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留下中国减贫事业的历史底稿

孙海悦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1-05-28

为建一座桥,倔强的老支书姜银祥二话不说就跳进寒冷刺骨的河里;为增加农家乐客源,村书记姜浩强跑遍旅游公司“拉生意”……立足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和初心使命、服务党和国家的扶贫工作,以《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和《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扶贫故事》(中英文版)等书为代表,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贡献的卓有成效的中国方案,凝结成一个个脱贫案例和攻坚故事,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书写历史底稿、留存时代记忆。



不同角度汇聚时代脉动


当代世界出版社社长助理、《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扶贫故事》责任编辑魏银萍介绍说,该书系统回顾了中国的减贫脱贫之路,讲述了我国创造“世界纪录”的扶贫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全景式展现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个人、从国内到国外的大扶贫格局,特写式聚焦了22个最具特色的成功案例,同时甄选了4个中国扶贫走出去案例。


《一个都不能少》中记录的广西上林县“百名专家进百村”培训场景。为助力脱贫攻坚,广西科协组织专家在田间地头为村民传授技能。资料图片


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是五任省委书记的联系点,短短几十年里实现了从“穷脏差”到“绿富美”的转变,折射出一个普通乡村求生存、求发展、求振兴的奋斗历程,形成了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具有示范意义。谈及《心无百姓莫为官》,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叶国斌表示,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出版物找到表现切口很重要。“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就是要回应社会现实,触摸时代律动,反映时代之困,解答时代之惑。”


一件事、一家人,坚持了50年。1970年,宋林武在丽江军分区工作时就经常到怒江各地下乡蹲点。1984年,他转业到地方后开始从事扶贫工作,在走村入户中记录了怒江的经济社会变化。2013年退休后,他还数次往返于昆明和怒江,见证了那些倾心帮扶的感人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图说怒江扶贫与跨越50年》责任编辑金学丽说,该书是两代扶贫人在长期工作生活中对怒江的记录、研究璧合的成果。宋林武老人及其从事扶贫研究工作20余年的女儿宋媛在查阅补充大量历史资料的同时,又拍摄了一些新的扶贫照片,保证了书中资料的广度与深度。






《心无百姓莫为官》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减贫行动》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一个都不能少》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梳理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中国当代学者的使命,也为经验研究和理论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决胜攻坚之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研究书系(第一辑)》策划编辑秦桦、责任编辑赵滢谈道,该书系以调查研究回应了一系列关乎农村减贫和发展领域的重大议题,涵盖了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农村减贫与发展的阶段特征。


武汉出版社《中国减贫行动:1978-2018》责任编辑管一凡介绍说,出版一本以改革开放40年中国减贫为主题的专著,总结中国减贫的历史经验,提炼减贫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为下一阶段减贫工作提供理论指导,进而为世界减贫贡献“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脱贫案例凝聚“中国智慧”


在众多案例故事类脱贫攻坚出版物中,如何以价值取胜、凭特色出彩?


历史跨度大、以小见大、饱含温度,是《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突出特点。金学丽介绍说,这部承载着一家两代扶贫人汗水和心血的图书再现了各族干部群众为怒江的发展和脱贫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是党对边疆民族地区实施特殊扶持和扶贫开发的历史记录与展现。该书以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为切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和全球贫困问题的责任和担当。作者通过数十年亲历、思考、研究的文字和照片,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珍贵而鲜活的历史画卷。


在叶国斌看来,一部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一定是很具可读性的文学性文本。《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具有独特的社会学文本价值,正是作者劳罕长期蹲点下姜村访民情、看实情,才让作品有了真情和温度。“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一个普通山村风雷激荡的历史性变革,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当今中国的窗口——从下姜看到乡土发展瓶颈,展望未来光明前程。”


魏银萍介绍说,《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扶贫故事》与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合作,从上千案例中甄选22个可复制、可推广且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特色扶贫模式和案例,因而比市场同类书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此外,书中每个案例故事都按照“为什么贫—如何脱贫—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的思路进行编排,条分缕析、对症下药,极具启发性。


围绕《中国减贫行动:1978-2018》,管一凡分析说,该书在研究方法上将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对我国减贫理念的演进、减贫模式的变迁、减贫理论的创新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阐释;在研究内容上与时俱进,紧扣时代主题,梳理了我国减贫政策演变的脉络,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立足贫困治理一般规律,体现减贫的中国特色,既对国际贫困治理理论进行了深度总结,又提炼出“中国智慧”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供理论参考。



精益求精以求“专”存“史”


这些图书出版的背后,是编辑团队从约稿、组稿到审稿、校稿,再到内文版式和封面设计等各个环节的精益求精。


当代世界出版社严把政治关、质量关,力求确保书中每处说法都有科学依据、每个数据都准确无误、每处版式都有精心设计。魏银萍举例说,《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扶贫故事》初稿中有两处没有写明农村贫困标准发生变化,导致前后数据矛盾,审稿人员凭借职业敏感认为应添加参考标准,后经与作者核实确认补上了参考标准。


秦桦、赵滢介绍说,《决胜攻坚之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研究书系(第一辑)》主编陈锡文是研究“三农”问题的国家级专家,执行主编和分册作者团队均为参与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中青年专家学者。研究团队多次深入贫困县,大胆提问、踏实调研、审慎思考、细心求证,在书写中国经验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编辑团队多次对书稿内容、提纲进行讨论,并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审稿论证。在整体设计方面,他们特别选用独龙江江水的颜色——“江水蓝”作为主体色,不但在封面和扉页上体现,在章节隔页、书眉以及图说文字上也有所体现,特别是和书中图片搭配起来尤为和谐。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安排专人负责统筹,以保证套系的5本书稿在出版流程、体例设置、内容兼顾等方面统一规范。编辑加工过程中,责任编辑对专业概念的表达、相关法规政策的表述、案例等内容,都一一翻阅参考文献资料进行核对。书稿中通过大量数据对比各个阶段扶贫成效,相关数据因出处较多而略有偏差。为了保证整体一致性,负责各本书稿的责编将共用的数据分别摘录核查,对比、统一出处,并与作者逐个确认后进行修改。


管一凡介绍了《中国减贫行动:1978-2018》的审稿原则:把好意识形态关,责任编辑在审稿中对书稿中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问题、基本立场问题进行重点把关;确保引文的真实性、准确性,责任编辑对被引用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广泛求证及核实,确保引文出处、引用内容、引文作者准确无误;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同时加入编辑互校和专家审稿环节,在尊重作者写作本意的前提下请作者对相关内容精简和厘清。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炜认为,该书有助于提高贫困治理的精准性、科学性、系统性,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国家减贫政策及行动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促进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交流。



(责任编辑:刘一文)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西海固不再固守贫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讲好第一书记故事也是宣扬扶贫政策●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第一书记笔下的山乡巨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潍坊风筝搭档《王者荣耀》背后的非遗版权保护●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昔日作家笔下贫困村如今变“元宝”●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如果小康有颜色,或许就像龙安柚的金黄●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乡村图书馆:留住乡愁,种下希望●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到处都有可写的脱贫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90后”记者探寻湖南小康发展路●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山水田园氲书香  一起来看浙江诸暨的“枫桥经验”●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这是一条不能错过的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串”起乡间故事     “绘”出陇原巨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头号主播“鹅书记”●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圈”出幸福生活    “逆”出乡村新颜●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阳光的老乡  实在的小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汪文汉:既是记者又是帮扶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