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沙特石油时代的到来和工业化进程

文汇学人 2023-03-12

阿拉伯利雅得附近的“阿拉伯沙漠”





石油时代的到来


沙特阿拉伯具有极其丰富的石油资源。2000年,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为2600亿桶,约占世界石油储藏量的四分之一。如同古代的阿拉伯人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而经历了从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深刻历史变革,石油的开采和石油经济的急速发展促使沙特阿拉伯逐渐告别传统社会,进而构成推动沙特阿拉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杠杆。自20世纪初开始,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沙特阿拉伯摆脱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状态,社会风貌焕然一新。


早在1923年,一家英国公司以每年支付2000英镑作为条件,获准在哈萨3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勘探矿产和开采石油,然而一无所获,两年后中止勘探。1930年,当时沙特的统治者伊本·沙特邀请美国商人查尔斯·克莱因派遣技术人员进入哈萨勘探水源和矿产资源。


1932年,美国工程师卡尔·推特切尔在波斯湾沿岸的宰赫兰发现石油。1933年,沙特王国与美国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签署关于勘探和开采石油的协议。协议规定,美国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拥有在沙特阿拉伯东部约1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油田勘探权和石油开采权,期限60年,美方在协议生效之后向沙特政府提供5万英镑的贷款,每年向沙特政府支付5000英镑的租金。随后,美国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成立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负责沙特阿拉伯境内的油田勘探和石油开采。1938年,达曼油田开始产油。1939年,沙特阿拉伯开始出口石油。同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获得沙特阿拉伯境内另外2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油田勘探权和石油开采权。


1944年,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改称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经营哈萨地区的四大油田,即达曼油田、阿布·哈兹里叶油田、阿布·盖伊格油田和盖提夫油田。1948年,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与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及摩比尔石油公司合并,共同经营沙特阿拉伯境内的石油开采和销售,旨在对抗英国伊朗石油公司和荷兰壳牌石油公司。1949年,沙特政府与美国太平洋西部石油公司签署协议,开发沙特阿拉伯与科威特之间的所谓中立地带。1951年,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在海湾大陆架发现世界上最大的近海油田塞法尼耶油田和最大的陆地油田加沃尔油田。

伊本·沙特与美国总统罗斯福


“二战”结束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急剧攀升。然而,根据战前签署的租让制协议,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向沙特政府支付的油田使用费仅为每吨1.7美元。1948年,双方签署新的协议,油田使用费增至每吨2.4美元。极度丰厚的利润流入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的手中,沙特政府从租让石油开采权中所得到的回报微乎其微。


自40年代末开始,沙特政府效法委内瑞拉的模式,力图提高在石油开采方面与外国石油公司的分成比例。1950年,沙特政府颁布法令,实行五五分成制的原则,要求在其境内开采石油的外国公司支付全部利润的二分之一作为所得税。1950—1957年间,沙特政府根据五五分成制而获得的石油收入增长一倍。尽管如此,石油收入的分配仍然明显不利于沙特政府。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在沙特阿拉伯开采石油的成本,相当于在美国开采石油成本的十分之一,相当于在委内瑞拉开采石油成本的五分之一。


1957年,沙特政府与日本的阿拉伯石油公司签署协议,采用合营制的方式,该石油公司向沙特政府支付56%的利润和20%的油田使用费。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制定统一的石油政策,进而逐步收回石油公司控制的定价权和定产权。


1962年,沙特政府成立石油部。70年代初,沙特政府采取参股的方式,逐步收回石油资源的主权。1972年,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5个波斯湾主权国家与西方石油公司签署纽约参股总协议。根据该协议,沙特政府自1973年起在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中参股25%,1978年以后逐年增股5%,1982年达到51%的控制股权。1974年,沙特阿拉伯政府与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签署新的协定,沙特政府向石油公司支付5亿美元作为赔偿,换取该公司60%的股份。1976年,沙特政府与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达成协议,收购该石油公司的全部股份。1980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国有化最终完成。1986年,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结束在美国注册的历史,正式成为在沙特阿拉伯注册的石油公司。



石油经济的繁荣


1938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年产量为50万桶。“二战”期间,由于局势动荡,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增长缓慢。“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复苏,石油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年产量明显扩大,从1945年的2100万桶增至1948年的1.4亿桶和1952年的3亿桶。20世纪60—70年代是沙特阿拉伯石油生产的高峰阶段,石油年产量从1962年的6亿桶上升至1974年的31亿桶。进入80年代以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生产处于低谷状态,1983—1989年的石油年产量始终不足20亿桶,1985年的石油年产量只有11亿桶。


早期沙特国家的岁入,主要来自战利品的劫掠和天课的征纳。希贾兹被征服以后,朝觐税和贸易税以及天课和人丁税构成沙特国家岁入的基本来源,朝觐经济对于沙特政府的财政状况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932年,沙特王国的岁入总额为1200万里亚尔,其中60%来自朝觐税。



自20世纪30年代起,油田的发现和石油的开采,导致沙特王国岁入结构的明显变化。油田的租让和石油公司的利润分享成为沙特王国的首要岁入来源,石油产量的提高与沙特王国的岁入增长呈同步状态。相比之下,朝觐经济在沙特王国财政岁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二战”结束以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逐年提高,沙特王国的财政岁入随之急剧上升,而石油收入在沙特王国的财政岁入中占有压倒优势的地位。沙特王国的石油收入,1950年为5700万美元,1960年增至3.3亿美元;1974年,沙特王国的石油收入达到225亿美元。


直至70年代初期,沙特阿拉伯石油产量的增长速度还相对缓慢。自1973年开始,国际市场的油价持续上涨,沙特阿拉伯进入石油经济的繁荣时代,石油产量逐年攀升,从1973年的日产760万桶增至1980年的日产990万桶。与此同时,沙特政府的石油收入从1973年的43亿美元增至1980年的849亿美元。


石油经济与国际环境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第四次中东战争则是沙特阿拉伯石油经济发展的转折点。1973年7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的12%。1973年10月,10个阿拉伯产油国在科威特召开会议,决定削减月产量5%,并且提高石油价格的17%,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直至中东冲突得到解决。此后,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持续上升,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则从1973年的43亿美元增至1974年的226亿美元,1980年达到849亿美元。


进入80年代,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急剧下跌,沙特政府大幅削减石油产量,由1980年的每桶超过40美元跌至1986年的每桶不足10美元,沙特政府随之大幅度削减石油产量。1981—1986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日产量由980万桶下降至500万桶,年石油收入亦由1018亿美元下降为135亿美元。石油产量的下降和石油出口的减少,导致沙特阿拉伯国民经济的严重萎缩。1982—1986年,沙特阿拉伯的财政收入减少32%。沙特阿拉伯的国内生产总值,1982年突破4000亿里亚尔;1986年下降为2710亿里亚尔。沙特政府制订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80—1984),最初预计投资2500亿美元,后减少为1800亿美元。第四个五年计划(1985—1989)的投资总额降至1400亿美元,第五个五年计划(1990—1994)的投资总额只有1000亿美元。沙特阿拉伯的国内生产总值,1982年突破4000亿里亚尔;1986年下降为2700亿里亚尔。


1986年3月11日,法赫德国王在电视讲话中宣布:由于石油价格的下跌和石油产量的减少,沙特政府无法制定年度性的财政预算,只能逐月确定财政收支。进入90年代,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趋于平稳,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再度回升。然而,王储阿卜杜拉却于1995年不得不公开承认,沙特阿拉伯石油经济的繁荣时代已经结束。


石油时代的国家财政


政治制度决定财富分配的相应制度。伊本·沙特当政时期,沙特家族垄断国家权力,进而控制国家财富,国家收支与王室收支并无明显的区别。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由国王支配,用于王室成员的开销、军队的支出和教俗贵族的封赏,普通民众所得无几。沙特家族成员陶醉于石油出口所换取的巨额财富,挥金如土,而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财政支出却微乎其微。


沙特阿拉伯尽管于1932年成立财政部,然而其财政制度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实物交易构成基本的贸易形式,货币体系混乱,沙特政府发行的里亚尔与各种外国货币充斥于流通领域。“二战”结束以后,石油产量的提高和石油收入的急剧增长,促使沙特政府建立相应的财政金融体系。1951年,沙特政府与美国签署协议,启动财政金融改革的进程,逐渐形成预算程序和关税体系。

1952年,沙特政府成立货币署,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货币署的总部位于吉达,在麦加、麦地那和达曼设有分支机构,相继聘用美国人和巴基斯坦人主持,负责稳定货币汇率和支持财政预算以及规范商业银行和保障国家资金储备。货币署实施货币改革,发行新式铸币里亚尔,含金0.2克,与原有银币的比价为1∶40,与美元的比价为3.75∶1。1961年,货币署发行正式纸币。1957年,沙特阿拉伯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0年代中叶,沙特阿拉伯成立吉达国家商业银行、利雅得银行和农业信贷银行,金融体系逐渐完善。


国王沙特(1953—1964年在位)在1953年即位时声称:“先父在位时致力于疆域的拓展,本人即位以后将致力于改善民众的福利、教育和医疗条件。”国王沙特当政期间,财政支出开始呈福利化的倾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逐渐增加。1955年,沙特政府投资兴建自利雅得经麦地那至吉达的铁路。1956年,沙特政府投资改建希贾兹铁路。1955年,建成自吉达经麦加、塔伊夫、利雅得、哈萨至达曼的公路,公路总里程由300公里增至数千公里,医院、学校和港口的建设速度亦明显加快。


自60年代起,沙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财政支出比例呈上升趋势。


1961年,沙特政府成立最高计划委员会,负责起草经济发展计划和监督经济项目的执行情况。1965年,最高计划委员会改称中央计划委员会。60年代,沙特政府开始在运输、卫生、教育、农业、贝都因人定居化以及水力灌溉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财政预算。


1970年,沙特政府开始制订和实施五年发展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1970—1974)的预算投资为92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诸如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力和通信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福利事业的支出。第二个五年计划(1975—1979)的预算投资为1490亿美元,用于发展建筑业、电力、钢铁和制造业,建立西部工业中心延布和东部工业中心朱拜勒,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产量,加速城市化进程,改善社会福利,实行免费医疗、教育和补贴住房。第三个五年计划(1980—1984)的预算投资为2500亿美元,后改为1800亿美元,其中用于教育、卫生和住房补贴的财政支出占预算总额的15%。第四个五年计划(1985—1989)的预算投资为1400亿美元,强调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于石油生产的过度依赖,发展制造业,提高经济自给的程度,鼓励私人投资国有项目的建设。第五个五年计划(1990—1994)的预算投资为1000亿美元,明显增加公共福利的支出,着重扩大社会服务,同时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支持非石油经济的发展,扩大私人投资的领域和私人经济的成分,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根据该计划,石油和天然气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将下降至20%,非石油领域工业企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将上升为43%。福利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和福利化的财政政策,成为沙特家族争取民众支持和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在沙特王国的政府财政预算中,用于国防和安全领域的支出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1967年以前,国防和安全领域的财政支出占预算总额的三分之一。1967年以后,国防和安全领域的财政支出增至预算总额的五分之二。沙特政府的军费开支在财政预算中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北约国家,而仅次于与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的中东诸国。另一方面,自60年代末开始,沙特王室将大量资金存入美国和欧洲银行。据统计,沙特王室成员存入美国和欧洲银行的资金,1969年为8亿美元,1973年为48亿美元,1976年达到496亿美元。


石油时代的工业化进程


沙特阿拉伯的经济生活,明显受制于自然环境,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在前石油时代,畜牧业构成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绿洲农业次之。与畜牧业及绿洲农业相比,传统手工业规模甚小。进入石油时代以后,石油生产的规模迅速扩大,诸多现代工业部门随之兴起。


石油时代,石油工业无疑是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现代工业部门。然而,在石油资源国有化之前,沙特阿拉伯境内的石油公司长期处于外国资本的控制之下,聘请外籍管理人员,雇用外籍劳动力以及哈萨地区的什叶派穆斯林,采用西方企业的经营模式,俨然是国中之国。“直至70年代,石油是沙特阿拉伯经济的基础和唯一采用现代技术装备的发达部门。然而,石油开采几乎完全处于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的控制之下,属于相对孤立的经济部门,并未构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尽管如此,石油工业的发展毕竟带动了诸多产业部门的相应发展。自50年代开始,建材制造业和建筑业兴起于东部的哈萨油田区,大都由沙特阿拉伯的承包商经营,为外国石油公司提供相应服务。哈萨油田区的承包商,1944年只有2家,1947年增至107家,1955年超过200家。日渐增多的承包商雇佣数以千计的工人,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参与建设穿越阿拉伯半岛的石油管道、公路、铁路、宰赫兰机场、达曼港口以及石油公司的住宅、学校和医院。


20世纪60年代,沙特阿拉伯的现代工业进一步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构成沙特阿拉伯工业化的主要内容。1960年,沙特政府开始与外国石油公司探讨在石油化学工业领域的合作。1962年,沙特政府颁布保护和发展工业的法令,取消对于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进口关税。同年,沙特政府成立石油与矿产开发总公司,负责发展石油化学工业。该公司从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赎买吉达炼油厂,并且与其他外国公司合作建设化工厂和冶炼厂,生产肥料、农药、塑料和冶金制品。1963年,沙特阿拉伯的商业部改称商业与工业部,统一管理国内工业生产。1965年,成立与西方合资经营的沙特阿拉伯化肥公司。


费萨尔(1964—1975年在位)当政期间,沙特阿拉伯在非石油领域的现代产业,主要是建材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吉达是希贾兹最大的工业城市,60年代末生产饮料、纸张、建筑材料、日用化学品等。1971年,沙特阿拉伯共有非石油工业企业近200家,大都规模较小,企业平均资本为110万里亚尔。只有水泥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产量从1957年的3万吨增至1972年的91万吨。70年代初,吉达的水泥厂雇佣工人近千名。


然而,费萨尔时代非石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严重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原料的进口和外籍劳动力的使用。原材料价格的昂贵、交通的不便、市场的有限、技术的薄弱和国内熟练劳动力的缺乏,制约着沙特阿拉伯非石油领域的工业发展。所谓的工业化进程,对于沙特阿拉伯人口分布和职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甚微。


1975年国王哈里德(1975—1982年在位)即位后,沙特政府对于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1976年,沙特政府成立基础工业公司,生产乙烯、甲醇和尿素。1979年,尿素产量达到近30万吨,出口国际市场。


进入80年代,东部港口城市朱拜勒和西部港口城市延布成为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工业中心。朱拜勒工业区位于达曼以北80公里处,占地面积9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万,包括900家大中企业,生产钢铁、肥料、塑料等工业产品。延布工业区位于吉达以北350公里处,占地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包括5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朱拜勒和延布于1976—1986年建成投产的石油化工企业,年产尿素50万吨、甲醇125万吨、乙烯160万吨、聚乙烯86万吨。朱拜勒和延布的工业原料和燃料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和生活用水则来自海水淡化。朱拜勒的海水淡化项目日产淡水2000亿加仑,延布的海水淡化项目日产饮用水2500万加仑。1992年,沙特阿拉伯的非石油领域工业企业超过2000家,雇用劳动力17.5万人。


石油经济时代,石油工业长期构成沙特阿拉伯经济生活的首要基础,决定着沙特阿拉伯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在沙特阿拉伯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石油生产所占的比例无疑呈下降的趋势,非石油领域的经济部门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沙特政府的工业发展计划,旨在强化制造业,实现工业结构的多元化,减少国民经济对于石油生产的依赖。沙特工业发展基金会作为沙特政府的下属机构,成立于1974年。1974—1984年,沙特工业发展基金会共计向约800个工业项目提供贷款,其中仅电力企业的贷款投资达到360亿里亚尔。


1960年,沙特阿拉伯共有制造业企业880家,从业者5500人,平均每家企业雇用从业者7人,大都属于手工生产。1979年,沙特阿拉伯共有制造业企业900家,工人4.8万人,平均每家企业53名工人,个别大型企业达到数千人。1982—1992年,食品加工业企业从280家增至300家,工人从1.6万人增至2.2万人;纺织和服装加工业企业从29家增至52家,工人从2900人增至4700人;皮革加工业企业从7家增至77家,工人从500人增至5800人;木材加工业企业从60家增至130家,工人从3700人增至9000人;造纸及印刷出版业企业从110家增至300家,工人从5200人增至3.4万人;化工企业从250家增至390家,工人从1.8万人增至3.1万人;陶瓷业企业从6家增至11家,工人从1400人增至3400人;建材业企业从464家增至542家,工人从3.1万人增至3.6万人;其他制造业企业从19家增至21家,工人从700人增至1900人;制造业企业总数从1740家增至1870家,工人从11万人增至15万人。1970年,石油工业产值为90亿里亚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非石油经济部门产值为76亿里亚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1990年,石油工业产值增至907亿里亚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为30%,非石油经济部门产值增至2133亿里亚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上升为70%。


尽管如此,沙特阿拉伯的工业化程度长期落后于其他诸多的阿拉伯国家。60年代后期,沙特阿拉伯的制造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989年,沙特阿拉伯的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4%,低于巴林的10.8%、科威特的14.5%、约旦的12.1%、北也门的13.8%、阿联酋的8.5%、南也门的10.9%,仅略高于阿曼的4.3%。阿拉伯世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摩洛哥,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达到26%。由于国内生产的不足,沙特阿拉伯的工业品长期依赖从国外进口,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工业品充斥着沙特阿拉伯的国内市场。



(摘选自哈全安《中东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更多相关阅读


王德峰 | 音乐让我们不孤独默默崛起的“工业叙事”
孙华娟 | 词人故事之孙光宪:青衣滩的漩涡
曹沛霖、陈伯海、邓伟志、叶澜获上海市第十五届哲社奖学术贡献奖最后的知识分子和第一代“思想”产业链费晟 | 作为“对跖点”的澳大利亚
李晓杰 | 胡适也未必注意到的明钞本《水经注》
沈卫荣 | 尼采更愿当教授还是上帝
首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学术的活力在于青年
申江自是繁华地
小雪:欲雪寻梅树,应节晚虹藏燕园草木 ·独行菜徐文堪 | 略谈伊朗语文及波斯语在中国的传播何佩群 | 欧姬芙的新墨西哥州荒野
胡鹏 | 苏轼母子读的《东汉史》是写本还是印本
燕园草木 · 大花野豌豆
中国神猴“孙悟空”在泰国
欧洲的乔叟,无罪的乔叟
燕园草木 · 盒子草
中国武艺岩画:以图证史
沈亚明 | 照片“由沈仲章先生经手拍摄”
李商隐的柳枝
格扎维埃·阿莱谈法国的中亚研究
燕园草木 · 蒙椴
造字之祖
楼培 | 顾廷龙荐沈文倬为博导的佚函
陈启明 | 早期复旦年刊的史料价值
烽火岁月中的“复旦茶人”
美国的分裂
方益昉 | 华山医院“哈佛楼”莹润古雅,令人喜爱
黄晓 刘珊珊丨止园梦寻:再造纸上桃花源
王晨 | 园林的句与篇——读《止园图册:绘画中的桃花源》
卢铭君 | 作为译者的歌德艾俊川 | 严复改“版权”为“著作权”
傅山书信中隐秘的古代社会刑案细节老品牌的新甜蜜 | 上海大白兔奶糖沃尔克与美国上世纪高通胀
周振鹤 | 一条被忽略的疆域史料
文竹:感君潇洒意
越南的碑刻文字
赵珩 | 浓油赤酱话本帮
“关公本尊”什么样
夏加尔:一生都在“流浪”,又不断“回到”故乡
马克思恩格斯手稿与上海红色风华
裘陈江 | 吕思勉与汪叔良的平淡之交
东印度公司食盐专卖给印度带来的伤害
陈旭东 | 清末橡胶股票风潮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wenhui_x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