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每十名高中生就有一人重度抑郁!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这世间的美好,一直在
文/芦苇一
2018年六月,英国东米德尔兰兹的诺丁汉郡的16岁少女Maisie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姐姐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I`m fine”,但不经意倒过来,却变成了“help me”。这是Maisie内心发出的求救。
很多时侯,我们都是如此,看不到这条隐匿的求救信号。
I am fine
help me
那天,中学同学搬家,一帮同学聚在一桌有说有笑。我随口问了一句,小W 还好吗?同学镇了一下,说,孩子休学了。嗯,还是意外,小W中考成绩很好,进入我们当地的重点高中重点班。初中,她已表现出不能住校、失眠等,为此,家里给她转成走读,不辞辛劳的每天接送,好不容易,一切看似回归了正常,小W 也考得很理想。
可有一天,我看到小W 的QQ 空间留言:不能有任何意外,一片羽毛都会压垮我......
同学们聚在一起,讲起小时侯到我家抢菜吃的各种事,笑得前俯后仰。我们的初中,是这样度过的,没有补课,没有排名,没有手机,用脚串门。这帮同学,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差的,工作有好有坏,生活也各有滋味,可是大家回忆起读书时光却都是快乐的。
为何与现在初中的孩子际遇如此天差地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沈烈敏认为,代际间的教养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家长对孩子的人生发展寄予高期望。“鸡娃”(给孩子打鸡血)行为成为当下社会家长们的主要任务。“高期望”、“高焦虑”、“高社会比较”成为家长群体的主要社会心理现象,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我的女儿刚经历初中,陪读三年的我深有体会。进入初二,她几乎是晚上11点半至12点入睡。有一段时间,因加入辅科考试,又临近月考,要完成所有写的、抄的、罚的、背的作业,连续半个月晚上1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实在起不来时,早餐不吃。没有午休,下午16:40下课,步行17:20前到家。
此时,她已眼睛发红,疲惫不堪。但是4科主科作业,加上需要背诵的语文、英语、政治、地理等内容。平均一科作业1小时,而语文至少2小时作业量。还有每天必须练习的排球,不算各种画思维导图、上网答试题、心理测试、规定的课外书时间。她除了吃饭,连打个盹的时间都不敢有,也才勉强完成当天的学业。
《小舍得》剧照 图源网络
在这样的学习高压下,孩子出现过非常多次的自我否定,害怕和抵触学习,说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有多少家长和我一样,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边安慰着,一边焦虑着?又有多少孩子和她一样,惊心动魄、跌跌撞撞一边抱怨着,一边努力着?
2020年,孩子总算进入了高中。只是,我们突然发现,身边不少孩子学着学着掉队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学习的高强度、父母的高期望、来自社会的整体焦虑,还有他们不能言说的青春和成长的迷茫。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他们的心情生病了。
二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小学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9%~3.3%。初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7.6%~8.6%。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0.9%~12.5%。
每十个高中生里,就有一人已经到了重度抑郁!
在与《人物》的访谈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医师林红指出:
在社会的剧烈变化中,特别是2020年,因为新冠,整个社会的压力水平在变大。大的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孩子是最敏感脆弱的,就会更容易生病,应是最需要关注和保护的部分。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性问题,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永远都是家长。
通常,父母可能并没有关注到孩子状况不对了。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直到赴医院检查确诊,不得不休学。但越来越多的孩子自己开始发出求救信号,跟家长说我可能得了抑郁症,要求家长带他们去看病。但比起孩子们,家长还需要更快的成长。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认为也没什么事儿,休息休息就好了,出去旅游旅游就好了。
我的一位好友身边的发小,女儿曾受校园霸凌,高中抑郁,中途自杀过,自杀那天,是她的心理咨询师宣布她痊愈的那天。幸好被及时救回。这位妈妈也患上抑郁,一对母女,就这样艰难的一天一天和心里那只黑狗对抗着。
我就这样听着她每每聊到这个话题,格外的触动。朋友,作为这位母亲的倾诉对象,给予了她不断的关心、鼓励、支持和宽慰。虽然她不是心理医生,没有专业能力解决她们的心理疾病。可是,那个常常溺在水里窒息般痛苦的母女,若不是这一束光,照着她,告诉她,嘿,别怕,拉住我的手,有我在。这个母亲,要怎么坚持下去?这种状况,持续数年,日子在反反复复地发作和好转中来回。
正是生活中的这种实践,我们在想孩子在出现这种情况时,除了依靠求医、求助心理咨询师之外,是否还需要一些来自他人的陪伴和倾听?这些构成一个多维度的社会支持系统。
这个不经意的想法,得到了印证。2019年《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上的一篇研究建议,组建一个“青少年提名的支持小组”( Youth-Nominated Support Team,YST)。
研究者鼓励青少年提名父母之外的、自己认识的、关心他们的成年人——可以是老师、其他亲戚、或者善良的邻居。研究者会去劝说这些成年人,只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支持的人即可,不用为孩子做出的任何选择负责。然后,给这些成年人专门的培训,学习如何与青少年交谈,如何确保他们坚持治疗,如何主动去接触、去交谈、去帮助……
最终的目的,是在青少年周围搭起一个长期存在的支持网络,也让青少年感觉到自己与他人有联系、被关心、被肯定、被理解。
11~14年后,采用普通干预的225个青少年里,有13人死亡。而在有支持小组的223个青少年里,只有2人死亡。
于是,我们想,能否做一个简单一点的尝试?以公益和志愿形式从帮助身边休学的孩子家庭开始。
我们需要找一些有经验和热情的人加入。我首先想到“传薪计划”公益志愿者雪琨。记得疫情期间,当雪琨跟我聊起这个公益活动时,不是在说他们做了什么事,而是在鼓励我,这个事和所有事一样,我们总能找到出口,我们与其哀怨、放弃、失望,不如做点可以做的事,帮点可以帮的人。
总有一些人做着你想而不能,念而不得的事,让你相信,这世间的美好一直在。这或许就是公益给人的力量,这个江湖一定有大侠的!
我微信联系她,初步讲了我的想法,她说她也很关注这块,立即答应和我们一起做。还让我联系同城的呼斯楞,他贡献了曾参加汶川地震心理援助的老婆加入我们。然后,和我一起做女童保护的公益人、我的心理咨询师好友等随之加入。
因善而连、因缘而聚,我们尝试一起去帮帮那些孩子们。
这是一次神奇的遇见。
三
“启航同行”定位于休学学生的家长,探索形成一种由专业心理指导、社会工作跟进、家庭互助支持的三方共促模式,陪伴家庭同行,助力孩子启航。
到目前为止,我们召募了10余个家庭,主要是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互相介绍。
5月,我们组织了第一次家长见面会。
那天,到场10位家长,有些互不认识,在自我介绍后,一位妈妈讲述了自己孩子的情况:高二时,孩子诊断为抑郁,休学,曾有自残行为。后住院20多天,服药一年。高考后,妈妈和孩子都认为好了,于是停药,考入大专一年后复发,回来后,就再没走出社会。现在20多岁了,在家中待业,一直吃药。
这位妈妈充满自责,认为是自己的不懂、不重视,导致了孩子复发。而身边的人,都说她溺爱孩子,让他无所事事还饭来张口。而她仅有的心理学知识告诉她,孩子一直在受罪,于是她几年如一日默默承受着家人和亲朋的不理解,今天,她有机会说出来,她如释重负,泪流满面。
另一位高一的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严重失眠,且表现出食量不佳,情绪容易低落伤感,诊断为轻度抑郁,曾休学三个月。如今孩子虽然重返学校,但妈妈仍有担心,她不知道孩子到底好了吗?
图源网络
一对父母,孩子刚入大学被查出中度抑郁。他们驱车一个多小时从外地赶来,分享他们陪伴孩子的过程。这半年来,从得知孩子抑郁的不能接受,到和孩子共同商量对策、寻找合适的心理咨询师,积极求医。他们尽可能尊重孩子,为了满足孩子不想休学,又要接受治疗,每周末,妈妈都坐几个小时的高铁去学校陪伴孩子。父母的完全接纳、坦诚相待,孩子的状态日渐好转。这位妈妈说,我必须承认,我的孩子抑郁的事实,我愿意和她一起和这个病共处。
林红指出,从神经的可塑性上讲,成人抑郁症的治疗会更慢,而孩子的症状调整起来可能会很快,你给他一点点理解和支持,他就好得特别快。
所以,越早发现和干预,孩子是不是就好的越快?第一次见面会后,家长们开始互相链接上、互相鼓励着。
第二次活动,公益人雪琨承诺请一位资深老师出面,到现场和家长沟通。6月的端午节,雪琨从北京飞来,她请到的王永杰教授从内蒙古转乘一天的飞机远到而来,这是我们的初次见面。
66岁的王教授,为更有针对性地授课,花了很长时间和雪琨探讨课件,询问每个孩子的详细情况。并在来前几夜,与我们语音沟通多次,带着满满地诚意和善意而来。
王教授不仅对心理学、抑郁症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也带来了正念的训练方法,一天的时间收获很多,但更多的还是感动。王教授作为一名长者和资深的心理学专家,为这些鲜活的案例感怀,为这次公益的真心触动。雪琨也和到场的几个孩子加了微信,与他们保持着联系,用志愿者的身份,支持着他们。家长们被雪琨和志愿者们的无私热忱感动,受益于王老师的专业指导。
两次活动,让这些家庭背后,处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已走入社会的孩子们,出现在一个时间线上。就像看到一个面临抑郁的孩子可能会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本想变得更好,却意外跌入池藻。他们不再特殊,他们只是经历着生命的特别阶段。而一个个原本独自面对这些困难的家庭不再孤单,成为一个互相支撑、相互赋能、彼此照见的团队。
我们只是民间自发,力量有限,未必能做到国外社会支持那么专业、持久,但是我们愿意以小处着手,从身边开始,哪怕只能帮助一个小孩,对一个家庭有一丝改变和积极影响,也值得我们去尝试一下。
尽你所能地去做; 别错失了唤醒爱的良机—— 为人要坚定,正直,忠诚;因此上方照耀着你的那道光芒就不会消失。
你将听到天使的声音在说—— 这些美好不会消逝。
~the end~
“二湘空间”视频号开播了
作者简介:
简杨:流光之声,从我的耳朵到我的心灵迈克尔·杰克逊: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专辑:方方记录 方方读者日记 菊子 侠非侠 小草 愚石 陈行甲 硅谷医生 沈宁 筱筱雯 二湘专辑关注二湘空间,公号加星标
“投稿“请点击此链接
每一点关怀都可能改变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