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延银:让诗学的光芒照进学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问对教育 Author 张延银

转载:问对教育


第一届学校文化创新问对

5月15-17日,由问对教育智库主办,四川问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新潮·新教育家》杂志社、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四川圣山白玉兰实业有限公司协办,第一届学校文化创新问对活动成功举行。


这场学校文化建设者的年度盛会,汇聚了李希贵、陈罡、袁野、魏勇、程红兵、卢志文等知名专家学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700名校长、教师等教育工作者,更翻滚着层层智慧浪花,推动我们在学校文化顶层设计之路上想得更深、行得更远。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案例分享环节,温州市未来教育新样态研究中心专家张延银,向大家分享了如何在学校空间、时间和实践中,让诗学的光芒照进学校。以下内容摘自分享现场实录。



各位问对的新老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张延银,来自温州,“问对”终于再次举办活动了,真是开心的事。

我是第一线校长研修班的都江堰班的学员,今天我还特别想提另外一个身份,我还是“问对教育”和“问对李勇”视频号的忠实粉丝,不断被李勇老师“一本正经”里“一针见血”击中,获益良多。

特别感谢问对教育的邀请,能来见证学校文化建设第一届创新问对的绽放,不只荣幸。借这个机会,我也试着回顾自己担任校长工作的历程,以《让诗学的光芒照进学校》为题,把自己对学校空间、时间和实践进行梳理与思考,求教各位,期待与大家一起问对。


谈及当下教育现状,“看得见的焦虑,看不见的教育”似乎已是一种普遍的无奈,彭凯平教授在谈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心理挑战时,还提到了“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再看到身边那些在夹缝中读书的孩子们的样子,看到孩子们在过于强大的学科知识轨道里单调滑行的困境,我们都不禁发问——如何找回孩子眼里的光,让其生命自然生长?这么卷下去,到底有什么意义?如何激发孩子们内心的热爱,留住内在的力量?我们的学校到底该如何为呢?

我们都在期待着教育能保持一种理想气质,而非不断地向现实屈服。行走在学校教育的第一线,我是越发确定学校是“隐藏着无数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不能无条件地认同“现实就是合理的”,从而失去对“更高价值的肯定和寻找”。

这些年,在办学实践中,我坚定选择“站在人这一边”,从一花一草一木出发,去思考“心灵的扩大和缩小”的问题,让诗学的光芒照进学校,寻求并找回对学校的想象,重塑学校空间,和每一个心灵相互照亮,与学校重新遇见。


学校是旷野,不是轨道

去年8月,我的工作调入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派驻到设在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集新校区的温州市未来教育新样态研究中心,参与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这个九年一贯的新校区的开校工作。


这所学校承载着温州基础教育的一个全新期待——打造一所温州市最具“未来教育”内涵与气质的“未来学校”样板,学校本着“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立体的支持,成就更多的可能性”的初心,站在学习者立场,重新思考教育,重新设计学校。集团黄慧校长在谈及这个教育理想国时,特别提到——学校致力打造“场景美学+无处不在的学习现场”,要关注“空间留白“,从“此刻确信”走向“无限的可能性”,实现美育在整个校园的自觉生发,把学校变成孩子生命生长的空这也是我特别认同的办学方向。

记得抵达这个“教育理想国”的第一天,在新校区小学部的校门口,围绕入口处的一块预留小空地,大家热烈讨论着该如何布置?于我,这也是参与这所新学校新样态挑战的开始。或许你马上就会想到摆上一块校名卧石,背后再刻上校训,这种布置当然也合理稳妥。

在温州,实验中学赓续着永嘉诗韵和温州文脉,有着八十载的办学探索和实践,其文化意象“飞鸟”就来自谢灵运的山水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据考证学校老校区所在的地方正是诗句的起源地,老校区就有一处以“春草池”命名的校园景观,呈现“大自然中的生命自在的美好景象”,也期许学子们能感悟到“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求到心灵慰藉和精神自由”的诗境。那么,新校区这一小块地如何也能接住这个文化意象 ,成为一处真实的学习场域呢?

思考在不断打开,讨论也在不断深入。一个惊艳的设计来了。大家觉得如何?但真的好吗?先别说几个月的施工期,十万的工程预算也是一个难题,面对如此精美的装置场景设计,我们似乎总感觉少了一种心流的触动,还有没有更简单更朴实的场景呈现?


原来,谢公的心灵诗境的抒发,就隐在一个真纯世界的萌芽里。

就在开校前一天的凌晨,黄慧校长在工作群里分享了一个“返璞归真”的方案——我们是否可以邀请几丛蒲苇野草入驻这里,道法自然,让这小块土地回归到一块野地本来的样子?


真是一个豁然开朗的布置思路,“让我们为爱留有余地吧!”这一小片野地不但可以传递着学校的育人价值,也可以映衬一所学校本来应有的样子,守住学校的样子亦如守住这片小野地。

你看——清晨,校门打开,蕨草无声,山雀自鸣,与这片小野地正面相逢的人们,从容不迫,浪漫自在。“我们不妨就把这一小片野地当作透镜,去看见一片旷野,也看见一所学校的日常实在。如此,学校不就是一座’看不见的森林‘吗?”由此想去,学校是旷野,不是轨道啊!

在这块小野地的见证下,一所新的学校就这样勇敢地朝向自己的天空,向上生长着。学校的科学老师——田野先生,每天早晨就在这块生机盎然的小野地前迎接孩子,和孩子们欣喜相逢。他把一年级认识植物的科学课搬到这里,“晨间博物课”来了,家长们纷纷点赞。


小野地迷住孩子,接住了孩子们的好奇,这片小野地的空间半径也因此得以延伸,悄然赢得了孩子们喜欢上学的情绪。而我更看重的是这一片野地里隐藏着的诗学光芒,孩子们每一天从这片小野地经过,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去“朝拜青草地里的光辉”,低下身子和虫、草交谈,从“泥土里获得满足”的可能。“再放大一下,那可能还是让一天获得良序和完整的开始。”我相信,无数个这样的每一刻,每一天,每一季,每一年,必将照亮一个梦想的世界,学校也将在这片野地里找到自己的宁静


从一棵树到一棵棵树

对于校园空间这种理解和感受,觉知的开始或许可以拉回到2018年,我调任苍南县少年艺术学校担任校长后做的一件事里。在十月小阳春,我们在学校门庭种下了两棵树,一棵是校门口的桂花树,会开花结果,另一棵是门庭里的朴树,会落叶纷飞。我想用这种环境的变化去唤醒人们对这个熟悉的空间的真实感受。为什么会选择去种树?我说我是在等待一个更真实的答案的到来。


种下一棵树,背后是可以看见种树人的心灵的,种下的也是一种办学价值观——一个以涵育生命为目标的校园,不应该只有冷冰冰的建筑物,教育应该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

诗人说:“今天我干了一件大事,我把一棵树种在早晨。”我想我是略懂诗人的微笑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未来是一个清晨。这些年,在学校的旅途中,我确实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我也无数次来到一棵棵树下。“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学校太需要用一棵棵树去召唤孩子放慢脚步,唤醒身心灵,去看见天空,看见云彩,看见自己,而不是整天只有天花板。


走进一棵树的时间,我也等到了那些漫不经心地抬头仰望的孩子,那些“额头上布满的繁星”的孩子。我也时常会陶醉在“整个的树冠在风里面摇动,天光从枝叶间漏下来”的美里,我期待生活在校园的人们,是会不断抬头的,去仰望,去捕捉,沉浸在一棵棵树的美里,听见风,看见光。那样的时刻,泰戈尔诗句是会奇妙浮现的,我的眼睛也常常是湿润的。


你微微地笑着
不同我说什么话
而我觉得
为了这个
我已等待得久了。
——摘自泰戈尔《飞鸟集》

如此而去,这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每天拿什么来迎接师生的到来,真是值得认真对待的事啊。清晨的人们,朝着一片野地或一棵大树走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更重要的还要能去看见隐藏其间的爱与美。“唤醒灵魂的重要事物,除了爱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美。美是另外一个深藏的秘密,因为谁都不知道你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真正的生长,不就是这样吗?那就允许我来邀请你慢下来,回到草木的时间里,一起去看见诗学的光芒在这样一棵树上的生生不息。

一棵树的到来,从寸草不生到树影婆娑,孩子们开始占据树下,游戏追逐,释放天性,活泼泼地,我们看见了真实的孩子,真实的童趣,真实的学校。一棵树的种下,空间就还给了孩子,教育也就在这里得以发生,真实不虚,因为世界再喧嚣,校园的内心都该是安静安定、生气生机且美的。

从此,我也成为了一位种树的校长,老师们都说我是“见树眼开的人”,始终在寻找下一棵树,但我已经开始不满足于只是种树。我调任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担任校长后,又干了一件“大事”——我把另一棵朴树种在早晨。这一次,我等来了一个拥有心灵四季的学校……我邀请济慈的《人类季侯》(我把诗题改为《心灵四季》)来到朴树下,一年四季,心灵四季,人生四季,一种世界观也在学校教育的日常里弥漫开,联结着教育的秘密。

这些“无用而美好的”教育发生,是自然自在美好的,一棵树是多么真实地在和这个世界连接着,呈现的也是出现在学生面前理想教师的全部人格,是“他的生命、他的慈悲、他的爱与他的理解力”,而不只是“专业”。这样的一棵树,甚至在我们心灵的废墟上也能继续茁壮,因为我清晰地感受到——这才是教育的爱,学校的美。

“水流过,星月留下”,孩子们也慢慢地也找回那种面对一棵树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我发现他们对美的体验和学习也需要一棵棵树,一个个真实的校园空间素材,在日常校园生活中获取“对美的欣赏力与对美的感受力”,继而产生“对美的创造力”,成为一个“对美有觉知的人”便成为可能。

这棵朴树不断出现在毕业班孩子“我的校园记忆”作品里,我也把孩子画下的校园朴树作为毕业典礼海报的设计主元素。校园成了“一个充满美好与感动的共同记忆”,孩子们也将带着这棵树的诗学记忆,继续生命新的旅程。

如果我们能真切去看到那些被放逐在世界丰富的美之外的孩子,帮助每一个人去体验,去成长,感悟天性的美,看见世界的丰富,那么“踏进生命之河,毫无惧色”的生命答案就会真切在孩子们的未来旅程里不断闪耀。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一花一草一木出发,校园的每个空间、每个时刻,在诗学的光芒里,便有可能成为师生心灵的容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种下一棵棵树,营建一个个链接心灵的空间,然后把它们交给孩子,时间就会开始。


从一片云到一个亭

继续行动,继续创造,在另外一个校园空间营建过程中,我看到校园空间连接孩子生命河流的另一条通道,我把“一片云”化成“一个亭”。

我清楚记得那个午后,当我推开办公室的门,一大片云渺在对面的天空,一位少年正沉浸在这大地之美里,“为看云而看云”。少年沉溺此刻,任他幻想,息息相关的一切,是何等的亲切。那一刻,天空中似乎就跳跃着李贺的那句“少年心事当拿云”。此情此景,不就是我们期待中少年生命的美好定格吗?让孩子成为具有心灵的人,听从天地的召唤,和心在一起。


一个月后,一座亭在校园的后花园长起来了。亭子落成后的第一时间,我们和历史学者傅国涌先生分享了我们的喜悦,“先生,我们化李贺的‘少年心事当拿云’,落地成一座亭!”先生回复:“拿云,原来是个亭。”一句话点亮了一个亭,从此李贺的诗句在我们的校园里活起来了。一亭一世界,“今天在这个亭子里,来的时候我们记住了前半句‘少年心事当拿云’,离开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后半句‘谁念幽寒坐呜呃’。”

知名语文教师郭初阳老师也来到拿云亭给孩子们上了“拿云第一课”,从此,李贺的诗句也开始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活起来了。我似乎也看见了”理想、希望、意志“的人格种子在这个亭子里开始熠熠生辉。


少年陈天悦撑着伞来到雨中的拿云亭,站在雨里,与亭对话,她问亭:“你要种什么,种云吗?”亭说:“我要种桃种李种春风,种一个个孩子,也种少年的心事。”少年叶悠然在《亭成》一文中,这样写道:坐在亭中,我等待一阵风来叩响我的心,拿云亭上的风铃发出大雁塔旁应有的长叹,揉进云的悠,亭的沉,荡在心间。这个亭拿住了云,也拿住了我的心……我向天空伸出手,拨开云层,寻找属于我的答案。


读到孩子们的这些文字,傅国涌先生和我们分享了他的发现:一个亭子就可以引来云,思想要落在大地上才能发芽。

是啊,从心灵的维度去追问学校是什么?拿云亭或许就是一个答案,是在知识之外的,是超越空间的。老师们说,“来到拿云亭下,真正拥抱闲暇,让一片云抵达我们内心,跟随节气展开课程的学习,那样才是真正的美的境界。”

一个学校的教育在找到美的立点的后,就会更多地回到“柔软的心肠”,是会在清澈中拥有一切的。我欣喜自己的无心插柳,拿云亭的美妙就在于它无意间让孩子们有了与心灵生活打成一片的可能,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真实不虚,学校也从此获得新生的意义。


从B612星球出发

从一棵树到一棵棵树,从一片云到一个亭,我开始更加大胆的想象,一个小心地落地执行的创造来了,一座“星球”降临到了校园。


请大家想象一下,校园这片绿荫加上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我们可以创造出什么?我们可以看见什么?我们可以抵达哪里?

有一天,小王子居住的那个星球,从《小王子》的书里“降临”到我们的校园。在校园的这片绿荫中,我们创造一个命名为“B612星球”的校园空间,它由一个圆形平台和一个独体钢架结构建筑构成一个户外图书馆,墙壁上点缀以《小王子》经典句子,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勇敢地在这里为孩子们设计了两个秋千。

孩子们来到这里,可以荡秋千,唱歌谣,甚至可以通过B612邮筒给“小王子”寄信,当然也可以来读书。“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带着《小王子》的心灵启示,B612星球的出现,一个新的学校就随之呈现着。

在“B612星球”上,收藏了几十本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小王子》。这些《小王子》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星球图书馆里,激发起师生共读《小王子》的热情,走进整本书阅读的光亮里。“B612星球”上还陈列了300多本经典的中外人文读物,帮助孩子打开文学之门,让他们进入一个个“看不见”的世界。


我坚信每一部经典都是一个与世界连接的桥梁。看到孩子们从星球图书馆带走一本一本的经典图书,那种欣喜的样子,也构成了这个空间最美的时间,成了”B612星球“的灵魂底色,悄然与自然、与人类有文明以来的人文传统融为一体,而学校所要做的就是继续把更多更好的经典图书运到“星球”上。

一本经典,一个空间,一段故事,一片天地。除了阅读空间的打造,在B612星球这个空间的设计上,我还考虑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闲暇,让孩子可以充分的留白,为孩子闲暇时光的留白,为孩子自在阅读留白。如果学校能做到这两件事,孩子的闲暇,或者说留白就有了,再把经典的力量给孩子,那孩子的独立性和生命自觉就会慢慢地在生命里长出来,像一棵树一样生长,站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在B612星球,有一树天光的浪漫,有一场歌唱的沉浸,有一片落叶的慰藉……B612星球的时间不仅仅是物理世界的存在,更是精神世界的存在……这里是一所学校本来应该有的样子,人们在这里很容易会忘记时间,是一种离开学校的感觉,每一个身处其间的人们沉溺在无限重复的现在里,更加细腻地感受着这个世界。

哲人说,人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维度,那就是在生命存在的实践之中不断地塑造自己生活行动与世界,在让自己的灵魂变得美好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活及其生存方式变得美好,让生活的世界变得美好。

从这个意义上,如何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如何接受自己成为美丽旅程的一部分?它所引发的思考也是“B612星球”的溢出的空间价值,它一直在提醒学校——我们创造价值,也就会生活在价值之中。在我眼中,“B612星球”真切地实现了生命自觉的“自我锻炼”——看见人,看见美,看见真实地生活。


“B612星球”是一个更大的点,连接着一棵树、一片云和一个亭,连接着一个新的学校,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校园审美空间,而校园的审美空间就是校园的灵魂。“学校是有灵的地方,你们让它活过来了,让整个校园活过来了。”一个一个真诚的鼓励随风而至。学校推出“你最喜爱的校园景观”评选活动,“B612星球”得票第一,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结果。其实,孩子们的选择也在告诉我们,他们所喜爱的学校的真实模样。


又到毕业季,孩子们自发来到B612星球,和母校告别,从B612星球出发。我也送出了我的祝福——那些漫不经心的星球时光,是否已在悄然转化、唤醒、点亮?孩子们,本真不可见,那就请带上《小王子》这个不可或缺的良伴,那些孤独的时候,那些寂寞的时候,那些哀伤的时候,那些失望的时候……孩子们,请收好这份礼物。


有了B612星球后,我也顽固地坚持每年都给孩子们策划一场星空下毕业礼,“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星”的主题就来自《小王子》的领悟。去年的毕业露营大会,我在深夜里写下这样的心情——答案已经不重要,“过程即是目的”,真正的行动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学校还是这个学校,毕业还是那个毕业,但是内心完全不同了!

正如,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一段经典论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关注孩子内在的灵性与可能性充分地生成。而诗人早已认识到——世界的实在是人格的。

今天,我也带来了这首一直伴随我生命前行,不断给予我启示的诗篇,分享诸位,也祝福诸位。

大地是他的欢乐:他的欢乐是天空;
他的欢乐是日月的光辉;
他的欢乐是开始,中间和结束;
他的欢乐是眼睛,黑暗和光明。
大海和波涛是他的欢乐;
他的欢乐是沙罗室伐底河神、
朱木拿河神、恒河女神,
这主人是“一”;生命和死亡,
结合和分离都是他的欢乐。

注:沙罗室伐底河、朱木拿河、恒河是印度境内著名的三条河流,均被印度教崇拜为神。

再次感谢创新问对的举办和问对教育的邀请,准备此次分享过程中,我的内心更加确定自己的办学信念——做教育始终要有自己的心灵选择,让诗学的光芒照亮这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拥抱“人是目的”的价值,去看见一个温存和美好的心灵世界。

我们如果能少一些被动和功利的选择,把“美好的心灵世界”这个词语变成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孩子,凸显在我们的办学中,一寸一寸找回学校生活应有的真诚和魅力,去表达出学校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良知,那么学校归来就会在每一本普通的日子里更加真切起来。那样,教育的可能和希望就在,学校的盎然生机就在,未来的模样就在。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问对,祝福问对。

-END-
特别报道 | 每一抹绿都是春天特别报道 | 叶玲:“护林人”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特别报道 | 绿色教育,让孩子成为主角——四川省教科院附中的教育改革实践封面故事 | GPS课程学习者:学习和世界相处之道封面故事 | 我爱的“学术自由”,就在上纽大


第430期/2024年

转载 | 问对教育

汇编、排版 | 张庆

审核 | 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教育家 志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