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2017第29期,总第48期)
每一周,语言服务行业都在发生什么事儿?又产生了哪些新观点?以及涌现出了哪些新产品?等等,这些问题可能是很多业内人士想及时关注的。对此,作为语言服务行业的垂直门户,译世界(微信公众号"译·世界"ID:YEEWORLD)进行了信息跟踪观察,推出《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本期报告覆盖了8月12日-8月21日的资讯。欢迎关注!
ONTENTS
目录
重要事件
·本周要点
·事件预告
产品前沿
翻译出版
重要观点
行业数据
Part 1
重要事件
本周要点
首届中国生态翻译与认知翻译研讨会于8月4日—6日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研讨主题为:生态翻译与认知翻译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主要议题包括: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与实践、认知翻译学的理论与实践、生态翻译与认知翻译的界面研究、语言生态与生态翻译研究以及语言认知与认知翻译研究,分9个大会主旨发言和4个分会场报告进行。
大会特邀了9位专家做主旨发言,分别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的“‘新生态主义’理念下生态翻译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发展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军教授的“国外翻译教学研究40年:热点、趋势与启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卢植教授的“语法隐喻翻译策略研究:键盘记录法与有声思维法”、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华教授的“视译信息加工的认知机制—基于TAP和Eye-tracking证据”、华东师范大学何刚教授的“An Eco-cultural Pragmatic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西南大学文旭教授的“认知翻译学理论构想”、复旦大学康志峰教授的“眼动跟踪轨迹与增效视译探析”、郑州大学杨明星教授的“为国家利益而翻译:生态翻译学的‘译者责任论’与中国外交翻译的伦理研究”和贵州师范大学刘瑾教授的“生态语言学与生态翻译学:共通与共融”。
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30余所高校及出版机构的15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公众号)
以“文学与翻译”为主题的第三届尼山国际讲坛于8月19日下午在山东大厦齐鲁厅举办。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好翻译,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问题成为共同面临的难点和瓶颈,此次论坛旨在破解这一难题。
本届讲坛特邀请墨西哥翻译家莉亚娜·阿尔索夫斯卡(Liljana Arsovska),美国特拉华大学终身教授、翻译家陈建国(Jianguo Chen)和阿联酋出版家、作家贾麦勒-夏西(Jamal Al Shehhi)分别发表了演讲,并现场互动交流。来自中国、美国、越南、阿联酋等国家的文化、出版、传媒、图书馆等行业代表以及留学生代表等一百二十余人参加讲坛。(新锐大众)
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将于9月11日—13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首届“语博会”由国家语委支持,北京市语委、北京市贸促会等单位承办,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具体运营。
博览会主题为“语言,让世界更和谐,文明更精彩”,展会将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德中法文化交流相关方面,“一带一路”国家有关人士及参展商,政府及相关部门官员,语言企业、文化机构、教育机构、翻译机构、留学机构及从业人员,院校师生及研究人员,语言文化爱好者等参与。
博览会期间将同步举办主论坛:中德语言文化论坛,以及四个分论坛:语言科技与经济增长论坛、语言翻译与文化传播论坛、语言康复与人类健康论坛、工具书与文化传承论坛。(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公众号)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将于10月20日—22日在西安举办“第八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主办、西安外国语大学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
大会主题为“国际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视角、新方法”,分议题包括: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外语教学与教师发展、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多语言环境下的语言教学、教育技术与语言学习、职场语言、笔译和口译、媒体语言和公共话语、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多语言与多语言文化、跨文化研究、语篇分析和语言学、比较语言学、修辞学与文体学、词典学、词汇学、语言评估与测试、语篇与文本中的多模态。
会议主旨发言人包括:密歇根大学Nick Elli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laire Kramsch、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北京外国语大学梁茂成、西安外国语大学姜亚军等。(外语学术科研网)
第七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将于10月27日-29日在河南郑州大学召开。届时,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系列会议指导委员会主席胡庚申教授、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仲伟合、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孙有中、台湾翻译学会会长蓝月素、台湾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承淑、香港翻译学会会长陈德鸿、澳门翻译联合会理事长毛思慧将应邀与会并召开执委会工作会议;本系列会议前六届主办单位(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澳门理工学院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台湾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翻译研究中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台湾长荣大学翻译学系等)也将委派代表应邀与会交流。
本届会议的主题为“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进展与提升”,研讨议题包括:1.翻译理论研究的回望与前瞻;2.翻译、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3.语言、文化、交际、社会、语言服务与翻译生态系统研究;4.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5.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界面研究;6.翻译学科的定位、未来与发展;7.MTI教育的问题、现状与前景;8.海峡“两岸四地”的翻译行业与交流合作研究等。(ZZU外院微讯公众号)
第四届全国商务英语语言学研讨会暨湖南省首届商务英语研讨会即将于11月17日-19日在湖南长沙举行。会议由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主办,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会议主题为“语言学在商务英语跨学科研究中的应用和创新”,分议题包括:商务话语分析、商务语用研究、商务翻译研究、商务认知研究、商务英语教育等。主旨发言专家包括:黄国文(商务沟通中的语言多样性问题),束定芳(商务语言的认知语言学解释)、胡开宝(商务文献英译中中国企业形象的语料库研究)、陈新仁(礼貌变异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交际研究)、张辉(神经科学方法探寻二语习得及对商务英语研究的启示)、曾利沙(语境参数论框架下的商务语言问题研究)、王立非(中外上市企业话语多维特征对资本市场回报的影响研究)、刘正光(认知图式、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翻译)等。
Part 2
产品前沿
总部位于德国柏林的Greta & Starks公司近日宣布,旗下研发的可以让观众在欣赏非母语电影时可获得即时的字幕或注解的袖珍AR眼镜“Starks AR”即将上市,而最新的众筹计划也将开启。
AR眼镜“Starks AR”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提供给观众或某些视觉障碍者以清晰逼真的即时的字幕或注解,而且支持多种语言,在某些没有字幕的场合也可以方便的观影。
据悉,“Starks AR”将提供“Greta”和“Starks”两种功能,“Greta”会即时对电影进行注解,而“Starks”则是即时的字幕功能。
Greta & Starks公司表示,AR眼镜“Starks AR”预计于2017年年底正式公开上市,而最新的众筹计划将于9月6日开启,以缓解首批“Starks AR”的生产资金压力。(游戏小时光百家号)
美媒称,谷歌的语音转文本识别功能又额外增加了21种语言(其中5种语言包含不同地区使用的方言),使其能够支持的语言达到119种。谷歌声称,这一功能的录入速度比打字快三倍。刚刚增加的21种语言包括亚美尼亚语、孟加拉语、老挝语、僧伽罗语、苏丹语、尼泊尔语、乌尔都语和泰米尔语等。
据美国“临界点”网站8月14日报道,在此次更新中,谷歌从说母语的人那里收集常用短语的语音样本。该公司在一篇博文中说:“这个过程训练了我们的机器学习模型,使其了解新语言的发音和单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更多样本的帮助下提高其准确性。这一功能可用于语音搜索和包括翻译应用程序在内的一系列谷歌产品。”
谷歌还推出了一个新功能,允许用户通过说“微笑表情符”或“眨眼表情符”来录入表情符号。谷歌最先推出适用于讲英语者的表情符功能,很快将为其他语言提供这一功能。(新华社)
Part 3
翻译出版
8月23日-27日,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英文简称BIBF,以下简称图博会)将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办。本届图博会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等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承办,伊朗担任主宾国。据悉,本届图博会展商达2500多家,其中海外展商占比达58%,“一带一路”沿线参展国家达28个。
图博会期间,中译语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译语通GTCOM)将举办“融”主题发布会,将发布《“一带一路”国别出版报告》一书,并推出全球出版大数据平台,同时还将与多家机构在出版大数据领域达成合作,共同推动出版行业数字化发展。
据了解,《“一带一路”国别出版报告》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业现状和发展的重点项目工程。分析称,该报告发布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情况、读者需求和市场环境将变得更加透明,中国出版向“一带一路”国家“走出去”进程也将加快。(译云公众号)
Part 4
重要观点
改变中译外和外译中的“逆差”局面,关键还是要深化对外开放。如果增加中国护照的含金量,并按对等原则,让其他国家人容易进入中国,双方来去便利,交流频繁,则文化走出去水到渠成,不用助推。与此同时,也可考虑如下策略:
第一,欲求送出去,必先请进来。应吸引更多外国人加入中国文学的翻译。现在在中国学习、工作且精通汉语的外国人比过去多了很多。他们常作为“白面孔”、“黑面孔”,上电视参加各种节目,成为娱乐对象,这是很可惜的。不如增加拨款渠道和基金,让他们来参与对外翻译工作。比如爱尔兰文学基金会,就主动设立基金,请人翻译爱尔兰文学作品。这是可以借鉴的。
第二,以民间交流为主体。记得 2009年举办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国是主宾国,专门有“版权服务站”;书展上也签下了多笔版权订单。政府也批准了中国学术名著、中国文学名著、大中华文库等出版系列工程。不知在其他地方成效几何,仅从美国看,从网下到网上,中国经典还是冷门偏门。学界对中国文献的经典,也多沿袭前人定位。说典籍必谈诸子百家和儒佛道。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行。”一些我们认定为好的东西,他人出于种种考虑,漠视甚至排斥。再者,《论语》、《道德经》这些经典,已经有了很多现成的译本,不必再三炒冷饭。而刘慈欣这些科幻作家,经过民间渠道,在国外反成了气候。他的《三体》译本,连奥巴马都买来看。这样的传播,是民间自发开展的,不假官方助推之力。
第三,拓展对于价值的认知。这些年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中国被奉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如陈寅恪、辜鸿铭,在国外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而国外熟知的中国人,如晏阳初,则中国罕有人知。如果我们拓展对于“价值”的认知,为什么不在译介中,“助推”已经可能被外国人接受的晏阳初们的著作?
第四,增加中外合作。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从事中译外的工作,中外合作也是好办法。例如中国古代文献,不要说外国人,就是我们自己有时候也难看懂。如属中外专家合作,则会产生不同可能。需要警惕的是,文字工作过程漫长,合作的话,也需默契。多少年来,也只有杨宪益戴乃迭这种夫妻搭配比较成功。政府能做的,是增加些中外协作,在协作的流程和质量控制上做些文章。如果真认为某作品重要,可以组建团队来翻,让有的人从事中文翻译,有的人负责外文润色,有的人负责回译以验证译文准确性。一些宗教典籍,如《圣经》翻译是通过团队协作方式完成,所产生的和合本译本至今仍被使用。好的团队协作合流程再造,能够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
第五,尝试共享翻译。过去的翻译,个人英雄主义流行。一旦某个人的翻译被发现有瑕疵,则可能连人带书被通盘否定。水烧到90度,被倒掉重烧。再有人烧到80度,又被倒掉,如此反复。倘若能够实现模式上的突破。假如能像软件开发那样,让后面的人修改前人错误,增加“补丁”,升级版本,陆续认可所有参与者的功劳,则不废前人努力,有益于逐步改进,功莫大焉。一些网友,如“译言”曾有过合作翻译的尝试,大概是因为缺乏资助,没有大规模拓展开。在这个有共享单车的时代,共享翻译,还是可以继续尝试的。
中国文化传向全世界,参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也需要我们继续保持谦虚姿态。经济、文化各有规律,未必会同步发展。经济的发展,强势的国际形象,虽然最终会强化文化影响力,但这种关系,也是有一定延后效应的。即便中译外、外译中再保持逆差五十年,也应有胸襟坦然对待。(来源:南方周末,作者为旅美作家、译者)
翻译是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与交融的重要媒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文化特色各异,为了实现文化互通、书写“民心相通”的篇章,翻译及其教育任重道远。
第一,尊重异域文化差异,培养文化翻译能力。在翻译教育中,要注重对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其了解和尊重各国文化差异,熟谙各国历史文化积淀,在翻译对象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用、翻译产品的推广等方面最大程度地迎合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接受群体的价值取向。例如,翻译有关宗教文化信息时,要尊重各地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在坚持其民族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发挥翻译活动的催媒作用,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而不同”。
第二,加大术语翻译力度,引领得体的语言表达。“一带一路”关涉政治、设施、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各领域专业术语的命名和翻译要遵循标准化、科学性等原则,所牵涉的文化传播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在翻译教育中应增设术语翻译课程,培养译者的术语识别、提取、应用等能力以及术语表达的翻译自觉。通过标准、系统的术语翻译,以职业化翻译服务引领得体的话语,避免翻译不当导致的表达失误、语义混乱和文化认知差异。例如,在表达一带一路相关术语时,应倾向于运用“Initiative”(倡议), “Economic Cooperation”(经济合作)等词汇,慎用或少用“Strategy”(战略),“Geopolitics”(地缘政治)等表达。
第三,借助多种教学媒介,促进异域文化认知。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或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将对象国语言、历史、政治、文化等内容融入翻译课程模块,通过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等形式营造优质的语言文化交流环境,促进学习者对异域文化和行业知识的认知。此外,还可以借助纸质或电子媒介,以翻译口袋本、翻译手册等形式编写和汇总常用表达、介绍沿线国家文化风貌和风土人情,通过文化点的介绍实现文化“线、面”的辐射效应和认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分别来自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Part 5
行业数据
加拿大统计局近日公布了2016年人口普查最新数据,2016年共有120万人的母语为中文。中文已成为继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之后的第三大语言。
2016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移民语言为母语的人士,从2011年的6,838,715人增至2016年的7,749,115人,并且讲中文者居多,超过说其他任何移民语言者。其中讲普通话移民大增139%。全国有610,835人母语为普通话,较2011年的255,160人增加了139.4%;594,030人母语为广东话,较2011年的388,935人增加52.7%。
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全国能说英、法两种官方语言人士的比例,在2016年创下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两种官方语言都不懂的人,升幅却大过前者。加拿大的双语人士比例达到18%。其中,2/3的增长归功魁北克省。尽管在大部分省份与地区双语人士比例均有增长。但与此同时,既不懂英语也不识法语的人数,速度超过双语人士的增加。在2011年至2016年期间,懂得两种官方语言人士的比例攀升7.9%;然而同期,对这两种语言都不懂的人,数量增加8.9%,这种情况在65岁以上人口中最为显著。(中国日报网)
【资料来源:外交部、教育部、外文局、译协、各院校等机构官网、媒体公开报道、自媒体资讯、业内人士推荐及其他公开信息。】
出品:译世界编辑部
责编:张婷
推荐阅读
独家 | 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2017第28期,总第47期)
独家 | 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2017第27期,总第46期)
独家 | 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2017第26期,总第45期)
独家 | 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2017第25期,总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