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后返乡青年:离开还是留下?

刘臻 南都观察家 2021-01-17

作者:刘臻

全文2200余字,读完约需4分钟


 编者按 近日,关于李子柒及其以农村生活为主的视频被热议,有人认为她的“走红”是一种“文化输出”,有人认为她所展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镜像。李子柒出生于1990年,14岁时辍学进城打工,后来回乡照顾病重的奶奶,从摆地摊、开淘宝店到制作古风美食视频,渐渐成为“流量”,身处乡村却找到了新的“出路”。在更广袤的中国农村,返乡青年们数量有限,但流动性极大,在困难面前,返乡青年们该离开还是留下?


“返乡青年”一直是农村发展研究关注的一个群体,经常被热议,且关注点多集中在在返乡后有所成就的年轻人身上,这种成就的特征性明显,指的是返乡创业。返乡创业的青年人,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本地人,另一部分是外地青年,这两个群体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及资源链接能力。

现实中,大部分所谓的“返乡青年”并不是上面所罗列的这两类群体,而是指接受初高中教育后投入“打工潮”,后因金融危机失业不得不返乡的本地青年,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人群指向又有了新变化,即90后返乡青年。

90后返乡青年,除了小部分是完成本科、研究生学业后返乡创业成功的本地/外地青年外,大部分都是具有大专学历,应聘到村子里的机构、公司等组织工作的本地青年,在受教育程度上远高于前文提及的“现实中的返乡青年”。这部分年轻人流动性极大,而且数量极少,并不是村庄里稳定的人员,离开乡村返回城市打工成为他们返乡后的一大特点。

这种特点的形成原因有三。第一,在城市完成大专教育期间已经逐渐形成“市民意识”,对乡土慢慢淡忘,返乡后不能完全融入农村社区,“逃离”成为他们越来越强烈的需求;

第二,长期以来,农村形成了“受教育后要外出务工”的意识,村民不能完全理解年轻人回村的行为,这些返乡青年被贴上“没能力”“吃闲饭”等标签,为了撕去这些标签,他们不得不继续外出务工;

第三,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庄经济发展吸引年轻人返乡,但目前新农村发展的经济类型不能完全满足90后本村青年的发展需求,继续回到城市寻求自身发展成为他们返乡后日渐清晰的思路。

笔者曾以志愿者身份在河南某村服务过一年,期间认识了几位返乡就业的本地90后青年,但他们后来又重新离开村庄,回到城市就业。我不禁产生疑问:90后返乡青年,是离开还是留下?

小张是村子里刚刚大专毕业、返乡就业的年轻人,应聘到一家当地的社会组织,薪资符合当地的经济水平,但肯定不及外出务工的薪资,日常工作是运营管理村庄一个公共空间、负责给村庄的孩子做一些自然教育活动。

在他参与村庄社区建设的一年时间里,公共空间初见起色,引入了快递业务,满足了村民对于网购的需求,此外,所在机构负责人多次提供出外学习自然教育先进经验机会,使其可以在村庄定期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极大丰富了本村孩子的业余生活。

关于小张返乡的原因,他说,“作为这个村庄的年轻人,我想为村庄做点事情”。正是这个原因,他才选择加入当地的社会组织,投入草根公益,服务他成长的村子。但对于乡村来说,公益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词汇,小张所在村子也不例外。这个村庄由于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形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在村庄发展的过程中,当地社会组织长达十年的服务功不可没。

对于普通村民来说,如果问他们如何评价当地社会组织的行为,他们无法区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以为社会组织就是政府。在他们的意识里,公益是一个未知领域。村民们赞赏当地社会组织对村庄的服务,但对于小张这种大专毕业后返乡加入本地社会组织服务村庄的行为,村民未必是赞赏的,因为在他们的传统思想里,读了书的年轻人应该出去赚钱,而不是待在村子里,更有甚者会认为这是在“啃老”。

在这种不被村庄所理解的氛围下,小张在村子里服务了一年。一年后,他渐渐产生了外出务工的想法。“我想出去外面闯闯,我还是想赚钱,我想去外面学习,现在村子很多人都觉得我现在做的事情很简单,但是这些事情都是需要不断学习后才可以完成的”。小张渐渐陷入了矛盾,一方面他想留在村子继续为村庄服务,但村民似乎不太理解他这种行为;另一方面,他也像正常年轻人一样渴望城市的各种服务、便利,找到一份可以赚钱的工作。

在问到如果出去想从事什么职业的时候,小张似乎有了自己的小蓝图。“因为我读书时的专业是市场营销,我可能会去做销售,虽然不确定是不是对自己未来会有所帮助,但销售应该可以让我认识更多的人,积攒我的人脉,我可以利用这个人脉来做我的副业,租一个店铺,赚点小钱”。

小张的这种想法跟现在绝大部分乡村年轻人一样,渴望自己有所发展,不过把这种想法落在现阶段农村环境下似乎看不到实现的可能性。年轻人的诉求在农村这一层级是很难得到满足的,目前农村仍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备,没有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没有多样的职业岗位选择,农村的这些不完备,俨然已经形成一种推力,默默地推着小张离开村庄。

在笔者离开小张所在的村子至目前为止,他还留在了这个村庄,但他仍认为出去是最佳选择。羁绊小张仍没有离开村子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他仍留恋这个村庄。

“我觉得在我离开之前,想再为这个村子做点什么”。至于“做点什么”,小张又出现了新问题,就是虽然想做些事情服务村庄,但不知道要做些什么。由于缺乏适当的引导,一个本村的90后年轻人很难形成具体的行动。乡村也是一个社会,这个社会跟我们所讲的城市社会还不一样,这里面的不稳定因素更多,小张急需一些导师去引导、一些长辈去帮助,但目前为止,这似乎都没有出现,进而让他越来越显得“孤军奋战”,这在一定程度更加剧了他离开的意愿。

就小张在村庄的经历,反映了现阶段90后返乡青年遇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离开村庄呢,还是留在村庄?

选择离开,无可厚非,城市可以提供给他们更多的职业选择,在城市,会遇到伯乐、知己、朋友、伴侣等,这是一种无形的拉力在吸引着他们前往。

选择留下,在未来的日子里,小张的行为会被村民理解吗?会有人指导帮助他更好地实践吗?会有不错的收入让他可以好好生活吗?这一系列问号困扰着小张也困扰着笔者。

*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中信出版集团)图书一本。



点击关键词,阅读推荐文章

 中国乡村 巴别梦想家教育焦虑没钱没地位的乡村老师留守儿童之死川西故事教育衰退和罗斯高商榷生育农村光棍
 现代生活 防疫体系 | 消费自由 | 消费文化 | 反思消费文化 | “无用的年轻人” | 人脸识别 | 区块链 | 校园欺凌 | 社会拟剧 | 照顾劳动 | 工作与生活 | 对话金观涛 | 偶像文化 | “流量圣战” | 城市化 | 无差别杀人 | 公益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