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成果丨2022 Studio1 工业设计方向:未来车舱・新感知体验

D&I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2023-07-04



I   INTRODUCTION   I

Part01. 关于2022 Studio1 工业设计方向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研究生设计实践研究专题1 (Studio1) 专业实践创课程作为学院的必修课程,让学生把本专业理论课程学习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从本科的设计为主的教学逐步过渡到以理论研究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学习并运用新的更具创新力的流程和工具,通过课程在真实市场的背景中,在校内外资深指导老师引导下,锻炼实践以设计驱动创新的能力;本次工业设计课程兼顾用户、市场、品牌、技术、社会等各项因素,用更为宏观的、系统的视角去研究更为复杂因素下的工业设计。


2022 Studio 1(设计实践研究专题1)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主题为“未来车舱・新感知体验”,由杨文庆、傅立志老师指导,丰田上海设计中心为课程提供产学研合作支持。


课程的目的是研究新场景下,汽车座舱的新的感知体验,目标人群为下一代消费主力-Z世代中最具有创造力的那一小撮人。通过重新定义新交互、新智能、新高级,来突破感官维度边界,寻找未来空间体验的新价值点。本课程得到丰田汽车公司的支持,丰田上海设计中心的多名设计师参与了课程的指导,由于疫情原因,在线上给丰田设计中心做了汇报,获得了丰田的肯定,丰田也对学生们的设计给予了很好的建议。


Part02. 项目介绍


Background 背景

2035前后

新感知角度出发的体验 车的类型和使用场景不限

如果和新感知体验有强联系的可以提案车的类型


Target user 目标人群

下一代消费主力-Z世代

非当下正态分布中间的大多数 能够定义新的生活方式 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

具有创造力的那一小撮人

建议以你们自己为主轴 你们在未来想要成为的样子

你说的就是证据 不被别人定义 如何定义自己

Part03. 教学团队课程点评


杨文庆

中国市场汽车(新能源车)在政策的引导下,颇为激进的发展,使得汽车在新能源、新智能、新场景的加持下,正在为下一代汽车重新定义这样一个新的智能载具。汽车在动力、座舱、体验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系统级的变化,对于新的感知体验的研究和设计也是这样一个趋势下的必然。8个学生的的设计极具创意,在不同的维度探讨了未来汽车的可能,以及驾乘的极致体验。同时也感谢丰田设计师的细心指导,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专业的行业视角,使得学生的解决方案更加全面。


傅立志

本次studio1的课题定义与展开方式比较特殊,一方面是鉴于数字科技与迭代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以至于20出头Z世代的年轻人从数字原生代逐渐成长为各种产业创新服务的挖掘对象甚至自已本身就成为新价值观的引领者。另一方面在疫情封校局限下,本次产业合作方丰田上海设计中心建议参与项目的研究生都以自己为调研对象,探索各自独特且符合智能时代趋势的车舱新感知体验,不局限于汽车的传统造型设计领域,而是强调由新感知界定的交互型式在车舱空间内以CMF的形式表现出设计理念与服务场景。

本次课题共有8位研一的学生参与并各自独立作业。主动自我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具有特色的生活价值观成为项目初期的趣味与热情点,也为其后的逻辑自洽与合理说服力构成了大量的挑战,大体上同学们的创意涵盖了新交互,新智能和新维度三种思考内容。另外在概念可视化上,本次参与的同学们也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有善于图像沟通的,有精致建模推进的,更有运用AI生成辅助创造的,各种多样化的发展方式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在六周全远程教学的紧凑课时加上疫情感染压力下,感谢各位同学的不懈努力,并对此次课题丰硕的成果表示祝贺!


刘旸(丰田):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和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新时代汽车的产品力早已不限于传统的驾驶体验和空间实用性。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界对未来汽车使用场景进行了多样的探索,在语音交互、车内娱乐,多感体验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我们认为未来的车舱内必然在会在更多的感知维度不断突破界限,推陈出新,故而联合同济大学D&I进行了新感知体验的研究探索。此次每位同学以自身作为未来的目标用户,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和价值观,并充分发挥想象力。我们惊喜的看到,每一个方案都充分展示了设计师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性特点,从人车通感到自然共生,从漂浮冥想到节奏大师,从陆地飞行到打怪升级,从城市记忆到眉目传情,一个又一个天马行空的场景不断输出新的刺激,给了我们相当多的启发,不虚此行。


I   OUTCOME   I


#01 Intellectual Symbiosis

作者:陈家荟


“智感共生”是一个基于L4驾驶座舱的出行体验设计方案。通过类生物有机智慧生命体一样的情感化反馈,给用户带来柔和的人车共驾体验,校准人车信任。具体设计体现在,自动驾驶典型情景下使用空间音频和屏光同步传达车辆状态和意图。






#02 “OUR STORY”

作者:周颖


“OUR STORY”是为年轻情侣恋爱旅行而设计的一款智能座舱:根据情侣两人相处时不同的恋爱指数,车内氛围也会有相应改变。由一开始的恋爱暖场橘粉色,到个人空间的轻蓝色,再到情人间偶尔争执的冷青色,最后还有夜空下冉冉恋爱升温的暖紫色,整个内饰就是一场恋爱的故事。以座椅的不同方式的旋转折叠以及氛围灯的改变,给年轻情侣提供一个移动爱巢。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03 FLOATIM

作者:李忠蕾


置身于不同CMF主题之中的车舱内饰概念设计,如清晨在高楼大厦之间穿梭,破晓而来,周身围绕着清晨的雾气,淡淡的漂浮,或划过冰冷的空气,沾染凉意。

通过不同的雾气效果营造漂浮感,结合层叠的座椅结构和呼吸动态营造光影的变化,对应主题的香氛从五感的角度出发,加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带来不一样的驾驶乘坐体验。

星球纹路加超级柔软的座椅面营造漂浮于外太空的直接体感,贴合人体表面的座椅设计,让行驶过程仿佛在外太空的表面行走,挥手交互仿佛在跟流星打招呼,颗粒状的车舱内表皮像踩在月球表面,雪山质感的包裹和冷香让人心神皆宁静。






#04 Carndam 车载体感驾驶外骨骼

作者:王邢涛


Carndam-车载混合体感驾驶外骨骼重构了现有交通载具的驾驶系统,用体感操控替代了传统的方向盘、脚踏板与档把组合的人机操作体系,并辅以全景视觉增强眼镜,带给用户更自由、刺激的沉浸式驾驶体验。

该操作系统作为一个基于磁悬浮原理的概念人机原型,在海、陆、空等各层次交通体系,在交通、娱乐、工业、军事等各领域具有重要的进一步探索延伸的价值。





#05 Ultra-Camping

作者:杨诗雨


人们对自然有着无限的向往,尤其是当今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z世代。他们渴望一处可以远离生活琐事,在自然中找寻求呼吸的自由。而现在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城市周边的绿地往往无法提供极致的自然享受。

ultra-camping 为年轻人提供了从室外到室内的增强自然体验,并根据z世代露营的3个意愿场景(relax,nature,friendship)打造了新交互车舱体验。





#06 Urban exploration

作者:张瀚文


城市探索车舱概念设计

“让车舱成为你的城市探索感知器,享受简单纯粹的游玩旅程”,基于这样的设计初衷,城市探索车舱将你所感兴趣、时下热门的地点和活动以模糊化的方式推荐给你,包围着你!一种全新的旅行出行方式,预定一辆陪伴数天的随行空间,将旅行的指引变成可触目的拓扑地图,随心而动,遵循你当下的兴趣,同时显示实时车流量人流量和城市街道的可视化人文信息,让探索融入城市的脉络里。





#07 Soaring-Dragon

作者:陈伊凡


Soaring-Dragon是一款面对z世代,以车为载体的mr怪兽召唤骑乘对决游戏。通过对z世代的需求分析,可以将体验关键词聚焦为:沉浸,挑战难度,自我价值等等。车的载体有利于视觉与触觉上的及时反馈,mr技术可以在场地中模拟出战斗的体验,人的动作与怪兽的对应达成了行动与意识的结合。竞技性对决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一边对战的结果会反馈在驾驶的稳定性和速度上来,创造出了自我超越的体验,使驾驶与怪兽战斗相融合。





#08 C-STAGE

作者:龙奥莎


C-stage:kpop音乐爱好者的未来座舱方案

我们每个人都因不同的原因爱上某类音乐,我们所期待的完美座舱应当帮助用户构建驾驶过程中最理想的音乐空间。kpop人的移动音乐空间是怎样的?C-stage为此给出答案。

C-stage旨在为你还原最沉浸的kpop音乐体验。脚踏处层层灯条跟随音乐的播放波动变换,将音乐启动前的仪式感拉满;位于驾驶位面前的悬浮中控台,背光灯条跟随你的姿势呼应舞动,嗨爆全场;你正在播放的音乐会影响你的整个驾驶空间色彩基调,从视觉上呼应你的音乐想象;如果你想,你可以启动不同模式的打光系统,只为创造更符合你目的的专业环境,自我沉浸、录制作品、故事演绎……应有尽有。

C-stage,给喜欢kpop的你一个全新的舞台。









图文排版 / 陈伊凡
编辑 / 榴莲
责编 / 雪青




推荐阅读

线上逛专业丨设创学院本科三专业全记录

招聘启事丨2023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全职博士后招聘公告

《设计》专访丨周洪涛:一个无法设计造物的民族无法引领世界

《设计》专访丨杨皓:立足跨学科交叉点的环境设计教育

《设计》专访丨胡飞:学科群建设将使同济设计教育更上层楼

《设计》专访 | 徐江:关于“好设计”标准的思考

《设计》专访 | 娄永琪:设计,永远在路上!

《设计》专访|范圣玺 刘震元:为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

《设计》专访|殷正声:“跨界”是设计这种黏合剂的特效

《设计》专访|杨文庆:用差异化服务推动和完善工业设计在产业创新中的领导力

《设计》专访 | 朱钟炎:设计行业必须了解社会和人群

砥砺奋进!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助力上海“设计之都”建设

《She Ji》学报第三十期导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