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应试教育的担忧,我选择这样来弥补

今天这篇文章,是我对叮当的教育方向的一点思考。

因为疫情,叮当之前上的幼儿园在4月份宣布学校关门。虽然我们对这个幼儿园都挺满意的,但没办法,还是得重新找幼儿园,最后就近选择了家旁边一所幼儿园。

按本来9月份开学,叮当就入读大班,但因为年龄问题,新幼儿园的院长建议他再读一年中班,孩子也会更加从容自信点。不管怎样,也差不多到为叮当之后上国际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做选择的时间了。

众所周知,国际学校、公立学校各有利弊,虽然我们还没最终决定选择哪个方向,但这半年,我们也对两大体系的教育模式也进行了探索。


如果选择了公立体系应试教育的话,我希望孩子肯定不只是为刷题、为分数而存在。怎么培养他成为一个有创新思维、能独立思考、掌握跨界知识体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敢于探索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


也许通识教育,会为他将来的教育做一个补充。




01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向?这也是我在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得主郝景芳的新书中《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得到的启发,顺便说下,这是一本很有前瞻思维的书,值得一看。



一来,我观察叮当这个年纪的娃,明面上是在为小学蓄力,准备一些识字、数学、逻辑思维等基础技能。


但实际上他们的能力已经远超表面看到的。

 

他可以滔滔不绝编出一个个故事,即使识字量不大,拿到书,也能将画面内容大意表达出来;

 

专注力越来越强,甚至能用擅长的技能,比如手工、乐高、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世界的好奇心也在无限扩大,愿意对更宏大的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探索

 

这些现象,对我来说是喜,但更多的带来一层教育的压力。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给他零碎的认知,想到什么学什么,构不成体系,也没有深度和广度

 

二来,选学校也很纠结,到底走以高考为导向,做题和考试是主流的“公立”,还是内容多元,保护创造力和开放思维的“私立”方向

 

目前来看,按现行的教育体系,不应试是不行的,会被排除在主流之外,而国际学校充满未知性。

 

但社会大趋势已进入智能化,据经济学家何帆老师预测,未来会有4亿岗位被AI替代。


再加上社会变局,如果没有创新、知识迁移能力,不能跨领域协作,很可能要被时代淘汰。

 

好比一个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还有一定审美品位的人,在发展前景上就一定比单一技能的人,选择面要宽很多。

 

换句话说,学得越杂,越跨界,以后生存能力越强大

 

那这种创新、跨界力仅靠体制内教育能实现吗?


我表示担忧,就像前几天咱群里妈妈在聊感悟,现在的学习模式完全不同以前,越往高年级,越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触类旁通。

 


 
底层的思维和知识储备,最终还得能靠家庭教育来补充,父母的眼界和选择就是孩子的起点,非常现实。


03
 
到底什么才是通识教育?

这期间关注了很多教育话题,也看了《他乡的童年》《你好,未来人类》这类呈现不同国家教育模式的纪录片。


真心有被触动到。

芬兰的“现象学”课程,一节课里学生同时学几种知识;


老师更在意学生在学科中如何学习;


印度学生不接受正确答案;


大胆在课堂上和老师辩论;



以色列的“从幼儿园开始培养诺贝尔奖得主”理念,孩子们两岁半开始steam课程,4岁每周都会上数学、物理、英语、天文课。



如果归纳一下会发现,这背后的教育逻辑,都不是把成绩和分数排在首位,而是更注重孩子开放、包容、思辨、学习兴趣,培养的是“人”而非“产品”
 
这样的理念,恰好是我除应试教育外想要的。也和《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书中看到的内容不谋而合。


这两本书提到的“通识教育”,不是把学科割裂开来学,而是融会贯通、多元思维,培养终身学习者跨界知识高手,以应对未来世界的种种变化。


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四个心智特质上,即——
 
 有效思考能力,包含逻辑、关联和想象

能打破常规,不满足于观察事实,还会探究事实背后的意义。
 
 交流能力清晰表达自己,并被他人理解

会站在不同角色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这点我们在生活中感受也很深,看《三十而已》里的陈养鱼也能秒懂交流能力多重要了。
 
 做出恰当判断能力

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将理念转化成实践,需要的就是敏锐的洞察和判断技能。
 
 辨别价值的能力

这里的价值指多种,有品格的,如公平竞争,勇气,自我控制,有智识的,如对真理的热爱,对学术的尊重,还有审美的价值。
 
仔细想想,孩子整个学习,直至成长为一个健全人格的“完整的人”,不正是围绕这些核心特质延展开吗,至于具体技能,只是长在主干上的枝叶而已。


03
 
有了方向,怎么操作呢?
 
其实现在国内还没有很完善的体系给我们参考,按哈佛大学最新版的通识课程要求,主要是把八大知识领域打通。

最新教育方案拟定课程
 
艺术与人文,科学与工程,社会科学,数学和经验推理,所有子课程加起来多达400门。

我们在后浪出版的《通识:学问的门类 》茂木健一郎,也有看到专门讲通识学问的门类,比较学术。

▲几乎包含了通识教育的所有学科
演变和发展也捋的很清晰
 
而追溯到幼小衔接--小学这个阶段,孩子融会贯通能力有限,我认为最可行的,最适合咱的,首先还是在知识面下功夫。
 
系统地去掌握知识,知识多了,眼界开阔,才会有思考和想象的素材。而有了深入知识体系,再学到新知识点,就知道它在头脑框架中应该填补进什么位置。
 
比如幼小衔接建立初步概念,科学里有哪些科学知识,历史上有哪些历史故事,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是美的,上小学以后,面对同个主题,能从科学、人文、艺术等不同视角深入探究。
 
所以,我想的是,是不是可以先搭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再往里填充血肉,方式可以是我们最熟悉的阅读毕竟深入阅读是自由思考的前提。还有影片、手工、玩具或者旅行,形成广度+深度结合的体系。

结合文中提到的几本书,以及我们研究查阅的一些资料,这个框架大致可分为:
 
科学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包括经济、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科技、航天等。
 
人文类:世界文学文化,中国文学文化、包括历史、地理、语言、神话、民俗、建筑等。
 
素养类: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沟通与写作,包括音乐、绘画、戏剧、电影等。
 
哲学类: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社会学思想与方法,包括哲学、心理、美学等。
 
往深度挖掘,每个主题都能联合各学科领域进行思维发散。
 
比如在了解国际新闻时,会涉及到世界历史,地理,政治体制,在讲世界历史的时候,又涉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人物,艺术流派。
 
比如疫情之下,人类对病毒的认知,各国对流行疾病的态度,医疗环境,由疫情引发的各国紧张局势,政治、经济波动,美国针对中国的种种制裁手段。
 
再比如接下来我想写的地理书单,从易到难,先认识小范围的城市,再扩大到中国疆域,然后是世界版图。
 


目前入手的一些地理测评书

城市又可以联系气候、历史、人文风情、民俗、交通、工业、农作物等,全方位多角度拓展,打破知识壁垒。
 
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形成的主动思考、全局视野、逐渐融会贯通的能力,绝非点对点、单向了解知识的效果可比。
 
我也相信,未来一定属于能在多元环境中,与多元文化交流、合作并创造价值的人。

全球化并不遥远,如果我们的孩子势必要独自面临那个广阔的未知,我愿意朝这个方向努力,把土壤夯的更紧实一些。

参考书目: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郝景芳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哈佛委员会
《通识:学问的门类 》茂木健一郎


         丹妈碎碎念         


我和朋友沟通孩子的上学问题,都一致吐槽,这年头当父母的都太累了,学这学那,简直为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那不是呢。可是没办法,单纯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缺失,父母不发力是远远不足够的。前些天和品牌方聊天,他说他身边有不少朋友,虽然给孩子买了学区房,但夫妻双方也有一方全职,陪孩子跑各个兴趣班,家庭对教育的付出,才是决定孩子高度的关键......对于这种做法我不评价。我也不喜欢去制造什么焦虑,能分享些更实际有用的干货,可能更适合大家。

今天讨论的这个话题,不知道你们的想法怎么样。当然,这些我也是才开始摸索研究,肯定会有不成熟的地方,很想听听你们的看法。之后我会持续把自己跟叮当学习探索的心得、方式、资源都分享出来。


丹妈往期书单分享

 0-6个月书单
新手爸妈收好,照着这个书单买不会错

 0-3岁书单 

叮当0-3岁书单,亲子阅读疑难解答


• 3-4岁书单 
叮当3-4岁最爱的私藏书单

• 3-6岁经典绘本 

《爸爸的魔法悄悄话》

《有些时候我特别喜欢爸爸/妈妈》

《爱上幼儿园》

《猜猜我有多爱你》

《美丽的错误》

《菲菲生气了》

《法布尔昆虫记

《神奇校车》

《神奇校车之气候大挑战》

《午夜厨房》

《温妮女巫》平装版新书
《我的拉鲁斯小百科》
《大排长龙》系列绘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