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文章:
基督徒也当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
心 / 里 / 有 / 束 / 光 眼 / 里 / 有 / 片 / 海
3月12日,
作家琼瑶那一封给儿子和儿媳的公开信,
引起了不少涟漪。
79岁的老人,
给自己的身后事做出如此清醒的交代,
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她用“笑看死亡”来给自己的晚年定位,
可能不是所有人能够如此坦然的
01
公开信中,她那五点声明,特别值得我们品读一番:
一、不论我生了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让我死得快最重要!在我能做主时让我做主,万一我不能做主时,照我的叮嘱去做!
二、不把我送进“加护病房”。
三、不论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因为如果我失去吞咽的能力,等于也失去吃的快乐,我不要那样活着!
四、同上一条,不论什么情况,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种维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种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
五、我已经注记过,最后的“急救措施”,气切、电击、叶克膜……这些,全部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千万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
02
在已过的一年,由于服侍岗位的特殊待遇,我相对地与教会长辈接触的机会多了许多,也有多次机会到医院重症病房为临终病人祷告,也少不了到殡仪馆在丧礼上讲道。可以肯定,应该说这一年对于疾病、死亡的思考大概比前面十多年合起来还要多得多。面对那些身上插着许多管子而弥留在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对于是否值得这么做,多了一些想法。
按照我老家人们的说法,家人重症怎么都得带着他去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想尽一切办法,才是尊重、才是表现不舍、才算表达爱意。记得几年前去探访的时候,站在病房外面的病人家属很清楚就算是花再多的钱,也是没有办法救回他,其中一位家属很无奈地说:“没办法啊,尽本分吧!”
03
曾听说过一个比较例外的案例。某位超过80岁的老人突然中风不起,家里人将他送到医院,但一直昏迷不醒。医生开出病危通知,表示可以带着病人回家,让他可以在家里安然去世,他的老伴也表示同意早点回家,不需要再强留。但是,他的儿子、女儿们却不同意,将他从一个医院转到另一个医院,想尽办法把他救活。其中一位还表示说:“他以前没有享过福,现在应该让他多享几天福;世界这么美好,多让他看几天也是好!”在医生的努力下,老人家真的醒了过来,但可惜的是他再也不能坐起来,更不能出门行走。在他躺在病床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他实在是“多看”了几天,但他只能看天花板,实在没有能力、没有机会去看他的儿女所形容的美好世界。每当有人去看他的时候,他也没显出享福的喜乐,反而是一见到人就流眼泪。
不管是我自己偷偷地想,是玩心灵游戏,或是人生的规划,曾有无数次想到死的话题。从年龄、地点、在场的人,到说些什么遗言,甚至预设几句墓志铭。就只是想想而已,但还是会有情绪上的波动,时而忧伤、时而兴奋、时而担心。我想,这些事不只是我干过,而是大概谁都干过,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罢了。
04
关于死亡的话题,中国传统的名句中,司马迁的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大概是最为出名的。但实在的,重于泰山的死不多,轻于鸿毛的反而是多的,毕竟平凡的人居多。不过,死的时候,不致一生白过,带着喜乐、平安离开,或者如题目所说的“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倒是比“重于泰山”更重要。
曾到一个山上的小教堂里去讲道,讲完的时候,一位中年姊妹来找,要求为坐在第一排的那位老奶奶祷告。我走到前面,看着老奶奶的样子大概已经过了80岁。老奶奶低着头,对我的询问没有回应。我问她有什么需要,她也是不说,结果那位中年姊妹帮她回答。她说:“老奶奶是怕。”我问:“怕什么?”她回应说:“她是怕今晚脱下去的鞋子,明天穿不起来。”
05
在真基督徒中间,对于身体的死亡有更多的洒脱与平安。因为我们明白身体的死亡意味着的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因此,在基督徒中间形容死亡时,有一些比较使人得安慰的用语,如:灵魂归宿、接返天家、睡醒复活、息劳归主。或者直接用“睡了”(约11:11)来形容。
如香港苏颖智牧师在其《价值观重整之旅》中引用多位圣徒在面对死亡时的态度:
科学家巴斯德临死时紧握十字架,说:“我要见上帝了,什么都不要!”
保罗临终前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
慕迪临终前说:“我看见主了,这就是死吗?实在太美好了!”
苏恩佩说:“死亡,别狂傲,因我比你活得更长久!”
06
对于真基督徒来说,死亡已不再可怕,它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其人生是从身体活在世上的“上半场”,因耶稣的救赎,死后进入神所预备的永恒“下半场”。圣经启示录中向我们揭示了那个永恒的“下半场”是怎样的状况:“看哪, 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 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 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21:3-4)
07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不会用不切实际的话来自欺说:“世界这么美好,多看几天也是好”。反而更愿意借着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得着永恒的生命,为自己的“身后事”有一个美好的规划,为自己人生预约的“下半场”。这样,不管在世上的时候,什么时候死、什么方法死,都已经为自己作了美好的告别。
▼
欢迎转发朋友圈。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你的话一解开
就使愚人通达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