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街上,香酥软烂的大排面称霸一方;靠山的括苍,咸鲜筋道的坳面自成一派;更别说那尤溪山里,一碗热腾腾的姜汤面吃得人是大汗淋漓,好不痛快。那么,来自小芝的“豆腐脑面”你吃过吗?
“鲜甜得猛!”带着小芝乡音的回答,让人更加充满了好奇。
鲜从何来?甜在哪里?走进位于小芝镇桃渚路3号食家庄饭店的厨房,看过了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就知道了。叶勤辉是这里的老板,也是地地道道的小芝人。从小吃到大的豆腐脑面,他一烧就是10多年。说话间,他就熟练地起锅烧油。切好的五花肉片先打头阵,在热锅里几下翻滚,油脂逐渐被释放。当肉片微微焦黄时,抓一把配菜扔过锅里继续翻炒。这里有晒足了阳光的虾干、口感清甜的茭白和泡发了干香菇,猛火爆炒的同时淋上一圈老酒,锅气瞬间萦绕鼻尖。“现在就可以加豆腐脑了。”叶勤辉边说边从瓷盆里挖了一大勺的豆腐脑加入了锅中。他说,豆腐脑是这碗面里最讲究的一关。“必须要用盐卤打的豆腐脑,这样吃起来有豆子的醇香。”
这时再倒入适量的开水,盖上锅盖“咕噜咕噜”几分钟,细嫩的豆腐脑慢慢融化在热汤之中。此刻,就可以加入鲜切的生面了。出锅前,再洒上一把秋季限定的大葱段,色香味俱全的豆腐脑就冒着热气上桌了。凑近一闻,豆香混合着面香四溢。面汤清淡又有着微微的黏稠感;挑起一筷子面条,细碎的豆腐脑包裹住了每一根面条,入口爽滑又劲道。“豆腐脑被烧化了之后,豆子的鲜味和甜味就被激发出来了。再加上配菜用的都是应季时蔬,简单的家烧,不抢味,口感上反而更增几分‘鲜灵’。”叶勤辉笑着解释“鲜甜”的来处。
“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也说不来。我就记得小时候只要吃这碗面了,就是要过节了。”叶勤辉说,如果家乡是有味道的,对于他而言那就是豆腐脑面的味道。
在他的记忆里,逢年过节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那时节,热闹极了。新晒的豆子被石墨磨成浓浓的豆浆,他和爷爷坐在柴火灶前往灶膛里一把一把地添柴。屋子里弥漫着香浓的豆香,时间一点点流逝,半天的忙碌最后全部幻化成一小筐方方正正的豆腐。“在做豆腐的时候,邻居们总是会先盛出一小碗豆腐脑。留着转天下面条吃。”叶勤辉说,现做的豆腐脑又嫩又鲜,无论怎么做都好吃。为什么会成为了煮面条的主角?他猜测也许是和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关。“那时候也没什么吃的。煮面条不是土豆就是菜干,时间久了也吃腻了。豆腐脑煮面,换换口味,吃个新鲜吧。”
只要家里做豆腐了,转天就有豆腐脑面吃。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吃食上的细微变化都会被怀念好久。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次厨房里的小小巧思,会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在小芝,好吃的又岂止是一碗面。地处临海东北部的小芝镇,东邻三门县,南与杜桥镇接壤,西与邵家渡街道毗邻,北与东塍镇相连。而且它还是“临海大水缸”牛头山水库的上游。沃野千里绵延不绝,重山叠嶂山明水秀,这里是“国家级生态镇”,也是“中国最美村镇”。好山好水培育出了诸多好食材。
溪坑鱼、清水螺蛳、农家米面、手工菜头丝......在叶勤辉的饭店里,处处可见原生态的“小芝味道”。他说,这些都是从周边农户手里收过来的“优选好品”,经过老道的厨师烹饪后,成为了四面八方食客心心念念的“一口好味”。“我们小芝有这么好的食材,如果不让大家尝到那真的是太可惜了。”说起开店初衷,叶勤辉坦言,除了生计之外还有一丝家乡情怀。他说,10年前他回到小芝,发现专门过来看风景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知道小芝除了“好看”还“好吃”的人却不多。脑子转得快的他,立马决定开一家饭店,主打“小芝味道”。
“这些食材本来我就是要用到的,让乡亲们一起赚点钱不是也挺好的吗?”叶勤辉说,他店里的食材大多都是从农户手中收购的。在小芝炒米面和豆腐脑面打出名气后,他乘机赶紧推出了“菜头丝炒芋头”等当地农家菜。如今,他已经与周边30多户农户形成了稳定的收购关系。而这一举动,也让不少农户乐开了花。每天下午3点,是农户来叶勤辉店里送货的时间。总能听到他响亮的嗓门:“你放心,只要食材品质好,价格不成问题。”和农户们笑着应答的声音。小芝的“好味”故事,又掀开了新的一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