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做到“五个坚持”提升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水平|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赣南师范大学探索建立竞争择优的动态岗位聘用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2017年12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学校第三轮岗位聘用工作编为工作简报,并以深化改革专辑汇报中央深改办,得到了中央深改办的高度认可。2018年1月,学校作为全省省直单位唯一发言代表在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作岗位聘用专题交流发言。2019年6月,学校作为全省首家单位接受全省岗位动态管理工作考核并获优秀,获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学校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2020年3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事业单位发展报告》收录了学校推行岗位动态管理制度改革的经验做法。
一、坚持问题导向,摸清岗位聘任的“家底”
在第三轮专业技术岗位聘用中,学校面临岗位职数不够、聘期业绩摸底不理想、降级人员如何兑现待遇、辅系列人员要求按行业性质重新设置考核条件等问题。面对问题,学校立足实际,借鉴兄弟院校做法,认真开展调研工作,做到“家底”掌握清楚。一是到省内兄弟院校学习调研岗聘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整理、归纳,形成可行性调研报告。二是全面梳理近年来人员岗位聘任的基本情况,对全校副高七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聘期业绩进行摸底,根据摸底情况反复模拟测算竞聘、续聘、降聘人数,避免通过考核因职数受限而不被聘的现象。三是深入学校二级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调研岗位聘任情况,听取广大教职工对聘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做好聘任工作把好脉,做到“对症下药”。
二、坚持注重业绩导向,抓住岗位聘任的“牛鼻子”
面对困难,客观分析、冷静以对、科学决策,明确岗位聘任工作注重业绩导向。一是坚持事先有约,业绩为重,专技人员一视同仁按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聘期考核办法》参加聘期业绩考核。二是细化专业技术岗位业绩认定的实施细则,明确业绩申报的范围和权重,使每名教职工心中都有一杆秤。三是实行业绩公开制度,对所有人员申报的业绩材料审核后及时在全校进行公示,接受师生的监督。
三、坚持动态管理导向,实现岗位聘任的“能上能下”
为进一步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各类岗位聘用结构比例,建立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在2016年开展的第三轮岗位聘用工作中,有168人因聘期考核不合格被低聘,占学校教师总数的12.8%;2019年又稳妥实施了第四轮岗位聘用,448人竞聘至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69人因聘期考核不合格降聘。一是早在2010年6月出台《专业技术岗位聘期考核办法》,明确各层级专技人员业绩考核条件,提出未能按时完成考核条件的岗位聘任将随之调整。二是在2013年6月开展的第二轮岗位聘用工作中,针对正高人员资格数大于岗位职数、副高职数剩余不多等问题,通过科学设置条件,引导管理人员空出专技岗和降聘人员保留绩效待遇,更好地实现岗位聘任动态平衡。三是先后两次修订出台《专业技术岗位聘期考核办法》,通过网上办公OA系统、微信等渠道提醒每位教职工早做准备,对照条件找差距、补短板,增强忧患意识,做到业绩与岗位相适应。
四、坚持依规聘任导向,扎牢岗位聘任的“笼子”
岗位聘用涉及每位教职工的“饭碗”,事关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必须要健全岗位聘任工作的各项制度,保障聘任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一是始终做到过程依规操作,把好岗位申报关、资格审核关、业绩考核关和结果公示关,力求把人考准、把绩考实。二是始终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对照时间进度表,认真做好个人申报、所在单位初审、职能部门业绩复审等基础工作,先后两次公示无异议后再集中评议。
五、坚持人文关怀导向,切实增强职工的“获得感”
始终突出“民生”理念,在草拟聘任工作实施方案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多次征求广大教职工意见,寻求改革大局与个人权益的“最大公约数”,较好地回应各类人员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切实增强教职工对岗位聘任的“获得感”。一是坚持政策延续性,继续推行人文关怀,对4年内即将退休人员、中级十级及以下专技人员聘期内能较好地完成额定教学科研工作量、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续聘可不作业绩要求。二是面向全体教职工积极普及岗聘知识、宣传岗聘政策,确保每位教职工都能吃透精神,凝聚起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的工作合力。三是坚决执行“以岗定薪、薪随岗变”的原则,保障教职工的实际利益。四是科学设计工作流程,按竞聘、续聘、转聘分类设计申报表格,每位专技人员只填一个表格就完成申报,低聘人员无需填表,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工作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一聘定终身、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打通了“堰塞湖”,实现了与职称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联动,让人事管理机制增添了新的活力。今后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总体方案和我省“两清单一安排”,继续探索岗位聘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奋力开创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