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奥运赛场上的“学霸”越来越多?科学研究表明:四肢发达,头脑更不简单!


从前我们都肤浅地认为体育生属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渣”。


但近些年的奥运会越来越多高学历、高智商的“学霸”涌现,让我们看到,智慧和技能的精彩对决。与其说奥运会是一场身体的比赛,不如说奥运会是一场头脑的竞技。



巴黎奥运会虽已落幕,但其留下的深刻印象中,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竞技表现,还有那些拥有名校背景的运动员们。

据统计,美国队选手中,就有51人来自斯坦福大学,49人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人来自耶鲁大学,13人来自哈佛大学......

中国运动员同样星光熠熠,一出场就夺得了奥运会首金的中国香港击剑运动员江旻憓,也是名校出身的女博士。

参加男子110米跨栏的同济大学本科生徐卓一,戴着眼镜,高挑瘦弱,文质彬彬,与黑人健将比拼毫不逊色。惹得网友们纷纷调侃:“以为是搞奥数的,结果是搞奥运的!”

“拿起书本指点天下,放下书本赛场称霸!”

这些“学霸军团”的崛起,不仅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更是对“全面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他们用无与伦比的风采击碎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刻板印象,向世人展示了能在奥运场上大放异彩的运动员,同样也能在学术殿堂里深耕细作,取得非凡成就。


而科学也表明,运动员的脑子非同寻常,分分钟比一般人“更快、更高、更强”。





在体育与学术的跨界领域,一群乒乓球运动员正以他们卓越的成就,挑战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传统认知。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铃木叶先生曾经说过:父母嫌孩子动作慢、反应慢,其实慢的是他们的脑,而不是他们的手。每天打30~40分钟乒乓球,就可以解决问题。


因为,乒乓球是典型的需要“眼到、脑到、手到、身体到”的全方位运动。考察的不仅仅是眼、手、脑之间的密切配合,还需要相当敏捷的反应和当机立断的行动,对身体的整体配合、对节奏的把握、对战术的及时调整,每一项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被调侃为“不懂球的胖子”的刘国梁,在仍是运动员新秀时,每次复盘比赛,他都能从头到尾把整场比赛每一个球的发挥讲得分毫不差。甚至连双方怎样思索,怎样斗智,如何贯彻教练组的意图和发挥自己的长处,都一一道来,讲得就像是说评书一样。

当时旁听的领导立即断定——“这孩子将来是当主教练的材料。”果不其然,退役后的刘国梁成了中国乒乓球队的主教练,带领一众新人继续称霸世界兵乓球球坛。

奥运会的医疗专家曾说过:“乒乓球这行里,‘聪明’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兵乓球比赛时,长时间不发球,是会被裁判扣分的。所以运动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对方的作战特点、惯性思维,结合自己的技术特点,设计出下一个球的赢球逻辑,争取让对方陷入自己的套路。

每次击球虽然只在秒瞬之间,但都需要经历观察分析、决策、执行三个思维过程。比起“最强大脑”的围棋比赛,乒乓球对机智果断的要求更胜一筹。

在乒乓球名将中,我们不乏看到“德育两开花”的学霸型选手。


刚取得巴黎奥运会男单冠军,完成职业生涯第一个大满贯的“小胖”樊振东,不但在赛场表现抢眼,在场外同样是孜孜不倦的“学霸”。



2015年乒超联赛期间,18岁的樊振东和所有同龄的在校高中生一样,参加了会考。因为有比赛任务,樊振东当时只能参加两门考试,所以必须全部通过才算合格。由于时间紧迫,他只复习了一天就去参加了考试,并且顺利通过。


他自己曾透露,小时候的第一笔奖金就是代表学校参加电视台的答题节目获得的,四千元奖金都上交给了父母。启蒙教练也夸过他,特别能吃苦,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先完成作业,然后去训练,除了生病几乎从未中断过训练。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下,成绩仍保持年级前三名。


出众的天赋,刻苦耐劳的训练,加上聪明好学,让樊振东不断进步,这才有了多次登顶巅峰的好机会,成就了新一代大满贯。



这次巴黎奥运会,日本选手张本智和作为樊振东的最强对手,在下了乒乓球桌后,同样是一名学业和运动两不误的学霸。


网上不乏流传着他在训练间隙,争分夺秒用笔记本电脑上网课的照片。早在2022年,他就不靠体育,而是凭借优异的文化科成绩,考上了素有“日本清华”之称的早稻田大学。



更别提世界乒坛第一个女子大满贯得主、两届奥运会女单冠军邓亚萍,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最后攻读剑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从不识26个英文字母到获得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邓亚萍和许许多多体坛健将一样,用实力和成绩证明了——运动员的“最强大脑”,不仅可以赢在赛场上,也能赢在考场上。


发表在《大脑研究》《Brain Research》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就表明:

乒乓球运动员表现出独特的大脑活动模式和大脑结构变化,包括与运动技能相关区域的白质完整性增加。这可能与乒乓球对视觉注意力和信息处理速度的高需求有关。

难怪有人说:“打乒乓球的人,都有个好脑子。”






在体育的广阔天地里,不仅涌现出众多技艺超群的运动员,更有不少读书、拿奖两不误的“超能学霸”。


从乒乓球的精准对决到花样滑冰的优雅旋转,再到泳池中的奋力冲刺,每一个项目都见证了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辉煌。


日本花滑王子羽生结弦也是早稻田大学的学生,而且也是凭借自己实力考进去的理工科学霸。连老师都困惑训练任务繁重的他,为何可以做到兼顾学业,并且成绩优异。


他的一句“成为一流选手,必须要有一个聪明的头脑”,让身边人为之叹服。



在澳大利亚的格里菲斯大学攻读荣誉理学学士学位的游泳名将麦克沃伊,比赛随身带的书是《关于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的世界宝库》,涵盖了科学家从爱因斯坦到霍金,涉及黑洞、星系、人工智能和混沌理论等主题,被称为“最雄辩、最令人受启发的关于时间的科学著作”。


对此,“麦教授”表示——

我学到的知识可以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游泳时一些技术姿势比另一些更好,还能帮我在健身房中找到各种能让我变得更强的运动方法。


还有最大的益处在于,当我被训练搞得身心疲惫时,学术给了我一个世外桃源。

像谷爱凌这样“文体双开”的璀璨之星亦是如此。

作为自由式滑雪项目的佼佼者,谷爱凌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用惊人的技巧和坚韧的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

她的每一次跳跃、每一次翻转,都凝聚着对运动的热爱与执着,展现了顶尖运动员的风采与魅力。然而,谷爱凌的成就远不止于此,她在学业上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

在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之余,谷爱凌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斯坦福大学,这所世界顶尖学府见证了她的智慧与才华。

在学术的海洋里,她同样游刃有余,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体育与学术并非不可兼得,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

除此之外,还有杨倩、任子威等运动员,也正在不断打破公众对“成绩不好,才从事体育运动”的刻板印象,让大家认识到:兼顾好运动和学习并非难以实现。

研究发现,高水平运动员的智力分布曲线较一般群体更偏向于优秀。


因为智力水平对于运动员在训练计划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对技术动作的正确掌握与分析能力,对技术发挥和战术配合的能力,甚至是运动员在国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个人文化素养等,都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所以,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优势不仅仅在于身体素质,而在于脑子灵活、有悟性,善于思考和钻研。反过来,拥有“最强大脑”的运动员,也更容易在赛场上取得“更快、更高、更强”的成绩。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健康与智力的发展始终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焦点。然而,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肥胖,正悄然影响着孩子们的智力发展。


肥胖,这个看似只是体态上的变化,实则如同一位隐蔽的敌人,潜伏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它不仅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身体问题,更对孩子的智力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中重度肥胖的孩子,因体重负担过重,常伴随睡眠呼吸障碍,如打鼾、呼吸暂停等,这些夜间困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睡眠质量。

白天,他们因此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夜晚因长期的缺氧与低质量睡眠,进一步阻碍了大脑神经元的正常活动,抑制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削弱了孩子的认知能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然而,面对肥胖对智力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

我们固有的观念是,运动可以减肥、锻炼身体,却很少人了解,运动其实是可以锻炼大脑。

科学家发现,运动能够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和神经连结的生成,这种过程被形象地比喻为“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

尤其是复杂运动,能够激发大脑分泌神经生长因子(BDNF),这一“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对于大脑的可塑性发展至关重要。



1998年,神经科学界见证了里程碑式突破,彼得·埃里克森博士团队通过精妙实验,揭示了运动对记忆力的显著增强。实验对比运动与静止老鼠在水池逃生测试中的表现,发现运动组老鼠以惊人速度找到安全路径,展现了卓越的记忆力。

深入研究表明,运动促进了海马体内干细胞数量的翻倍增长,凸显了运动在神经再生中的核心作用,并暗示了运动与学习的协同作用,优化了神经网络结构,提升了大脑效率。

神经科学理论强调,运动是大脑的超级动力源,驱动神经元生长,同时在有利环境下促进新神经元的稳定存活。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

德国科学家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运动后学习词汇效率提升20%,归因于血液快速回流大脑,提升了认知活力与专注度。此时,大脑处理复杂任务更加高效精准,学习效果倍增。


所以,运动完再学习!把运动后新产生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连接用到实处,让运动带来的益处不仅为身体做贡献,也为大脑做贡献,起到“健身”又“健脑”的效果。



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权威教授约翰·瑞迪的力作《运动改变大脑》中,一股颠覆传统认知的思潮被深度剖析——运动,这一看似纯粹体力的活动,实则拥有重塑心智、激发潜能的非凡力量。


他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与生动的案例,向世界宣告:运动,远不止于塑身减肥,它更是点亮智慧之光、铺就快乐幸福之路的钥匙。


基于此,家长们的视野应当被拓宽,鼓励孩子们投身于多元化的运动世界中,无论是沐浴阳光下的户外嬉戏,还是紧张激烈的球类竞技,亦或是活力四射的健身操,每一种形式都是孩子们身心成长的宝贵财富。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强健的体魄,更在不知不觉中磨砺了思维,让大脑在运动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进一步而言,培养孩子一项或多项运动爱好,不仅是身体锻炼的延续,更是心灵韧性的塑造。它赋予孩子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勇气与坚韧,教会他们在逆境中保持冷静与自信,让“最强心脏”与“最强大脑”并驾齐驱,共同引领他们穿越风雨,迎接人生的每一个晨曦。


如今,运动的价值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从专业的心理医生到辛勤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无不倡导孩子们更多地参与运动。


这不仅是因为运动能作为情绪的调节阀,帮助孩子们释放压力、舒缓情绪、克服恐惧,更因为它是一种全方位的成长加速器,既强壮了体魄,又丰富了精神。


正如那些在奥运赛场与学术殿堂间自由穿梭的学霸们所展现的,运动与学习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他们璀璨的人生。



今 日 互 动


你认为运动和学习

两者相互矛盾吗?

点击下方,参与投票

↓↓↓





-END-


封面故事丨让诗学的光芒照进学校封面故事丨看见你的美——让学校文化自然发生封面故事丨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放弃封面故事丨从树到人——教育空间设计的人文启示封面故事丨看见儿童,亦看见老师


第492期/2024年


排版、汇编 | 张庆

审核 | 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教育家 志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