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玫谈枕边书

赵玫 中华读书报 2023-03-14

《中华读书报》2022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或长按二维码在线订阅。

赵玫,作家

中华读书报能谈谈您少年时期的阅读吗?

赵玫:小时候,家中书多,喜欢乱翻。而真正的阅读记忆,似乎可从十三四岁开始。跟众多同龄人相仿,当时的课外阅读,常常处于一种冒险、兴奋的秘密氛围中。邻居玩伴间,要好同学间,悄然传递着不知从哪儿弄到的文学书籍,并多是后来才知道的外国名著。这些不少被撕去封面,或者被另行拆订成册的书,几乎都需要限期看完,准时奉还。在这一事儿上,交情与诚信同等重要。两次以上爽约,往往会使你断绝书籍的来源。种种阅读中的陌生快感与传递时的刻意掩饰,都是真实、具体的,又都是飘渺、恍惚的,非常奇妙,数十年间,常在记忆中可触可感地浮现出来,其清晰俨若前天、昨天一般。

中华读书报回顾一下,您有过系统的阅读经历吗?

赵玫:没有,只是“一直”在读而已。至少同代人中,我算得上幸运。进入大学时,恰逢国门敞开。同学们如饥似渴相互攀比的,就是借书、买书、读书、谈书。南开大学非常值得怀念,图书馆藏书丰富,阅览厅宽敞安静,东门马路对过还有一家二层楼的中型书店。尤其是老师与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讨论的书评氛围。今天想来,我其实很后悔。从小养成的随心所欲式读书,没能在老师的指教下得到根本矫正。曾有数门专业课的教授都开过“必读书目”,我都虔诚地找来、打开,凡觉喜欢的,便会手不释卷地读完;凡觉枯涩的,便会浅尝辄止地放弃。我只读那些开卷就能让人兴奋的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理论。列出它们的书名,会是一份长长的单子,往往超出老师布置的数量。但我这种兴之所至,必然与系统阅读相去甚远,也是造成我知识结构先天不足的原因之一。所以,说自己的阅读乏善可陈,是实事求是的真话。

中华读书报相对而言,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是否前者对您的创作滋养更多?

赵玫:至少表面看是这样的。前边谈到的书目,一多半是早有定评的名著,出自欧美作家之手。我不懂外文,读的都是译作。好在从前的翻译者,几乎个个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学风严谨,文字老到,思绪飞扬,情感真挚。他们的译本,不少可以媲美原著,因添加上东方文化的蕴藉,甚至不逊于原著。所以,我喜欢的作品,无论何种体裁,何种题材,无论时空相隔多久多远,在我眼前,都能生动地展露出一幅幅迷人的异域图像。扑面而来、沁入心脾的,全是不曾见识过的风物、人情、社会、历史。于是,常常感觉很奇妙,毫无瓜葛的事物仿佛近在咫尺,闻所未闻的理念能够洗礼自己。这种种阅读的偏好,后来干脆诱导我的写作,进入悖于常规的路径而难以自拔。

一位朋友,职业医生,但喜欢文学,似乎也同时喜欢“诊断”我的写作。她曾这样说过:

赵玫的创作,通常抓不住重大题材。所谓宏伟叙事,于她始终怀一腔真挚的愿望,但又总是有一些“够不着”的遗憾。因此,我能看出她的苦恼,同时也能看出她的放松。她的题材,她的故事,她的人物,她的念想,无非一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杯水风波,轻喜剧,小悲剧,甚至对生活有些故意的疏离,有些不符实际的想象,更乐此不疲的,有些虚妄的精神诉求。于是,她的作品便给人迥异的观感。已经厌倦生活真实的读者,会高看、会喜欢她的写作;始终纠缠生活真实的读者,会低估、会质疑她的写作。一些企盼被物欲“勾引”的男性读者及评论家,对赵玫作品,都会深感失落而无话可说。但不少出版机构保持着持续的追逐,因为一大批女性读者是购书的主力。而这些多个年龄段、从事不同职业的女人,都对社会,尤其对人性怀着巨大的期待,或者,怀着深刻的失望。她们都想在赵玫的书里,找到启迪,找到答案……

我知道,我的书里没有灵丹妙药,但能成为她们的朋友,引起她们的共鸣,一道去探究人生的无穷奥妙,终归是一件让人充实、让人知足的事情。

中华读书报可能这就是“思辨”的魅力所在,也可能正是您喜欢伍尔夫、杜拉斯的原因吧?

赵玫:是的。是她们,让我见识到了四面八方陌生的景象与声音,知道了笔下可以有千变万化的文字组合。于是,我会在许多场合,感恩般地想到、讲到、写到她们。在对她们锲而不舍的“弘扬”中,我根本不会去顾虑他人是否厌倦,而始终表现出坚忍的执着。

很长一段时间,我常常身临幻境,与她们朝夕相处,共赴喜怒哀乐,似乎已无诸如年代、环境、习俗、信仰、语言的羁绊。心灵的衔接、交汇、共鸣,已是零距离的心心相印。但莫名的感激总会从内心深处涌出,因为我的写作中,哪怕就是深陷于中国古代题材的时候,她们仍旧守在我的身旁,注视着我的劳作。自从“结识”了这些非凡的女人,她们之于我,便成为一个个座右铭式的偶像。

中华读书报您的枕边书中,一定包括她们的著作吧?

赵玫:回想一下,除少年时有过一阵儿“赶进度”的靠枕夜读,我还真无床头读书的习惯。伍尔夫、杜拉斯的书,都是在书案上读的;也只有伏案,从容阅读,从容摘抄,从容体会,好像才对得起她们。有几位朋友告诉我,枕边放书,睡前闲翻几页,是为了催眠。我多年来沾枕便着,便也无福消受有关枕边书的种种雅趣。

中华读书报您早年作为《文学自由谈》的编辑,曾采访、评说过一大批当代作家。这种历练对创作有何帮助?

赵玫:采访、点评作家,一开始是工作安排,后来变成一种自我需求。最早好像是从1985年开始,持续到1995年前后。我造访过的老中青本土及域外作家、评论家、编辑,有数十位之多,几乎同所有被访者都见过面、喝过咖啡、吃过饭。后来,部分访谈结集为《以血书者》出版。前些日子无意间翻出这本旧作,又重读一遍,好多鲜活的情景历历在目,令人泛起亲切与感动,禁不住回想起自己曾有过的勤奋与奔波。令人感慨的是,当年的受访者,有的已经辞世,唯留下音容笑貌;有的曾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忧思,历经漫长岁月,仍回到原点,在他数十年前的困扰中挣扎;也有的已变作自命不凡的哲人、大师,甚至已物化为虚张声势的百科全书……但我不太在乎他们目前的模样,清晰残留记忆中的,还是他们当初直露的青涩或伪装的成熟。那是一个人人渴望腾跃、渴望飞翔的年代,也是一个众多面相可亲可爱的年代。受访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传递给我写作的兴趣和激励,当然也有镜子般的参照与警示。

中华读书报前一段时间,赵大民先生的话剧《觉悟》复排公演。您愿意谈谈父亲当年的读书喜好吗?了解他的枕边书吗?

赵玫:《觉悟》创作于四十年前,曾引起全国艺苑轰动,是我父亲的众多优秀剧作之一。比如,他执笔的京剧《华子良》,荣获所有全国性戏剧奖项,收入中国百年戏剧创作典藏集。歌颂周恩来的《觉悟》,今年由天津传媒学院易名《大江歌罢》复排;他们不是单纯照搬原剧,而在多环节加入纷繁崭新的艺术成分,给人物、故事及社会意义的综合质地添色甚多。此剧天津公演三场,场场座无虚席。近日参加深圳的全国校园戏剧节,一举成为获奖剧目。这也证明,衡量一位艺术家的价值,主要看其艺术生命的久长与否。我父亲毕业于河北乐亭汇文中学,从小饱读诗书,抗日战争加入八路军,从事文艺工作。博览群书,是他终生喜好。父亲是有枕边书的。床头一侧,始终摆放着更换阅读的书籍。九十岁去世之前的两三个月,我们遇到记不准确的文史典故请教他,老人家释疑答惑,如数家珍。

中华读书报如果去无人岛,可携带三本书,您愿意选择哪三本?

赵玫:既是无人岛,可以偷闲回顾人生,我会带上自己的三本书。

第一本《从这里到永恒》。这是一本异域行走的笔记。1994年,平生第一次深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刻骨铭心,一直延续至今。这本书获得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是我进入写作盛年的标志。从那以后,我不再主动申报任何文学奖项,因为蛋糕有限,小时候就听惯父亲的教导:“大家匀着吃。”我觉得,无人岛上重温此书,可以保持自己对外部世界的不懈关注。

第二本《欲望旅程》。这是我赢得女性读者最多的一本书。每个女人的心路历程,因阅历背景的差异,总是各具形态。重温这本书,依然不能穷尽思考,但可以保持自己对内心天地的探寻激情。

第三本《高阳公主》。这是我“唐宫女性三部曲”中自己最为看重的一部。对这位大唐公主,我所依据的史籍,仅有《新唐书》中的三百余字。全书的故事架构、人物纠葛、情感演进,等等等等,一概出自我的劳动。之后众多影视作品所涉高阳,多与我的创作雷同,明显属于照搬。我从省事考虑,从未予以追究。携带此书上岛,只想保持自己对旧时岁月的追访兴趣。

(栏目主持人:宋庄)

点击阅读枕边书系列文章:

李佩甫 | 邵燕祥 | 阿来 | 李洱 | 莫砺锋 | 李敬泽 | 张抗抗 | 严歌苓 | 徐小斌 | 谢冕 | 宗璞 | 周大新 | 丁帆 | 毕飞宇 | 许子东 | 牟钟鉴 | 陈彦 | 格非 | 林希 | 冯骥才 | 马瑞芳 | 聂震宁 | 阎晶明 | 刘勇强 | 杨雨 | 张炜 | 宁宗一 | 刘亮程 | 王充闾 | 唐博 | 张庆善 | 叶永烈 | 韩少功 | 蒋子龙 | 汪涌豪 | 范小青 | 杨武能 | 余中先 | 詹福瑞 |吴承学 | 叶兆言 | 鲍鹏山 |王彬彬 | 黄霖 | 王立群 |郦波 |吴国盛 | 刘兵 | 易中天 | 康保成 | 苗怀明 | 江晓原 | 杜桂萍 |赵本夫 | 张树铮 | 孔庆东 | 曹文轩 | 梁晓声 | 赵园 | 严家炎 | 王蒙 |杨义 | 东西 | 袁隆平 | 朱永新 | 洪子诚 | 刘跃进 | 黄发有 | 周国平 | 陈鼓应 | 肖鹰 | 黄子平 | 孙绍振 | 黄源深 | 顾之川 | 邱华栋 | 柳鸣九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留言。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