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 | 心理学家告诉你如何避免得抑郁症

2017-10-10 中国网教育频道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本期朗读音频

文 / 毕淑敏




设定适当目标,心理健康不良的人,多半没有正确坚定的目标。

 

目标这个东西,实在是太重要了。从某种程度而言,目标是一个不自然的东西,是一个人为的东西,是一个纯粹精神的产品。如果你自己不去有意识地树立这个东西,并且坚定地按照它指引的方向前进,你就会变成一个混乱和盲目的集合物,朝哪个方向都走不到目的地。

 

有人说,我的目标很明确啊,争取今年提个主任科员,明年找对象,后年结婚……我的目标多么脚踏实地啊,一步一个脚印啊。

 

然而,必须要指出的是,这个不是目标,只是你的短期计划。

 

目标感是什么东西呢?

 

是一种生长在你的价值观上的长远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不可到达的。举个例子,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但是共产主义实现了吗?还没有。可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满怀理想,毫不气馁,甚至不惜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地为着这个理想而献身,这就是目标的伟大能量。





坚持独立自主。


心理健康不良的人,多依赖他人。

 

很多人常说,希望有一个坚强的肩头,可以供自己依靠。互相依傍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是若想着一辈子依赖别人,那就是没出息。你是否想过,当你依赖别人的时候,那个肩头是否准备了足够的力量,让你可以放心地依赖呢?是否做好了长期奋斗的准备,愿意一辈子承担另外一个人全部分量呢?

 

最理智的做法是不要把希望寄托在那些概率太小的事件上,否则,容易失望,失望积攒多了,就成了绝望。

 

培养坚毅的性格,心理健康不良的人,做事容易半途而废,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

 

自杀已经成为中国青壮年的首位死因,超过了交通事故和疾病的致死率。生命是不容易的,最大的退却,就是放弃生命。放弃是需要理由的,最大的理由就是心理不健康。因为心理上先夭折了,肉体的生命自然也就戛然而止。

 

在海外曾看到过一篇研究“一周之内的哪一天比较容易发生自杀”的博士论文,论文的作者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得出的结论是每周内的任何一天,发生自杀的概率都是相同的。我后来见到这位博士,问他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呢?他说,如果我们研究出哪一天比较高发自杀,在这一天提高警惕,多做工作,也许就能更有效地减少自杀。

 

不得不说,研究的初衷是很好,但研究的结果发现每一天都一样,都是自杀者可能选择的日子,那么,也许最好的可以减少自杀的方法,就是加强我们的心理健康。





满意自己,并学会享受亲密关系,心理健康不良的人,往往轻视自己,也没法享受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关系这个东西,很奇妙。有一派心理治疗师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抑郁症都是关系出了毛病。简言之,至今未曾找到的抑郁症发病原因,在这一派心理学家那里,已是迎刃而解。

 

细想这个说法,也很有道理的。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具有社会性,也就是活在无所不在的关系里。呼吸和空气有关、吃饭喝水和食品与水有关、在旷野行走和大自然有关、一出生和你的父母和家人就产生了关系……最后,即使你什么也不干,你也和死亡有关系。

 

总而言之,你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关系的天罗地网,如果你没有学会处理好各式各样的关系,就很容易得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相关精神类疾病。

 

反之,你如果能够成功地享受亲密关系,那你就可以在种种关系里,分享到人世间最纯真的爱情,最诚挚的友情,最温暖的亲情,包括大自然的无限壮观与绮丽,包括无数死去和活着的人的智慧……那是何等美妙的境界!

 

是被一切关系所加害,还是被一切关系所滋润,一个极重要的关键就在于你的心理是否健康。对机遇的敏锐捕捉和挖掘,对现实的不倦揭示和拷问,善其身济天下,成败在此一举。

 

对于无所不在的关系,万不可掉以轻心啊! 



-作者-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主播-

北华大学 | 周柏池

座右铭:you better keep that fire burning burning.


小编推荐

伴读 | 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就等于握紧前进的“方向盘”

伴读 | 暴躁、吵架、离家出走,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到底怎么教?

伴读 | 再不培养领导力就晚啦!家长做好这六培养孩子领导力

伴读 | 5分钟就能学会的人际交往小窍门,孩子从此走出“孤岛”

伴读 | 追星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追星......

伴读 |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家长要放宽心(内附早恋测试表)

伴读 | 学会说“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伴读 | 不良的师生关系是孩子心中的隐痛!家长,您需要做到这几点......

伴读 | “我叫不紧张”,克服“考试焦虑”其实很简单!

伴读 | 兴趣耽误学习?那是因为您没看到它背后隐藏的能量......


编辑制作:刘嘉欣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选自毕淑敏的《破解幸福密码》,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