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书房行走 | 第二十七期 : 走进陈冬华教授的书房 (下)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2021-03-08


      上书房行走  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陈冬华教授的书房名为“愚可斋”



学者介绍


陈冬华,南京大学会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学院会计学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2014)。南京大学青年学者联谊会会长,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十五届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原杭州商学院)国际会计专业,硕士和博士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曾在香港科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与制度背景下的公司治理、会计财务及资本市场的相关问题,在《经济研究》、《文学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





读书杂忆 | 陈冬华 (下)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上书房行走 | 第二十七期 : 走进陈冬华教授的书房 (上)


书房一角



高考的时候,竟然记事以来第一次发了高烧,农村孩子,都不知道发烧为何物,只记得七月烈日炎炎,我坐在考场里瑟瑟发抖,全身发冷,有一种天旋地转之感。结果数学比平时少考了四十分,据说与复旦的分数线以一分之差失之交臂,却意外地跨进了西子湖畔美丽的杭州商学院。在“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方面,当年的杭商堪称是杭州版的小“复旦”,整个学校都弥漫着莺歌燕舞般的恋爱物语,校园里有着当时在杭高校中最大最好的一块草坪,最是令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大一时,我在刻苦背英语单词,几乎把一本英汉双解词典背下来,大二进了校学生会,泡在各项社团工作中约一年半,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考研。所以,整个大学阶段没有读太多的书,除了依旧爱读《诗刊》,喜欢读泰戈尔、波德莱尔,自己尝试着写新诗,成了学校蓝星文学社的社长。2013年,我和北京大学周长辉教授一起创办了拏雲诗社,2014年,自己又独自创办了海棠诗社,这些都是大学时蓝星文学社的旧梦重温。至今我最钟爱的两个职务,是杭州商学院蓝星文学社社长,和现在担任着的南京大学青年学者联谊会会长。


大学毕业时的班级男生合影


1997年9月,开启了上海财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生活,紧接着博士研究生,又到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前后大约七年的时间,中间大约有三年左右在港科大做合作研究及博士后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帮着导师陈信元教授打打下手,老师往往就会慷慨地给我不少补贴。再加上,偶尔也去夜大兼点课,2000年我被时任上财校长特许,以在读博士研究生的身份留校任教,分给了我一间筒子楼住,同时开始每月有了固定薪水。特别是,去了香港科大做合作研究,黄德尊教授和范博宏教授给我开薪水,每个月都有一万五六千港币。生活开始不再那么拮据,攒的钱先给父母在老家盖了新房,终结了外面大雨屋内小雨的生涯,剩下的钱,就可以买一些书来看,基本实现了买书的财务自由。因此,严格意义上,真正开始读书,是从上海财大拜在陈信元老师门下开始的。老师知道我家境不太宽裕,总是在各个方面关心我,让我可以更加心无旁骛地读书,做研究。这一段时间,我陆陆续续读了一些至今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书(那些专业的书籍和论文我就不提了,那就更多了,但影响远没有我列举的这些大,且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如此)。比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科学发现的逻辑》、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顾准的《顾准文集》、布坎南的《同意的计算》、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诺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这是两篇文章,收集在科斯的著作里,在上财图书馆借出的时候,印象中我是第一个借阅者)、张五常的《经济解释》,还有钱穆的《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闲下来翻翻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有一些鬼故事,着实吓人。1997年到现在,也才二十三年,算是我真正读书的时光。1997年我已经二十二岁,才开始读书。所以读书不怕晚,再晚,只要认认真真,正心诚意,一定都能有所成。

2001年在香港合作研究

博士毕业与导师陈信元教授合影

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籍


硕博期间,和书有关的故事也不少,想起来也特别有趣。读硕期间,一位大学同学大老远来看我,结果没聊几句就走了,然后到处去和别的同学说,“陈冬华不得了,我太佩服了”。这位同学一向心高气傲,才气横溢,搞得我一头雾水。后来碰到他,问他怎么如此高看我,他说本来觉得你也没什么,不就是读个硕士研究生么,结果到宿舍聊天的时候,发现你的床头摆着钱穆的《国史大纲》,还是竖排版正体字的,立马就肃然起敬,心里压力很大,一万匹马奔腾,没聊几句就借故遁走,哈哈。还有一次,2000年左右,博士阶段学习开始不久,陈信元老师要把我引荐给香港科技大学的范博宏老师,想请他在研究上多多点拨我。范老师的中国研究造诣很深,对学生的要求也高,就提出来说,要面试我一下,如果我符合他的要求,就同意带我。面试时,范老师问了我第一个问题,后面没有再问,直接决定把我收下,很快就发了邀请函,让我去香港担任研究助理,一起合作研究。他问的是,你最近在读什么书,我回答说,最近在读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他立即面露惊奇,问了几个书中的内容,确认我真的在读这本书之后,立即对陈信元老师说,没想到我在读这本书,孺子可教,这个学生我收下了。读这些书的时候纯粹是为了兴趣,折服于书中深邃的思考和绵密的逻辑,当时也不懂得重要性,只是觉得这些书中的知识启发了自己的思考,尚不能将之和实际及研究相联系。直到大约十多年后,这些曾经所读的当时看似无用的书,一一地对我的研究和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3年1月10号博士论文答辩现场及合影


正因如此,现在指导学生,在读经典和最新的论文之外,我更从过去所读的书中,精选了一百五十余本,作为我弟子的指定推荐书目。每周我们都举办读书会,一起研读。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不亦说乎。推荐书目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增删,其中大多不是专业书籍,有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哲学,艺术,还有中国传统修齐治平书目,多是看似当下无用实则日后受用无穷的宝贵典藏。学生不必也不可能在校时读完,很多书可以反复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不读几十年,很难真的明白其中奥义。比如,初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时,只是觉得惊奇,这种惊奇一直在我的思维中蛰伏、发酵,直到后来,读这本书大约十二年后,对我的研究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且这一影响如今还在愈演愈烈中。好书不仅改变自己的学术研究,也会对他人产生很大的影响。2010年前后,时任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的黄德尊教授叫我推荐一点对中国问题研究有帮助的中文书给他,于是我推荐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黄老师对这本书赞不绝口,其后十年,他的研究明显受到了这本书巨大影响。甚至说,黄老师在这本书(还包括我后来推荐的翟学伟先生的《中国人的关系原理》)的基础上,构建出了新的中国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令人耳目一新。


《乡土中国》


大约2008年,我与张二震教授同车去盐城开悦达投资的董事会,车程大约三个小时。张二震教授是我十分敬重的资深经济学家,一路上我向他请教经济学知识,张老师不嫌弃我基础薄弱,对我悉心指点,并向我推荐了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特别感谢张老师的推荐,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在亚当·斯密以外,还有另一支多少被历史主流淹没的重要经济学说,而李斯特的理论或许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这本书的理论,最终成为了回答我中国公司治理研究中诸多困惑的基础支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有的时候,寻寻觅觅,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2017年在南加州与黄德尊教授合影


2012年,感谢冯芷艳处长的厚爱,我出席了在西安举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11年度工商管理学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学术交流会,任分会场主题报告人。在那里,我遇到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周长辉教授(北林子),长辉教授对于中国文化的精研、中西哲学的贯通、管理学中国化的执着以及服务国家发展的热忱,深深感染和震撼了我。之后与长辉教授的进一步交往中,我开始思考经济学、管理学背后文化的作用。静水流深,那些真正发挥作用的力量可能常常隐藏在难窥之处。以前我的研究沉浸在制度的作用中,着力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来考虑问题,如今,我需要进一步思考,谁创建了制度,为什么要创建制度,谁执行制度,为什么要执行制度,谁改革制度,为什么要改革制度,这些都要回到人的层面,人受到文化的塑造,文化的背后是哲学。于是,我开启了读社会、文学、历史、哲学的新旅程,以中国的为主,兼顾西方的一些经典。比如,迈克尔 · 波兰尼的《科学、信仰与社会》和《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学》,卡尔 · 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格兰诺维特的《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翟学伟的《中国人的关系原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勒庞的《乌合之众》,黄光国的《儒家关系主义:文化反思与典范重建》,周晓虹的《中国体验:全球化与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嬗变》,金观涛和刘青峰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孔飞力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罗尔斯的《正义论》,汉密尔顿等的《联邦论》,余英时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苏力的《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赵汀阳的《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第一哲学的支点》、《论可能生活》、《天下的当代性》和《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批判》,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边沁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蒋庆的《公羊学引论》,杜维明的《否极泰来:新轴心时代的儒家资源》,徐复观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寻求中国现代性之路》和《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余英时的《中国文化的重建》和《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等等。包括以前的很多书,我也经常拿出来重读,又会有新的体会。读书越久越多,越发现迈克尔 · 波兰尼关于知识的观点多么正确,不同知识之间如何互相整合,在我们的思考体系中形成新的增量,这些都深隐着,无从直观感受。


2011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与同学合影

一些思考

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籍

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籍

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籍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翟学伟先生的《中国人的关系原理》。约2015年左右,闲逛五台山先锋书店时,看到这本书,觉得非常新奇,关系还能做研究?还有原理?于是立即买下一本。记得当时我还发了一个朋友圈,说接下来要精读这本书,有个朋友还留言“嘲笑”我,说“没想到陈老师也开始研究这个啦”,想来这位朋友是把这本书归入厚黑学一类了。看了这本书的介绍,才知道作者竟是南大的同事,任职于社会学院,之前我完全不认识翟先生,也未曾听闻。翟先生的这本书我前前后后读了很多遍,阅读还渐渐延伸他的其他著作,以及文章。中间陆陆续续还听过他几次演讲,包括一次登门请教。翟先生关于关系的理论洞见,涤清了我对于关系曾经模糊的定义,解放了我的诸多一直疑而不得其解的困惑,重构了我以前那些碎片化的、流于表面的关于中国人和社会的认识,成为我思考中国人契约行为及其治理方式的新基础。经由翟先生的理论,我初步完成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中国契约与公司治理之间的沟通与对接。很庆幸供职于南大,可以有翟先生这样的同事。更后来,偶然间发现,翟先生竟和我住同一个小区,还在小区同一条街上,两家相距不过百米,常常觉得,我们一定是这条Gai上最靓的仔。


与翟学伟先生合影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


前面讲的,是我与书的故事,盖因我拥有书房较晚。读研究生之前都是书非借不得读也,先向邻居借,中学大学向图书馆借,或者向书摊借,研究生阶段才开始买点书。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这本书,是我的一位至今已经忘记姓名的朋友在上海财大中山北一路校区后面的广灵路旧书摊上帮我淘的。真正开始有了买书自由,也不过近十几年的事。要说拥有书房,那就更不敢想了。所幸南大商学院为教师提供的办公条件不错,从2005年调任南大开始,就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室,所以说,我的第一个书房,应该是办公室,书摆满了办公室的三面墙壁,还有一面是落地窗,可以远眺紫金山和玄武湖,近观鸡鸣寺和紫峰大厦。至于在家里,则始终没有布置一间独立的书房,一来书也实在没有那么多,办公室里摆满以后,家里剩下的,有几个书架就够了;二来房子的面积也不够大,要专门辟出一间做书房,比较自私了些。前几年搬到了乡下的新家,一下子宽敞了不少,于是给自己留了一个大书房。随着书逐渐增多,家里书房的三面墙壁基本也放满了。我为山中陋室取名叫素心楼,书房就叫愚可斋。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素心人就是这一本本的书,读书可以与古往今来无数圣贤名士乐数晨夕。无论在多么偏僻的地方,无论有没有社会交往,只要有好书相伴,便是想寂寞,也寂寞不起来。书中有黄金屋和颜如玉是骗人,但有无数朋友是真。他们皓首穷经,一生才智,往往就倾注在这一两本书中,而你常常一周、一旬、一月或者一年就可以读完,何其痛快,何其上算。一个中国的读书人,总是怀揣着正诚格致修齐治平的理想。从以前没书读,到现在有了独立的两个书房(办公室和家里各一个),眼看着女儿也开始有了不少书,逐渐有了书房的模样,读的书比我当年不知道多了多少倍。两相对比,不免有些成就感。


办公室的书房

家里的书房


陈寅恪先生晚年目盲,然所读之书尽已在胸中。读书人的书房,有形的其实固不足论也,在时光中流动,在岁月中沉淀,唯君之所在,即书房之所在;唯君之所往,即书房之所往。书房,非一排书架,非一寓书斋,亦非陈列藏书之华堂草舍,而是不断行走的精神家园,充塞于天地之间。这是今年七月十五日在朋友圈转发的“上书房行走第十五期:走进翟学伟教授的书房”时,写下的一段感想,以此作为小文的结尾。





陈冬华教授推荐书单


1、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费孝通:《乡土中国》,江西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3、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4、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翟学伟:《中国人的关系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8年版。

7、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苏力:《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10、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青岛出版社2016年版。











(向上滑动点击查看)

往期回顾



上书房行走丨第一期:走进徐雁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期:走进苗怀明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期:走进钦文老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四期:走进周嘉昕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五期:走进张志强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六期:走进胡文兵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七期:走入海的女儿王颖院士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八期:走进张学锋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九期:走进张伯伟教授的书房(上)

上书房行走丨第九期:走进张伯伟教授的书房(下)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期:走进南大校友徐海先生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一期:走进沈树忠院士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二期:走进丁帆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三期:走进张鑫龙同学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四期:走进莫砺锋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五期:走进李良玉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六期:走进吴小山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七期:走进翟学伟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八期:走进黄荭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九期:走进南大校友张明先生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期:走进张辰宇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一期:走进南大校友陈红民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二期:走进叶子老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三期:走进洪修平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四期:走进南大校友许勇先生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五期:走进周宪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六期:走进全根先先生的书房













策划 | 程章灿

统筹 | 史梅

执行 | 翟晓娟

编辑 | 张宇




欢迎南大师生报名参加此栏目

晒自己的私家书房

或者你想看谁的书房也可后台留言给我们

我们会尽力满足的哦

联系我们:zhangyu@nju.edu.cn





“4.23”

世界读书日

系列活动

策划 | 程章灿

统筹 | 史梅

执行 | 翟晓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