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游戏,是人在自救
长 —— 按 —— 二维码,听一凡老师聊聊这个“封面故事”。
文|李雪
01
生命初期的存在感
6 个月前的小婴儿完全不需要玩具,因为玩具并不能和孩子产生互动、共享体验。
婴儿最渴望的是跟人亲密互动获得回应,妈妈、爸爸、兄弟姐妹,甚至跟孩子亲密的猫猫狗狗。下文统称为妈妈。
小婴儿最爱的玩具是妈妈的脸,妈妈的脸,是一面有魔力的镜子。在这面镜子里,婴儿感到自己被凝视,被回应,被爱。
—— 所谓的存在感,是这样奠定下来的。
02
沉溺游戏是在试图弥补什么?
7 ~ 12 个月的时候,婴儿需要跟妈妈的互动游戏,比如躲猫猫游戏帮助孩子建立客体稳定性。婴儿和妈妈共同关注一个东西,摸它,讲它,共享体验。
这些反反复复的体验,构建和激活孩子的神经网络,让孩子建立安全依恋感,能够舒适地感知探索现实世界。
如果这些体验得不到满足,孩子会内心总是感觉空荡荡,有着惴惴不安的不存在感。孩子对客体的感受是:我渴望依恋你,可是你为什么不来?我憎恨你,我又因为这份攻击性,而恐惧被你反击乃至抛弃。
而这些矛盾复杂的体验、依恋的困难,在游戏世界里被“完美”解决了。游戏总是即刻回应自己,人在游戏里可以跟伙伴们共同关注,共享体验。游戏是那面即刻回应自己的魔镜。
在游戏里各种体验都得以释放,攻击性也可以,不用担心自己的攻击性毁了这个游戏,游戏永远在那里,这是一个稳定而安全的世界。
一个孩子沉溺游戏,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沉溺,不是正常玩游戏。沉溺的含义是,玩游戏替代了几乎全部正常生活,孩子对真实世界没有兴趣。
03
如果你真的能爱他
所以,沉溺游戏其实是孩子试图在自救,弥补那个空荡荡的不存在感,避免体验到面对真实世界,对父母痛苦而矛盾的依恋困难。
如果父母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抢走孩子手中的游戏。游戏如同白面包片一样,营养单一,不能作为全部食物,没有人否认这一点。
但是如果你并不能给予有营养的食物,却抢走饿得浮肿的孩子手中唯一的面包片,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如果真的为了孩子好,父母可以去做那面魔镜。魔镜及时回应孩子,孩子的需求,能满足便即刻满足,不能满足便直接拒绝。魔镜从不否定孩子的需求。
魔镜很有边界,只是回应和满足孩子的需求,不会去改造孩子,不会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
如果真的为了孩子好,去跟孩子建立共同关注,了解孩子在游戏里有哪些好玩的事儿,倾听他游戏里的故事。甚至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共享这份体验。
当孩子被真实的客体、爱他的客体,也就是父母映照,关系中边界清晰,那么内心的空洞逐渐填满,人格越来越饱满有力。
能量回升了,就会不再满足游戏这个白面包片,而渴望链接真实的世界,去探索更有挑战的事情。
扩展挑战探索,这是每个生命的原动力,猫猫狗狗在安全饱足的时候,都想挑战些新动作,去没去过的地方玩,何况高级智慧的人类呢。
没有哪个生命力饱满的人,会仅仅满足于探索游戏世界。
沉溺游戏世界的人,不是被游戏害了,而是被父母吸食干了,只能在游戏世界里自救。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长按识别二维码,听一凡老师说说这个“插图故事”。
04
微博互动
@李雪爱与自由:按理说我这种能量被吸干的人,很容易沉溺游戏,可是小时候可以随心所欲打游戏,被爸爸要求先陪他打游戏再写作业。
以至于长大后我无论如何尝试,都对游戏提不起兴致。
@犯二不是二:我和女儿一起打游戏,故事情节、画面美感、想象力的巅峰之作,很适合亲子互动。
你可以在游戏里开发各种稀奇古怪的招式,比如我女儿就会钻到木桶里去偷袭,你会发现,小孩子的想象力比我们丰富太多了。她还有个损招,抓只鸡去诱敌,我都惊到了。
@李雪爱与自由:多甜美快乐的时光。
@Miss-Cyz:今天跟儿子下楼,我开心地唱歌,英语的,带启蒙目的那种心态。儿子一开始说:妈妈你别唱了。
下了电梯我又开始唱,我儿子直接说:你闭嘴!
是雪粉的娃没错了。
@李雪爱与自由:妈妈的能量是安住自身享受唱歌,还是扑出去教育孩子,孩子门儿清。
05
一凡老师的《捕捉眼前一切的美》在线艺术摄影课,在接下来这两个月里,沉浸于艺术之美,通过摄影,去链接真实的世界。
走出头脑躁狂抑郁的轮回幻想,触碰真实的那一刻,我们存在了 —— 这就是艺术的意义 —— 这是我们的自救。
扫 码 免 费 观 看 试 听 课
扫 码 报 名 或 了 解 课 程
辅 助 阅 读
《 孩子长期沉迷游戏,只有两个原因 》
《 躺平,不是因为“意志力薄弱” 》
《 被父母指望的孩子,没有指望 》
《 孩子的未来,不由父母规划设计 》
《 为什么“温和坚定地讲道理”行不通 》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