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为什么不生个孩子?”【重制版】

李雪爱与自由 李雪爱与自由 2023-11-03



欢  迎  到  新  浪  微  博
@  李  雪  爱  与  自  由
与  李  雪  评  论  互  动



文|李雪



01



一个孩子,因何来到这个世上



很多人会问我:你为什么不要孩子?


—— 可真正的问题是 —— 你为什么要孩子 —— 是用孩子来维系你的婚姻吗?还是用孩子去给自己养老呢?

如果婚姻本身不幸福,表面上还过得去,那么生个孩子你大概率能体验到到什么叫撕破脸皮,冷漠入骨。


如果是指望孩子养老,那风险就更高了,买个国外公司的养老保险更有保障。

我觉得只有一个理由会让我生孩子:那就是我内心的爱满溢到无处盛放,特别需要一个孩子来分享我的幸福。


可现实不是这样啊,我每天忙着养生,修复自己的身体,重新养育自己,就足够忙活了,多出点能量就写写书,分享给需要的人,真的没有任何意愿去哺育一个孩子。

我对自己实在是太诚实了,一点自欺的想法都无法扎根,每次颠倒妄想结果都是给自己挖坑,孩子这个坑,我肯定不给自己挖。



附:《 被父母指望的孩子,没有指望 》



02



宏大主题,是对无力的回避



孩子不需要以拯救夫妻关系为使命而出生,也不需要把给父母养老作为使命。


同样的,自己不要轻易将自己套入宏大的话题,比如说“我是为女性解放而呐喊”“我的使命是带领地球灵性提升”等等。

当一个人沉醉在这些宏大的话题中,自我身份认同于某些高大上的使命感,通常是因为无法面对眼前不堪的现实 —— 破碎的人格在现实中无处安放,找不到存在感。

人在两种情况下会容易有些神奇的能力:一种是长期处在空性中,证悟的人。另一种是人格长期破碎,无法活在当下的人。


一个人从人格破碎具有些神奇能力,到回归当下的生活,可以品到茶的味道,看见周围的景色,跟人舒适自在地相处,看见孩子哭闹自然想要揽入怀中而不再是跟孩子一起烦躁,这样虽然会失去神奇能力,但确是扎实的成长。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眼里无众生可渡,自然可渡众生。



附:《 如果成长只成长出优越感

附:《 最可怕的痛苦:不存在感 》

附:《 宏大的叙事,糊涂的心智



03



孩子是人,不是结晶



我之前的文章说,女人生孩子之前,得考量风险:万一男人去世或者感情破裂,自己是否依然爱孩子愿意好好养孩子。

这被很多女人批,说生孩子就是爱情自然的结晶。哪还有生孩子前先考虑离婚的。

一些男人还是挺现实的:人家要的就是结晶,不管有没有爱情,孩子都是我老×家的种,哪怕抚养权归女方,孩子还是我老×家的。

一些女人则真的是:要的只是“爱情的结晶”。—— 那爱情没了,结晶咋办?

社会舆论和现实,都没有给女人一个额外的选择:及时放弃抚养权。


—— 都在绑架母亲必须是负责的、无私的,结果是 —— 很多母亲养着“没有爱情的结晶”,越看“结晶”越不顺眼,越付出越憎恨“结晶”,越要求“结晶”回报自己。


不是每个女人都爱孩子,不是每个女人都愿意好好养孩子,这是个事实。如果已经生了孩子却不爱孩子,对于不爱孩子的母亲,社会是否可以有完善的途径让她可以早日放弃抚养权?

千万不要道德绑架“你生了就得爱就得养”,孩子生长在爱他的家庭才是最重要的,是不是亲生的不重要。



04



真实的妈妈,真实的世界



在黄玉玲老师去年的舞动课上,几个学员提到了同样的搞笑场景:每次下班回到家进门前,深呼吸,调整自己疲惫的状态,打开门看见孩子那一刹那,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把孩子抱进怀里说:妈妈好想你哦。

几个学员都说,上课几天看不到孩子,居然完全不想念,没有孩子没有老公的感觉太棒了。

这些心里话,让妈妈们发现:原来不是只有我不想念孩子,原来不是只有我恨不得下班时孩子不在家。我这样也是正常的。

一个女人在成为妻子、成为妈妈之前,首先是一个人。我们说福杯满溢,杯子自身满了,才会溢出。女人自己心情愉悦,身体舒服,自然想要把爱分享给孩子,自身匮乏时,压根不想要孩子靠近自己,只想要先照顾好自己,这很正常。

所以合作育儿,就是一个人能量低的时候另一个人补位,两个人能量都低,孩子要么交给保姆,要么就得自己待会儿了。


—— 无论父母此刻的能量多低心情多差,都保持界限,不去控制孩子 —— 在自由中长大的孩子,会有遗憾,但不会有创伤。


如果孩子缺乏现实边界感,不是因为“给的自由太多了”。在爱与自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清晰的边界感绝对让你我都自叹不如:我三十多岁还在琢磨的界限感,人家三四岁娃就清晰无比了。

孩子缺乏现实边界感,首先是因为孩子碰触不到真实的妈妈。真实的妈妈累了就是累了,不想回应孩子就算了。而虚假的妈妈要么强撑笑脸,要么撑不住转而攻击孩子“要求太多”“被惯坏了”。

虚假的妈妈无论做出“完美的回应”还是“负面的评判”,对孩子来说都是困惑的。


—— 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真的,真实的人在哪里,真实的边界在哪里。孩子要么觉得外部世界应该“如我所愿”而收不到对方拒绝的信号,要么就进入自我攻击。

孩子能够触碰到真实的父母,自然能够触碰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爱和自由,一定是双向的:父母和孩子都可以真实地做自己。

真实的世界里,必然有冲突,孩子必然会和其他人发生冲突,比如争抢东西,肢体触碰,冲突也是孩子碰触真实外部世界的机会。在冲突中学习边界,学习协商,学习契约。


如果妈妈不允许孩子的世界出现不完美,想要通过自己完美的回应来让孩子不跟别人发生冲突,这也是一种没有边界的表现。



附:《 后悔没有给够孩子爱,怎么办 》

附:《 未曾体验的爱,怎么拿给孩子 》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美剧《少年谢尔顿》剧照





欢  迎  到  新  浪  微  博
@  李  雪  爱  与  自  由
与  李  雪  评  论  互  动





延    伸    阅    读




《 第二性,是女性的自我催眠 》



《 爱与自由,不是手段 》



《 女性自主,不是伎俩 》



《 孩子长期沉迷游戏,只有两个原因 》



《 朋友,你从这个公众号读出了什么 》





大 目 录  2017


大 目 录  2019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




我是作者李雪,感谢你的打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