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节展览|从“日常”出发——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联展

当你打开这篇文章,也许会被这张特型的海报“吓一跳”,没错,这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媒体运营部门为您带来的《从“日常”出发——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联展》。


约翰•萨考夫斯基(John Szarkowski)曾经说过,“从客观、历史的角度来审视,20世纪中多数的摄影杰作,均取材于那些人们称之为琐碎的平凡事物。”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媒体运营部门,我们始终关注青年人的摄影创作。自2015年开始,启动了“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联展”项目。四年来,通过《日常-观照》、《日常-遇见》、《日常-心像》、《日常-非常》,每年一个主题,“日常”系列影展呈现了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青年摄影师的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青年群体对于自我及与“他者”之间的身份认同、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在艺术表达上,作品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对于影像语言的本体以及实验性、当代性进行探讨。在创作中,摄影已被视作个体化的“我”,并转化为一种“重现日常”的手段。


联展主题定为“日常”,旨在从日常经验出发,让年轻人发声、发现摄影新力量。联展中,中外摄影师各占半数的比例可以使观众较为充分地了解中外摄影师在关注点和创作方式上的异同。2018年,联展启动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并给予一定的资助,鼓励更多青年摄影师对于拍摄主题、对象以及相关的社会性、全球性等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拍摄和探讨。


作为“日常”四年精品展,我们从历届入展作品中遴选了中国、美国、以色列、孟加拉、泰国5个国家的9位作者的作品进行展示。同时,多媒体展播一直是“日常”系列影展主要的展示方式,作品以多媒体的形式来呈现,这种方式使观看照片超越单一的视觉体验。与这一实体图片展相呼应,在本次艺术节期间,我们还将举办一场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多媒体展映分享会,敬请关注。


ID-EAL


查尼芭•登姆邦(泰国)


“ID-EAL”这个单词可以拆分为两部分,即“ID PHOTO”(证件照)和“IDEAL”IDEAL(理想),表达对证件照的期待。本项目中所有照片都由一家摄影工作室基于其对美的理解,进行拍摄和修饰。

研究结果表明,找工作时,形象气质佳的人远比形象不佳的人更加幸运。一些职位,比如,经理或其他高级职位,要求应聘者拥有可靠的品质和领导力。我们无法否认照片是求职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张好的照片会令人联想到可靠的品质。但从另一方面看,照片的质量取决于摄影师与修图师的能力,他们会精益求精以取悦顾客。

在本项目中,我想以纪实摄影的方式讲述一家摄影工作室拍摄证件照的故事。我也想展示摄影工作室对美、信誉与良好品格的不同认识。

查尼芭•登姆邦:助理制片人、后期制作、泰国曼谷独立摄影师、清迈大学本科学历。




海岸之歌


法哈德·拉赫曼 (孟加拉)


海洋随着时间流逝发生着变化,土地也随着时间一起消失。一群新的居民创造着崭新的故事。时间改变了海洋,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随着风景的变化,海岸上居民的心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这个项目旨在描绘孟加拉国处于孟加拉湾580公里沿海地区的变化。





法哈德·拉赫曼:由摄影师。目前在孟加拉达卡工作。






羌的山


吕格尔(中国)


《羌的山》是一个基于家乡汶川的大计划——我通过前期对当地的类似田野考察,在一种“再熟悉”的过程中,我逐渐产生了对身份认同的疑问,于是我把这种疑问寄托于《上山寻海》(第二章)的行为当中,在三叠纪时期,汶川地区处于滨海环境,我询问羌人是否有过汶川与海的记忆,我也上山寻找海留下的痕迹,途中我遇到了张开双臂的雪人,被涂抹的白石,假马……这些景象与第一章《羌的山》有着微妙的联系。上山寻海的这种看似缘木求鱼的行为,其实也是在寻找对于个人身份及地域历史的答案。之后我收集山上的沙石,在暗房里洒在底片上,得到《星海》(第三章)的原始图像,又参照大量星空图片,为“星海”绘制了一个看起来尽可能真实的色彩,我似乎也找到了答案。






吕格尔:1995年出生于四川,201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现研究生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曾获2016索尼青年摄影师计划奖,2017Lenscratch学生奖,入围2017Lucie基金会新兴艺术家奖学金,2018新锐摄影奖。




荒蛮志


神思远(中国)


《荒蛮志》大部分拍摄在冬天的水边,地点多为北京郊区。我大部分的相片作为日记或者素材存在,之后按照某一种感受归类或者拼接成一组相片。这组相片体现了我对于与自然相处的某种发现,更多是对“荒蛮”作为一种自然常态,它所散发着的微妙的戏剧感的一种有意识的拼接。





神思远:摄影师、《平面国》主编。喜欢写诗和河边散步,2007年开始学习摄影,2009年开始独立拍摄,2014年入职杂志负责视觉影像,同年创立自媒体“平面国”。




寻觅鲁博


王翰林(中国)


“鲁博”是我的乳名,通过寻觅“他”,来填补我记忆的空白。我将摄影与个人成长经历相结合,并延续个人情感和对自我的梳理,以图像的方式来表达空间和时间的模糊与纠缠,以及整个军人世家对我产生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位军人)。自幼跟随父亲工作地点的转移,导致我身边的生活环境不断的变化,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失),我对儿时不断辗转的生活日渐模糊,对那段记忆有种想要看的更加真切的期盼,旧事旧地有时会出现在脑海,同时又隐隐作痛,所以我选择用摄影来记录我的变化.这里面包含历史,回忆,印象和思念,这一切又都是情感与记忆交汇的结果。

(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平面摄影;手制书籍;视频影像)


一切的源头,要从这说起。

时间把鲁博包裹住,让他像是一个明星穿梭在那个时代。

父亲指着远方,那里只有一个框。


王翰林:1993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目前作为图像艺术家工作生活于上海和北京。作品关注个人情感的记录,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到个人历史的流逝,通过私人意象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时使用绘画,摄影,手工书籍及动画视频等方式去表现自身的情绪变化。

教育经历: 
中央美术学院11级 影像设计本科
中央美术学院15级 摄影专业研究生 






小城碎戏


王攀(中国) 


“平淡”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没有重大突发事件,也没有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都是些日常片段和偶遇碎戏,人物普通,场景司空见惯,来自中国秦岭山脉下的小城——临潼,我的家乡。当试图用童年中的一些人和事串起对它的记忆时才发现,它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它像大多数样膨胀的城市一样,急切的想要扩张,人也不再是我认识的那些人,而我只是一厢情愿的预料它未曾有过的改变。站在家乡的故土上,我却成了一个陌生人。




王攀:独立摄影师,媒体人。曾任《财新传媒》、《中国周刊》等媒体的视觉总监、图片总监。曾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吴印咸摄影资助奖、索尼青年摄影师资助奖、台北国际摄影节评审特别奖、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二等奖、团中央新闻摄影奖和金镜头等奖项。曾入围2018阮义忠人文摄影奖、2018IPA(亚洲隐形摄影奖)、2017三影堂摄影奖等。近年来,作品《小城碎戏》《在人间》《呼吸间》《当明星平静时》在国内外的一些重要的摄影节展出。





派斯基与爸比


维基·阿斯科伊蒂亚(美国)


这个纪实性图片故事通过一个母亲的视角,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父亲身份的模糊界限,反思了母性与父性的概念是否一定具有显著差别的问题。





维琪·阿斯科伊蒂亚:纪实编辑摄影师,现居纽约。作品主要关注自然环境及宣传环保。但在过去六个月里,她一直在创作一个长篇图片故事,主题是现代社会中的父子关系,名为《派斯基与爸比》。

这些年来,维琪的作品已在世界各地展出。最近一次是在纽约市的SVA Gramercy画廊。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平面设计师和摄影编辑,阿斯科伊蒂亚最近取得了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数码摄影专业研究型硕士学位,获得了象征荣誉的宝拉·罗兹纪念奖。






日常


吴涛(中国)


见过西湖倒影的月亮,也见过火车上薄雾中的日出;我见过黄石轮渡上桀骜的青年,也欣赏过青岛海边男子的纹身;我猜过敦煌拿着明信片女孩的心事,也和武当山的青年在雪中一起奔跑。这些景象是我眼里的碎片,但她们也是构成我生命的重要片段。生来就喜欢去没去过的地方,那种陌生感让我莫名兴奋。我也用眼睛去观察,并捕捉这些生命本质中透射出的微不足道的每一天。正如我的老师朱炯所说:我不想去回避和忽视的,是日常生活里的无常命运。


2004-白衣女孩-武汉


我相信在这个巨变的时代,我个人的生命体验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将让一切尘埃落定,规复平静。而现在的一切,是短暂而激烈的,我只希望我能截取个人历史的一个小的横断面。碎片也好,日常也罢,都是值得被纪念的。


2012-西瓜气球-南京


最后,我还想对北戴河边被高高抛起的女孩说:别着了凉。


2014-中秋节被抛起的女孩-北戴河


吴涛:1983年生于湖北通城,201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






情同手足


尤瓦尔·阿兹利 (以色列)


大自然中的生灵许多都是成双出现,从人体的器官到胎儿的形成都有这样的现象。我有一个孪生兄弟,由此我得以体会到生命中奇特的经历,这些体会甚至可以回溯到在母体中由脐带连接的时候,这种感觉很难形容,但它确实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一个孪生兄弟一起长大,有时候又可能丧失一定的个性,从一起穿相同的衣服、庆祝每一个生日,再到同时应征入伍都是如此。



我们的名字——尤瓦尔和盖尔——总是会被同时提及,这就好像一对鸟类的翅膀,缺了任何一只都无法飞翔。鸟类的翅膀象征着纯洁、神圣和稚嫩的男子气概。以翅膀作为拍摄对象,它们总是提醒我,这是在以生死为素材,在拍摄不同形态的翅膀时,我试图诠释它们为此做出的牺牲。



尤瓦尔·阿兹利:1986年出生,毕业于比撒利艺术与设计学院(以色列),获雷迈·霍尔帕林奖学金,并曾获得2008年IDF摄影大赛银奖。作品曾参加多次个展与群展,包括:2015年以色列艺术博物馆“第一个星期五”个展;2014年基布兹·贝尔艺术画廊“飞行的鸟儿”双人展;2014年以色列TLV艺术空间“静物与渴望”群展等。






视频制作|陈黎明


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

多媒体展映分享会

主题

从日常出发,让年轻人发声

时间

11月19日16:00-18:00

地点

三门峡国际文博城一楼明珠厅

人员

喜欢摄影的你们

附录:带上一双认真聆听的耳朵


最后

来几张花絮

展览开幕前

前方小伙伴和师傅们

加班加点布展

就是为了让大家

看到一场

精彩的

展览



欢迎前往三门峡国际文博城二楼展区观看展览




影像见证40年大展系列

这些聚焦常人生活的照片,你看过吗? 

这是一个用影像映射宏大叙事的展览 

"影像见证40年"大展,见证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变化 

历史由人民书写,所以我们将镜头对准人民 

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今日在京开幕

今天所见的每一个瞬间,都涌动着历史的浪潮 

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盛大亮相国博

720°VR带您网上观看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

随濮存昕国博观展——画里话外40年 

摄影见证着不同的时代,记录着不同的人生



更多荐书 

陆元敏《无题》:想展出近期拍摄的彩色照片

见证世界历史的每个重要时刻都有希帕摄影师存在

《古建筑摄影技法与实战》:以匠心,致匠心

从世界名流的标志性肖像到深刻而温柔的街拍

去发现大自然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每一件神奇作品

通过照片回想这一路走来的快乐和艰辛

认真审视“人到四十”这个命题

摄影可不可以学呢?



(扫描关注我们)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