必定有很大改善。



03



全能的父亲



有位朋友,是个温暖有爱的爸爸,随时能够给到孩子关注和回应。既充分满足孩子,又很尊重孩子的自由。

孩子自然整体上发展得很不错,只是看起来有点黏人,随时拽着爸爸做这做那,不像一般他这个年龄的孩子,跟撒欢的野马一样,有明确需求才回来找父母。

还能观察到孩子一些行为和语言的错位,比如,行为上孩子其实能够自己动手直接解决问题,但是语言上却会犹犹豫豫,跟爸爸说:这个我不行啊,不会啊,爸爸你来看看…

万事皆出有因,观察互动的细节,就能看到关系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父亲很有爱,希望力所能及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给孩子快乐童年。这里面藏着边界不清 :父亲觉得自己可以努力做些什么,让孩子总是满足的、快乐的。

比如,孩子说好无聊啊。父亲立刻提议,你可以做这个,或者选择去找××玩,甚至教孩子如何去跟小动物互动。

这个爸爸提了各种建议后,孩子还是无聊,爸爸也没办法了。孩子开始跺脚,制造噪音和情绪。好像通过烦扰父亲,让父亲感受到孩子的痛苦,父亲就可以有神力,解决孩子的痛苦。

孩子处在“父亲有神力,父亲能够掌控我的感受”的幻想中,这个幻想正是边界不清的父亲带给孩子的。



Ellsworth Kelly



在这个幻想中,孩子遇到问题,往往不去直接启用 观察 —— 感受 —— 思考 —— 创造 的逻辑能力,而是进入幻想剧情 —— 我不行的,父亲才是全能神,父亲可以解决一切。


02



孩子的现实



事实上“无聊”是孩子的感觉,如何度过无聊,也是孩子的事情。

这位父亲却立刻把孩子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解决,妄图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一个“总是精彩”“不会无聊”的时光。

孩子感到无聊,可以去探索环境和关系。如何度过自己的时间,这也是孩子的课题。


孩子可以请求明确的帮助,比如,让爸爸出钱买个玩具,这是爸爸可以做的。但“让孩子永远不会无聊”是爸爸逾越现实边界的自恋幻想。

再举个例子。

孩子跟父母提议:我想有个自己的小屋,属于自己的空间。

父母立刻面露难色:孩子,家里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用途,没有办法腾出一个房间给你,我不是不想满足你,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真的没有办法,也希望你理解下咱们家的现状…

这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的背后,是把孩子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是妄图操控孩子的感受:希望孩子不要感到失望,能够理解现状,理解父母的难处…

那现实是什么呢?

现实是,孩子想要一个独立的空间,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可以根据现实条件,自己去思考解决方案。过程中,需要父母协助的时候请求协助,需要与人协商的地方与人协商。

于是这个孩子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阳台有块空间是闲置的,便跟父母协商,能否在这块空间里,允许我搭个小屋子,并请求父母协助,给自己买泡沫垫等材料。


Ellsworth Kelly



这个事情就这么简单利落地解决了。


  

03



少年不是儿童,儿童不是婴儿



一些父母抱怨孩子黏人,需求多,缺乏专注力,不愿意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创造力十足的智者。因为父母边界不清,无法区分自己的事情与孩子的事情,关闭了孩子练习 观察 —— 感受 —— 思考 —— 创造 的心智通道。

感孩子之所感,想孩子之所想,大部分注意力给到孩子 —— 这种高浓度的母婴共生关系,对于刚出生一两个月的婴儿,是美好的。



Ellsworth Kelly



客体关系心理学称之为:原始母爱灌注。


注意,即便是原始母爱灌注,也不是进入“我做了××,孩子就会××”的自恋幻想里。自体自恋地关注婴儿,会吸食婴儿能量,让婴儿体弱多病。


正常是,父母有自己主体性,有现实边界,只是暂时放下个体的兴趣爱好。比如,生孩子之前,每天连续几个小时自己打游戏,但是作为新生儿父母,需要大量时间沉浸在和孩子的关系中。


一些人生了孩子依然沉浸在浪漫少年的角色里,无法进入父母角色。比如,孩子生下来扔给老人和保姆,小两口烫头化妆出去嗨。孩子的人生地基就不扎实。

一些父母能够进入父母角色,却一直跟孩子共生,把幼儿甚至少年儿童,当婴儿一样养。孩子的发展非常受限。

所以说:成为父母,不是人人应该做的事情,而是心理发育水平到了客体水平,才能在亲子关系中活出自己的主体性,给到孩子真实需要的回应。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Ellsworth Kelly





欢  迎  到  新  浪  微  博
@  李  雪  爱  与  自  由
与  李  雪  评  论  互  动





延    伸    阅    读




《 为人父母,最核心的心理能力 》



《 边界清晰,不会割断爱 》



《 智商税的群众基础 》



《 孩子有情绪,不按流程办,还能怎么办 》



《 自体自恋的哀嚎:没有我,你怎么办 》



《 放弃改造对方,就是放过自己 》



《 不能主动思考,大学毕业也是文盲 》



真实的妈妈,真实的世界 》





大 目 录  2017


大 目 录  2019











初   心   商   城





李   雪   直   播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




我是作者李雪,感谢你的打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