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那么多“内在的小孩”【重播】

李雪爱与自由 李雪爱与自由 2023-11-03



欢  迎  到  新  浪  微  博
@  李  雪  爱  与  自  由
与  李  雪  评  论  互  动



李雪



01



无助小孩的剧情回放



一些身心灵工作坊、咨询师,很喜欢用“内在受伤的小孩”这个词,我初学心理学时也是觉得这个词很有道理,在书里也遇到过这个词。


我曾经参加过很多工作坊,导师经常做“跟内在小孩沟通”“拥抱内在小孩”这类的疗愈。

但是我没有感觉被疗愈。


—— 每次跟随引导去想象那个曾经很受伤很无助的自己,大哭一场,结局就是再创伤一遍,而不是获得成年人的清醒和力量。

随着对自我越来越深的剖析,现在我更清晰了,什么才真的对疗愈有益?事实很简单,当你看到以下两行文字,留意身体的感受。

A:我要先跟我内在的小孩沟通,他很受伤,他需要被看见,我要抱抱他……

B:回到身体,感受呼吸,看看现实中我能做什么,什么是我不能掌控的。

你的身体,看到A句和B句,分别有什么反应?

“内在的小孩”“受伤的小孩”是头脑制造出来的概念,当我误把概念当真,就可以由这个概念引申出“八十集连续剧”。

事实是,孩童时期的我有过很痛苦的体验,这些痛苦体验已经过去了,但由此形成的自恋幻想运行至今,导致我现在依然受苦。

并不存在依然活在我体内的“内在受伤小孩”,只存在依然活跃在我脑子里的自恋幻想。

好消息是,现在的成年人的我,有能力去经由痛苦认识自己的幻想,回到现实中。

这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可能会带来对童年痛苦经历的深入觉察 —— 更细致地看清过去自己一系列感受。诸如:向妈妈提要求时的恐惧、被指责时的愧疚等等。


身体上的神经肌肉锁结,可能会自动释放,表现为哭泣等形式,这个不是“拥抱受伤的自己”而是随着幻想解除,身体自发地释放过去的锁结,让气血流通过去。

注意,这是自恋幻想卸下之后,自然发生的疗愈。可能是在自我觉察时,也可能是咨询师陪伴时,但不是被导引“抱抱受伤的你自己”。

整个过程中,都没有一个“受伤的自己”“无助的自己”。有的是对曾经体验的照见。

也有可能,这些都不会发生,觉察到幻想之后,仅仅发生的是身体轻松,更能应对现实,舒舒服服活在当下。

所以,当有人对你讲:你内在受伤的小孩先要被尊重,你曾经的恐惧、无助先要被看见,被释放,你才能有力量活在当下。

警觉了 —— 这可能是一场八十集身心疗愈大戏等你参演。



02



儿时的防御,成年的羁绊



很多人的童年都有求而不得的痛苦经历。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大部分事情在得不到父母支持的情况下,都无法实现。比如,小孩子想去自己喜欢的姑姑家,而妈妈出于嫉妒要求孩子仇恨姑姑,禁止孩子去见姑姑,那么孩子确实无力改变现实,痛苦而无助。

所以,很多身心灵课程要去“弥补过去的创伤”,催眠引导看到那个可怜无助的孩子,对话,拥抱,陪伴内在小孩长大。

之前来到雪居和我的工作坊上的学员,可得不到这么“温暖的疗愈”。我们的工作,着眼于当下真实发生的痛苦。

比如,你特别害怕接学校老师的电话,于是紧张地操控孩子必须按时完成作业,以免你去面对老师。

这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痛苦,这个痛苦来自什么?来自童年被父母训斥的痛苦经历吗?那要先回到童年拥抱内在小孩,再来接老师电话?—— 这里面每一步都是没有逻辑联系的。


现实逻辑是:因为自己的自恋幻想 —— 幻想操控老师不要对自己有情绪,否则自己和孩子就会无助地被伤害 —— 所以害怕接老师电话。—— 你看,这里面全是幻想。


现实是:老师的情绪不是我能操控的,我和孩子也不是无助的。


如果真的说谁是“弱势群体”,我觉得老师才是,但凡老师敢骂孩子,说难听的话,家长在孩子身上装个录音,教育部一举报,老师就下岗了。


家长的这个“无助”的幻想怎么来的,确实是悲惨的童年形成的。


父母曾经催眠洗脑小孩,把自己对孩子的伤害说成是孩子不懂事导致的,孩子也只能发展出幻想 —— 幻想自己做得足够好,就能操控父母不伤害自己 —— 用幻想保护自己活下去。

为人父母最最最重要的是边界清晰,不给孩子脑袋里种植幻想。

看我的书,听我的直播,上我的工作坊,都是这个“现实原则”:昨天的子弹无法打中今天的自己,今天的痛苦来自今日份的自恋幻想。


区分现实和幻想,当下就是成年人,不必花1万块钱上课才长1岁。



03



没有那么多“内在的小孩”



什么人真的有“内在的小孩”:重度人格分裂,精神分裂症患者。

某些重度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幻想分裂出一个小孩人格。这个人格主导时,声音,智力,肢体行为,都会变成一个小孩子。这是面对过于恐怖的创伤,不得已发展出的防御。

如果你对于催眠引导“想象内在的小孩”无感,说明你不是精神分裂,也没有往分裂方向去走的意愿。



04



一条微博互动



读者留言:对我个人而言,看到自己的心理状态,还是一个求爱的小孩。先接纳她,看清她,哀悼她,然后才有力量结束,才能走到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这一步。


李雪回复:你不是个求爱的小孩,只是自恋幻想操控他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成年人。看到幻想,当下一秒就有力量。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电影《弗兰克》剧照




/    辅    助    阅    读    /




《 童年的创伤,昨日的子弹 》



《 如何从自恋妄想回到现实世界 》



《 “不配得”的创伤 与 “值得被爱”的鸡汤 》



《 遗憾不是创伤,谎言创造创伤 》



《 童年遗憾 不是 童年创伤 》



《 为人父母,最核心的心理能力 》



《 每天都在消磨你智力的,是什么 》





大 目 录  2017


大 目 录  2019










初   心   商   城





李   雪   直   播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




我是作者李雪,感谢你的打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