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求慧 | 由般若智慧生起慈悲和善心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2022-11-28

修智慧、般若,对于我们很多众生来说,这一块是非常陌生的,而这一块确实是佛教的精髓所在。佛的一代时教,讲法四十九年,讲般若系经典讲了二十二年。五时说法。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阎浮提众生,他的分别、执著很重,对世间法的本质,他看不到,认为一切都很真实。看不到一切有为法的那种梦幻泡影的空性。


佛告诉我们,一切生灭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有为法都不究竟。生命如石火电光,然而在生灭里面有不生灭的坚固的自性。佛在四十九年当中不断地说,反复地说,然而我们却是不开窍。对境、对人还是认为那么真实,那么贪恋,那么执著,导致了无穷的痛苦。


一切法都是缘生的,既然是缘生的,就不是本有的,自性本空。那展开说有十八种空,我们从体性上来说自性本空。空空亦空,还没有个空,一空到底,这叫毕竟空无所有。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但是一般的众生,他有一个执著的心,他很怕谈空性。一谈空性他会害怕,什么都空了,那我怎么办?



空中生妙有,就怕我们不空。空灵,空里面才有灵。住在无念的状态才有一切善法,在空性里面才会出现无尽的庄严。华藏世界无尽的庄严海,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就是从空里面升华出来的。你不空什么都没有。


我们谈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无住生心。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然而众生就会住一个法,众生的心处处可以缘,就是缘不了般若。就像太末虫,这个细菌微生虫,它能够附在任何事物上,就不能附在火上。它害怕火。所以众生害怕空。


《金刚经》中说如果能够对无四相这种空性,听了不惊不怖不畏,那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乃是在无量诸佛所种善根,才能听了心生欢喜。所以《金刚经》的当机者须菩提——那是慧命须菩提,佛加持须菩提这样的声闻为菩萨来讲般若波罗蜜。一个修行人在因地有般若,他在果地上才有一切种智。



那么般若的根本智和后得智,还要有他的慈悲在里面。三乘的佛法——声闻、缘觉、菩萨,都谈般若,但是般若的程度有所不同。证到阿罗汉果,他得一切智;证到菩萨果位,得道种智;只有到佛的果位,才是一切种智,无法不知、无法不见。那么他要到达无所不知,一定首先要经过无知的阶段。进入实相,实相是无知的,没有一切对待,是不二的。无知才无所不知。


你有体性上的把握,才在现象上无所不知。所以为什么十方无量众生的念头,打的什么念头——我们每天有无量个念头,天眼都数不清我们的念头有多少。每个念头又有生住异灭的微细过程。然而佛却知道你每一个念头是什么,如来悉知悉见。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智慧?我们来看阿弥陀佛因地,他修行的过程,他建立净土的过程,就是从般若空性里面产生出来的。当西方极乐世界建立之后,十方无量无边的菩萨,受本土佛陀的教赦,都到极乐世界去供养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说法,受阿弥陀佛成佛之记。当时他方世界菩萨一到极乐世界,他们马上感觉到这个净土太好了,所以就把大菩提心也生起来了,也发愿要成就像极乐世界那样的净土,来普度一切众生。


当这一念心发起来之时,阿弥陀佛有他心通的,马上就很高兴,身心愉悦,面带微笑,从口里放出无量的光明,遍照他方世界,之后又回到头顶。示现这样的瑞相,就是授菩萨成佛、成就净土的记了。阿弥陀佛就为这些菩萨开示,怎么样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净土。他把自己成就极乐世界净土的方法说出来,有三个偈子,其中一个偈子是:“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佛净土,必成如是刹。”



你首先要通达诸法的空性,一切法无我,离开我执、法执,这就是对于诸法实相的契入。“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他就谈的是般若问题。然而你在对空性的涅槃自性的把握当中,你不能取证,你不能住在那个地方。由于你要生起对苦难众生的悲心,由这个悲心不住涅槃,就要发四十八大愿,由这个愿来推动自己捍劳忍苦的菩萨行,这就是专求佛净土。而且这个专是一门深入,一心一意,无量劫以来就是这一个念头——我要庄严我的净土,我要普度众生。专啊!


你有对空性的契入,又有慈悲的愿力的导引,又有对菩萨行捍劳忍苦的精进,那你必定能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刹土!所以极乐世界的刹土,它的表述叫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第一义谛就是空性,从空性里面生出的妙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才是一个至极清净庄严的净土。


那么阿弥陀佛是这样修成的,我们也即将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现在虽然契证不了,但我们要趋向这个目标,也要知道诸法的空性,一切法无我。也要生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随分随力地修净业三福,修十大愿王,修菩萨的六度。这就是专求佛净土。以后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像他方世界的大菩萨一样,发起这样的愿心,得弥陀大悲愿力的加持,也能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刹土。



这是智慧,智慧要广讲那就很多了,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执著、痛苦,就是由于对般若的空性没有概念,以至于现在我们在这个转型期社会,有这么多的社会心理问题,抑郁症达到几千万,自杀率居高不下。这都是缺乏般若空性对自己的熏陶,以及从空性生起的仁爱心和慈悲心。


人不是经济上的动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欲望层面。人要超越禽兽,就要超越饮食男女。他的超越,他的灵性,就是刚才讲的对般若空性的把握。由空性生起的慈悲和善心,你才能体现生命的尊严,才能显发我们本具的佛性。


——节选自《求福求慧求生净土》



乃至十念
借助名号的熏习力显发自性
熏习,当下介尔一念“作”什么?
回小向大的声闻行人往生
因为有信心,才会去修行
逾三关成佛果禅定对修福的重要性
相信六道轮回

一个修行人修福要有忍性

真正的念佛人



责任编辑 @ 东林寺文宣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