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评出2017年十大好书
《中华读书报》2018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01
这里是中华读书报编辑部评出的年度十佳图书(按书名音序排列)。选书的范围: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在内地首次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评选着重考量如下因素: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趣味。学界和读者口碑亦曾参考。点评文字除有署名者为特别约请的专家撰写外,其余均由中华读书报编辑部撰写。
1.《边缘人偶记》,徐国琦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38.00元
随着《中国与大战》《一战中的华工》等著作在西方主流出版社出版并推出中译本,徐国琦的名字日渐为中国学界和读者所知。本书是徐国琦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记述了他在安徽农村的贫苦童年、上大学、负笈美国、取得哈佛博士学位、开展研究和著述、在美国和香港执教的奋斗经历。书中对在美国求学治学经历的记述尤其细致,包含许多生动细节,如关于美国的博士资格考试、论文写作、毕业后怎样找工作、著作如何寻求出版、教授们的教学认真到什么程度等等,都通过个人亲身经历有所展现,对国内高等教育界不失为一种镜鉴。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为“师友杂忆”,关于杨生茂、入江昭、欧内斯特·梅、亨廷顿、马若德等人的记述尤其动人,为我们了解这些学界大家提供了非常有趣的第一手材料。作者自言对何兆武《上学记》、何炳棣《读书阅世六十年》等回忆性著作情有独钟。与老一代学者的作品相比,本书在完整度方面或稍有逊色,内容组织也稍显随意,但著述精神上确是一脉相承,真诚、感性、直率,我们读来就不能不受到触动。徐国琦生于1960年代初,这一代学人写自传的还不多,徐之《偶记》为我们观照这一代学人与时代的相遇、他们的奋斗精神、他们对中国与世界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文本。
2.《重塑中华 :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黄兴涛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59.00元
本书是黄兴涛教授继《“她”字的文化史》之后又一部围绕一个名词而展开的史著,是其近代思想文化史探索的最新力作。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作者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追索从清代开始,重点放在晚清和民国阶段,通过丰富的史料,呈现了这一观念通过精英和大众、历史和现实、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而逐步确
39 38929 39 15263 0 0 3159 0 0:00:12 0:00:04 0:00:08 3158的过程。时下,认为“民族”为“想象的共同体”和依赖于这一认知途径的所谓“建构”说颇为流行。作者虽承认“建构论”不无合理之处,但在书中揭示了远比“建构”复杂的一幅历史“演化”的图景,强调历史演进方向的某种规定性,乃至“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基本走向”的“某种不可选择性”。相关论述深具说服力,不但史学价值突出,而且对当下备受关注的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亦有参考价值。本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之前景,现实意义亦堪称重大。
3.《第三极的馈赠:一位博物学家的荒野手记》,[美]乔治·夏勒著,黄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月第一版,49.00元
乔治·夏勒,博物学家,野生动物学家,动物保护学者,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三位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者之一。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阿拉斯加、非洲、印度、巴西、巴基斯坦……他在这些地方研究驯鹿、大猩猩、野生虎、美洲豹、岩羊……而与他结缘最深的国家可能是中国。1980年代初,乔治·夏勒来到四川卧龙研究大熊猫(经由《最后的熊猫》一书,我们对他这段经历已多有了解)。1980年代中期以后,他开启了在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调查。“一年又一年,中国的高原诱惑着我,一次次回到这里。”本书的主要内容即是乔治·夏勒数十年间在西藏、青海等地的工作实录。书中主角之一是藏羚羊,此外作者对鼠兔、盘羊、棕熊、雪豹也着墨甚多。作者当然写到其科学工作,但那并非重心所在。“博物学仍是自然保护工作的基石,必须……用心观察,聆听,记录,亲自走进荒野。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开启世界的大门,但也可能将大门紧闭,除非我们学会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这是“博物学家”的立场,而非“科学家”的取向。支撑其全身心投入的是爱的激情,而非科学发现的诱惑。正是这份爱,赋予书中那些略显琐细的记述以独特的光辉——他带领读者踏上的是一趟荒野之旅,也是一趟心灵之旅。
4.《儿童法案》,[英]麦克尤恩著,郭国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38.00元
《儿童法案》围绕一个孩子的输血案铺展开来。差三个月就要满十八周岁的男孩亚当·亨利被诊断出白血病,医生开了处方让他输血。但孩子的父亲因为信仰的原因,认为亚当不能输血。这个时候,医院将孩子的父母告上了法庭。女法官菲奥娜决定亲自去医院探望亚当。一番恳谈之后,菲奥娜深受触动,最终,她的裁决将给两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儿童法案》这部长篇小说最让人佩服的是,一个作家如何处理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麦克尤恩显然并不是法律专业人士,然而他的写作像一个浸在法庭几十年的书记员,既简洁明了,又充满逻辑。麦克尤恩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堪称经典的人物形象,那便是从头到尾都与人争论,处理公平和正义,以及用清晰的条理帮助人们找到事情真相的菲奥娜。让小说中的人物,从头到尾都在讲道理,是可能的。麦克尤恩做到了这一点。这部作品将法律、宗教信仰以及人类的各种底线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作家用自己的逻辑能力对读者进行了教育,既有常识的教育,又有人性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还有逻辑的教育。通常情况,一个小说家,在讲述中强调故事的切口,高潮的设置,以及留白的空间。而麦克尤恩用另一种方式结构这部小说,其强大的叙事能力再次让我们折服。(赵瑜)
5.《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何炳棣著,中华书局2017年8月第一版,128.00元
何炳棣先生一生治学,从不做“第二等”的题目,向来“扎硬寨,打死仗”,选择高难度的“大题目”进行研究。何先生早年研究明清人口经济社会、中国农业和文明起源问题等,均有国际学界交口赞誉的佳作问世。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届古稀的何先生在深思熟虑后,决然投入先秦思想史领域,选择“攻坚”中国思想史上一些关键问题,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论文。这些论文构成了本书主体。其中对商周奴隶社会说、新儒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批评都引人瞩目,论述《孙子兵法》为中国现存最古的私家著述、《老子》辩证思维源于《孙子兵法》、秦之崛起与墨子学派大有关系等文章均震惊整个学界。上古史料匮乏,很多论证,不免倚重多步推测——但“推测”绝不是“猜测”或者“猜谜”,而有赖于研究者基于史料的分析、推演能力,还要有超凡的想象力和思想穿透力,而何先生这方面的功夫是得到公认的。即令后世人们真的证明何老推测完全为错,亦不掩这番学术历险工作本身的光彩。在书中,何先生一再强调:华夏人本主义文化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所谓“宗法基因”;“两千年来覆载儒家思维的框架是宗法模式的”。在讨论先秦诸子时,将诸子学说为后世阐释为形而上理论的部分尽行剥去,仅“留下赤裸的政治哲学内核”,强调其为“激烈竞争中产生的‘道术’即‘南面之术’”。本书的这些核心思想,极富启发性。
6.《回望》,金宇澄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49.00元
通过浓厚沪味的海派长篇《繁花》去走近、解读作家金宇澄的写作走向和心路历程未尝不可,但极易陷入片面。直到这部非虚构作品《回望》出来,与其前作一虚一实,宛如两手握笔双足走路,金宇澄的文学世界至此才算趋于完整。这部新作属近年坊间层出不穷的重述家族史、书写父辈之列,重点是写作者父母的往事,也涉及一些更早先辈的故事。事实上,后人进行这样的书写时,可用资料太少固然捉襟见肘,但像金宇澄这样,父母留下的文字和照片如此丰富,则面临取舍、梳理整合之难。他的解决办法是以极富文学性的笔触,采用“我的父母”“父亲”“母亲口述”“我们回望”等几重叙事角度,从父亲的书信、笔记和母亲的老相簿中寻找线索,让不同叙事主体的回忆尽量流露其时代烙印和个性特质。让父母留下的、忆及的线索自己说话,凭记忆碎片和陈年旧照一点点拼起历史面貌。某种意义上,这些才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在这部叙事角度多重、记忆交叉而各异,体现出克制、凝重、反思“腔调”的作品中,作者无意仰视父辈的人生传奇或拔高他们的个体价值,目的仅仅如其在书中最后所言,面对父辈记忆“迅速脱落与枯萎,随风消失,在这一点上说,如果我们回望,留取样本,是有意义的”。
7.《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李伯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月第一版,49.00元
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随着东西方交流日密,世界格局逐渐朝着经济全球化过渡。历史学者李伯重的这本书关注的正是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与东亚世界的关系。多年致力于中国经济史特别是明清经济史研究与写作的李伯重先生基于既往学术积淀与寻求学术突破与新意的勇气,特别是近年来其学术兴趣向军事史、社会史等方面的扩展,完成这部作品可谓水到渠成。本书文本源自作者在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中的同题演讲,有面向大众读者普及这一历史话题之意。当然,在保持学术严谨的前提下用相对浅显的文字将这样一个时空范围庞大、学术含量丰富的命题表达到位,实在是作者面对的一大挑战。为此他做了不少准备,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从文字陈述到文本结构乃至章节题目都包含着作者“大家写小书”的良苦用心。所谓“火枪与账簿”,意指军事革命带来的新型暴力和国际贸易中追求的经济利益,原有的世界秩序正因这两者而被打破,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如此长的时代背景下对发展机遇的把握各异,这对此后一二百年的世界历史进程影响深远。作者充分吸取了当今国际史学界的新成果与新潮流,对各家说法有所综合,同时也包含个人看法,最终完成了这样一部兼顾国际视野与通俗表达的全球史普及佳作。
8.《平原客》,李佩甫著,花城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45.00元
这是一部让人看着心痛的作品。如同麦子变黄,人的变化也是无声息的。“植物”在发芽的时候,都是向着阳光的,可长起来就不一样了。在平原,最好的“植物”可以生长成什么样子?它们为什么长成了这个样子?李佩甫在《平原客》中,写的是一个特定地域的精神生态,同时探讨的依然是植物与土壤的关系问题。过去,李佩甫写底层人物比较多,关注的多是底层老百姓的命运,而《平原客》则是对这块特定地域“精英人士”“潮头人物”的一种研究。这些人大多也是从社会的底部冲杀出来的,是改革开放给了他们机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的力量也在一步步显现。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连生物都在发生变化:嫁接生长出来的果子味道越来越怪,花期是可以在冷冻室里更改的……小说围绕一个副省长的杀妻案展开。李佩甫曾经关注过各省的十多个杀妻案,注意到这些悲剧中人是如何一步步相互逼着走向悬崖的。《平原客》的笔触缓慢、平和。李佩甫要写出一种感觉:“麦子黄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这是一种“有毒而不自知”的日子。这是一种很缓慢的过程。他写出了这种日子的“缓”。
9.《诗的八堂课》,江弱水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第一版,34.00元
虽然整理自作者的研讨课讲义,《诗的八堂课》却非课堂实录,而是借“讲课”为名的谈艺之作。作者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话题,展开了精彩的专题性论述。本书无意于架设一个完善周密的理论体系,但它有着极为清晰的脉络,似近漫谈,实则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在每篇的“有诗为证”部分,拈出讨论的作者及作品,从楚辞、陶渊明到袁克文,从鲁迅、戴望舒到卞之琳,从郑愁予、张枣到朱朱,从莎士比亚、里尔克到特朗斯特罗姆,纵及古典、现代与当代,横及本土、东方与西洋,文学研究内部的块面、畛域或范畴根本无法拢住。网间有人将之视为才子之书,本意或是不无微词,但在这样的粗鄙年代里,恰恰可以视为一种特别的肯定。就《诗的八堂课》中的表现而言,作者以往评论埃德蒙·威尔逊的话,也可以挪用过来用以形容他自己:“他熟谙学界所有的新进理论,也老练地使用这些理论,但绝不囿于某一理论……在任何时候,他都脱略蹊径,直见性情,精辟、尖锐,甚至大胆到粗暴。”以作者的学养见识和自视自期,自当应在刘勰这样的角色身上,那么,《诗的八堂课》并不(屑)以高头讲章的面目出现,也许不是谦虚,甚至可以说是“所谋者大”。(朱钦运)
10.《中关村笔记》,宁肯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45.00元
中关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从20世纪最后20年,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在中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进程里,中关村发生的一切印证了一句话: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是因为它正变得越来越好。但这种改变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宁肯历时两年,对中关村众多人物进行了多次深入采访,记录了时代的真实、改革的真实,为开拓者立传,为历史存证。深度采访带来的活力与温度,使每个故事都洋溢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情怀,是近年来纪实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冯康和数学艺术、陈春先和中关村硅谷梦、柳传志和联想、王选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冯军和爱国者、王江民和江民杀毒软件、王志东和新浪、鲍捷和量子点光谱仪、吴甘沙和自动驾驶技术、苏菂和车库咖啡、程维和滴滴打车……十九个段落,十九篇手记,他们的故事,闪闪发光。“多年来我一直浸润在文学里,沉浸在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中,有关中关村的阅读让我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再次找回了文学之外的感觉。”对宁肯来说,这次的写作堪称一趟跨界之旅,定有别样体验;于读者而言,借小说家的目光打量这个时代,亦会有新鲜的感受和发现。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留言。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