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成都双年展8大主题展策展人访谈集合!

王姝 99艺术网 2022-09-20




『2021成都双年展』以“超融体”为主题,力求从全球与在地、城市与精神、观念与技术、时尚与创新、生态与美学、传统与前卫、民族与文明等时代议题出发,通过展览的形式实现跨领域、多维度、高层次的超级融合与联通。


『202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对“超融体”这一概念进行阐释时谈到:“‘融’是成都双年展的核心理念。毫无疑问,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中国艺术创造提供了新的机遇,各种艺术创新充满活力,这些年的突出特征就是一个‘融’字。在艺术观念、形态、媒介、方式上的融合探索使创新思维有了新的土壤。‘融’意味着打破界隔、跨越边界,在融合、融汇、融化中打开新的天地。依我所见,中国艺术是这样,国际艺术也是这样,这次双年展就是要体现这种趋势。与此同时,文明的互鉴、文化的交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在‘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泛起的情势下,我们要提倡文化‘和而不同’的相处互鉴,促进全球艺术交流对话。作为国际性的双年展,应该体现这种宽阔的文化视野和胸怀。此外,我们也都能看到,‘融’更是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特征。艺术与城市、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艺术创作通往社会接受的距离越来越短了,人们需要艺术,需要审美活动,城市乃至乡村需要艺术,需要美的营造。因此,‘融’是一种当代文化表征,以成都双年展展现‘融’的理念和‘融’的形态,正逢其时,在成都这个城市,也有条件使艺术与城市更加密切地融合并茂。”

 

双年展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回应历史,着眼当下的同时对未来提出问题。作为现象级的2021成都双年展,通过8个主题展版块,多维度、多角度地呈现并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99艺术网采访了8个主题展版块的策展人,以策展理念、参展艺术家及作品为切入点,深入探讨2021成都双年展主题展的学术价值与更广泛的文化意义。





第一版块

多态共生





“多态共生”以艺术的多态联动与文化的交融共生为基础和特征,邀请了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冰岛、加拿大、韩国、阿根廷、哥伦比亚、古巴12个国家39位艺术家的最新艺术创作。探讨了有关哲学、社会、生命、媒介、信息、时空等多元话题。呈现装置、影像、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



▲ 第一版块“多态共生”由范迪安、吕澎、张子康、邱志杰、杨卫、冀少峰担任联合策展人(上图从左至右)



该版块的主题与总主题“超融体”之间的关系     

张子康

“超融体”的提出与当下的世界形势有关。疫情的发生、地区局势的动荡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醒着我们:人类需要建立一个“超共同体”,能够融合多元文化、族群、物种、技术,实现人类命运共存互依,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


艺术本身就带有一种包容性,能够跨越时空,连接物理空间与我们的精神世界,让全人类得以进一步融合。通过艺术这样一个桥梁,大家能够从内心产生沟通的愿望并达成对世界的共识。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局势和文化环境中,艺术家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非常充足,其创作语言上也在这几年不断拓展,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创作方式。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能在整体上看到,艺术会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出现一些大趋势,这也是本次成都双年展八个版块的来源所在:来自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们,在不同文化语境、地理环境的滋养下,却呈现出有关人类关怀的类似问题和思考。


“超融体”所代表的不仅是融合,同时也是一种开放性。成都双年展对中国当下艺术的生态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现代人可能会站在各自立场上去对艺术进行界定和判断,但当我们争辩之时,有时会忽视艺术本身的力量,艺术家们通过多维度的表达,不同经验与问题的思考,为我们带来新的认知、新的创造力。


基于这一点,在当下语境中,我们要融合什么?——融合各种视觉语言,融合其背后的观念和问题,产生一种创新的能量。通过这样一种融合的概念,大家进入到一个和谐的场域,进入到一个共享的文化艺术生态中来进行更多维度的思考,相互交流共振,秉持着这一理念走向未来。这是我认为“超融体”这个概念最重要的地方。


杨卫

我参与策划的是“多态共生”版块。这个版块是双年展的主要版块,由范迪安院长亲自牵头策划,我只是策划团队成员之一。可以说,双年展的总主题“超融体”,在“多态共生”版块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体现,或者换句话说,在“多态共生”版块中基本呈现了“超融体”的主题思想。其具体的体现,就是在这个版块中汇聚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也融入了不同的艺术媒介,既有架上绘画,也有雕塑和装置,还有影像与多媒体艺术等。总之,当代艺术中几乎所有的语言形式,在“多态共生”版块中都有所体现,其中还有许多重量级艺术家拿出了自己的力作。因此,在“多态共生”版块中呈现了当今世界当代艺术的各种面貌,也基本代表了本次成都双年展的艺术水平。










“多态共生”版块展览现场 More



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张子康

卡普尔有他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东西方的文化基因。他本人是一个具有多民族、多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印度文化、犹太文化、欧洲文化都对他有着影响,他也因此游走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所以,他的作品显然有对“大社会”的思考,这种思考具有某种文化以及时间空间的融合性在内的。


雷安德罗·埃利希在中央美术学院做个展的时候非常轰动,他在其他国家做展览也同样火爆。为什么这个艺术家在世界各地都受欢迎?我把他放到“超融体”这样一个展览里,就是以他为案例去探讨一种全球范围中的文化现象。埃利希在作品中一定会给你一个空间,让观众体验、感知,并在这种体验之中不断生成新的认知。


宋冬也是一位善于联结地域文化和国际文化的艺术家。他将一个地域空间发生的事情放在国际文化的范畴内进行讨论,以此激活其独特性。比如他将我们生活中来自不同时期、普通而日常的物品组合放置在同一个空间中,通过镜面不断反射,产生一个多维视觉中的景观。宋冬的作品在提醒我们:我们在自身文化经验中的很多认识,很难说它们都是真实的,我们所身处的世界本身可以是虚拟的,感受也可以是虚拟的,我们的生活就是摇摆在真实与虚拟之间的。


杨卫

在“多态共生”版块中有许多享誉国际的当代艺术家参展,比如印裔英国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英国艺术家托尼·克拉格、法国艺术家丹尼尔·布伦、何根廷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韩国艺术家徐道获,以及中国艺术家徐冰、张晓刚、周春芽、何多苓、曾梵志、苏新平、宋冬、傅中望等。安尼施·卡普尔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前几年他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了大型个展,去年还参加了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本次成都双年展他又带来了新的力作;雷安德罗·埃利希去年也参加了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作品曾引起巨大反响,本次成都双年展他将专门针对成都创作作品。此外,徐冰、宋冬等中国艺术家也将围绕本次双年展的主题,在成都现场创作作品,所以很值得期待。









“多态共生”版块展览现场 More



参展作品如何体现该版块的策展理念?     

杨卫

关于作品体现策展理念方面,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因为提出“多态共生”,乃至“超融体”的策展理念,都是基于文化的格局与创作的现状。所以,策展人在选择艺术家时,就已经考虑到了艺术家的探索方向与作品内涵,比如安尼施·卡普尔用抛光不锈钢的高反射表面拓展出多维空间,雷安德罗·埃利希用巨大的镜片投射出对象,以及徐冰用垃圾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山水画等等,就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超融体”和“多态共生”的创作思想。策展人正是基于这些已有的作品信息与创作倾向提出了策展理念和展览思路,而艺术家又通过新的作品进一步完善了这个思路,诠释了这个理念。





第二版块

家园共栖





在“家园共栖”版块的两位策展人方振宁、韩涛看来,随着文明的推进,家园的含义已经远超个体的家庭或家乡,也不仅是某一族群所在的特定地理区域。在今天,家园更多地用来指代全人类共享的世界、乃至人类与所有生命所共栖的星球。在这个范畴上的家园,是地球生命建构的一种共生关系。


“家园共栖”版块共邀请41位/组艺术家与设计师,通过90件/组作品,聚焦于建筑设计、艺术与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系。从城市遗产保护到城市更新, 从社区文化到景观建筑, 从城市功能到智慧生活。建筑设计、艺术创作不断介入城市空间, 唤醒城市功能, 对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的改造与优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构建了人类美好的共栖家园。



▲  第二版块“家园共栖”由方振宁、韩涛担任联合策展人



“家园共栖”版块策展理念     

方振宁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家园”,是一个常常唤醒我们的单词,这个所谓的常常,意是被使用的频率最多,被惦记的概率也是最高吧?在中文的词库中,“家园”,指的是家中的庭园,泛指家庭或故乡。


西晋文学家潘岳在《橘赋》中有句流传千古的名句,说的就是成都。他说:“故成都美其家园,江陵重其千树”。意思是:因此成都的美在于家乡园林,江陵因有许多树而厚重。近而曰庭园,远而谓故乡。无数中国文人都先后为其行文,吟诗和绘画,即使不能建其庭园,也不厌其烦的屡屡描绘他在幻想中的姿态和格局。在家园中享其天伦之乐,或在外乡遥寄思念之情,这些都是围绕着家园发生的物语,意为故事或杂谈。家园之所以被无数人眷念?因为其中温存着人与自然景观之间那些窃窃私语,和那些梦中的游弋。


随着时间的流淌和时代的变迁,家园的含义,远不止为家中的庭园。它已经大大超出这个范畴,无意中它已经发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代名词。当我们发现人类的自然环境被破坏,维系我们生存的空间有着塌陷的迹象,我们首先意识到的是家园面临着危机。我们已经把上亿年形成的生态圈当作家园。


那么我们举足“家园共栖”,着意在偏利共生(commensalism),生态学家们发现: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叫做“共栖” 。共生的传统定义是两种密切接触的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互利关系。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便无法生存。我们人类也隶属于地球生态圈中的一员,和所有的动物、植物、菌类等之间必须建构一种共生关系。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设计,我们的建造,都必须适应于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状态,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依赖和互利关系,正是“家园共栖”这一概念的含义。










“家园共栖”版块展览现场 More





第三版块

智能共振





“智能共振”版块汇集了科技艺术领域来自中国、瑞士、德国、奥地利、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荷兰、韩国、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32位(组)艺术家的作品。按照“身体”、“生态”、“信号”、“宇宙”的叙事逻辑,分布在天府美术馆二层的四个展厅。在这里,人的身体与城市、地理、智能信息系统互相识别、互相交换着信号和资源,人的思想与宇宙深处的律动互相感应着。形成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共振。



▲ 第三版块“智能共振”由邱志杰、邵志飞(Jeffery Shaw,澳大利亚)担任联合策展人



“智能共振”版块策展理念     

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天人感应”之说,而事实上,人体与自然界“大小宇宙相通”的想法广泛见诸埃及、印度、希腊等各种古文明的神话和思想家的论述。远古时代,初民朦胧的心灵就已经清晰感知到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着和谐的共振,并名之为“道”。


随着人类理性渐长,在机械世界观中,世界是一座精密运行的钟表,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命运纺轮中预先编程。这座钟表宇宙设计精巧,分工细致,运行周密。而不管是人的身体,还是人类所居住的城市,也同样被设计为精密运行的钟表。


在今天的系统论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整体论思想的踪迹。远方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会在太平洋上制造一场风暴。那么激光琴弦上所接收到的一丝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将引发幽暗中某个大脑中神经元怎样的重新连接呢?


在启蒙时代,我们曾经以为规律已经被全面掌握,世界已经变得透明,不再有意外和秘密可言。今天,当我们把视角转向人类大脑,我们发现它比深邃的太空还要复杂和神秘。未知依然笼罩着我们的心灵,科学,依然是一门依赖于想象力的艺术。










“智能共振”版块展览现场 More





第四版块

时潮共燃





“时潮共燃”版块由28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构成,观念影像、时装、插图、概念设计、绘画、装置、雕塑所要呈现的是当代艺术、时尚和设计之间交杂互动、共生共融的一种状态,艺术在时尚和设计的语境中重生并焕发新的活力,这也是全球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面向。



▲ 第四版块“时潮共燃”由纪玉洁、周博担任联合策展人



该版块的主题与总主题“超融体”之间的关系     

纪玉洁

“时潮共燃”版块是在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院长的指导下,由我和周博老师共同策划的。总主题“超融体”是一个以宽阔的视野和问题导向切入策展思考的学术命题,其核心理念是从艺术的角度践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超融体”它一方面描述了当代艺术跨媒介、跨领域、多维度的超级融合与联通的现象;另一方面“超融体”有混融、包容的涵义,“融”即是“蓉”,与成都的城市性格与特征非常契合。它的八个子版块,分别代表了当代艺术的八个面向,提出了八个问题,从八个不同维度和层面对“超融体”进行阐释、演绎和深化。


时潮共燃作为展览八个子版块中的一个,抓住了全球当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面象,就是艺术与时尚、设计、潮文化之间的跨介交融与联动,契合了总主题“超融体”的理念与诉求,更是对核心词“融”的独特阐释与体现。我们邀请了28位国内外艺术家颇具年轻态的跨界作品,以影像、时装、设计、绘画、装置、雕塑等多种形式,探索了大众文化、消费社会、艺术的公共性以及艺术多向度发展的相关问题,延展并深化了“超融体”的学术意涵,同时采用生动活泼的展览设计语言,以色彩导入展览空间路径,打造浸入式的观展氛围感,丰富并拓展了“超融体”的视觉想象空间和景观意象。


周博

“时潮共燃”这个版块是以时尚设计与当代艺术相融汇为出发点的。从60年代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到后来的村上隆、杰夫·昆斯等,这里面有着一条线索,即艺术家进入当代商业。从创作方法到材料的使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与传统艺术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让艺术回到日常生活里。


在消费社会的日常生活里,也许你会发现,当代青年人的精神情感,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反思性和批判性,但是,他们有着一种真实性——在这样一个物质的世界、消费的海洋中的真实性。


“时潮共燃”版块中青年艺术家有的是从物质和消费角度切入,有的是从童年的记记忆进入,有的是从潜意识和无意识介入……虽然他们共处在“时潮共燃”这一个版块中,但大家的切入点其实都是不同的。这也是一种对“超融体”概念的体现。










“时潮共燃”版块展览现场 More



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纪玉洁

美国艺术家、设计师考斯(Kaws)是最先确定的,他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潮流艺术家,也是潮流文化和艺术资本成功运营的典型代表。他的参展作品《无题》,使用了标志性符号——“X”,以海豚的形象为参照,将抽象形式、几何涂鸦结合起来,大胆生动,形式清晰明确,在空间中用一个大型亮绿色盒子的起始墙面来呈现它,以突出他在潮流艺术中的独创性与先锋性。这件作品极其营造的空间氛围,很好融合了波普艺术与潮流文化的特征,是时潮共燃的点题之作。同样偏重潮流艺术主题的还有金氏彻平(Teppei Kaneuji)的两个大型雕塑,亚历克斯·达·科尔特(Alex Da Corte)在红色盒子里展示的色彩饱和度极高的超现实影像《橡胶铅笔恶魔》。


在侧重艺术与时尚、品牌的交融互动方面,很多作品既有很强的形式感,内核又很有深度。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曹斐联合时尚品牌Prada推出的《人类几乎》,空间无限重复的影像在一个极富未来感的银色金属装置中呈现,作品探讨了人造人的技术伦理问题,以及偶像崇拜和粉丝文化在当今超级媒体时代的意义。徐震的《天下-2022TV1903》,把油画颜料与奶油进行置换,对享乐主义进行了反思;为了增加“燃”点,我们还邀请两位艺术家根据实际空间进行创作,温凌老师在20米乘以5米的墙面上进行现场喷漆作画,这种鲜活大胆的绘画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时尚与潮流,凸显了年轻态当代艺术的特点,等等。我们板块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分别从创作内容、形式语言、表达方式,空间契合度等多个维度对时潮共燃的策展理念进行了立体阐释,这些极具视觉感染力的作品在空间中的交织、交融与互动,更深化了本版块的主旨理念。


周博

在亚力克斯·达·科尔特的作品《橡胶铅笔恶魔》中,带有他自己的生活记忆。虽然我们对他的这种与生活相关的符号性不是很熟悉,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色彩饱满并充满幽默感的超现实主义世界。


在金氏彻平的两件作品中,他利用收集到的玩具、生活用品等形象建构出了色彩丰富、金光闪闪的巨怪形象。他作品中的元素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既美丽又令人惊悚。他的作品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在现代生活中消费的联想、物的联想等。


李洋画梦的作品《被联合起来的366个人类的梦》是从梦境出发,去观察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这是一种对青春、时尚,以及当下人类生活的图解。


徐震用油画颜料创作出类似奶油一样的效果,会让人产生一种像吃奶油蛋糕似的甜甜腻腻的感觉,同时又非常绚丽迷幻。他用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折射出全球文化享乐主义潮流下的感官狂欢;同时又包含着一种调侃和批判的态度。


温凌的作品给人的印象也很深刻。他用一种类似儿童画的形式,表现了当代人被手机、资讯捆绑的生活场景。他把这个看似平常的场景、情绪放大到巨大的尺幅,让其具有了一定的冲击力。










“时潮共燃”版块展览现场 More



参展作品如何体现该版块的策展理念?     

纪玉洁

策展理念除了需要策展人的学理阐释,其充分体现更需要艺术家、作品、展览空间等多重因素的互相作用、共同演绎,所以我更倾向以多维、开放的视角来看待如何体现策展理念这个问题。


首先,在邀请艺术家时,我们会注重艺术家长期以来所关注的问题,不会只局限于某件作品,会注重艺术创作的脉络和思维过程,还有艺术家艺术语言的变化路径。其次,在选择艺术家的作品时,紧紧把握时潮共燃这个子主题以及超融体这个总主题。当然,空间也是影响选择作品的重要因素,在与艺术家讨论作品时,空间因素也是一个重要考量与原则。


周博

我们希望通过“时潮共燃”将当代艺术对社会与文化的敏锐性表达出来。这个版块中的艺术家作品,有的相对轻松愉快;有的时尚青春感很强;有的更具反思与批判性。每位艺术家的出发点都是不一样的,但将他们集合到一起的时候,会发现,大家都在对当代文化与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地思考。同时,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一种生命青春、生命活力的燃动。





第五版块

生态共度





“生态共度”版块将国际化的生态艺术实践与成都自身文化特点相结合,邀请16位中国艺术家与来自日本、新加坡、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墨西哥、荷兰等地的国际艺术家,共同构成了生态问题的全球性思考。立足成都的生态语境,以生态艺术实践推动生态文化发展,为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中国路径,是本次双年展中的创造性尝试。



▲ 第五版块“生态共度”由王绍强、贾蕴博担任联合策展人



该版块的主题与总主题“超融体”之间的关系     

王绍强

本届双年展“超融体 ”采用了八大主题展版块、一个国际峰会和十七个平行展版块,是嘉年华式的多维度多语境的人文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新时代双年展范式,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建构了一个富有探索性的未来形态。


“生态共度”版块,旨在将国际化的生态艺术实践与成都自身文化特点相结合,坚持国际化视野和社会学的人文立场,从不同维度反映生态问题的全球性和人文化思考。生态无疑是全球最前卫,同时也是最迫切的议题之一,艺术家通过多元媒介的表达,绘画、影像、摄影、雕塑、装置、科技、新材料、生物材料、艺术项目和工作坊等,借用朴素或新颖的观念、图式、技术和方法,为观者提供了解读生态语言的新视觉和“以万物为尺度”的思考维度。


成都在全国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承担着先进示范的作用。本届双年展以“超融体”为主题,展现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创意与城市的融合,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新的融合,探索以城市为核心的“生活美学”,打造当代艺术的“成都范式”,体现艺术与城市发展交融并茂的新格局。一座城市本身所具有的鲜明性格及其战略发展地位,让我们愈发关注新型城市圈的生态文化和建设,包括新旧城区共建、传承与进取、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国际的并存和交融,其所呈现的包罗万象的文化样态,可以说是一个多维度、多领域、多层次的超级融合体,这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竭的灵感的同时,还为诸如双年展这一大型展事搭建起一个多语境的国际大舞台。


贾蕴博

范院长策划的“超融体——成都双年展”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展览,用广阔的学术视野带来了当代艺术的全景式展现。


“生态共度”版块展现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和实践活动,思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探讨人类共同的生态议题。“生态艺术”作为当代艺术中较新的现象,立足本土生态环境和文化语境,讨论生态问题和背后经济、社会问题在国内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成都自古有天府的美称,生态环境优越,本次双年展的主题又涵盖了“公园城市”的命题。因此,在成都双年展中呈现生态主题的艺术版块,很好地契合了双年展的主题。










“生态共度”版块展览现场 More



参展作品如何体现该版块的策展理念?     

王绍强

Gilberto Esparza吉尔伯托·埃斯帕扎(墨西哥)《游牧植物》的共生系统、Caio Reisewitz卡伊奥·莱塞维茨(巴西)《帕纳比亚-成都》的层叠风景、李景湖的工业化《海浪》和童文敏的触感式《海浪》、时子媛的瓷石发声、靳立鹏的种子急救等作品,皆强调生态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权利,也是最根本的诉求,特别在全球疫情反复的当下,如何重新认知周围的世界和审视自我行为,以万物共存共度为出发点,寻求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通融共赢的新契机,这也是回应“超融体”关注全人类命运的艺术理念和实践。


贾蕴博

首先是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思考。目前由于疫情的原因,邀请国外艺术家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但我们希望能够呈现出全球化的视野。我们特别邀请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尤其注重邀请亚非拉第三世界的艺术家,使生态艺术的探讨更具多元化。包括巴西的Caio,墨西哥的Gilberto,埃塞俄比亚的Elias,尼日利亚籍的Nnenna,当然也包括来自日本的AMKK,欧洲的Diana以及新加坡的赵仁辉等。希望在国际艺术家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多元化。


第二是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关注。我们版块的艺术家平均年龄应该是最年轻的。生态艺术是个新话题,需要新鲜的艺术家血液,他们的作品相较于名家大师,似乎仍显得稚嫩,但是其探索具有更鲜活的生命力和可能性。例如龙盼的作品考察了重金属污染,并通过植物冶金法提炼出土壤中的重金属,做成了一个迎风摇曳的风铃,既有社会关怀,仍具有诗意的浪漫。马鸿锦的作品使用了碳材料,做成了一个巨大的动态蘑菇云,整个装置作品同时在净化者周围的空气。于天一、张天怡等人的作品,则从植物的角度进行了生态设计,体现出设计的新动向。还有高扬、时子媛、童文敏等,这些艺术家都是90后。


第三是我们看到的生态艺术的总体关怀。全人类都在面临着深刻的生态危机,逆全球化、全球疫情等造成了全球生态协作的困难加深。面对这一挑战,艺术家通过艺术的方式,可以提出跨越学科、跨越国家和地区的创造性方案和呼吁。例如刘勃麟在北极冰川的摄影作品,呼吁关注全球变暖,而靳立鹏的种子急救计划,则采用生态美育和工作坊的方式,向人们传播生态理念。也都是非常切题的作品。










“生态共度”版块展览现场 More




第六版块

意匠共鸣





“意匠共鸣”展览版块汇聚29位国内外艺术家的最新创作,以文化遗产的活化、工匠精神的传承、意匠的创新为展示重点,以全球视野反观本土传统,使传统工艺在当代创作的语境下实现再生。从观念角度去遥接传统,形成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的真正关联,从创作语言需要营造触及当下文化问题的“现场”。“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在当下社会中集中的呈现、转化及应用到当代视觉文化形态中去,将当代意识、历史文化和民间技艺融会贯通,引入一个与当代社会生存状态共存共鸣的文化语境。



▲ 第六版块“意匠共鸣”由何桂彦、李珂珂担任联合策展人



“意匠共鸣”版块的策展理念     

何桂彦

从全球视野角度看,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代重要课题,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既有源于本土的动机,也有国际相通的共性。因此,该版块将以文化遗产的活化、工匠精神的传承、意匠的创新为展示重点, 以全球视野反观本土传统, 使传统工艺在当代创作的语境下实现再生。


李珂珂

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可视化的文明,镌刻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是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制以时变” ,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再生不仅仅是历时性的、线性的、物与物的关系叙事,更应是文化与文化、地域与地域、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动态历史中揭示,与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生态等领域建立共生机制,与各要素以及其所处的原境形成共时性关系。是过去与当下的融合,创意与城市的融合,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以全球化的视野,站在公共性的立场上“守本创新”,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艺术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独特技艺,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当代意识、历史文化和民间技艺融会贯通应用到当代视觉文化形态中去,引入一个与当代社会生存状态共存共鸣的文化语境,形成古今融通、多元一体的文化自觉。










“意匠共鸣”版块展览现场 More



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何桂彦

对“意匠共鸣”这个版块的作品选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方面要考虑是否与“超融体”这个总主题吻合;第二,要考虑在对传统的转化中,哪些作品是具有当代艺术的思维方式和展示方式的;第三,是否能够与现场空间、观众之间形成一种整体的视觉和剧场性的审美体验。


史金淞的作品具有一种东方式的审美理念。


梁绍基的作品中蕴含着自然生命的意识、手工的意识,有如春蚕吐丝一般的细致审美。


李洪波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材料的现代转化,他将艺术与科技技术融汇,赋予艺术创作以新的理念。


李珂珂

“意匠共鸣”作品强调传统创新性,意境融合性与公共交互性,意义在于作品与观者的同时在场与对象性的交流,将中国传统文化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文化元素融于数字科技打破传统文化的时空场景。


艺术家白明《席文如书》是对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当代阐释,其视觉语言表达出对形式与秩序的平衡。


艺术家王雷对于纸的利用有着深入的研究,在疫情爆发之后,他将与疫情有关的各类报纸编织出“口罩”的造型,以展望的形式祈愿全球人民以有效的防御手段制止疫情。


德国艺术家凯瑟琳·冯·瑞星博的作品是对传统薯莨染制香云纱技术的再创造,艺术家通过香云纱的染色过程表达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隐喻着时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艺术家王志鸥用镜子所代表的统合在人工化秩序当中的现代文明与由天外来石所代表的未知有机自然的分明界限进行对话,通过转换质感的边界扰乱列阵中原有的单一信息封闭且人工的科技文明秩序被天外来石扰乱,呈现科技文明产物与人类之间相互作⽤,观众通过自身倒影参与到镜盒的变化之中。


艺术家刘建华此次的参展作品使用了陶瓷和金属作为主要材料,反映出当代人们所面对的一个当下语境。


艺术家曹晖用玻璃激光内雕的方式,把经典的瓷器轮廓按照3D分层雕刻在玻璃板上(以虚写实);玻璃板层层叠加,形成一个窑炉内膛的体积(以实写虚),具有强烈的景深效果和逼真的立体感,形成素胚勾勒”瓷器的意境和形象。


艺术家汤志义来自中国现代漆画的主要发祥地福建省,延续了中国人早在八千年前就开始使用的生漆,并将其作转化为一种当代艺术观念表达的媒介。


艺术家孟柏伸此次参展作品使用了传统手工徽墨、鱼线、尼龙线与灯光进行创作。将传统手工徽墨与现代工业产品进行了一次材质置换,进而思考传统文化美学的当代呈现方式。


艺术家萧昱的作品使用竹子材料以当代的探索方式去建构崭新的形式,同样承载着我们世代沿革拥有力量的人文精神。


艺术家肖瑶作为成都竹编的非遗传承人,在竹编传承的道路上加入创新的元素,以汉字为形,用竹编为字塑体,用当代的视觉语言承载传统的历史和文化。











“意匠共鸣”版块展览现场 More





第七版块

民族共情





此次双年展在注重当代艺术新形式和新动向的同时,聚焦川蜀与各地区的联动,观照民族主题创作,展示以多民族艺术交流为代表的艺术共情共生,以别样的视角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不同线索。“民族共情”版块共邀参展艺术家20位,展出作品104件/组。



▲ 第七版块“民族共情”由吴洪亮、薛江担任联合策展人



参展作品如何体现该版块的策展理念?     

吴洪亮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将民族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相结合,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同时,今年是川藏公路建成后的一个重要的纪念日,在这个时候,我们把多民族文化与当代艺术融合的项目放到成都双年展这个场域中,从概念上说,本身就是一种超融体。


“民族共情”版块一方面有着文献的建构;同时也涵盖了通过水墨、油画等媒介和形式创作的民族题材作品;除了架上作品之外,艺术家熊文韵在展厅外,建构了一个具有大地艺术特征的作品。在双年展这个体系中,从架上艺术到装置、影像,从传统到当代艺术,都在这里进行融合。从策展理念上讲,我们更多的是想体现兼容并包的观点。


薛江

“民族共情”作为“超融体”下的一个版块分支,版块主题从多元民族文化互通交融的视角,呈现艺术发展的活力与态势。多民族之间的交流,互相助推发展是自古以来的文化艺术发展常态,这种交流为各自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动力,也成为大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重要基础。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蜀地区尤其如此,特别是在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四川能够成为不可忽视的阵地,“民族共情”是特殊且重要的创作土壤。











“民族共情”版块展览现场 More



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薛江

韩书力、吴长江等艺术家的创作在这一视角下既具有代表性,也有线性的传承,刘商英作为中生代艺术家的代表,也做出了新的回应。像噶德、巴玛扎西等是在大的民族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更是体现了这种互融互通的成果。另外版块中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也各有特色,值得大家仔细品读。


围绕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主题,版块选取的艺术作品用不同的艺术语言来传达“民族共情”的理念,比如对体现的天地自然的敬畏、对活态文化的记录和对文明发展的思考,这些都是在不断交流和深入互动下“民族共情”的体现。





第八版块

美育共线





本展览版块汇聚中、英、法、俄、意、日六国高等美术学院的教师艺术家57位,展出各类作品100余件/组。由这些高校教师的作品可以看到当代中外美术教育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思想性。它们共同地勾勒出美术教育的新面貌和当代趋势,它们是思不尽而情满于怀,它们是上下求索而纵览古今,它们秉持理念而走向未来。



▲ 第八版块“美育共线”由吕澎、王春辰担任联合策展人



该版块的主题与总主题“超融体”之间的关系     

吕澎

“美育共线”中有十几位中外美术学院师生的作品,作为今天的艺术教育的一个呈现,这个版块将为观众提供一个全球艺术教育的缩影,同时,在观众——尤其是艺术院校的观众——观看了这个版块后,将在艺术的学习、研究方面获得新的认知:这些认知涉及到艺术教育的方法论、趣味以及知识生成等多方面的问题。


王春辰

在这个版块中,集合了国内外各大美术院校的创作力量。这个版块中的作品主要是各个美院的教师创作,他们既是老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在这个版块中,我们能够看到大家在彼此学习、相互交流。


艺术,并不是孤立的、没有互通性的;相反的,艺术是存在共通性的。比如说油画,无论是英国的、俄罗斯的、法国的,还是中国的、日本的,都有共性的地方,这就是世界的共性,也是艺术融合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美育共线”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全球的美术教育具有一种共同性——在艺术观念、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等方面都有共性的地方。我认为这也是‘超融体’的一种理念和状况。


同时,通过“美育共线”中的作品,也可以看到作品在创作方法、语言、媒介等都有着跨文化融合、跨区域融合的特点。










“美育共线”版块展览现场 More



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王春辰

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杰瑞米·加德纳的《金斯维尔堡和旗杆》、法国尼古拉斯·弗洛赫的《水的颜色》、意大利 都灵美术学院埃里克·帕西诺的《房间》、日本早稻田大学坂井滋和的《互动影像~万花筒》、中央美院金日龙的《恒》、四川美院庞茂琨的《被直播的现场》,以及湖北美院魏光庆的《封存》等作品都值得关注。



参展作品如何体现该版块的策展理念?     

王春辰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创作方法、艺术语言、媒介等方面都与“超融体”这个大的主题理念是融合的。作品呈现出了跨文化融合、跨区域融合、跨观念融合等特点。




更多有关成都双年展主题展及作品介绍:

一展看全当代艺术大咖杰作,2021成都双年展版块精选(上)

成都双年展聚焦本土视角,“超融体”演绎国际化“双城记”

青春燃爆成都双年展 全球艺术院校共筑“超融体”








end




99好物推荐


往期精彩 / REVIEW

  1. 一展看全当代艺术大咖杰作,2021成都双年展版块精选(上)

  2. 从先驱到先锋| 请查收十竹斋秋拍现当代艺术专场入藏清单

  3. 保利现当代艺术夜场明日举槌,这些作品不容错过

  4. 北京保利:“中国新绘画”升级夜场,将为内地二级市场带来哪些新方向与亮点?

  5. 赵旭:今年秋拍是曾梵志的年

  6. 都市铆钉:西南艺术群落独特的生态与精神

  7. 北京保利2021秋拍季开启,各专场精品齐亮相

  8. 北京保利秋拍现当代艺术日场"举牌儿"指南

  9. 戳→查收超全成都双年展观展指南

  10. 赵旭:“精选臻品,缩减总量”,永乐秋拍重塑市场格局

  11. 中国嘉德秋拍当代艺术好作品很多,我们为什么选了这些?

  12. UCCA“国宝级艺术家”的年终大展,真值得买票去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