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不可能完美,但可以试着诚实

李雪爱与自由 李雪爱与自由 2023-11-03


原文初刊于 2017 年,本文系重新整理编辑 
 
文|李雪
   

01



诚实地区别:做不到 与 不愿意



“做不到”和“不愿意做”这两者可以诚实地区分开来。

看着孩子不写作业,憋得难受,一定要去提醒孩子,做不到闭嘴 —— 这是谎言 —— 闭嘴是一个选择,只有愿意或者不愿意,没有做不到一说。

比如“说出悦耳舒服的语言”,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累积觉知才能拥有的能力,这个可以说“我目前做不到”。

再比如“闭嘴之后,情绪马上过去,很快就回到自己的中心”,这是无法做到的,因为情绪无常的生灭,不受控制。


要不要闭嘴,也看得失。骂孩子,没有直接且明显的代价,也许还会很爽,所以克制不住。骂老板,可能工作会丢,所以很能克制。


唯一能做主的是:要不要闭嘴。

我只能分享如何在痛苦的时候去觉知,我无法教导“李雪老师,我做不到闭嘴,怎么办”。

就像驾校教练,只能在你决定考驾照之后教你如何开车。你若觉得“教练,我要不要学开车”,我也做不了主啊。这事问教练有什么用呢?教练不能替你做主。

当你决定闭嘴,决定不再寄生孩子,我们才可能一起探讨:闭嘴后的焦虑痛苦,怎么去理解,怎么去觉知。

对自己诚实,可以从区分“什么是能力范畴”“什么是选择范畴”开始。


有读者问,闭嘴派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呢?不催促孩子干任何事?答,到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的程度。

 

 

02


 
父母不可能完美

 

 
这个
现实世界,它永远不会完美。称心如意是幸事,不如所愿才是常态呀。

正常的心智,有力量在不如所愿的世界里好好存活并发展自己。事实上,正因为这个世界很多不完美,它才有趣,人类才可以在里面不断施展创造力。

就像爬山走一条路,有的地方宽有的窄,有时候会湿滑甚至破掉的地方,爬山的乐趣也在于此。

最怕的是什么呢,是分明有个大坑,被盖上了一层薄木板还覆了泥土伪装,人踩了上去,轻则崴脚重则丧命。

父母就是孩子的路,有的路段路挺破烂的,没关系。只要不掩盖不伪装,孩子可以避过去。孩子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也在练习跟真实世界的关系。


所以,父母吼孩子的时候,承认自己这个时候烦孩子,孩子碰触到了现实,并不会留下心理创伤,反而心理特别踏实。

父母做不到的事情,并不会给孩子留下创伤。创伤来自于欺骗。

一边发脾气一边说,我是爱你,为你好。—— 这是欺骗。


我发脾气是因为你惹的。—— 这是欺骗。


要不是我管着你,你就完了。—— 这是欺骗。

这些欺骗就像大坑上的伪装,不断地坑孩子。孩子陷入边界不清的幻想中,未来继续跟人制造这些纠缠关系,自己挖坑埋自己,荒诞地耗费了一生。

那些翘首以盼“我放开控制给了孩子爱和自由,孩子就会如我所愿”的家长,我会说,你还是明目张胆地控制吧。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啊。

真正的爱和自由,是走出自体自恋的视角,明白孩子是“我之外”的存在。是发展出边界意识后,自然不会去侵犯孩子的自由。

父母走出自体自恋视角,对孩子是“放心而期待”的。


—— 我不知道孩子会以何种方式去发展,到底吃多少零食,会不会写作业,这些我都不知道。


—— 我只是提供我能提供的资源,有幸见证一个生命以自己的方式铺展开,期待去欣赏我意料之外的无限种可能。

有这样边界清晰的心理发育水平,孩子妥妥赢在起跑线,父母的心智水平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所以雪粉的孩子经常语出惊人,几岁娃就能说出我们三四十岁还没吃透的真相,逻辑之清晰让人赞叹。

因为雪粉娃的起点高啊,父母边界清晰,雪粉娃直接越过了底层安全感需求,去发展高级心智了。 
 

03



如何面对孩子的欲求
 
 

常有读者留言问:是不是要百分百满足孩子的欲望?


答:是否满足孩子的欲望,取决于父母的能力意愿


有能力,也愿意满足,那就轻松愉快地尽情满足,多多益善。


没能力,或不愿意满足,那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花钱”。


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满足,也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配不上,将来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丰富的物质生活。


有一个孩子想要一样东西,妈妈找各种理由拒绝,孩子直接问妈妈 —— 你为什么见不得我开心 —— 孩子经常能简单通透地看到本质。


父母若是对自己内心的匮乏感没有觉察,很可能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自己小时候没得到过快乐顺畅,所以现在要跟孩子较劲,让孩子也处处拧巴。


王尔德 Oscar Wilde 说:

-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一点上,都显得出奇地吝啬。


就在他们或粗暴或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最终会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


不要评判孩子的欲望,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地说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


父母自己心虚,而附加一堆“道理”说辞,会干扰孩子的心智发育。


孩子需要什么,就是需要什么,这个需要可能在父母眼里根本不必要,但在孩子心里,那就是他想要的。无论父母买或不买,都请尊重孩子的欲望。


可以不满足,但不必评判欲望,孩子自己会形成欲望和实现之间的关联。

 
 
04

 

 

不完美,很正常

 

 

精神分析心理学,尤其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客体关系心理学让我着迷。克莱因、温尼科特等前辈致力于研究童年亲子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其研究结论几乎完全贴合我自己的成长体验,经常看得我泪水连连。

 

那些我理解起来有些模糊的理论,也在个案治疗中不断清晰,反复得到印证。这就是我相信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原因 —— 不是因为他们是大师,而是因为他们的理论和我的切身体验丝丝入扣,让我更清楚的理解自己,理解来访者,觉察力不断提升。

 

最让我敬仰的是,他们能够静下心来,长期和儿童一起工作,追踪观察上千对母婴直至婴儿成年,从而理解母婴关系对孩子人格的影响。婴儿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关于婴儿心理世界的奥秘,是这些前辈们不断观察实践,思考推理得出。注意,他们是观察母婴关系,而不是拿婴儿做科学实验。

 

为证明自己正确而拿活生生的孩子做科学对照组实验,这是反人类的行为。何况,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来就不属于科学,而是现象学范畴。科学也并非上帝,科学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这个世界如此广博,尤其是精神世界,科学工具并不能代表全部。

 

前辈们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治疗实践,发展出客体关系心理学,我理解其宗旨是:主体把自己和客体的关系,内化成主体的内在关系模式,内在关系模式不断投射出去,会控制主体与其他人的关系。

 

通俗点说就是:父母怎么对待孩子,决定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又决定孩子的命运。

 

孩子的第一个客体是乳房。越早期的客体,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同样,越早期的客体关系出问题,越难治疗。

 

比如,有的女孩会狂吃然后狂吐,这种进食障碍看似好治疗,对行为加以矫正,不要吃那么多,吃完了不要吐就行了呗。但实际上没有人会内心好好的而故意折磨自己,狂吃狂吐表达的其实是潜意识中对乳房这个客体的不确定性的恐惧和愤怒。

 

定点喂奶而不是按需喂奶,也许奶水总量足够,但婴儿的感受是,乳房决定自己能否生存,等于整个世界,可它居然是不确定客体,我需要的时候并不一定有,这太可怕了。如果婴儿与乳房的关系长期恶劣,那么他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往往伴随一生,奠定生命底色的焦虑。

 

父母不是神,尤其是自己童年很不快乐的人,给孩子爱与自由确实不容易。

 

很多时候,我们通过心理学理论知道最完美的父母应该怎样,但自己真的做不到。那些已经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更会让父母焦虑自责。就算我生养孩子,也一样做不到心理学意义上完美的父母,一样会给孩子带来一些痛苦。

 

 

05



不完美,怎么办

 

 

我们可以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保持自我觉察,做诚实的父母。

 

 

当我们自己非常疲惫,不愿意抱孩子的时候,可以诚实地对渴望拥抱的孩子讲:你的需要我看到,你的需要很好,是妈妈自己太累,需要休息。


在这样的自我观照下,身心一致得到休息。


如果我们不能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使用某些说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就会相信“总抱孩子会把孩子惯坏”“孩子在用哭泣使坏威胁我,我不能轻易满足它们”。


这样一来,孩子天然流动的能量从小被贴上负性标签,被定义成各种“问题行为”,孩子的内心于是分裂,心理创伤就这样被种下了。

 

 

如果夜奶让妈妈疲惫不堪,那么可以请人帮忙,暂时不夜奶,让妈妈好好休息。

 

在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好几个来访者也是这样的问题,因为自己身体本来就很弱,而且心理创伤巨大,夜奶无论对妈妈的身体还是心理都是艰难考验。我陪伴妈妈们,不断细致体验自己的感受,让各种情绪流动,得以观照。

 

尊重和呵护自己的身体,不用完美妈妈的标准要求自己,如果太疲惫就休息,让别人带一下孩子,哪怕暂时吃奶粉也可以。

 

这个过程真的不容易。但这样做的结果最终是,没有一个妈妈刻意训练戒断孩子夜奶,也没有一个妈妈自己精神崩溃,而是都和孩子越来越协调一致,经常感受到亲密育儿的快乐,身心更加强健。

 

 

当我们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失控责骂孩子,甚至动手打了孩子,可以诚实的对自己说:这是我的内在创伤被启动,我因为内心痛苦而伤害孩子,这是我需要自我觉察和成长的地方,而不是孩子需要我修理。

  

  

当婴儿在夜里非生理原因地不断啼哭,妈妈束手无策焦虑愤怒,可以觉知自己:是我自己在婴儿期没有得到妈妈足够的爱,才会面对孩子的哭泣焦虑痛苦,不知所措。


这不是婴儿有问题,不是婴儿拿哭泣威胁我。


婴儿不需要被训练被控制,是我的内心需要被呵护,我需要先平静下来,抱持住孩子,孩子自然会回归内在的节律。

 

 

若我们因为经济制约无法满足孩子的某些物质渴望,可以诚实地对孩子讲:你的需要我看到,它很美好,暂时爸妈钱不够,无法买下它。

 

从小被及时回应的孩子,两岁左右已经非常好商量。无论是我的个案还是几百个网友的反馈,均证实这一点,我的博客文章中有收录这些反馈。

 

孩子的需要未被满足,也许会伤心,但不会固结成心理创伤。

 

但有的父母不诚实面对自己,却转而攻击孩子:你的需要太过分,你不应该提出无理要求。


这种事情若经常发生,孩子会深信自己的欲求是可耻的,自己的欲望应该压抑隐藏,面对世界不敢直接发出自己的声音,总是缩手缩脚。严重的会成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似乎无欲无求却自我坍塌的老好人。

 

遗憾不是创伤,谎言造就创伤。

 

 

06

 

 

情绪本身,不伤人



所以,如果父母诚实了,孩子就不会受伤害吗?


答:是的。


首先,诚实的父母,是自我觉察的父母。有自我觉察的人,会不断成长变化,“伤害”孩子的事情会越来越少,而父母与孩子之间彼此的理解和接纳会越来越多。


其次,人总是无法避免要经历喜怒哀乐。渴望拥抱没有得到,孩子会经验到悲伤等情绪。但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


但如果情绪的天然流动被不断阻塞,就会固结在体内形成心理创伤。


比如,父母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你不应该有这种要求,不应该有这种感受”,把各种冲突说成是孩子的错,甚至禁止孩子表达情绪,造成孩子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这才形成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是过去的事件造成的,但过去发生的一切不会改变,也不用改变。

 

心理治疗,它的重要功能是把潜意识的感受意识化,让潜意识的感受被意识承认,二者逐渐合一,不再分裂,创伤就已经弥合。

 

所以,诚实的父母,是不扭曲孩子感受的父母。一切本无常,不扭曲分裂,就会自然疗愈。

 

 

心外无物,心外无法。

 

所有修行法门,万法归一:保持觉察。

 

 

作者 | 李雪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亚马逊,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插图 | 厕纸杂志

欢  迎  到  新  浪  微  博@  李  雪  爱  与  自  由与  李  雪  评  论  互  动







延      伸      阅      读


《 睡眠训练、哭声免疫,核心是:绝望 》


《 为什么“温和坚定地讲道理”行不通 》

《 为人父母,最核心的心理能力 》

《 遗憾不是创伤,谎言创造创伤

《 童年遗憾,不是童年创伤 》

《 有爱的能力,是什么样子 》

《 说一说我知道的真爱 》

《 先爱自己,再爱孩子 》

《 真正的陪伴 





大 目 录  2017
大 目 录  2019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


我是作者李雪,感谢你的打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