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识别和应对“假需求”【宁宇专栏-207】

2017-06-25 宁宇 科技杂谈

【摘要】我们加班加点,做了多少“假”需求。




| 科 | 技 | 杂 | 谈 |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



宁 宇


原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部经理,现华为业务软件部专家


愿意和大家分享运营商的辉煌与没落,成功与失败,他用他的故事和分析诉说:运营商和你们想的不一样。


 最新文章

你知道“+”有几种写法吗?

分水岭:6月1号起,大数据进入下半场!

淘宝假货、微信谣言、百度虚假广告、运营商垃圾短信,互联网四大顽症怎么解?

科技杂谈:keji_zatan长按二维码查看宁宇更多历史文章


做了这么多年的需求开发,与业务部门配合,完成了不少叫座又叫好的新业务;而相对于成功案例,更多的业务开发出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甚至根本做不出来。


久而久之,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假"需求的危害;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动手之前识别应对"假"需求的经验。


【假需求的危害】


首先,假需求浪费了企业资源和开发资源。这种浪费不仅涉及业务开发投入的研发资源,还可能因为假需求占用了开发资源,导致合理的需求无法及时上线。


一套省级的IT支撑系统,每个月要面对数十个改造要求,其中一多半来自于新的业务需求。面对接踵而至的开发需求,必须进行合理的需求排期。什么是"合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一定是依据商业价值高低或者技术合理性,往往是看需求的紧迫程度、领导的重视程度、甚至人际关系。


另外,如果遇到一个"假"需求,还可能需要在需求分析、研发、测试等环节投入更多的资源,占用其他需求的人力物力运算能力。


其次,"假"需求可能错过时间窗口,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有些营销活动有非常强的时效性,如果开发时间过短业务无法上线,或者配套能力不足导致效果不佳,机会一去不复返。


为什么没有按照预定时间上线,问题往往出现在需求方面。有的是因为需求频繁变更,导致开发周期过短;更多的情况是,"假"需求低估甚至隐瞒需要改造的内容,造成开发无法"按期"完成交付。


"假"需求还有一种危害,就是大项目实施需要各个团队和专业协同工作,IT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进度达成预定目标,结果做的是"假"需求,无法与其他团队配合实现最终目标。这种情况下,受影响的就不仅是IT了。


【如何识别"假"需求】


理论上只要有时间有资源投入,IT就能实现各种功能;但实际情况往往是IT部门在时间和资源都不具备的条件下作战。如果再有"假"需求捣乱,那更是苦不堪言。所以在开始如研发资源之前识别出"假"需求,是提升IT研发效率的重要技巧。


1)那些投入产出比特别高的,实现效果过于理想化的,往往是"假"需求。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生存恨不得挖地三尺;你说轻轻松松就能挣大钱,或者打造一个万能的完美系统,能有这样的好事儿?多半是假的,至少藏了很多未知的东西。


2)那些业务方面的前提假设条件分析不够的,往往是"假"需求。现在的市场拓展多是在细分领域,细分市场有多大,投资效益有多少,是能多发展客户还是增加单一客户收入,对现有客户的冲击和替代有多大影响?这些分析可能是负面的,但是如果没有分析,很有可能就是在回避这方面的问题。


3)把自己的工作说得很艰难,把别人的配合工作说得很容易的,往往是"假"需求,而且是最常见的"假"需求。我宁肯相信,采用这种描述方式的人是无意的,是因为不了解友邻部队的情况和难度,低估了协同配合的工作量;但不排除有些人好大喜功,在领导或者客户面前拍胸脯。经验表明:这样的人最终拍屁股逃跑的概率非常高。


4)跳着描述需求点,前后不连贯没有逻辑的,往往是"假"需求,而且这类需求往往是对领导讲话的转述或者解读。经常看到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人,不去了解和描述讲话的场景,只是断章取义地截取,甚至只截取对自己有利的片段,无论是因为唯上的习惯还是狐假虎威,根源都是一己私利。


【如何应对"假"需求】


IT部门在业务部门面前往往是弱势的,就像乙方在客户面前一样,即使识别出了"假"需求,如何应对也非常需要技巧。否则就会背上"不配合"或者"不以客户为中心"的黑锅,明明占理,却落得一身埋怨。


虽然根据经验识别判断出了"假"需求,但别人未必明白,所以对需求溯源是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


如果需求是经过好几个环节转达过来的,就争取与需求的源头一起讨论,澄清最终用户的实际需求;如果需求是某领导的讲话或要求,就争取了解前后语境,去判断核心的诉求是什么。核心的思想就是:通过沟通明确真正目标,避免捕风捉影地瞎猜。


另一种常见的应对方式,是通过提问和确认等方式,逐步完善需求,把需求的全貌展现出来。需求不完整是正常的,因为业务人员的思维模式就是要在共性中寻找差异,形成创新,这样的思维模式之下,他只关注需求的变化部分,忽视配套的、基础的、常规的内容。


比如设计营销活动的时候想不到客服口径问题,做个新产品却说不清受理的渠道有什么要求或限制,业务创新时没多少人思考统计口径以及后评估等问题。


这就需要IT人员循循善诱地与业务人员进行需求沟通和确认,引导他们将涉及的需求、规则、标准、限制全部梳理出来,这不仅是IT开发的前提要求,也是在回答客户可能提出的问题,还是对开发、营销、运营等工作量和成本的确认。


很多需求是通过IT人员的追问,才逐渐清晰完整,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更完整的信息。


对于IT部门来说,前期的沟通避免了后期的投入和失败,事半功倍。挖出了潜在的工作量,既能让工作量评估靠谱,更是对开发交付时间建立合理预期。


无论是领导还是最终客户,他们的观点、言论都是有逻辑的,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不讲理",就不去沟通,不去做工作。据理力争,充分表达专业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体现出你的价值。


而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建议也提了,该说的话也说了,最终决策还是要做,IT部门作为执行者,必须不折不扣去操作,即使你认为这是"假"需求,也必须全力以赴当真事去做。万一梦想实现了呢?!


 近期热点文章

联通铁腕整治业绩造假:陕西、四川之后,下一个会是谁?

时隔5年,陕西联通业绩造假弊案终于彻底揭开

王晓初:联通即将进行哪些重要变革?

三大运营商蒙圈了:Verizon、AT&T先后退出云业务领域

大数据的寒冬已至,谁将倒下,谁成巨人?

深度:掉进云计算大坑的运营商,还爬得出来吗?

科技杂谈:keji_zatan长按二维码关注科技杂谈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加入 “科技杂谈菁英会”。



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

2014年度最受企业关注自媒体

2016年度T+自媒体睿见之星


| 新科技 | 睿思想 |

已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阅读

一点资讯、互联网实验室,北京时间等

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xinews)成员

WeMedia成员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sophie03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