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不二门无碍方便的无垢称(维摩诘)菩萨
盛唐 莫高窟103窟 东壁窟门南侧 维摩诘大士像
无垢称菩萨(梵文Vimalakīrti),音译维摩诘,旧译净名,示化为众所周知的维摩诘居士。维摩居士是法身大士,自妙喜国化生于毗耶离城,现居士身,辅释迦教化,度化众生,是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的传承师祖。
以无垢称(维摩诘)菩萨命名、广说菩萨不二法门与度生因缘的佛经《维摩诘经》,汉译现存三种:一支谦所译《佛说维摩诘经》,二为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为玄奘大师所译《说无垢称经》。其中以罗什大师译本流行最广。
无垢称菩萨法身体净、妙出尘染,内德既盈,美响外彰。以真智无惑为净,垂形济物、名称普闻为名,被释迦牟尼佛赞叹为“最胜菩萨大士”。或云:“菩萨之行云何相状?于此发生广大悲愿,了知圆满安住行施,无颠倒想无天魔难,有造作行无乱想因,安慰众类除毒害因,名无垢称。”
盛唐 莫高窟103窟 东壁 维摩诘经变
游戏神通具足无碍,白衣现身方便度生
无垢称(维摩诘)菩萨过去已于无量佛所恭敬供养、深植善根,具足胜妙辩才、得成无生法忍、入于究竟甚深法门,久已成佛。菩萨前身为妙喜国金粟如来,自妙喜国土化生娑婆世界,示现为白衣。虽得佛道转于法轮,而不舍于菩萨之道,不争人我,于释迦会下听法。无垢称菩萨精通大乘义理,处相不住相,对境不生境,成就圣果,辩才无碍,委身于俗,辅助佛陀教化。
维摩大士
大乘佛教中,菩萨常现璎珞庄严之在家身相,以此表徵净秽无差、烦恼即菩提的不二法门。无垢称菩萨从其名称、示现身相到度生方便,无不是其中典范。
维摩诘大士像
释迦佛住世时,无垢称菩萨以善方便居于毗舍离城(即广严大城),度化有情。具无尽家财,侍者成群,享尽世间富贵,却乐善好施、持身严谨、具清净戒,虔心精进修行,善说佛法,深得世尊敬重。身为白衣而具沙门威仪功德。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维摩诘大士像 陕南土纸
无垢称菩萨锦衣华服、钟鸣鼎食,实以相好庄严其身、静虑等至为食。示现博弈嬉戏,实为成熟饶益有情。持外道仪轨,却不坏佛法意乐。以无尽财富摄化贫穷孤苦众生;以清净持戒摄化犯戒违越众生;以忍辱调柔摄化暴戾嫉妒众生;以大精进摄化懒惰懈怠众生;以静虑正念摄化恼乱失念众生;以正抉择摄化妄想邪见众生。
维摩诘大士像
无垢称菩萨游戏神通,具足方便,自由穿梭于各个阶层、各种场合,有教无类,观众生根,导以究竟。他甚至出入声色场所,在酒肆、市衢、淫舍说法度众,为令建立正念正知。如文殊菩萨大愿一样,随类同事引导世俗,愿共有缘,发菩提心。智者大师云:“大士虽复入诸烦恼,用为佛事,纵饮千钟而不昏乱,故云能立其志。”
传为宋李公麟绘 维摩演教图 局部 维摩诘大士
无垢称菩萨智慧通达,辩才无碍,被赞叹为“唯除如来,未有声闻及余菩萨而能制此大士慧辩”。善于因材、因机施教,利用各种机会随时随地敷演佛法。诸声闻和菩萨弟子都以各种机缘受到菩萨的调化,皆难挡其机锋。文殊菩萨称其“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传为宋李公麟绘 维摩演教图 维摩诘大士
传为宋李公麟绘 维摩演教图 文殊菩萨问疾
传为宋李公麟绘 维摩演教图 局部
维摩方丈文殊问疾,开不二门大士除疑
《大唐西域记》载:“吠舍离国(中印度境内),伽蓝东北三里有窣堵波,是毗摩罗诘故宅基趾,多有灵异。去此不远有一神舍,其状垒砖,传云积石,即无垢称长者现疾说法之处。”
佛在世时,无垢称菩萨即在此说法,曾以身现疾,对文殊菩萨、舍利弗尊者等诸大菩萨、声闻弟子广说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回小向大,劝发菩提心。无垢称菩萨现疾说法事在汉土广为传颂,僧肇大师云:“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用,语宗极则以不二法门。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
传为宋李公麟绘 维摩演教图 维摩诘大士
维摩演教图 局部 善财童子与文殊菩萨坐骑狮子
维摩演教图 局部 维摩诘大士
佛说维摩诘经(节选)
姚秦 鸠摩罗什译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毘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踰于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尔时毘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尔时一切大众。覩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是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
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
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
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
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
众覩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
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
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
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
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
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罣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
尔时毘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政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诘所说经》主要记载了这一过程。此经介于二转法轮与三转法轮之间,既要兼顾二转法轮的般若,又兼顾三转法轮的净土如来藏。
维摩诘大士像
名义上无垢称菩萨以居士身份来表达最核心的佛法,但实际上都是在佛陀的摄持与安排之下,这些义理才能出现。所以在这部经典里,无垢称菩萨所担当的就是佛陀的角色——最甚深难说的佛法经由维摩诘居士说出,故此经中菩萨的权威性超过任何人。
宋 佚名 绢本水墨 维摩诘大士像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无垢称菩萨卧疾在榻,作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陀即派人前往问疾,但诸大菩萨、声闻弟子皆言“我不任诣彼问疾”,因为人人都因实有见、二乘见受过无垢称菩萨的呵斥与教导,而深知自己智慧不足以与菩萨自在应对。
大众被无垢称菩萨指出的问题,正是以思维分别、二元对立修行不可思议甚深佛法,以有为应对无为,以实有面对非实。故《维摩诘所说经》第三品《弟子品》中无垢称菩萨的重点“任务”即破斥声闻弟子的小乘见——“斥小”;第四品《菩萨品》中,无垢称菩萨的重点“任务”是破斥诸大菩萨的次第见——“弹偏”。若就烦恼而言,烦恼与菩提的关系是什么,烦恼的本质是什么,解脱烦恼的方法是对治还是观察,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契合实相地得到解决,那么修行就会陷入小见、次第见,而不能入圆见,不能通达不二,即不能放下实有见,契入般若空性的无尽智慧。
最终,文殊师利菩萨赞叹无垢称菩萨“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更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宋代佚名画家仿 李公麟白描风格 维摩诘大士像 局部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文殊问疾,维摩说法,以四重回合逐层深入,宣说不二法门。
(一)宾主酬对,初示不二法门。初至无垢称菩萨居处,一丈见放,却空空如也。无垢称菩萨独寝一床,而言:“善来!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菩萨则回答:“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宾主初见,即铺开宣说“不二法门”的格局。
宋代佚名画家仿 李公麟白描风格 维摩诘大士像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二)三问其病,而知大悲为因。往下,文殊菩萨即切入“问病”主题,三问其病:何所因起?疾生久近?当云何灭?无垢称菩萨答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病者,以大悲起。”
盛唐 莫高窟103窟 东壁窟门南侧 维摩诘大士像
(三)七番问答,而知一切唯心。接着,以文殊菩萨“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之问,开启七轮连环问答,无垢称菩萨开显不二空性。即:
1、室何以空?——诸佛国土空,故室空。
2、以何为空?——以空空。
3、空何用空?——以无分别空故空。
4、空可分别耶?——分别亦空。
5、空当于何求?——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6、六十二见当于何求?——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7、诸佛解脱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六十二见中,最牢固根本的邪见就是实有。它的破坏力是让人永远都见不到空性,让人永远见不到佛法的智慧。但是无垢称菩萨出人意料、惊世骇俗地指出,在邪见的轴心地方,能够诞生最有力量的智慧,能够诞生不可思议不二法门。
因为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的特质就是针对众生现前所执著的任何一个实物,实物本质上的般若智慧即同时展现,同时得到发现。在任何所执著的对象面前,都不能忽略它般若智慧的一面,包括六十二见的执掌者,包括六十二见的思维核心。思维核心的念头,每一个心念,事实上都是不二智慧的所在。无垢称菩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诞生智慧的地方,包括邪见轴心、烦恼心所。更进一步,一切的邪见出自众生心行,故解脱也当从众生心行中去求。
盛唐 莫高窟103窟 东壁窟门南侧 维摩诘大士像
(四)三问权病,而知实病苦本。先问病相、疾用、病起。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维摩诘言:“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文殊菩萨再问:“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无垢称菩萨回答对待疾病的智慧:“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
这段问答涉及到几个关键问题:第一,身体的病和对于身体的执着是两回事;第二,身体是无常非实的;第三,我们对于疾病的执着首先来源于对身体实有的执着,对身体的执着来源于我执;第四,如果瓦解了对我、对身体的实有执着,就解决了苦的问题,即解决了疾病的根源问题。
盛唐 莫高窟103窟 东壁窟门北侧 文殊菩萨像
由此无垢称菩萨引出对于“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的回答:
“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是即大患,我应离之。’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盛唐 维摩诘经 莫高窟103窟 东壁
因此,有疾菩萨以菩萨行调伏其心,菩萨行即是无住:“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五代 维摩诘经 莫高窟61窟 东壁窟门北侧
无垢称菩萨进而为说“无求”法,并揭示“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又舍利弗!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舍利弗!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
维摩诘大士像
那么如何是不二法门修行之下手处?实无下手处,即无垢称菩萨开示“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而明因果实相,破两种我执。
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无垢称菩萨)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所有的因果现象一经审视,发现只是一个空壳概念在这里向前推动。所谓的因果链的发展,事实上是因果的概念的链条在发展,没有真的因果。此即“无住则无本”。这种对于因果的、实相的根本理解,就是众生解脱之门。故有天女以散花不落公案的示现现身说法,为诸声闻、菩萨说明“身相非实,无男无女”“幻化空身即法身”的法义。
巩县石窟寺 1窟 东壁第1龛 维摩诘大士像
最后,进入说不二法门的高潮阶段。所有的菩萨开始以自己的证悟境界表达对“不二”的理解,唯至无垢称菩萨,不着一言,静默如雷。文殊菩萨赞叹:“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古林清茂禅师赞云:
搏大千界如针锋,置三万座于方丈。
谓其实有堕见闻,谓其实无着妄想。
是故大士不二门,于一切处超限量。
我闻三十二菩萨,神通光明各自具。
虽有言说徧剎尘,其实无有法可说。
我此大士默无语,自然脗合诸知见。
譬如大城有四门,殊方来者悉得入。
是故三十二菩萨,各各皆证第一义。
若言一默具众智,演说无碍亦超越。
佛子当作如是观,毗耶离城即此地。
隋 420窟 维摩诘经变 局部 维摩诘大士像
随其心净则国土净,直心道场直下契入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无垢称菩萨所教导“不二法门”还有另一重关于心物关系的交代。虽由佛口而出,实与无垢称菩萨所说无异,并且为“问疾说法”作前序铺垫。
敦煌 维摩诘经变
《佛国品》中佛教诫诸大菩萨、声闻弟子:
“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西魏造像塔上的维摩诘大士说法像 甘肃省博物馆
又云: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初唐 维摩诘经变 莫高窟220窟 东壁窟门南侧 维摩诘大士像
无垢称菩萨宣说不二法门饱含深意:既然是法,就应该直取佛果,直接跟佛陀本怀相契合,无论是说法的直接开显,还是实践中的当下承当。正如菩萨所说六十二见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不可思议解脱当于烦恼当下中求,苦的解脱当于认识苦本的当下去求。
故“直心是道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正指引了无垢称菩萨所说“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的践行核心所在——直下承当,受用当下。
受用当下是“不二”法门的核心所在,靠的是深心、直心。为什么要用深心、直心去引导每一个行动?因为,一切的行动就是一切用心的呈现,一切用心同时呈现一切结果。深心、直心使所有行动不再是无比漫长的逻辑关系。以直心豁破每一个行动当体就已在动态地建立:一切行为都在当处,你的世界都在你的行动中。
隋代 莫高窟433窟顶后部 维摩诘经·方便品与文殊师利问疾品
许多大乘修行人常常认为,先有发心,再以发心指导行动,行动之后得以调伏烦恼,烦恼调伏后再做回向,此后以方便成就度化众生,往生佛土。似乎修行的环节必然脱离不开这个秩序,前后排列紧密,因果关系一步不可错乱,必须遵循严格的道次第。
但“不二”法门告诉你次第中所有的后时环节都在当下呈现,当处完成,故佛土随时随地就在行动中呈现。这是把一切的结果、过程、程序都合并到一处,脱离了次第,消解了次第。
约520年 北魏浮雕 龙门石窟宾阳洞140窟东墙 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藏
所谓“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指我们在领略不清净外相的同时,内心也在建立起清净的佛土。只要不清净外相存在,佛净土就一定同时存在。即便不能当下呈现,也可以意守,即在心意识中确立净土正在呈现的心念,那么以深心、直心引导,必能当处回归净土。
我们在用任何心时,当下就是你的目标所在。对于大乘菩提道的修行人,念佛求净土时,当下就是净土;参禅时,当下就是禅;布施本身即是能舍,忍辱本身即是不嗔,持戒本身即是无热恼,精进本身即是无歧。任何一个大乘愿行的本身就是净土的存在,菩萨以深心、直心在行动中维护着净土的存在。
这就是“直心是道场”的意趣:当你在行动时,行动当下即是结果。当你在奋进时,奋进本身即是目标。努力不是未来才能成就,努力的当下就是成就。
维摩诘大士像
不可思议法门之要,汉土弘扬禅宗为证
无垢称(维摩)菩萨因为完全把握了不二法门,故虽现白衣身,却能游戏神通,方便无碍。菩萨对于甚深佛法的领悟,就如不二法门一般不可思议,而令执着小法、实有大乘法的声闻弟子、诸位菩萨叹未曾有。
维摩诘大士像
无垢称菩萨是不二法门的直接传承者,事实上文殊菩萨也是次法门的传承者,虽然在经中“扮演”的是提问者的角色。有幸的是,无垢称菩萨不仅在汉地有极大影响,汉传佛教禅宗更直接传承了不二法门。
从禅宗初祖到六祖,有用《楞伽经》印心,有用《金刚经》印心,或有“楞伽宗”之称,或有“般若宗”之名,但其内义都是“不二”。禅门所证就是不二法门。《维摩诘所说净》也自然成为禅门所依的重要经典。
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仅如无垢称菩萨“静默如雷”,更因为其意趣全然相同。维摩一默,文殊菩萨说“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这说明“不二”的无上境界不可以思,不可以议,不可以比量思维、人本理性真实触及,唯有放下思议,放下实执,放下我见,方可契入。
隋 莫高窟第203窟西壁龛南侧 维摩诘经变 维摩诘大士像
僧肇大师《注维摩诘经序》便指出“不可思议”乃“不二法门”之关键:
维摩诘不思议经者,盖是穷微尽化,绝妙之称也。其旨渊玄,非言象所测;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议。超群数之表,绝有心之境,眇莾无为而无不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何则夫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故能统济群方,开物成务,利见天下于我无为。而惑者覩感照因谓之智,观应形则谓之身,觌玄籍便谓之言,见变动而谓之权。夫道之极者,岂可以形言权智而语其神域哉?然群生长寝,非言莫晓,道不孤运,弘之由人。是以如来命文殊于异方,召维摩于他土,爰集毗耶共弘斯道。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
敦煌壁画
禅宗修行的核心,一切都是直下承当的,乃至连“放下”也须放下,如《维摩诘所说经》云:“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故但有言说即落二落三,无垢称菩萨斥小弹偏,毫无姑息;棒喝交驰,只为解粘去缚,扫荡一切实执。这也正是龙树菩萨般若中观究竟指归之趣。
憨山大师云:“故从上诸祖顿悟自心,圣凡不立,是为超佛越祖,单传直指,教外别传之因。故此一心广大无外,本来清净,圆满光明,若日用念念悟此,则虽居尘劳,而为出世之人矣。此所以维摩称为不二法门也。”
此云任何教法本身,都不能单独表达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都不能替代佛陀亲证的境界。释尊一生说法,亦是分步观机以施设,而不二法门直指本来,顿悟自心,免除了一切言语思议教法在指示“明白”的同时必然落下的重重无尽的实有的“副作用”。对于直指不须说的难思难议的佛法,不二法门是最为直下承当的。
西魏 123窟 维摩诘大士像
道宣律师《维摩诘赞》云:
维摩体神性,陵化昭机庭。
无可无不可,流浪入形名。
民动则我疾,人恬我气平。
恬动岂形影、形影应机情。
玄韵乘十哲,颉颃傲四英。
忘期遇濡首,亹亹赞死生。
维摩诘大士说法图 局部
清弘赞《解惑编》偈云:
狮子座中花蕊遍,
厨间香积味新鲜。
谁人问病踌躇去,
铁马嘶风牛策鞭。
维摩诘大士说法图 局部
憨山大师以偈赞无垢称(维摩)菩萨云:
不见净土,故不爱住。
不见秽土,故不厌居。
僧俗相状,是实是虛。
男女杂沓,是有是无。
口大如空,舌大如口。
不会说法,以默遮丑。
身不是病,以病病身。
苟非借用,可笑杀人。
文殊未至,安排等待。
及至到来,一场败坏。
千古被瞒,见者图度。
不是世尊,大难摸索。
三十二人,都被掉弄。
幸有文殊,闲撕打閧。
我不识渠,渠不识我。
且待弥勒下生,勘破方纔散伙。
【相关阅读】
长按二维码 以支持禅林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