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荣 | 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
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
文 / 杨国荣
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具有积极意义。总体上,科技(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既是人类走向人性化的存在以及人的自由逐渐实现的过程中出现的必要环节,也是趋向于这一前景的前提或条件。人工智能以大数据作为依据。从逻辑上说,大数据意味着穷尽相关信息,在大数据的背景之下,我们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尽可能地把握方方面面的情况,它为全面地把握对象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从而使我们可能克服各种片面的看法。人工智能的另一重要特点是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对数据的这种高效处理,为我们应对多变的现象、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提供了可能。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意义,体现于科学研究、人文探索、生产劳动、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其演进对于推进人类生活的进步、趋向合乎人性的社会都具有正面意义。当然,科技的发展既可以走向积极的方面,也可能伴随着某些消极的作用。如何抑制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消极作用,使之以正面、积极的方式发展,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这里涉及对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引导和约束的问题,而人是目的这一价值原则,则为这种引导提供了基本的前提。
关键词:人工智能 ; 大数据 ; 人是目的
本文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重启科技与人文对话 栏目
作者简介|PROFILE
•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教授
全 文
一
如所周知,这些年来,现代科技发展很快,诸如元宇宙、 ChatGPT 等新的科技纷纷出现,面对此类变化,有人欢欣鼓舞,也有人惶惶不安。在我看来,对此既不应盲目乐观,也不必忧心忡忡。人类终将走自己的路,科技的发展固然不会必然导致人类的毁灭,但是这需要人类对发展作出引导。科技包括人工智能的演进,实际上是人类走向自由这一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我们应当从人类不断走向人性化的社会、人的存在逐渐趋向自由这一角度,去理解科技的发展。
至于如何从哲学上具体地去分析以上现象,现在可能还不是很成熟,对此形成哲学上的认识或许也为时过早。黑格尔说,“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事实上,对科技发展及其结果的认识也是如此:从哲学上对此加以评价需要以一定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现在,社会和学界往往存在一种“跟风”或“从众”之“习尚”,一种现象出现以后,常常人人都会对其加以评说,有的时候甚至过度地渲染。时下人们对于科技发展同样也议论纷纷、评论甚多。这固然体现了对科技变化的某种敏感性,但细究起来,一般所谈的东西每每大同小异,很多内容都是属于人云亦云。一些论者常好作惊人之语,仿佛人类现在危机四伏、行将毁灭,似乎尼采所说的“超人”就要统治人类。这里既可以看到哗众取宠的意图,也不乏杞人忧天的过虑。
这次论坛的讨论主题是关于 Artificial Intelligent Generated Contents (AIGC) ,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生成内容”是以人工智能的运作为前提的,它侧重于根据问题,依照数据,运用算法、算力来解决或回应相关问题。总体上,这一论域还是属于广义上的人工智能的范围。论坛提出了如下问题,即 AIGC 将重塑世界、创造良好未来吗?这一问题包含着非常严肃的内涵,发人深思。我想就此表达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前面已经提到,对人工智能不必忧心忡忡,总体上,它的发展对人类具有积极意义。科技(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既是人类走向人性化的存在以及人的自由逐渐实现的过程中出现的必要环节,也是趋向于这一前景的前提或条件。从人类由“野”(前文明)而“文”(文明)的发展过程来看,没有科技的充分发展,便很难真正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形态。人性化的存在或自由之境包含多种因素,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前提和条件,技术可以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形态,人工智能无疑从技术的层面为走向以上存在趋向提供了一个方面的前提。
人工智能以大数据作为依据。从逻辑上说,大数据意味着穷尽相关信息,即对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能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信息、背景的这种“穷尽”性或近乎穷尽的把握,可以为避免一偏之见提供可能。在方法论上,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对象,这是我们认识真实世界的一个必要条件,人工智能所依据的大数据,则构成了达到这一点的条件。在大数据的背景之下,人类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尽可能地把握方方面面的情况,它为全面地把握对象提供了前提,使我们可能克服各种片面的看法。同时,人工智能的另一重要特点是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现在广受关注的包括ChatGPT在内的各种大语言模型,实际上也是基于高效的数据处理功能,包括发现不同现象之间的逻辑关联的能力,等等。对数据的这种高效处理,可以避免对相关现象和情况的变迁应对缓慢等局限。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高效处理出现之前,我们很难对相关现象的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提出应对举措,有时难免处理过于迟缓,而人工智能的运演能力远远超过一般人脑,它可以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情况。
二
具体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科学研究、人文探索、生产劳动、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生产劳动来说,近代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劳动领域中的生产流水线逐渐普及,这种流水作业是劳动分工的体现。在人工智能兴起之后,作为分工制体现的流水线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机械运行模式,而是开始取得智能化的形态。在智能化的形态之下,工作流水线的运行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安排,操作程序也将更为合理,由此可节省更多的劳动时间。如所周知,时间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曾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的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时间的节省意味着人类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身,包括人自身的潜能、职业所需的各种能力,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由时间的不断积累是人类自我解放的重要途径之一。人的解放涉及多重方面,包括政治上、经济上、科技上的发展,等等,人工智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实践意义,是走向这些方面解放的一个重要条件。人的解放体现于减少劳动的重负,使人从单一机械的操作中解脱出来,并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发展自身能力、培养和满足自身兴趣,等等。同时,人工智能的运用,也可以使人的工作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并有可能让体现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代替人去从事具有危险性或对人有害的工作。曾经常常发生的矿难等现象,现在越来越少了,这与人工智能的普及有很大关系。那些具有危险性、危害性的工作,如今可以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人去操作,而无需由人类直接应对,如此,人有了一种处于良好的生产劳动环境之可能。
进一步看,人工智能对于科技、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自然科学要借助各种实验手段,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扩展各种实验方式,并大大地提高实验手段的效率。此外,在与科技直接相关的航天、军事等工程中,人工智能都可以被大量运用,以此实现这些领域的新的发展。现在人们常常提及的星链,主要涉及低轨道的卫星部署,它在网络连接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其中也渗入了人工智能。与此相关的无人机,在日常生活以及军事上的意义也越来越为人所注重与肯定,人工智能在这方面也具有难以忽略的作用:如果缺少人工智能,无人机便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现代的科技同时表明,通信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量子通信的进步对实现安全、保密的通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同样关系密切。从这些方面看,人工智能确实对科技的发展、科技本身的进步、对自然研究的推进,都具有其他技术所无法取代的意义。
前面所言,主要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除此之外,在人文研究中,人工智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可以建立智能型的数据库。人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典籍,从典籍来说,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现在可以把以往的经典全部汇集起来,将典籍几乎“一网打尽”。同样,西方文化中的各种文献资料,也已用不同方式实现电子化、数据化。这样,一方面,从研究对象来说,现在已能够通过人工智能下的数据库,把各种文献,包括稀有的资料汇集起来,以穷尽的方式加以处理,这与以前只能以有限的方式收集善本等资料,有了重要区别。同时,人工智能还提供了检索查阅的便利,文献中某个字、某个句子在历代的演化过程、在不同文本中的具体意义,都可以通过检索的方式来很快地加以了解。在经学研究历史中,一直有所谓“皓首穷经”的现象,一位研究者可能一辈子守着某部经典以及相关的注疏,无法越出此范围。现在则可以用非常便捷的方式,了解相关的研究对象、资料并加以解说,在时间上大大节省,在效率上大大提高,这也是在人文研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应用所带来的便捷和促进作用。
以上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此外,在社会活动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应用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社会政治领域而言,无论是日常管理,抑或处理突发的事件,都需要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诸多情况,以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在国际关系中,局势常常瞬息万变,这种复杂的国际大局要求人们适时提出应对举措,并根据形势的风云变化,对策略作出某种调整。同样,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也需要视生产、市场、贸易的不同变化,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抑制或避免其可能的下行。在以上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应用都有助于给出更为切实的分析,并展示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前景。
除了宏观层面的社会活动,在日常生活方面,也不难注意到人工智能对人存在的影响。我们现在经常谈到自动驾驶,虽然它暂时还没有普及,但是试验性的工作已经开始了,随着5G、6G的建设推广,自动驾驶的普及可能是早晚的事。自动驾驶带来的便利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它可以更有效地使用各种有限的道路资源,减少堵车或避免塞车。另一方面,人工自动驾驶也可以使驾驶过程变得更为安全。现在人们常常担心,如果没有人的操作,是不是会发生安全问题。其实,在5G、6G网络逐渐推广以及相关数据积累越来越丰富的背景之下,自动驾驶不仅可以提供比较便捷的出行方式,而且能够实现更为安全的出行。例如,它可以有助于减少甚至避免现在经常碰到的所谓“路怒”:“路怒”的形成,常常是导源于人工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员在熟练程度与个性(有些人做事缓慢,有些人雷厉风行)上的差异,也就是说,这主要是人为操作所引发,而在人工智能之下的自动驾驶,路况、车速在经过精确计算之后,便可避免可能出现的“路怒”等消极现象。
人工智能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还体现于其他一些方面。现在很多家庭都使用扫地机器人,一些“先行者”甚至在空调、烹调等方面尝试自动控制:在回到家之前或回家途中,通过人工设置的方式,自动地远程打开空调、烹调设备,从而,到家之时,空调、饮食都已经准备妥当。这些人工智能的操作,有的已经开始普遍实现,如扫地机器人的使用,有的则早晚将普及,如空调、烹调的自动控制。可以看到,随着人工智能介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为便捷和舒适。同时,人们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也相应地逐渐减少。前面提及,在生产流水线实现自动化之后,节省的劳动时间可以应用于发展人的潜能,而人工智能介入日常生活,同样也会节省我们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给我们进一步的发展带来很多便利。此外,现在的生活已很难离开快递:网上购物、接收和邮寄快递已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方面。快递的便捷使用,与快捷的分拣无法相分:如果用人工手段的方式去分门别类地分拣,往往费时费力,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人工智能的介入,则使分拣效率大大提高,在可见的未来,这一过程无疑将进一步发展,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便利,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人工智能对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
对生活领域的进一步考察,涉及医学和治疗,在这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在不断地介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已经司空见惯的微创手术,如心脏搭桥、肿瘤切除,以及其他自动完成的治疗过程,等等,这些活动往往通过小型机器人、预设的自动程序来完成,这也涉及人工智能的设计和人工智能的介入。尽管这一过程在很多方面还只是开始,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领域的前景非常广阔,它对日常的医疗、健康保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这同样可以视为人工智能进入和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表现。
可以看到,前面提到这些方面对走向人性化的存在这一价值目标,都具有积极作用,它同时表明,科技(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其正面的历史意义,对此无需忧心忡忡。总体上,可以将其视为人类达到人性化的存在、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要环节。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到日常生活,前述种种事实也在不同层面意味着,人工智能对于推进人类生活的进步,对于趋向合乎人性的社会具有正面意义。
三
当然,科技(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如前面所说的走向积极的方面,也可能伴随着某些消极的作用。如何抑制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消极作用,使之以正面、积极的方式发展,这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这里涉及对科技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引导和约束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这种约束和引导作较为具体的考察。
首先,可以在哲学层面,把握这种引导和制约的必要性。人是不同于物的存在,这是需要肯定的基本价值观念,与之相关,应当区分人与物,不能把人等同于物。从中国文化来看,从先秦开始,这一观点就一再得到肯定。不仅儒家确认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为天地之心,人为天地之贵,而且道家也承认这一点,反对“丧己于物”(《庄子·缮性》)、要求“不以物易己”(《庄子·徐无鬼》),其中的基本思想即人不能被等同于物,不能将人物化。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或者工具。马克思强调人的解放,肯定人不能被异化为物或被物化为物。从根本上说,这些看法具有一致之处,其核心之点,在于确认人是目的,这构成了基本的价值原则。在历史上,人是目的这一观念既是道德实践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秩序的建构和调节原则。在当代,它又构成了引导、约束科技(包括人工智能)的主导观念。
从引导和约束科技发展这一角度说,人是目的这一原则为价值规范之所以必要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因为人不同于物,自身即目的,因此,科技的发展应该始终将避免人的物化,将走向合乎人性的存在放在首要位置。换言之,对人工智能的引导和约束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需要坚持人是目的、拒绝将人作为物或工具。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时时从人是目的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出发,引导和制约其发展,使之为人所用、服务于人的合理目的。人工智能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对人类发展的推进作用,前面提及的各个方面,实质上都表明了这一点,只有从人是目的这样一个基本价值观念出发,才能确保人工智能演进的正当性。
其次,我们需要追问:这种引导和制约是不是可能?能否实现?这是我们对于如何面对科技(包括人工智能)演进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并不是原创的,它是基于人类创造的大数据以及人的程序设计等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离开大数据等人类的创造和积累,可以说人工智能什么也不是。诚然,人工智能或许有学习的能力,也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一定意义的创造,包括积累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数据,但是,文明始终需要确认,人工智能的“创造”不同于人类的原创:作为人工智能原始基础的大数据是人所积累起来的,其最原初的运行程序是人类创造和给予的,即使人工智能通过自身学习而形成某种创造能力,这种活动也不能等同于原创。
以ChatGPT而言,这是现在议论比较多的一个对象,似乎它已经非常智能,它的发展运用前景仿佛更是不可限量,像小说、诗歌创作未来似乎都可以由ChatGPT 来取代。到底 ChatGPT 以后会怎样进一步发展?对此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只能拭目以待。不过,从实质的内容看,ChatGPT的生成、建构过程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那就是缺乏原创性。尽管现在很多人把 ChatGPT“捧到天上去”,但是如前面所言,其本身的发展和运用实际上都是以已有数据为基础的,巧妇难成无米之炊,没有人所创造和积累的海量数据为其提供基础,ChatGPT便什么也做不了。基于已有的数据,以最有效、恰当的方式进行逻辑的组合和处理,这是ChatGPT的基本工作原理。我们可以由此追问:它所依赖的数据是谁创造的?它借以解决问题的程序是谁给予的?这些问题最终将引向人本身。如前面一再提到的,ChatGPT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程序所安排的,这种能力的发挥始终不能离开已有的数据,而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人创造和提供的。ChatGPT可能是个“好学生”,以后也许会有很多创作,但原始的东西,如数据、程序等,其形成却离不开人。
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毕竟是人设计出来、由人所设定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最终的创造者是人。人的创造作用难以取代,这一基本机制,为人对科技发展方向的有效引导提供了可能:通过积累有益(具有正面价值意义的)数据并合理地设计相关程序,我们至少可以从这个方面担保科技发展的积极意义。要而言之,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物这一事实蕴含了科技发展由人主导,我们对此需要有充分认识。对于科技的进步,总体上说,我们应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热忱欢迎,无需以否定性的立场来面对。同时,对于其演进又始终要加以正面引导。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引导体现于坚持人是目的这一价值原则。科技发展都是因人的需要而引发,最终乃是为人所用,具有工具意义。如果把科技本身作为目的,便可能会导致各种有害于人类的结果。当然,如何使科技(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真正地体现以上价值取向,如何坚持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始终让人工智能的发展作为工具而为人所用,并没有现成的方案,需要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时时根据所面对的具体情况加以探索。在哲学的层面,只能从原则方面提出基本的价值导向,以此确保科技进步不偏离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这一基本点。
为适应微信排版已删除注释和参考文献,请见谅,如需阅读全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
上期回顾
哲学研究
徐英瑾 | 英美知识论与日本九鬼哲学的对话——以“偶然性”为枢纽
中国史研究
黄纯艳 | “御夷狄”与“通财用”: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政策取向
语言学研究
文化艺术研究
聂世昌 | 从思想-世界到照片-虚构——弗朗索瓦·拉吕埃尔摄影理论研究
人类学研究
潘天舒, 唐沈琦 | “孤独的太平间”:死亡医学化背景下的遗体意义
张曦 | 死生之间:灾害与仪礼——以5·12汶川大地震灾后为例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刘玉博, 张学良 | 长江经济带局部城市收缩、发展分异与空间作用机理探讨
周波 等 | 墙内开花墙外香吗——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策略研究
吴开泽 | 安居与乐业:大城市外来青年人才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官网,可下载本刊各期文章PDF全文,也可在线阅读本刊各期文章的XML格式全文。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