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先进的教育都已经换了赛场,我们还在旧的跑道上拼命!
中国是一个巨无霸,它启动任何的事情都会很费力,很慢。
但是,我们可以慢,必须要先入场。我们的教育,必须离开旧有的跑道,迈入世界公认的教育新赛场。
否则的话,我们在自己陈旧的、封闭的跑道上,跑得越快,距离真正的教育,也就越遥远。
做童书妈妈这几年来,尤其是近两年,我们深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教育动态。
有的是我们去欧洲、北美、澳洲、日本、中国台湾等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实际的教育考察感受到的;有的则是我们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或者受邀和来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采访、交流中知悉的。
总的感受是什么呢?真的很急迫!
什么很急迫呢?对教育创新的呼唤,对现有教育跟不上时代的着急上火的那种急迫!
我们强调成绩
别人在强调能力
上个学期结束,女儿拿着三门主课成绩单给我看。
他们班没有排名,但是从分数上看,语文和英语很好,数学很一般。我跟小丸子很坦诚地分享我对她的成绩的看法:
你看,你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我知道你的英语实际水平是怎样的——我们在国外旅行的时候,你除了打招呼之外,基本是没有办法用英语交流的。所以,无论你考出的分数有多高,都只能停留在考卷上,对实际的英语运用没有任何价值。我希望你知道这一点。
你的语文成绩也很好,应该是最好的那种。不过呢,你还记得吗,就算你曾经考了很低的分数,我也不会着急——因为我知道你实际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有你在生活中保持的阅读和创作的习惯,只不过是在某些具体的考试类型上的不适应而已。所以,无论你的语文成绩是高是低,只要你保持着这种习惯,我都不会有任何的担心。
还有数学成绩,这次成绩很低——你会发现,虽然你上次的成绩很高,但并不能保证你的数学有一个良性的成长。在现实生活中,你现在能够运用到数学的地方还没有那么多,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不是背更多的公式、做更多的习题,而是在生活中给你更多的运用到数学的机会——比如,去文具店买东西,旅行的时候买机票、订酒店、算时差、规划行程、制定预算……你把这些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自己对考试成绩的这种态度,有多少家长认同——应该是非常非常少数的,会被其他的家长骂为“傻瓜”的那种吧——但是,我却在国外的教育中,看到他们对“真实能力”的重视。
在意大利的一所建筑学院采访,我们应邀去参观他们的毕业展。这种学生的毕业展,我参加过很多,大多都是一些建筑设计的模型。但是,在这所学校里,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些完整的建筑设计,而是一些看起来很具体的设计。
原来,这所大学和城市规划部门合作,学生们会去调查哪些街区的哪些建筑、设施,可以改进得更加便利美观,然后,他们就会作为课题进行设计,并去市政部门投标——所以,这些年来,这所学校参与了很多城市街区的改进项目。
▲在上海采访芬兰教育署署长海诺宁(Olli-Pekka Heinonen)先生。
▲ 以色列的孩子在学习科技。
“我们成功的秘密不是大学,而是人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一语道破天机。
以色列的孩子最重要的能力,不是考试考出好成绩,而是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诺贝尔奖不是考试高分得来的,而是解决实际问题得来的。
在以色列一所公立小学,二年级的科学课程,主题是“世界上的房子”。教室里,看不见老师站在台上念课文,而是十几个小朋友动手做实验,老师引导思考:房子的材料有哪些?要怎么配合气候?哪些房子适合盖在什么地方?要怎么设计?
一位当了22年的老师说:我们用的是问题导向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用活生生的问题,激发学生找解决方法。例如,沙漠缺水,要怎么找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有意义地学习,为实际生活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强调竞争
别人在培养合作
▲在万有幸福空间,联合采访芬兰教育专家,赫尔辛基大学科丝婷 ∙ 罗卡教授。
去年冬天,芬兰“现象教学第一人”、赫尔辛基大学科丝婷 ·罗卡教授在芬兰大使馆文化参赞的陪同下,前来万有幸福空间交流。我和三川让她给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一些建议,她犹豫了一下,说,虽然可能很难一下子改变,但是,请尝试着不要让孩子“过早竞争”!
这恰恰是芬兰教育成为全球第一的关键所在。
无独有偶,在这之前,我采访获得了戛纳大奖的法国导演席里尔·迪翁时,他也称,芬兰所代表的教育,是全球未来的方向;而其中最令他触动的,就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任何一所学校里探寻自我的价值。
在童书妈妈内部的分享会上,有一位同事,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在学校里的时候,都是在强调要个人竞争。你得了全班第一,就淘汰掉了几十个人,你得了年级第一,就淘汰掉了几百个人;你得了高考状元,就打败了十几万人。
所以,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感觉到处处都充满着敌意——如果和你成绩相当的同学生病了,你会感到欣喜和庆幸——这不是我们人性有多恶劣,而是我们在竞争制度下的生存本能。
但是,当你冲破了所谓的重重难关,打败了很多同龄人,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你才发现,不是你把同事打败了,你就成功了。
相反,如何和同部门的人合作,如何跨部门的合作,如何调动更多资源的合作,才是把事情做好的关键。哪怕完成一张活动海报的工作,你不能和设计部、营销部、行政部的同事合作,这件小事情你都无法很好地完成,更遑论其他。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不想去探讨什么现有教育体系的合理性、必要性,也没有能力去给出一个完成的修改和替代方案——但是,我只是从最朴素的、最实际的角度去考虑,我的孩子如果从小就被迫学会的是对人不能太真诚、太老实,要存心思、有心眼儿,随时提防、随时警觉,怕吃亏、怕被淘汰。那么,长大成人之后,他的这种怀疑性人格的心态,怎样才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呢?
中国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是失在智商、勤奋、能力上,而是失在我们的孩子过于“聪明”上,过于“现实”上,过于“利己”上。
我们强调学科学习
别人强调人的价值
从我们小时候到现在,老师都是分为数学老师、语文老师、英文老师、音乐老师、体育老师……好像每个领域都是专门的人才。
然后呢,我们还调侃那些语文成绩不好的人,“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吧!”
实际上,我第一次听说“全科老师”的时候,也很困惑,一个(或几个)老师负责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所有课程,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倒退吗,这不是私塾的那种教学吗,这对老师的要求是怎样的呢,老师还不得累死啊……
可是,我接触到的越多,发现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是否采用“全科教学”的方式,而是我们怎样面对“学科”和“人的价值”。
所谓的全科教育,有什么样的好处呢?很简单,老师会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孩子。比如,某个孩子语文成绩很差,但拥有数学的天分,那么,老师就会结合他数学学习,来引导他更好地学习文字的能力(不一定要用最高的要求);某个孩子对阅读有障碍,但动手能力强,是不是也可以给他更个性和具体的学习指导……
我们都知道,其实并不是每个人擅长做每项事情——所谓的那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来要求孩子,最后只能得到几个优秀的孩子而已——但是,每个孩子最后都要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他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能力。
我们的教育,要采用“帮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价值”的思路,而不是每个单科的老师,只盯着自己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根本不去了解和顾及孩子的现状。
法国有一所编程大学,叫做School 42。这所大学目前还没有被纳入正统教育体系,所以并没有授予正式学位。但是,每年仍旧吸引了7万至8万名学生申请。
这所大学不收学费。想进入这所大学,除了18岁到30岁的年龄限制之外,任何人都可提出申请,不需要任何证明文件。几次线上测试筛选,最优秀的3000名还将参加为期一个月的魔鬼测试,每天都要完成新的任务。最终,只有大约有900学生,能够顺利入学。
School 42的创始人尼尔认为:
各国高等教育都面临相同问题:高昂的学费与僵化筛选机制,让大学成了精英阶级的专利,不再是创造社会流动的公平管道。 因此他与科学家尼可拉斯·萨迪拉克共同创立School 42,希望打破学术高墙,让高等教育重新普及化,并弥补业界人才需求的落差。
在School 42里,没有课程,只有专项的任务。学生必须依序完成指定的任务,才能顺利晋级。最高到21级,大约3至5年的时间即可毕业,但学生可自行决定学习进度。
学校里也没有老师、没有教科书,一切得靠自学和同学。有任何问题,就上网问Google大神;如果还找不到答案,就去问隔壁桌的同学。
School 42培养软件工程师的做法,完全颠覆了传统强调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另一位创办人萨迪拉克说:“学生不应该浪费时间学习知识,而应该要训练批判性思考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重点不在于你懂得多少,而是你如何思考。”
我们不肯改变
别人拥抱改变
我遇到很多在中国做各种各样的教育的人。他们跟我说,医疗和教育都是刚需的行业,有赚不完的钱。
当然,他们很多并没有去致力改变现有教育的缺陷和不足,而是去顺应,或者说是加强现有教育的问题。他们会发展的很顺利、很快——比如,去做应试技巧提高成绩的培训班,做小升初名校攻略咨询,做奥数竞赛培训,做运动、艺术项目赛事演出,做十分钟学会钢琴、一个小时学会写作文的魔法学校……你会赚大钱、发大财,公司上市,名利双收。
但是,这些行为,有多少是遵循教育的本质的,有多少是真正地在做教育的,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同时,我还遇到很多在中国做创新教育的人——可以说,都做得很艰难。
政策不支持,家长不理解,孩子的适应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他们往往做了五年、十年,还是很小的一个机构,也没有什么大众的名声。但是,他们就这么痛并快乐着,行进在追寻真正的教育、中国自己的教育、面向未来的教育的道路之上。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同样是亚洲的新加坡的教育改革思路(根据刊登在《天下》杂志的报道)吧。
背景:曾经新加坡的学校是以说教、死背学习和学术表现优越闻名。学生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与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IMSS)中皆排名第一。目前,新加坡教育正在进行一场多数人没有注意到的革命,重点不只是教出聪明的学生,还要教导学生如何成为更好的人。
做法:
1. 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取消了中学排名,停止公布最高得分者的姓名,扩大了一流中学的入学考察标准。
2. 考试题目变得更具开放性,鼓励学生强化批判思考和科目知识,教师评估则会同时考虑学生的学术表现和社会发展。
3. 教学方式也在改变,每位教师每年都会获得100小时的训练,学习新的教学法。
4. 培养真实的能力,到了2023年,取消传统考试,每间学校都会有“应用学习”课程,着重于在真实世界环境中练习。
5. 寻求家长支持,教育部与家长团体及网络知名人物合作举行座谈会,寻求家长对教育改革的支持。
新加坡的教育改革,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些理想化的措施,也会遇到重重的困难和阻力。但是,我们看到了各方都在努力,还制定了时间表,这些,都是希望。
我们也知道,中国呢,不同于新加坡,也不同于日本、美国。
中国是一个巨无霸,它启动任何的事情都会很费力,很慢;但是,一旦运行在某个轨道上之后,要想改变方向,也同样是很费力,很慢。
但是,我们可以慢,必须要先入场。我们的教育,必须离开旧有的跑道,迈入世界公认的教育新赛场上去——
否则的话,我们在自己陈旧的、封闭的跑道上,跑得越快,距离真正的教育,也就愈加遥远。
©版权信息:本文为白滔滔原创,童书妈妈首发,转载请后台联系。欢迎不经同意,热情转发到朋友圈、家长群扩散。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关注学校教育,可阅读以下文章:(点击可阅读)
好学校的十二个标准
我们受教育到底为了啥,为什么大学生就不能卖油条?!
请注意:“月入七万、顺义妈妈”,又一轮焦虑制造者来了!
让孩子有做普通中国人的能力
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家长怎样决定了孩子的前途?
书单 向微信后台发送“书单”获取各年龄书单
加入我们 向微信后台发送“招聘”获取招聘信息
转载 需转载文章请在文中留言,并附贵号介绍,我们会联系您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童书妈妈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