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压抑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5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2018-01-18 许又新著王利群编 优才成长

许 又 新教授



(接前)

第三章防御机制

引论

压抑

压抑这种防御机制是,把令人痛苦或困扰的问题(如欲望、情感、心理冲突等)逐出意识之外的心理过程。这种过程是意识的,即可以认知地觉察到的(maybecognitivelyawareof),不论它在多大程度上是不随意的。打个浅显的比喻就更加容易明白:心脏的跳动是完全不随意的,我们不能用意志的努力直接使心跳加快、变慢或停止,但是,只要加以注意,我们完全可以认知地觉察到自己的心跳。

这里有必要谈一谈“阻抑”(repression)。

最初,S.弗洛伊德(1894)将“阻抑"和“防御”视为同一概念。他认为,“阻抑”,作为一种过程,是完全“无意识的”·它从来就未曾是意识的,它本身也不可能转变成意识的;可能成为意识内容的,只是被阻抑的观念、情感等等。对于这一经典的心理分析观点,就是S.弗洛伊德的门徒也有人未能接受,因为完全无意识的过程却体现人的动机和目的,这在道理上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在DSM一Ⅲ一R(1987)中,‘‘阻抑"被定义为“一种机制,通过它,一个人不能记起或认知地觉察到令他困扰的愿望、情感、思想或经验”。(PP.393"--'395)W.W.Meissner将“阻抑”定义为t·把观念或情感逐出并保持在意识的觉察之外”。(见美国《精神病学综合教科书》第3版)

很显然,近十多年来,美国精神病学界已经在尽量避免使用t·无意识的,,这个有争议的术语了。如果我们想到,在本世纪20至50年代,心理分析理论在美国有着极大的势力,美国的心理分析家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得多,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到理论方向的这一巨大转变。

51

文献中压抑和“阻抑"之经验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回想起来,后者却回想不起来。这种区分是相对的。

R·J.Campbell在他编辑的英文版《精神病学词典》(第6版,1989)中写道:“压抑和阻抑之间可能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p.709)这本词典对“阻抑”的定义是:“将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或冲动抛出、放逐并保持在意识以外之主动的过程。”(p.631)本书作者认为,S.弗洛伊德的所谓阻抑只不过是压抑之一种极端的情况.并且在所谓阻抑过程中,无法排除反射性和条件反射性抑制(inhibition,本书视此为一生理学概念)的作用。(请参看拙作:《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分析和重建》,《上海精神医学》,1992,新4卷,第2期,第121页)

在日常心理活动中,压抑是常常在起作用的。当我们对自己说,“这事先不管它,明天再说吧”,就可能有压抑在起作用。当我们转移注意于另一件似乎更重要的事.实际上是为了摆脱一件令人烦恼的事,压抑肯定在起作用。有时,我们迫使自己相信古人说的“吉人天相”,或者把注意集中于从坏事中寻找好的方面,也是在使用压抑这种防御机制。因为这样一来,不快感便减轻了,令人困扰的心理活动至少暂时被逐出意识之外。即使有意去参加娱乐活动以摆脱不快体验的纠缠(这通常叫做应对,coping),如果没有对内心苦恼的压抑,恐怕什么娱乐也会玩不下去的,至少玩起来会索然无味。甚至用最简单的办法推迟行动,使自己不至于太鲁莽和欠冷静,例如,“从1数到10,然后再行动”,这也是在使用压抑。

最浅层的压抑,只不过是把令人困扰的问题之思考、作决定和采取行动暂时推迟一下罢了。过不了多久,那些烦人的问题还会在意识里重现,再一次引起当事人的注意。

52

深层的压抑可以导致相当长时间的忘却,甚至达到症状性遗忘的程度。

从幼年开始一直持续着的压抑照例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或性格之基础的一部分,例如,当事人完全不能认知地觉察到他的某种心理冲突的根源,而在旁观者看来却是昭然若揭的。

A.弗洛伊德(1936)认为,“阻抑”在所有防御机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相对所有其他防御机制,它所完成的任务要多。对自我起限制作用的,以“阻抑”为最,因为“阻抑”把精神生沽的全部轨迹都从自我逐出。也许,其他防御机制只不过做些“阻抑,,留下来的未竟之业,或者,当“阻抑”失败,观念又回到意识,其他防御机制才发挥它们的作用。(p.49-----53)

如前述,本书把“阻抑”看做压抑之一种极端的形式。因此,把A.弗洛伊德上面这段话中的“阻抑”改成压抑,是同样说得通的。不仅如此,我们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压抑在神经症发病原理中的极端重要性。

过分的压抑导致心理冲突之尖锐化和持久化,造成严重的精神痛苦和社会适应不良。因此,可以说,没有过分的压抑,就不会有神经症性心理冲突。

过分的压抑具有自我否定的性质,故更确切地说,自我否定性压抑是神经症性的。

所谓自我否定性压抑,就是企图把自认为可耻的、邪恶的或至少是不应该的情欲从根本上消灭掉。也可以说,当事人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某种情欲,便不得不“上纲上线”,把那种情欲扣上可怕的帽子。例如,正值性欲旺盛的青少年未婚者,往往用手淫满足性欲,这本是毫不奇怪的,既谈不上邪恶,也无损于健康。但是,却有少数人用过分的压抑来对待自己的性欲和手淫,简直把t·万恶淫为首’’奉为至理,这就势必导致尖锐的心理冲突:冲突的一方要满足性欲,冲突的另一方却坚决斥之为邪恶,极力压抑性欲。性欲是每一个健康人人性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抹杀性欲便等于把自我给否定了。实际上,这种人一旦陷入此种冲突之中,就再也找不到可以自我肯定的充足理由了。

53

自我否定性压抑源于害怕惩罚或丢脸,因而跟违禁性罪感或个人耻感密切相联系,而归根到底往往是由于父母教养不良和亲子关系的困扰。

从小在良好的教养条件和互相理解、尊重的亲子关系下生活的人,也会形成一种与自我否定性压抑根本不同的压抑,可以称之为适应性压抑或成长性压抑。当事人对自己的欲望和需要的态度是认为它们合情合理,只不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不让它们立即得到满足(推迟满足也就是压抑),或者,需考虑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方式使它们得到满足。这种压抑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符合社会规范,甚至是为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和个人潜力的发挥。

人人都有情有欲,企图消灭情欲是反人性的。情感的表达和欲望的满足是人的一种权利。尊重自己权利的父母倾向于将心比心,因而也会尊重子女的权利。这也是良好亲子关系的表现。

一旦对情欲取否定的评价和抹杀的态度,压抑就会趋于过分,而过分压抑必然导致情欲反抗的加强,这就会导致神经症性心理冲突。不仅如此,过分的压抑使我们对自己的情欲缺乏了解。对自己缺乏了解,当然找不到满足需要的途径。再者,被压抑的情欲总是要寻找出路和表现它们自己的。既然不让它们通过正常的途径和方式表现和满足,它们就要借助于其他防御机制以扭曲和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冲突的变形(表现为精神症状)便出笼了。

54

适应性压抑只是推迟情欲的表现和满足,它并不企图消灭情欲,而是肯定它们之合情合理的存在,也就不致引起它们强烈的反抗。由于压抑不过分,各种情欲不时在意识里出现,健康人视此为人性的自然显现,对它们采取接受和宽容的态度,也就对人性的弱点有了自知之明。这也就是自我接受。与此相反,自我否定性压抑或过分的压抑,意味着不接受自己,同时也很难接受和宽容别人。

自我否定性压抑本身是不健康的.它倾向于导致紧张、焦虑、自卑、心理功能下降、社会适应不良,以及伴发各种生理功能障碍。同时,自我否定性压抑造成心理冲突尖锐化的痛苦,往往需要调动其他防御机制以缓解痛苦。因此,过分压抑往往是走向神经症的第一步。





优才新媒体团队制作

(未完待续)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 | 优才心理系列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2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3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新的人际关系有三个基本要求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4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5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亲子关系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6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心理冲突 概述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7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应该之暴虐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8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被爱的渴求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9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自卑情结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0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不安全感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1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个人耻感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2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常形和变形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3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第三章防御机制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4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