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君联资本蔡大庆:投资讯飞和贝瑞是因为关注技术,新技术将是新医改的核心驱动力

2017-12-20 周梦亚 动脉网

“2017未来医疗100强”论坛,以“物种大爆炸时代”为主题,2017年12月15日-17日在北京万豪酒店举办。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蔡大庆


骆驼的长征、猎豹的能量、角马的踪迹、大象的转身、巨鳄的进击,这些看似与医疗行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动物,却与本次论坛的主题演讲息息相关。


在12月15日上午的议程中,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蔡大庆以《我对新技术的认知——新医改中的核心驱动力》为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为动脉网带来的整理报道。


嘉宾介绍


蔡大庆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MBA学位。


蔡大庆于2011年5月加入君联资本的前身,联想投资,担任投资总监。


目前他在君联资本担任董事总经理,专注于健康医疗行业投资。其主导、参与的项目包括贝瑞基因、优思达、Shenogen、卡尔迪雅、博慧斯、BioNano、和美、派格等多家企业。


加入君联资本之前,蔡大庆在软银投资集团(SBI Group)与北大青鸟合资的SBI-BDJB Investment(青鸟思倍投资)担任常务董事(Managing Director)。蔡大庆曾在中化(香港)、美国博思咨询等公司担任高管,还曾出任华大基因董事、CFO等职务。


演讲内容


很高兴动脉网邀请我来跟大家分享我对新技术的理解,刚刚大韬(动脉网创始人李大韬)讲的东西让大家收获很多,我给大家讲一些更贴近实战的东西。

 

首先说下我们是做什么的,君联资本是联想控股大家庭里的VC投资机构,已经成立了十几年。在医疗健康这一领域,我们已经投资了近10亿美元,共计六七十家业界比较领先的企业。

 

君联资本的一大特点是对技术的关注。大家知道科大讯飞,那个时候君联资本还叫做联想投资,科大讯飞是我们投的第一家企业。当时科大讯飞的团队只有十几个人的“研究生+学生”的团队,而现在科大讯飞已经是一家市值超过千亿的企业。


还有医疗投资圈里大家非常熟悉的贝瑞和康(贝瑞基因),我们接触这家企业的时候,他们的团队也只有十几个人,现在公司市值已经超过200亿。

 

新技术已近爆炸式呈现,为医疗健康带来新的曙光


我们非常喜欢新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生物医药界的技术成果已经开始加速呈现,尤其是在这几年,有人形容其为爆炸式呈现。


这些新技术也给医疗带来了许多颠覆,解决了许多为解决的医疗需求。


比如,有一种白血病叫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这种疾病原来是要换骨髓的,患者要接受各种各样的化疗。而CAR-T疗法的出现,给这种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们投资了一家CAR-T疗法的公司,这家公司治疗的患者中很多是小孩。这些小孩大多数都接受过多次治疗,经过一两次骨髓移植,最后还是复发了。骨髓移植是相当麻烦的,费用也比较高,而且复发之后传统疗 40 37359 40 15263 0 0 2428 0 0:00:15 0:00:06 0:00:09 2883就完全没办法再治了。


目前这家公司的技术可以达到95%的治愈率(至少是短时间内)。医院说这些小孩的存活期基本上只剩几个星期了,但在接受治疗后,这些孩子几乎完全康复。


除了CAR-T疗法,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的免疫疗法。原来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期也就只有百分之十几,现在有的时候能够超过百分之六七十,这是以前不敢想的。


类似的成果在近几年大量涌现,让罹患肿瘤这一类“不治之症”的患者看到了曙光。


生物技术时代到来,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30年前我还在上大学,那个时候大家就在讲生物技术时代快到了。后面一二十年生物技术公司都过得很艰难,生物技术专业出身的人找工作也比较困难。


但高校招生的情况却截然相反,生物系的招生分数是最高的。我上学的时候班里七八个同学都是当地的高考状元,这一批人为早期的生物技术时代做了很多积淀。

 

经历了多次“狼来了”,生物技术时代终于要来了。新药研发领域、基因技术领域逐渐在医疗领域崭露头角等,这些领域的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也经常能看到“一将难求”的局面。

 

除了新技术的爆炸式出现,各种新技术之间的交叉促进,又促生一批新的成果。比如说细胞治疗和基因技术:基因技术的新发现促进了细胞学的快速发展,细胞研究的成果有反过来引领基因技术的进步。

 

我们要投资的是未来三五年会有成果涌现出来的一些新技术,要为往后五到七年、七到十年布局。


国内来说,我们认为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这还是非常谦逊的说法。


10到15年前,很多行业实际上是以政策和市场为主导。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个时期政策和市场的影响要大于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国内的市场很大,哪怕不好的东西也可能做起来。通过市场里边各种操作手段,这些公司可能就开始上市了。


同样,如果政策不允许,技术再好也要坐冷板凳。但国外恰好相反,欧美国家在技术上能够相对领先。


在供需关系之间寻找机会


我们在投资的时候,需要对供需之间的关系充分考量。当然需求和供给并不完全符合经济学里的供需曲线的定义,但基本符合现在的需求侧和供给侧。

 

医疗需求不用多解释。这里面有许多刚需,通常是由流行病学决定的。每年都会有人得各种癌症、遗传病。这些就是刚需,并且不是人为意志能够控制的。


还有一些是消费层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以不用去拥挤的、条件不好的医院,这是消费升级。

 

在医疗健康供给层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新技术。打个比喻,我经常在中美来回跑,对我来说我的需求就是能够三四个小时从北京飞到旧金山。这个需求我想很多人都有,但技术和周边技术的支持并不是很成熟,而且价格很高,所以我觉得供给还没有到来。

 

因此尽管对我来说这也是刚性需求,但离得太远,从投资上讲这个阶段就不是我们投资的目标。真正在供给和需求界面里发生激烈冲撞层面的东西,才是我们的投资标的。

 

从三维关系中寻找具有爆发力的新技术


刚才大韬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用的三角形来表示;而我这里是从监管政策和供需之间切入。如果政策改变能够让供需更有效的发生冲击,那一定会带来很多机会,比如新药研发。


这个领域最近发生了很多政策变化,这些变化一下子就把生产力解放了很多,也带来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横坐标基本上沿着疾病谱来划分,跟医院的科室设置差不多。随着技术的变化,疾病谱也会有一些变化。另一个维度是沿着病程发生的阶段,从诊断、治疗、到康复。最早的机会是在诊断和治疗,现在预防和康复领域也有很多机会。另一个层面是药、器械、服务。

 

这是一个三维的关系,每一次技术的变化都会点亮三维关系中的交叉点,都会带来不同的机会。

 

从化学到单克隆抗体、到核酸技术、再到基因技术,新技术在前几十年里掀起了几次浪潮。比如单克隆抗体的诞生,就把心血管、肿瘤、脑壳、神经科等各科室,诊断到治疗各个层面全点亮了。这个领域一定有巨大的产业机会。这也是我们当时毅然决定大力投资信达药业的原因。

 

再一个是基因组学,这项技术首先是进入了妇产科学,马上也将进入肿瘤科,用液体活检技术来检测肿瘤。毫无疑问,基因组学再次点燃了肿瘤诊断。同样,基因技术也将为心血管、神经科、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带来很多新机会。

 

治疗方面,基因技术也具有极强的爆发力,这项技术正在遗传病和肿瘤治疗方面海啸式推进。我们寻找的就是有这样力量的新技术。

 

接着继续讲分子水平技术,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单克隆抗体大家都比较熟悉,核酸药物则是另一个维度,大家听的也比较少的。

 

美国有一家公司,是从概念上做mRNA的疫苗研发企业,这家公司有一个药物已经推到了临床阶段。而早在药物还没有进入临床的时候,公司的估值已经达到了50亿美金。这家公司融资融了十几亿美元,并且融到的资金没怎么用。为什么?各大药厂给他的研发经费已经接近十亿美元。

 

细胞水平的免疫治疗技术进展也非常快,但对免疫微环境领域的了解还不是很多,这一领域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大米草这样的外来生物,在国外对生态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到了国内就成了危害性的植物;国内的鲤鱼也是,在国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但到了美国就给五大湖生态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鱼蹦起来能把人砸晕。

 

某种程度上说,人体免疫微环境也是一样,人体内经常会有一些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


正常情况下免疫细胞会把这些细胞消灭掉,如果消灭不掉人就可能出现健康问题。以前大家只研究肿瘤细胞,但是后来大家意识到需要研究环境跟肿瘤细胞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又有一大批的微环境研究技术、诊断技术等着大家去研究。

 

现在已经有一批针对微环境的药物推出,效果很好,比如PD-1、PD-L1。

  

原来的化学药物会涨的越来越慢,某一些中药、生物药涨的是最快的。中国的医药市场前些年是以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来要求的,而今年的政策变化正在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相比化学药,生物药现在还是一个比较小的领域。但化学药正在给生物药空出市场,过两年甚至可能空出几百亿,这样的趋势会给创新药物提供非常大的市场空间。

 

这两年CFDA在政策上做了很多改变,真正形成了该有的政策环境——让良币逐劣币。以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是劣币逐良币,我们认为现在的政策实施下去会把局面扳回来。

 

在生物技术和新技术这一块,精准医疗已经是世界性的共识,推进的是非常快。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关键技术、关键工具、政策都在前进。测序技术(不管是PCR、半导体、纳米孔还是单分子)、细胞治疗、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这些都到了一个奇点突破的时刻。

 

中国的市场是比较富足的,技术刚刚看到了苗头就已经有大批的资金涌过去。这有点像当年的互联网泡沫,其实对创业者来说是个好消息。泡沫有的时候是市场经济里不可避免的现象,如果产业有生命力,泡沫之后还会重生。


另外我们经常去波士顿、硅谷、洛杉矶和圣地亚哥这些科技圣地,跟那边的科学家和创业团队交流,了解这个领域最近的技术发展,因为中国只注重市场手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的认知是,创新才是未来中国医药市场持续增长的原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新的技术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力量。


作者|周梦亚

微信|rencontre_my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后台发送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好文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近期推荐

10年医疗健康投资数据解读,透视医院创新发展趋势

张强医生:医生群体的崛起会改变医疗产业的格局

爱耳时代CEO梁琦 :在听力障碍冷门市场,国际化战略是重要突破口!


2017未来医疗100强

“2017未来医疗100强” 智能影像大咖分享

“2017未来医疗100强”母婴领域圆桌对话

数据解读:“2017未来医疗100强中国榜”

动脉网“2017未来医疗100强”榜揭晓


2017年度盘点

房地产+医疗  |  民营医疗  |  医联体  |  基因检测

医药行业  |  医药零售  |  医药电商  |  创新药

中医药  |  养老行业  |  康复产业  |  健康管理

 医美行业  |   医疗器械  |  商业健康险  |  口腔

医疗大数据  |  医疗信息化  | 第三方医疗服务

医疗机器人  |  医疗VR\AR  |  基层医疗

体外诊断  |  母婴行业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