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知老之将至

和菜头 槽边往事 2020-02-20

在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对成为大人之后的情形有两种恐惧。一种是变成个讲台上秃顶大肚子的中年男子,面对人群侃侃而谈。在大学一年级参加讲座的时候经常目睹这样的场景,站在人群中我看着身边一张张兴奋的年轻面孔,觉得一切都难以置信。我不觉得那是什么讲座,引起狂热的总是那些对年轻人的巧妙恭维,和对前景莫名其妙的承诺。总之,在我看来那都是一些言辞上的技巧,和知识、见地、智慧全无关系。


那时我并没有足够的判断力,但是我会一点点反证法:如果一个讲座可以让一帮青春痘都没有褪去,微积分都刚刚入门的高四学生变得兴高采烈,欢欣莫名,那么它其中肯定不会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相反,如果他们听得呆若木鸡、满头雾水,一脸困惑彼此交头接耳,那讲台上的人倒有可能说出了点有分量的东西。别人的经历我不清楚,但以我个人的经验,智识上的增长从来都缓慢而艰苦。终有所获时的确会有狂喜升起,可那时最常见的情形是身边无人可以分享,更别说是和数百人站在演讲厅里一起欢呼鼓掌。


因此台上台下是一个相互需要的关系。讲座者需要台下廉价而充裕的掌声,听讲者需要台上不容置疑的肯定和鼓励,以及那种易如反掌的开悟感。我说,等有天长大了,我不要成为那样的秃顶大肚子中年男子。


另一种恐惧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我发现成年人时常会说重复的话,而且年龄越大越是容易如此。他们可能在几天前已经和你说过相同的话,用相同的逻辑,相同的表达做过一番表述。但是几天后他们仿佛浑然忘记了有过这样的谈话,带着和上一次相同的表情和兴趣,向你复述一遍,还希望你会有和上一次相同的反应。这时候作为一名年轻人,你不得不保持得体的态度,但是又会忍不住透过对方的眼睛,想看清楚颅骨深处究竟是怎样的结构,是一片混沌的星云,还是一个无限循环的圆周?以及免不了去思考:同样是人类,为什么他会和我有这么大不同?


在随后这些年里,这种对自我重复的恐惧一直是我心头的负担。我写了许多字,发表过许多个人观点,但越到后来我越担心自己写出一篇早已写过的文章,把相同的观点复述一遍。那样的话,我就成为了当年坐在自己对面的中年人,对自己陷入表达上的循环懵然不觉。而读者则成为了当年他对面的我自己,清醒冷静地洞悉一切,但是却不露声色,只是在内心里狂呼:闭嘴!你早就已经说过了!这一幕如同噩梦一般,想起来就让人冷汗涔涔而下。


不同的表征之下,隐藏着相同的原因。即便是一个少年人,也可能在很早之前就觉察出成人世界里隐藏着的衰朽气息。这两样事情之所以会让我感到恐惧,是因为其下掩饰不住的衰老。当一个人开始老去,并非是皮相上的改变。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很久,他的精神世界就早已经开始衰败。一个雄心勃勃的讲演者,不会热衷于征服天真无知的少年;一个勇于思考的写作者,不会沉迷于既有的知识和观念边界。防守方才会总是和边界平行巡逻,而进攻方却总是和边界垂直前突。


每当我环顾和我同时代的人,看到他们扎营结寨,有时候不免心生羡慕,觉得他们得据此土,也算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再看他们从此不再前行,又会有更大的恐惧升起,远甚于对身无立锥之地的恐惧。我怀疑人生中并没有什么在小院葡萄藤架下的躺椅上的安然老去,或者说,这样的幸运并非人人都有。有的是不间断的跋涉,不停歇的出发,如果世界是一张黑色不透明的地图,一个人能做的是努力多探亮一小圈面积。虽然和地图的总量相比,那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但是探亮的行为本身是有意义的,它和不断侵蚀自己的衰老相抗衡,努力激发出对生活和人生的兴趣来。临到终了,也许会活出一点点不同的自我。


《论语》里有一句话: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曾经觉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无论是读书、看电影还是打游戏,早就已经抵达这样的境界。我现在觉得,自己能够做到后半句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别说什么忘食忘忧。实际上,我认为不知老之将至已经算得上是一种幸福人生。起码一个人有值得继续前行的理由,并且知道自己的惊人无知,像个孩童那样还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人生呢?


题图摄影:Helena Lopes

图片授权基于:www.unsplash.com相关授权协议


往期回顾:

谈谈《海上钢琴师》

班宇《冬泳》读后

【广告】双十一薅羊毛指南

罗振宇减肥励志照.jpg

生日快乐,和菜头先生

修改一则灵异故事

抄袭、洗稿、融梗和文学创作

《少年的你》观后

三轮车夫---当当事件有感

序《互联网世界的裂缝》

十一那晚,我站在窗前看烟花

马伯庸羊肉泡馍记

“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一个观察:朋友家的上流小区,一般都附带会所。书房、酒吧、台球室,但是空无一人。原本的意思大概是从西洋人的书上抄来的,建立“社区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的社交需求。中国人没这个需求,买好房子就是为了有个地方躲起来不用见人,社啥交呢?


但也不是说中国人没有社区社交,普通小区里的社交就很兴旺。我觉得吧,把会所都给平了,弄成一个小广场,带立体声音响,老年人社交瞬间就起来了。边上弄个儿童乐园,滑梯那么一架,沙坑那么一挖,喜羊羊那么投币一骑,保姆社交和亲子社交瞬间就起来了。再把边角留几间房,缝纫店搞一个,干洗店搞一个,水果店搞一个,集市社交马上就起来了。


你要胆子再大点,小区中间弄块地,种地权拍卖。不单社交起来了,小区有机蔬菜也起来了,收的种地特许费估计每年比物业费还高。田园社交才是真社交,啥书房,啥酒吧,啥弹子房,根本不灵的。老外不懂这个,白忙活,耽误种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