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E20环境平台2022(第二十届)水业战略论坛在京成功举办,笔者有幸,第五次深度参与其中。前几次都因身背任务,小心翼翼、忙忙叨叨,时间被切的很碎,只能靠会后的微信文章脑补,既不全面、也不系统。可这“全面和系统”,恰是“战略”的本然特征,便总留有盲人摸象般的遗憾和失落感。此次放下了负担、又是全封闭沉浸式会场,才得以窝在角落里,纯粹着酣学了两日,也借着难得的机会,好好编织下自己的认知之网。
笔记界天花板:这份总结,参透了今年水业战略论坛的深层逻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个环保人的读白 Author 郭永伟
来源:一个环保人的独白 作者:郭永伟
● 重新定义中国水业高质量发展,2022水业战略论坛开幕● 一个环保人的独白:阅读的目的-有效工作、编织之网● 故事单:2021年我关注的7个水圈好故事● 《创新的窘境》二之:华为灰度与环保创新● 污水处理“国家科技奖”中的《创新者窘境》● 一位环保人的书单:十年重读——从环保技术到品牌艺术
日前,E20环境平台2022(第二十届)水业战略论坛(以下简称"战略论坛")在京成功举办,笔者有幸,第五次深度参与其中。
前几次都因身背任务,小心翼翼、忙忙叨叨,时间被切的很碎,只能靠会后的微信文章脑补,既不全面、也不系统。
可这“全面和系统”,恰是“战略”的本然特征,便总留有盲人摸象般的遗憾和失落感。
此次放下了负担、又是全封闭沉浸式会场,才得以窝在角落里,纯粹着酣学了两日,也借着难得的机会,好好编织下自己的认知之网。
在E20组织的诸多会议中,“战略论坛”是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我称之为“思想者的道场,学习者的礼堂”。
这是一个极好的故事。
根据我的定义,本“故事”特征为——
代言:环保思想者
常识:环保大系统
框架:底层、顶层、外部、内部
重复:20年
在环保行业,“时间”是检验“故事能力”的终极尺度。
所以,圆满完成它20年“同期”的战略论坛,俨然已是行业少有的顶级故事者了。
以下是E20官方梳理的时间轴,每年所探讨的主题和内容都不同。
仔细回味,其中每个主题间或增强或调节的“演进关系”不仅反映了、甚至引导着环保大系统20年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
我所谓“环保大系统”,由多维度、多系统复杂交联而成:产业系统是其中核心构成之一、企业系统又是产业系统的基本单元。
可见我在前序4篇笔记中有关“环保创新”中“企业战略”的探讨远不够充分。
更加全面、立体的“系统思考”是我此次战略论坛一行的目的。
首要任务,是探得适用于“系统、产业、企业”三个维度的、统一的训练模型,过程十分有妙趣。
三生万物·系统之网
这样的模型我探得了两个:三生万物(以下简称“三”);系统之网(以下简称“网”)。
先说“网”。
以蜘蛛网为类比的“系统”在前文已有论述,论坛上发现了许多应用佐证。
比如:中国罐是系统、鹏凯圆是系统、数字孪生是将现实水厂复刻为一套模拟控制系统;河流水系是系统,城乡一体化是系统,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系统。
“产品的、工程的”、“合流制、分流制”、“集中式、分布式”的讨论之所以复杂难辩,皆因其不能独立而成为文章,需要整体架构到某个系统网络上,方有意义。
(清华大学胡洪营老师报告:再生水利用系统)
我读过最好对“系统”的定义是:一套复杂相连的要素集合。
比如:在机械手表“系统”中,表盘、表针以及背后的零件,就是“要素”;而零件间的衔接、咬合、运转,就是他们的“连接”。
我们常常强调的“洞察力”,便指要透视表象看清系统中的要素和连接;而“观察”经常无效的原因,在于虽也能找到要素,却很难把控连接。
所以在战略编织中,应尤其重视“连接”,即部分或完整呈现的战略实施路径。
论坛上“厂、网、站、河”的综合演绎,便是有关系统“连接”研究的最好类比。
现在回头,仔细分析我所写过的技术和模式,聚焦的似乎都是“连接”,创新也多发生在所在系统的“结构式重组”中,这是不是偶然?暂且作为我小样本思考的临时结论。
再说“三”。
“三生万物”,我借自E20薛涛先生。他用这样一个报告题目,给“道场”渲上了浓浓的国学品味。
(E20薛涛先生报告:三生万物)
“三”竟如此特别,是论坛中我阅读到运用最多的战略模型:
傅涛--服务产品化/技术产品化/装备产品化
北控--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环保产业
首创--一个目标/三大策略/三大保障
薛涛--公管/技术/商业
中持--污水处理概念厂/有机废弃物/工业及工业园区
金风--绿色/零碳/可靠增长
郝小军--第一周期/第二周期/第三周期
王家卓--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进韧性
中仪--检测/修复/服务
鹏凯--工程设备化/设备标准化/运维智能化
中控--少人值守污水网/无人值守泵站群/科学智能网
商达公用--水循环/碳循环/产业循环
博汇特--设备端/技术端/运维端
华益德--剪切力/逆向生长/分层成熟
迈邦--高毒/高寒/高氮
金控--水厂级/集团级/城市级
.......
当然,他们的逻辑和应用形式并不相同,有三角、三圈、三叶、三维、三步、以及“我讲以下三点”。
(北控水务冒建华总报告:内涵式增长)
个人思考,“三”是系统之网的降维,即:一定能找到三个关键词,去覆盖掉你全部的战略表述。
“三”生万物就是网,万物归宗即是“三”。
在“系统思考”语境下,“三”和“网”既不对立也不矛盾,他们本质上讲述的是同一件事:“网”是“三”的具象呈现,是复杂的、系统的;“三”是“网”的抽象表达,是简单的、线性的。
梳理这两套模型的应用,我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体现出两类群体思维模式上的显著差异:企业家们的结构几乎都是“三”、学者专家们喜欢用“网”。
企业家群体是实践派。他们的工作始于已知、终于已知,要如“我讲以下三点”般简单、直接、听得懂,受众需要低成本、高效率解决问题;但战略路径在“系统之网”上,需要灵活往返于二者之间,才能兼顾执行力。
学者专家群体是思想派。他们训练自己的“系统”能力,以应对未知局面,于是面对问题的起手习惯便是“织(知)网”;但环保和管理都是实践科学,要把“复杂系统”讲明白并不容易,需要同时修炼“简单化、抽象化”的能力。
《道德经》讲“静之徐清;动之徐生”。
两套模型又是一体两态:“三”为静因,用以看透系统本源,“网”为动果,用以焕然系统生机。
(清华大学王凯军老师报告:好氧颗粒污泥发展)
若能由“三”推演出“网”,则“我讲以下三点”便有了战略意义;要由“网”抽象出“三”,才能摆脱我所说“学不会”困境而洞察到“结构式重组”的入口。
所以贯穿始终的,我都在挖掘“三”和“网”。会后便以之为工具,试着对所记所思做“成果、归因、抽象、推演”,希望可以更好理解论坛主题。
主题是“重新定义高质量”,但在开放的“道场”,并没有人确定的总结出了一个结论:E20负责搭好框架,报告人各抒己见、碰撞思想,当然同时要好好宣传一下公司和产品。
但因为“系统”力量的存在,不同报告间却表现出某些虽然少却很强的统一步调,进而可以明显被划分为一类“势”;循顺着这“势”,又或许就能找到“战略主题”的最佳定义了。
官方议程设置了四大单元——
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之路
探索“十四五”内涵式增长
产业未来与产品化机遇
高质量发展下的多元化发展
其间又以四个节点串联互动,官方未明显标出,却也不难找到——
傅涛:用高质量定义环境产业
薛涛:三生万物,再谈“再生水”
郝小军:新周期下环境企业的资本战略考量和途径选择
王妍:数说环保-水务市场的2021
我以E20自家的四篇报告画图谱,它们并不如大会顺序那样按照“时间”线性关联,而是首尾相接并加之以“增强逻辑”的系统飞轮:
傅涛在底层,是做分类、是下定义、是建立基本认识
薛涛在顶层,是读政策、是辨方向、是绘制立体画像
郝小军在外部,由资本系统观察环保系统
王妍在内部,由市场数据反映系统状态
“底层、顶层、外部、内部”合围出了“环保水业系统”,论坛所有报告都居于其中而各自编织。
但它们并不如上图无序散布,我以“产品化、系统化、智慧化”为“高质量发展”做分类,并基于各报告的主要内容,梳理为系统图谱如下:
如上文所说,论坛并没有确定的结论,以下全是个人思考,仅供本文参照。
一、产品化
E20傅涛老师在其报告中分析到(笔者用自己语言):市场化和产业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两个路径;其中“市场化”经过20年发展后,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产业化”程度依然很低,二者形成一种扭曲,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根本性错配;而“产业化”的下一步发展,重点着落到了“产品化”这个词汇上。
“产品化”单独使用没有意义,于是根据不同业务类型,傅涛老师为其配合上了这样的框架式定义:服务产品化、技术产品化、装备产品化。
(E20傅涛老师报告:三个产品化)
论坛中围绕这三个“产品化”产生了很多议题,我主要记录和总结了如下几条:
顶层:外延式与内涵式
系统:集中式与分布(散)式
设计:定制化与标准化
模式:工艺包与设备包
交付:集成化与模块化
施工:建筑式与装配式
........
我思考以上重要议题,好像都直接对立于“工程化”而存在,造成一种“若想得到后者,先就要与前者一一决裂”的错觉。
但“工程”本身就是一类“产品”,且在环保行业,“产品”几乎不可能脱离“工程”。
“产业化”的良性发展一定是“产品-工程”良性兼优的,以上各议题便需要以“灰度”处理——合适的平衡,应该是最佳效果。
尤其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让那些华丽丽,却片面、刻意的“产品化”产品走红。
我想这“产品化”的战略目标,应是尽快纠正在20年高速发展中,过分偏向“工程”一侧而导致的系统性缺陷。
比如绝大多企业的组织中,技术岗位有研发、工程、设计、方案,却极少设置产品部门,人才结构便被固化为仅工程师一类——研发工程师、方案工程师、设计工程师、现场工程师、甚至销售工程师...
产品类“连接性”人才的缺失,是业务与业务间的管理创新很难发生的原因,企业战略便丧失了稳定增长、快速调节、更新进化的活力,这将严重阻碍高质量“产业化”的进程。
所以,这种“系统性缺陷”被成功纠正的第一表现或许不在产品本身,而是产品人才、产品部门的普遍化,或可拭目一待。
二、系统化
这里的“系统”与上文作为模型和战略的“系统”具有相同意义和特征,即“系统化”的需求侧,要搭配“系统化”的供给侧。
听着有点绕,但“点对点、面对面、系统对系统”的逻辑很清楚。
实际上“系统”一词并没有很多出现在会议讨论中,是我将几个实在不好分类的热门概念汇总后“硬找”的共同点,包括:
双碳
农污
管网
污水处理概念厂
氮磷达标和循环
再生水
这些领域或方向,除了都很“热”外,还有以下相似特征:
面向未来。几乎是确定的未来,只是落地时间或落实程度未知。
尚未成熟。有的还处于理念、理论探索期,有的虽已有实践,但还未形成综合最优的、可大规模复制的方法路径。
系统难题。已完成基本、初级任务,将上升到高能级、高维度的系统性目标,传统解题思路应对乏力。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所有企业都要具备“顶层”能力,那只是E20所说I方阵的工作;但“系统化”下的“多元化”个体若想实实踩到政策或者“势”的节拍,都要构建洞察所在系统内在“连接”的能力,并找到发动“结构式创新”的着力点。
这里引借E20傅涛老师报告中的一段话:“用场景定义产品、用软件定义硬件、用局部定义整体”,用作以上“系统”现象的一种诠释。
细品这三个“定义”,既包含了关键“要素”,又呈现了复杂“连接”,背后一定是十分具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且动态比较未来与现状发现,“要素”是一致的,“连接”逻辑却深刻改变了
(E20傅涛老师报告:用软件定义硬件)
以“用软件定义硬件”举例。
我思考当下的“污水厂”,几乎都是以“硬”定“软”的系统结构——控制服务于设备、品质让位于成本、数据依赖于经验,这是现状、也是习惯。
在未来,以上“软、硬”结构将被重组——主动的、破坏的、交叉复合的——或许就是通往碳中和、概念厂、农污的创新路标。
这“高质量”变革的威力有多大?取决于各自系统中供、需两侧“系统化”的进程。
三、智慧化
“智慧水务”一词来自环保大系统之外,正从多个方位浩浩汤汤切入产业。论坛中主讲“智慧”的企业有6家,综合性大企业也几乎都要牵涉至少一页“智慧”,因此,角度非常丰富:
资产
平台
数据
人工智能
机器人
检测
节能
降耗
省药
监控
传感
应急
调度
检维修
品牌
........
E20傅涛老师用“赋能”一词定义“智慧”,让我终于丢弃了所谓“智慧水务不智慧”的困惑;金控数据杨斌总提议用“历史唯物观”看待“智慧”,其基点我想也在于“赋能”二字。
(E20傅涛老师报告:E20智慧化产品)
“赋予能力”与“挖掘能力”对应,前者源自外部、后者面向内部,所以可理解“产品化”“系统化”的高质量都在现有系统内部运转,而“智慧化”则致力于连接外部的高质量。
相对于“智慧系统”,已经成功内部化的“智慧”只有冰山一角,大军队伍仍踱在门外;论坛中“百度公司”就显然没有沾染太多环保的气息,让人对外部的“赋”有了更多期待。
而“能”能不能“能”,则还是要看内部的系统性演变。
对于提供解决方案的“赋能”者而言,在内、外之间能否成功构建一个新系统以“牵线建桥”,或许是核心竞争力,其产品的开发、设计、营销既要嵌入“智慧系统”不脱勾,也要匹配“环保系统”接地气。
对于“被赋能”者而言,“智慧化”已不算什么机遇,而是一个确定长期伴随的“势”,它对环保的改造是全系统、渐进式的,政策的导向、数据的积累和应用将决定其速度。
金控数据杨斌总说: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智慧”是个过程。
我猜想,环保水业下一代,大量创新将诞生于这智慧化的“过程”中。
以上是笔者会后整理好资料后,个人的、不成体系的、浅薄的思考,有关“高质量发展”的结论对错与否并不自信、也并不重要,因为有E20官方陆续发布的文章可供持续学习、修正。
但我读“产品化、系统化、智慧化”,已是确定的方向和趋势,并正在由“课题”落实为行动战略。
更重要者,其中蕴含着改变系统“结构算法”的丰富可能,“三化为一”会是破坏式、甚或颠覆式创新经常发生的角落。
未来不可预测、系统有迹可循,千里之行的足下第一步,是对所在系统的底层逻辑做到有效洞察。
这是接下来几篇笔记的主题,而“三生万物”“系统之网”两套模型的学习推演也还将继续,本文可作为一段引子(完)。
本文作者
郭永伟——读者、跑者、环境守卫者
关注上方视频号,点亮爱心,为喜欢的水厂助力
“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刘女士微信:LZZDSha。
编辑 | 刘彤、徐冰冰
统筹 | 李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